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砖瓦的近义词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规模

更新时间:02-02 装修 由 忘爱。 分享

添砖加瓦tiān zhuān jiē wǎ成语解释: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成语繁体:添砖加瓦成语简拼:TZJW成语注音:ㄊㄧㄢ ㄓㄨㄢ ㄐㄧㄚ ㄨㄚˇ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添砖加瓦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近义词:增砖加瓦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规模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四华里,窑址鳞次栉比,相传有九十九条窑之多,号称“百窑村”,又称“水东窑”、“白瓷窑”。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各个窑室内部,都用砖砌筑隔墙。最长的一座残长79.5米。产品以白瓷为主,器类有碗、盏、盆、钵、盘、碟、杯、灯、炉、瓶、壶、罐、盂、粉盒、人像、动物玩具等,釉色有白、影青、青、黄、酱褐等多种。特点是釉质晶莹润泽,釉层较薄,一般不开片或极细的鱼子纹片。纹饰以划花为主,还有雕刻和镂孔。北部猪头山一带多生产美术瓷,釉色多样;韩山中部主要生产影青瓷和青釉瓷;粉丝厂后山一带多见黑釉、酱釉产品。器物中有相当数量的观音、佛像以及小洋人、哈叭狗,说明产品远销国外。日本、东南亚也曾出土笔架山窑的产品。笔架山窑出土的一件瓷佛像座,刻有“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水东窑”等文字,证明这里就是古籍文献中所记载的水东窑,年代为北宋。此外,发现一座宋墓打破了5号窑,墓中出土的铜钱几乎包括所有的北宋帝号钱,而在窑中的堆积物出土一枚“元丰通宝”,表明该窑的废弃时间不会早于1078~1084年(北宋元丰年间)。

淄博陶瓷(瓷砖)有多少年历史了

几千年。

淄博陶瓷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学家研究考证,在新时器时代,淄博地区的先民,已掌握制陶术。

大汶口文化时期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今张店区傅家乡浮山驿、临淄区齐陵镇的宋家庄、

