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在我国西北部的荒漠中,坐落着举世闻名的文化艺术宝库——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石窟的总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敦煌石窟的壁画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站在那连绵不绝的画作前,我们仿佛回到古人生活的时代。无论是行笔还是用色,每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都历历在目。如汉代出猎图的古朴,唐代服饰的绚丽,宋代人物的拘谨……正如国画大师张大千所说:“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敦煌壁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壁画大体可分为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山水画等七种。其中,故事画又分为五种,画面生活气息浓郁,情节动人有趣,反映了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莫高窟第二百九十窟中,有按顺序绘制的八十七幅壁画,描绘了佛祖释迦(jiā)牟(móu)尼从出生到出家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另外,著名的张骞(qiān)出使西域的故事就绘制在莫高窟第三百二十三窟的北壁西端上。这幅壁画是现存的最早印证“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的绘画作品。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有的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描绘了人们奏乐舞蹈、表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敦煌壁画巧夺天工,技艺精湛。在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中,有一组壁画描述了九色鹿舍己救人的动人故事。在根据经文绘制的莫高窟壁画中,它是最完美的连环故事画。这组壁画分为九个横向的场面,人和动物多取侧面,背景山水了无皴(cūn)擦,线条有力,色彩浓重,造型具有装饰性。故事的画面从两头开始,画到中间结束,真可谓别具一格。更令人惊奇的是,那时候的画家就已经吸收外来艺术中的“凹(āo)凸法”来用色:用深色染外缘,中间渐浅,用白粉点最亮的部分。这样,整幅画面如同一块精美的浮雕,远近高低,层次清晰。这些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艺术瑰宝,令人叹为观止。为了向世人介绍璀璨(cuǐcàn)夺目的敦煌壁画,让精湛的敦煌绘画艺术永久流传于世,许多著名的画家都为之耗尽心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大千在狭窄的洞窟里,就着昏黄的烛光,孜(zī)孜不倦地临摹(mó)壁画,历时两年多,完成了近三百件作品。张大千的这一工作对敦煌艺术的传承、对民族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弘扬,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临摹壁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临摹的过程中,张大千深深地感受到古代画师工作的辛苦。他感慨地说:“我在敦煌工作,有多方面帮忙都感觉非常困难,揣想起来,古人比我们更困难。我们在敦煌的时候还有洋蜡烛,虽然不太好,总比油灯好得多。古人在洞中绘画,由于光线不够,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天花板往往几丈高,要画屋顶,一定要躺着才能够画。但古人的画虽然在天花板顶上,也没有一处软弱的。还有靠近地面的地方,离地只有二尺高,要画一尺或八寸的人物,画的还是一个大故事。这么小的人物,叫我们放在桌子上来画,已经觉得很辛苦了,而他们却在地上侧躺着画,比仰天画还要难。”然而,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古代的画师们却创造出如此卓越的艺术成就。他们的精神和意志,让我们感慨万千。敦煌壁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藏有敦煌壁画的莫高窟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同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等世界文化遗产一样,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象征。
永乐宫的壁画中,三清殿的《朝元图》最为浓艳精美。
永乐公园位于今天山西省芮城县西南,据说这里是唐代吕洞宾的故乡,在元代以前为吕公祠,后毁于战火。元中统三年重建,并扩建成为“大纯阳万寿宫”,分上宫和下宫,上宫已毁,下宫即为永乐宫。永乐宫主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分别是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其中三清殿为宫内主殿。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的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还留有宋金建筑的模式,显得较为古朴,简洁,明朗。
朝元图是传统的道教绘画题材,出自洛阳著名画工马君祥以及其子马七等人之手,描绘了道府诸神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三清殿的《朝元图》位于西,北,东三壁上,绘满了四米多高的神仙群像。共画像286身,三壁画面连成一气,构图宏阔,气势磅礴。画面以南极长寿仙翁和西王母等八个主神为中心,四周环绕簇拥了雷公,电母,各方星宿神及龙,蛇,猴等多位神君,还有武将,力士,玉女在旁侍奉,朝同一个方向行进。仪轨清晰,构图严整,形象生动,表情微妙,线条劲健流畅,含蓄婉转,刚柔并济,疏密有致,节奏性极强,气氛神圣庄严。画面利用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去表达不同神仙的身份,性格,主神形象老成持重,肃穆沉着,武将全身披甲,鬓发飞扬,英气十足,玉女则含情微笑,凝神沉思,各具特色。
画中人物的服饰,冠带颇为华丽辉煌,衣纹多用吴道子的“莼菜条”线条,长达数尺,一气呵成,衣袂飘飘,即含蓄又有力度,有吴带当风的气韵。在用色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线为骨干,在冠戴,衣襟,熏炉等处沥粉贴金,更觉绚烂夺目。此风格远承唐宋壁画传统,在元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卜千秋墓壁画》。卜千秋壁画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北0.5公里处郊区邙山乡浇沟村邙山南麓洛阳市面粉厂内。1976年发现并由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土铜印上阴刻有篆书“卜千秋印”,故名卜千秋壁画墓。《卜千秋墓壁画》保存完整,内容新奇,绘画技艺高超,是研究汉朝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罕见的国宝珍品。 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东汉晚期彩色壁画。壁画画在中室和前室的南耳室以及中室的南耳室。中室的壁画是在四壁上画着墓主人出行的情况。上下共有四层,每一层均有一个主车和大量车骑伍伯(武官)、辟车(文官)之类的导从。前室的南耳室画守门卒、侍卫和一些掾吏;中室南耳室门旁画守门卒,南壁画墓主人坐于帐中,帐后有二侍女,帐左侧也有二侍者;东壁画二吏执笏躬立;西壁画伎乐图;北壁画一大建筑图。这些壁画用笔流畅有力,在赋彩上渲染得浓淡适度,有着凸凹明暗的立体感。莫高窟壁画。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帝释梵天图》。完成于1444年的北京郊区的法海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帝释梵天图》,在性格描绘上颇具匠心,画法亦沿用唐宋遗法,沥粉贴金,风格精密富丽。这幅壁画的作者是工部营缮所的画士官宛福清、王恕及画士,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了宫廷画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