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家具百度百科

更新时间:01-23 装修 由 淡忘 分享

蒙娜丽莎是丽莎·格拉迪尼(1479年-1542年),意大利人,她曾经是佛罗伦萨丝绸富商弗朗西斯科的妻子,在丈夫死后就做了修女,并在圣厄休拉修道院度过余生。

多年来,历史学家们一直为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原型争论不休,最后得出结论:《蒙娜丽莎》原型是达·芬奇父亲一位朋友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个子女的家庭主妇。

丽莎在1495年16岁时嫁给佛罗伦萨丝绸商人弗兰西斯科·吉奥康杜,而吉奥康杜则是达·芬奇父亲皮耶罗的好友兼邻居。《蒙娜丽莎》的画像完成于丽莎24岁那年,达·芬奇的父亲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钱让儿子为朋友的妻子画了这幅画。

扩展资料:

《蒙娜丽莎》油画经过了四个创作阶段

1、是一幅对未知对象的肖像草稿,从轮廓可以看出,有较大的头、鼻、双手和较小的嘴唇

2、达·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覆盖了最初的草稿。

3、是1503年创作的《丽莎·格拉迪尼肖像》,画中的蒙娜丽莎眼睛看向左边,面带微笑,这是当时标准的肖像画模样。

4、就是千古流芳的《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脸微微向右转了过来,就连目光也是向右的。

有关于蒙娜丽莎的资料50字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扩展资料:

《蒙娜丽莎》油画:该作品经过了四个创作阶段:第一层,是一幅对未知对象的肖像草稿,从轮廓可以看出,有较大的头、鼻、双手和较小的嘴唇;在第二层里,达·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覆盖了最初的草稿。

第三层,是1503年创作的《丽莎·格拉迪尼肖像》,帕斯卡认为这才是蒙娜丽莎的原貌,也是他所认为的“另一幅女人的画像”。画中的蒙娜丽莎眼睛看向左边,面带微笑,这是当时标准的肖像画模样。第四层,是《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脸微微向右转了过来,就连目光也是向右的。

蒙娜丽莎的全名是什么

蒙娜丽莎的全名就是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1952年,德国发行首枚《蒙娜丽莎》邮票。

扩展资料

2010年,法国科学家试图透过非侵入性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来破解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之谜。他们发现,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达·芬奇采用的是他独创的“晕涂法”技巧,也叫“层次渲染”。这是一种通过细致地把一个色调调和到另一个色调,使油画中生硬的轮廓变得模糊或柔和的绘画技巧。

运用这一技法的画作给人一种朦朦胧胧似真似幻的感觉,使视觉上产生的微妙错觉效果达到极致,给观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蒙娜丽莎的简介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作描绘出了当时欧洲一位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达·芬奇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女性的优雅与恬静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娜丽莎》现藏于位列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卢浮宫博物馆。

公元14—17世纪是欧洲思想文化运动的鼎盛时期,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蒙娜丽莎》这幅举世闻名的画作就产生于该时期。

据记载,在《蒙娜丽莎》创作之前,就有一幅同样由达·芬奇创作,但时间远远早于该画的名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的油画诞生。而专家通过对比发现,两幅画中女性的长相、服饰甚至那神秘的微笑都十分相似,由此断定,两幅画作描绘的是同一位女性的不同时期。

而这位蒙娜丽莎到底是什么身份,能邀请到达·芬奇为她画像呢。据记载,蒙娜丽莎本就出身于贵族家庭,后来又嫁给了著名的丝绸商人,这位商人仰慕达芬奇已久,所以多次力邀他为妻子画像。“世界第一名画”便由此诞生。

扩展资料

《蒙娜丽莎》原作的尺寸:纵77cm、横53cm,该作品画在一块黑色的杨木板上。 《蒙娜丽莎》画像没有眉毛和睫毛,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

然而当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蒙娜丽莎,坐在一把半圆形的木椅上,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桥、山峦,它们在达·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的笔法下,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融为一体,散发着梦幻而神秘的气息。

蒙娜丽莎的表现内容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画像,画中人物坐着并把交迭的双手搁在座椅的扶手上,从头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现出半身形体,一改早期画像只画头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断的构图,为日后的画家及摄影师树立新的肖像图基本架构。

