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 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中 强 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具体规定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烈度划分图确定.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抗震等级是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来说震中区烈度最大。震中区烈度的大小跟震级大小、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建筑物牢固程度有关系。震级一定时,震源越浅震中区烈度越大。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根据这个地区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情况考虑一个设计建筑物时参考的数据。抗震设防烈度一般要比根据历史地震资料计算出的平均烈度要大一些。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为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取基本烈度,但还须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的类别、高度以及当地的抗震设防小区规划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一般为6~9度)。抗震设防烈度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是唯一的,一旦确立了工程建设地点,也就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而与结构型式等等其它因素无关。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抗震等级体现了具体的建筑物在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不同烈度、结构型式和房屋高度条件下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抗震等级不仅与抗震设防烈度有关,和其它几个因素(比如高度、跨度等)也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