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成就表现在基督教堂上,也是沿袭巴西利卡式的形制。
在建筑结构上的成就
(1)穹顶和集中式形制
拜占庭建筑的代表是东正教教堂,它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4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这种形制主要在教堂建筑中发展成熟。
(2)穹顶的平衡
拜占庭的匠师们在四面对着帆拱下的大发券砌简形拱来抵挡穹顶的推力。简形拱支承在下面两侧的发券上,靠里面一端的券脚就落在承架中央穹顶的柱墩上。这样,外墙完全不必承受侧推力,内部也只有支承穹顶的4个柱墩。
(3)希腊十字式
希腊十字式这种教堂,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得名为希腊十字式。它内部空间的中心在穹顶之下,但东面有3间华丽的圣堂,要求成为建筑艺术的焦点。
圣索菲亚大教堂由于曾经之前是东正教,后来又融入了伊斯兰教,因此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的“混血教堂”。其实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外观,我们都会觉得这里绝对是典型的东正教,但是让我们意外的是,这里竟然曾经被改造为清真寺,因此对于很多游客来说,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真的是傻傻不清楚,不知道这里实际是什么教会。
一、圣索菲亚大教堂最初是东正教所建,外墙也是充分体现了东正教的特色建筑
远远地看到圣索菲亚大教堂时候,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不清楚它是什么教会的,毕竟跟我们所了解的天主教是完全不同;其实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供奉耶稣,但确并不是天主教,而是东正教。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完全按照东正教的模式建造,因此跟国内看到的教堂是完全不同的,到处充满着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只是当我们走进去这个教堂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这个教堂真的有点不一样!因为里面竟然具有伊斯兰教的色彩!
二、由于土耳其入侵而被改为清真寺,因为历史文化的错杂而被称为“混血教堂”
虽然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建筑模式,但是在历史上面它曾经因为土耳其入侵而变成了清真寺,直到它真正被当地建造为博物馆之前,它也是保留了清真寺的特色;由于圣索菲亚大教堂曾经供奉过耶稣(东正教),也供奉过安拉(伊斯兰教),因此被当地居民称为“混血教堂”。甚至还有居民一直觉得这里是清真寺而不是教堂!也难怪圣索菲亚大教堂被称为世界唯一的“混血教堂”。
由于圣索菲亚大教堂曾经安放过不同宗教的文化,因此被称为“混血教堂”。
拜占庭式建筑是一种建筑的艺术形式,以基督教为背景。该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在中国的哈尔滨就有一座驰名中外的拜占庭式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
建筑和艺术也在古希腊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出现了新的风格和形式。如圣·索非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圆屋顶,广泛采用壁画等),绘画艺术也在“拜占庭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