达芬奇使用金字塔结构来将画中的女士简单而充满地放置在画中。她的迭在一起的手构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颈部和面部焕发出与她的手同样的柔软的光芒。这些有机部分的光芒的变化显示出肉体的丰满和柔润,包括上述的笑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这个笑容理解为画家对他母亲的感性的怀念。其他人将它描写为天真的、诱媚的或甚至于出神的或悲伤的。应该指出的是达·芬奇当时的肖像画多半带有这样的微笑。

2003年,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玛格丽特·利文斯顿指出,蒙娜丽莎之所以看起来似笑非笑,是因为达芬奇应用了眼睛的错觉。眼睛的中心部位一般对较为亮的区域敏感,而边缘则对较暗的区域敏感。

人一般确认笑容时主要是靠嘴唇和眼睛的形态特征判断。而达芬奇就是利用了蒙娜丽莎嘴唇形成的阴影。当你盯着她的眼睛时你不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在微笑,而你盯着她的嘴时你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依然在微笑。

神秘的蒙娜丽莎除了以其微笑着称,画中人物的眼神也相当独特。无论你从正面哪个角度赏画,都会发现蒙娜丽莎的眼睛直视着你,这使人感到蒙娜丽莎的眼睛仿佛是活的,会随著观众的视角游走,并对所有观众抱以永恒的微笑。

一些学者试着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这个微笑的感觉不同。这些理论有科学性的,也有的从蒙娜丽莎的实际人物和感觉出发。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有在斜眼看的时候才看得出来。还有人认为这个微笑如此捉摸不定因为它利用了人的视觉中的干扰。

提出蒙娜丽莎是米兰公爵夫人的理论的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如此悲伤因为这位公爵夫人本人的生活很悲伤,因为她的丈夫如此有权势、是个酒鬼和经常打她。这位公爵夫人自己曾说她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妻子”。

虽然这幅肖像的手法简单,但人与背景之间的和谐使这幅画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分析得最细致的一幅画。画中妇人的头发与衣服的曲线与背景中山谷和河流的弯曲相称。整个画的和谐性体现了达·芬奇对人与自然界的联系的观念,使这幅画成为达·芬奇的世界观和他的天才的永久的记录。

在人的背后,一个遥远的背景一直延伸在远处的冰山。只有弯曲的道路和远处的桥梁显示着人的存在。模糊的分界线、潇洒的人物、光亮与黑暗的明显对比和一个总体的冷静的感觉都是达·芬奇的风格。

蒙娜丽莎是第一幅将人画在一个想象的背景前的肖像画。有意思的是后面的风景并不对称。人左面的风景比右面的明显低。有的评论家认为这说明左面的部分是后加上去的。

X光检测证明在现存的蒙娜丽莎后面还有三个过去的版本。用作画板的白杨底板的变形比原来想像的要大,因此博物馆的修理员正在考虑怎样来保持这幅画的原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人文背景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

二、草稿背景

在《蒙娜丽莎》创作之前,就有一幅,《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油画:《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出自达·芬奇,其创作时间远远早于《蒙娜丽莎》油画作品。

《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绘画,人物的面色清新红润,不沾岁月痕迹,有着与蒙娜丽莎非常相似的长相、服饰、手势和神秘笑容,只是更为年轻。有专家还曾利用碳定年法对《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幅画创作于15世纪。 

三、创作过程

《蒙娜丽莎》油画:该作品经过了四个创作阶段:第一层,是一幅对未知对象的肖像草稿,从轮廓可以看出,有较大的头、鼻、双手和较小的嘴唇;在第二层里,达·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覆盖了最初的草稿。

第三层,是1503年创作的《丽莎·格拉迪尼肖像》,帕斯卡认为这才是蒙娜丽莎的原貌,也是他所认为的“另一幅女人的画像”。画中的蒙娜丽莎眼睛看向左边,面带微笑,这是当时标准的肖像画模样。第四层,是《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脸微微向右转了过来,就连目光也是向右的。

《蒙娜丽莎》创作时间,大约从1503年至1506年。该幅画创作于达·芬奇人生的转折点,即从服务了17年的米兰斯佛扎宫廷,回到了佛罗伦斯。

很有可能在那段时间里,达·芬奇赢得了政治家马基维利的支持,他主要从事军事工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绘画作品。达·芬奇画完《蒙娜丽莎》之后,便投入到了亚诺河改造计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蒙娜丽莎

声明:关于《蒙娜丽莎家具百度百科》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80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