后李家庄、薛家庄和淄川区口头村等人类遗址,均出土过此时期做的陶器。

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陶器制

作已分布比较广泛,今已发现此时期的人类遗址10余处。

以临淄区桐林--田旺遗址,张店区马尚镇冢子坡,周村区周

村镇爱国村,萌水镇水磨头村,贾黄乡商家村,淄川区太河村,博山区石马等遗址出土的陶器都颇有代表性。

产品以黑

陶为主,也有少量灰陶、红陶等。

其中漆黑光亮、器壁厚度仅为0.5~1毫米的“蛋壳陶”,为史前淄博制陶工艺的杰

出代表。

从商代到西周大约九百年的时间里,淄博的制陶工艺显著进步,并烧出釉陶器。

春秋战国时期, 制陶业繁荣。

陶器生产不仅大量制造生活器皿,而且开始转向砖、瓦、下水管道、建筑陶等,出

现了用灰陶制做的量器和随葬用的彩绘陶、陶俑及动物雕塑等。

生产组织形式, 则出现了官营和民营制陶作坊。

国临淄并设有主管制陶手工业的官吏--陶正。

临淄附近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制陶作坊。

秦汉时期, 制陶业仍以生产日用陶和建筑用砖瓦为主。

西汉以后,陶工们又掌握了铅釉制作技术,烧制出了低温

绿色釉陶器。

1957年淄川双沟乡南铺村出土的绿色釉陶壶和1976年在淄川寨里镇汉墓中出土的绿色、褐绿色盆、罐、

钵等器物均具有较高水平, 反映出陶器制作已开始向瓷进化。

到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淄川寨里窑开始烧造青

釉瓷。

《中国陶瓷史》1982年本称: “山东省淄博寨里窑,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

它位于淄博

市淄川区城东约十余〔市〕里,年代为北齐时期。

它发展较早,持续生产的时间颇长,是北方青瓷一个重要的产地”。

隋唐五代,除寨里窑烧造青釉瓷外,又有一批新窑场崛起。

淄川磁村窑自唐代中期开始由烧制陶器转入生产黑釉

瓷、青釉瓷及酱色釉、茶叶末釉等产品。

黑釉瓷当时较河南、陕西为大,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

宋金时期,窑场蜂起,生产规模扩大,技艺日趋精进。

著名窑场有淄川磁村、郝家、巩家坞、坡地窑,博山区的大

街南首、北岭、万山窑等。

磁村窑由于规模较大,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税,博山北岭村并建有“窑神庙”。

当时的品种

之多,装饰技法之纯熟也是前所未有。

元代,由于连年战乱,陶瓷业受到严重摧残,部分窑场废弃,传统技艺失传。

元世祖以后,虽部分窑场恢复生产,但

品种很少, 器形厚重,装饰单调,以黑釉、褐色釉、白地黑花为多见。

元末,又横遭战祸与洪水之害,一些著名窑场如

磁村、坡地、万山等从此一蹶不振。

明朝, 采取降低商税和废止元代对手工业工人实行工奴制度后,陶瓷业恢复。

生产向博山境内转移。

1559年(嘉

靖三十八年)博山出现“陶者以千数”的盛况。

主要窑场有:北岭、大街南首、八陡、西河、窑广、山头、李家窑等。

天启年间,西河窑场有大、小窑百余座,成为名噪一时的陶瓷产地。

清代前期和中期,博山已成为淄博陶瓷的集中产地和销售中心,以“瓷城”遐迩闻名。

当时,窑场遍布城区四方,

终日烟火不断。

部分手工业户已由家庭手工业逐步发展成为手工作坊, 窑户间的分工随之形成,有的专利坯釉,有的

专制匣钵,有的专事烧成,产品各具特色。

城内则瓷器张列,窑货设市,商贾辐辏,产品除供省内,河北、河南、江苏、

东北三省皆盛销之。

《山东通志》称“其利民不下于江右之景德镇矣”。

但产品以销农村为主,实用精品甚少,多系

黑釉,装饰简练。

十九世纪末,德、日帝国主义竞相扩大对山东的经济掠夺, 大量倾销“洋瓷”,淄博陶瓷业遭到空前打击,一些

著名的窑场,如务店窑、八陡窑、窑广窑日见萧条,昔日繁盛的瓷城博山亦黯然失色。

“戊戍变法”以后,在维新派的推动下,为摆脱外国资本对山东陶瓷业的威胁和打击,1905年,山东巡抚批准山东

省劝业道,拨库银二万两,在博山下河(今消防队附近)兴办工艺传习所,以改良制瓷工艺技术,改观博山瓷器粗俗之貌,

促进当地窑业复兴。

该所建立后,经过试验恢复了失传多年的茶叶末釉。

在白瓷、彩绘、烤花及陈设品的生产方面

也取得一定成效。

由于该所经营管理腐败,连年亏损,最后以倒闭而告终。

陶瓷业经此熏陶濡染,则有新的转机,

1918年博山地区已恢复发展的窑场达60余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乘欧洲列强无力顾及远东之机,扩大和加强了对山东的军事占领和经济掠夺。

首先,由渡部逸次郎于1916年在博山火车站以北白虎山下, 建立日华窑业工厂,聘用日本专业技术人员,雇用当地陶

工制造陶管及耐火砖。

青瓷窑址位于哪个省

青瓷窑址位于浙江。

龙泉青瓷窑址是中国古代南方的著名青瓷窑址,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其中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已发现有300余处。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盛极于南宋晚期,主要烧制盘、碗、壶等日用品和仿玉、仿铜瓷器及塑像等。

青瓷窑址的特点

窑炉区域揭露出规模庞大的龙窑窑炉,为浙江地区目前已发掘的两宋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为清晰的窑炉遗迹。窑炉区域揭露出龙窑窑炉1条,时代为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编号为Y1,斜长72.32米,方向为152°,除窑顶坍塌外,其他结构保存良好、布局清晰,由窑前工作室、火膛、窑床、排烟室、窑棚等结构组成。

窑前工作室呈不规则圆形,两侧由匣钵砌成护墙,后部与窑炉火膛位置相连;火膛,平面呈半圆形,后部置火膛壁;窑床上残留大量垫具,多为M形匣钵,排列较整齐,布局规则,局部位置残留有窑顶坍塌碎块(窑顶以条形砖砌筑);窑壁以匣钵和砖块砌筑而成。

窑床东侧开有12处窑门,均为外八字形分布,间隔2.8~8.7米;排烟室位于窑炉后部,平面呈梯形,前端底部置烟火弄,后部置烟道,以匣钵和条形砖砌成。窑炉两侧发现有柱础石,应为窑棚遗迹残留,其中东侧发现有8处,西侧发现有7处,南侧发现有1处,除个别外,均为东西对称分布。

唐代七大名窑是什么

分别是:越州窑、邢州窑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

1、越州窑

俗称称“越窑”。地址在现今的浙江省绍兴、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因为唐朝时这里属越州管辖,所以称做越州窑,简称越窑。古越地不仅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瓷器的诞生地。

越窑烧造瓷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东汉的时候,越州人就烧出了成熟瓷器,历经六朝、隋唐和五代时期的蓬勃发展,至宋从未间断,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邢州窑

邢州窑也称“邢窑”,窑址在河北省邢台市所属的内丘县、临城县一带。唐代时属于邢州,故称“邢窑”。瓷器烧制于唐代,邢窑盛产白瓷,邢窑白瓷是中国唐代瓷窑产品。

与同代著名越窑所产青瓷齐名。在唐代中国的瓷器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白瓷的生产,开始于隋,入唐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能与越窑青瓷平分秋色。

3、鼎州窑

有关专家从其胎胚薄、釉色正、刻花精致来推断,这个窑场可能超过陕西铜川耀州窑。疑似汉砖瓦的存在,有可能证明这个窑场早于著名的耀州窑。

虽经可能长达一千多年的深埋,其色泽仍然鲜亮。堆积层中,还发现有大量的陶片及破碎陶瓷器皿,该窑年代疑似跨越汉、唐、宋、元等数代。

4、婺州窑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

5、岳州窑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岳州窑”之名,始见于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

唐代岳州窑在陆羽《茶经》中列宜茶青瓷名窑第4位。窑址位于湖南湘阴城关及县内其它地区,人称湘阴窑。我国窑名出自唐代,而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岳州窑始烧于东汉,中经西晋、南朝、隋,一直延续到唐代。

6、寿州窑

寿州窑,隋唐时制瓷名窑之一。产品以青瓷为著名。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寿州,故名。

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隋代开始烧青瓷,产品有小口碟、四系瓶、高足盘等。

7、洪州窑

洪州窑是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属于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其讲究装饰,多刻印朵花、图案形花叶,沿器物周壁对称排列。

窑址位于唐洪州(今江西丰城)一带,故称洪州窑。现已发现的窑址主要位于距南昌南郊30公里的江西丰城市,另外南昌县冈上乡也发现有窑址。

洪州窑始于东汉晚期,终于五代。以烧青瓷为主,釉色一般较淡,青中泛黄;色调较深沉的发褐色;也有黄褐釉瓷,胎体加工不细,与陆羽《茶经》:“洪州瓷褐”相符。另还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代七大瓷窑

闽清窑主要生产什么瓷

闽清窑主要生产的是:青白瓷。

闽清义窑属民窑,主要生产日用青白瓷,包括碗、盘、热壶、碟、罐、盅、炉和瓷雕塑等,因其釉色以青白为主,黑褐为次,釉厚而均匀,统称为青白瓷。

闽清窑特点

工艺上受景德镇窑和耀州窑影响较大,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装饰上,采用了刻划、压印、堆贴、和捏塑等,既丰富了器类,又增加了美感。采用划花装饰的器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饰卷草篾划纹的碗。釉色多偏青或偏白。

胎质有粗有细,粗则胎体厚重、修足草率,薄胎则发色接近影青。烧造方法采用漏斗状和桶状匣钵烧成。

古窑结构

闽清古窑的窑炉也独具特色。因为像龙一样,顺着山体往上延伸,故名“龙窑”,2004年,闽清发现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龙窑,长达104米的龙窑,填补了福建省古陶窑完整性的空白,在全国也非常罕见。

龙窑多依山而建,倾斜在30~40度左右,一般长50~60米,最长达百余米,呈阶梯形向上延伸。构造有拱顶、窑节、窑门、窑壁、窑底、烧火孔、窑坪等,除烧火间外,各窑节内成梯层空腹。拱顶是以契形窑砖拱砌而成,它高出山坡地面,并在窑身两旁间断地以石垒成窑堆。

声明:关于《青瓷砖瓦的近义词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规模》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79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