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耳廓微循环观察的几点体会 www.lhdz.org 小鼠耳廓微循环在动物药理实验中,是很常用的方法。 例如:研究炎痛舒搽剂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陕西中医》2011年05期,.目的:给小鼠耳廓局部搽涂不同浓度的受试药,观察该药对其耳廓微循环的影响,从而了解该药的活血作用。. 还有研究丹莪妇康胶囊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以及防冻霜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 (期刊论文 - 道客巴巴)。通过观察小鼠耳廓外涂防冻霜后,小鼠耳廓微循环细血管动 、静脉管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 得到结果: 防冻霜具有扩张小鼠耳廓动脉和静脉的作用, 加快血液流速 的作用。。。。。 小鼠耳廓微循环作为药理实验观察对象的的好处就是:可以无创伤的长期反复的观察,不像其他动物肠系膜微循环那样,观察完后,动物一般就死去了,不能重复长期的观察。小鼠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反复的给不同的药量,持续的观察记录小鼠耳廓微循环的给药前后的变化。因此,小鼠耳廓微循环的药理实验,是比较易行,普遍适用的实验。 但是,对于从来没有做过此项实验的科研人员来说,并不是就可以一帆风顺就做出结果来的。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首先,是小鼠的麻醉。 麻醉要适度,麻醉太浅,观察不到多长时间,小鼠就会苏醒,乱跑。 麻醉太深,容易死亡。一般应该根据小鼠体重用1%戊巴比妥钠将小鼠麻醉。 其次,选用的小鼠不要太大,一般以3个月内的比较合适, 饲养时间长的小鼠耳廓比较厚,不易于观察。 还有 ,图像的标准是什么?开始的时候,我们在小鼠耳廓微循环的观察上也走了一些弯路,主要是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下,还以为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图像就是这样模糊不清呢。 后来,在设备上做了大的改进,才发现原来小鼠耳廓微循环也可以做的和肠系膜微循环差不多清晰的。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比如:观察时候要注意, 无论采取什么样式的显微镜,光的角度是必须要注意的。由于小鼠耳朵对光的阻挠,比起动物肠系膜微循环的观察,要困难的多,仪器调试不好或者仪器本身设计有缺陷,确实可以使小鼠耳廓微循环在镜下并不很清晰。这个时候,要对仪器的结构进行改造,才能使图像清晰。观察时在耳托上要把小鼠耳廓皱褶抚平,不要重叠。 另外,资料上记载应该在24小时前除去小鼠耳廓上的毛,以利于观察。 我们的实践说明,如果是在学习如何观察的初期阶段,仅是学习如何观察的话,可以不去除毛发,直接观察,并无大碍。 最后,观察的部位也很重要,通常测量耳廓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第三分支处(A3um和V3um)血管直径、毛细血管根数。只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使图像清晰,小鼠安静,那么小鼠耳廓微循环的测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使用微循环软件可以观察,测量,计算,照相,录像,把整个实验过程都可以记录下来,当然也可以打印报告--供写论文使用。 通过三年多反复的摸索,我们已经成功的设计出可以清晰观察小鼠耳廓微循环观察设备,也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仪器的调整和观察的要领。可以为需要的用户提供小鼠耳廓微循环观察设备和技术服务。
【精华】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模板汇总六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的素质,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探索――发现”品质,热衷发现、向往发明,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以及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二、参评对象
全市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分初二、初三两个组别分别进行评选。
三、参评选题
参赛选手从“自然现象的探究、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解决、物理知识的应用”三个方面考虑自主拟定活动主题(可以是教材上的综合实践活动选题,也可以是其它选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每组3至5人。
四、评选内容
依据“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过程性、综合性”的原则对参赛选手提交的以下三个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评审:
(一)活动方案
1.选题的提出:选题要有创新性,要有对物理学科,物理与自然、物理与生活的独到思考。
2.活动计划:设计合理、详细、操作性强,针对科学探究中的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实验方法。计划中应包含指导老师、小组人员分工、合理的日程安排以及相应的任务分配。
3.实施方案:要有实验的物理原理以及实验设计的思路,物理原理或物理定律运用正确,实验设计的思路要新颖、巧妙,实验器材不限。
(二)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以过程性资料形式呈现,包含过程活动记录,主要实验过程的照片、视频、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活动过程或某环节的反思评价,活动方案调整资料等。要求资料详实、数据完整、现象明显。
(三)活动成果
活动成果以“综合实践活动报告”的形式呈现,参加苏州市级评选的选题要报送不超过10分钟的校内汇报展评和答辩录像。
五、评分标准
(一)创新性
活动选题新颖;在技术思路、物理原理、方法运用上有独到的理解;提交的成果与以前已有的成果相比,有创新见解或有特点的实物制作。
(二)科学性
活动涉及的物理原理或物理定律运用正确,符合学生思维特点;选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实际;研究有一定的深度;研究过程方法科学;问题分析透彻,所得结论经得起推敲和验证。
(三)实践性
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必须由参赛学生亲自完成;学生表现出积极地参与热情;团队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知与行”、“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与统一;活动中学生认知和体验不断加深,具有生成性;活动结束时“知、能”均得到发展。
(四)过程性
在网上活动专区按照要求及时上传:选题思考、活动计划、实验方案及修订方案、实施过程资料(包括文档、图片、影像等)、活动成果呈现。上传资料应反映活动的主要过程,具有真实性。
(五)综合性
活动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技术、艺术、道德的统一。
成果不得抄袭。如有抄袭现象,取消参赛资格。
六、评选方式
评选活动采用书面与录像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参评选手登录z实验教学研究网(z)初中物理优秀综合实践活动专区上注册报名,上传活动有关资料,每组限报一个课题,每小组限一名指导教师。
(二)评选分初二与初三两个组别分别进行评选,每组分初
评和复评两轮进行。
1.初评
各市、区教育装备管理部门负责对所辖地区所上传的作品进行初评,按比例推荐参加全市评选选题。
2.复评
苏州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复评,复评根据活动网上上传资料和成果展示录像综合评分。
七、奖项设立
本次评选每个组别分别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给参加活动的学生和指导老师颁发证书。根据省文件精神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级比赛。
八、时间安排
(一)初三组
1.20xx年11月1日-20xx年2月15日为注册报名和资料上传时间,20xx年2月15日18:00停止资料上传。
2.20xx年3月10日各市、区完成初评工作,20xx年3月30前底完成全市复评。
(二)初二组
1.20xx年3月1日-20xx年5月30日为注册报名和资料上传时间,20xx年5月30日18:00停止资料上传。
2.20xx年6月20日各市、区完成初评工作,20xx年7月15日前完成全市复评。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本年段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感情,激发孩子研究生活和科学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注重实践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反映生活。
2、 走向社会,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
3、组织有关的活动素材。
四、具体工作:
1、设情境 列课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将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中所提供的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并对生活进行思考,制定好活动方案,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2、重感受 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无疑是学校课程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则是其中最具人文性的部分。这些评价与我们平时的评价有很多不同,他的评价侧重于活动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得失。是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交流,邮资我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为师生提供一种反思的参照,从而获取新的动力。我们将加强小组间的评价交流,将不同的活动方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活动更好地发展。
3、学理论 明目标
我们将继续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理论丛书,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有关理论,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更能达到预想目标,而趋于完善。
五、全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1、有趣的纸世界(2课时)
2、钱币、历史、生活 (3课时)
3、校园里的浪费现象(3课时)
4、生活中的艺术(3课时)
5、我是社区小主人 (3课时)
6、我为交通绘蓝图(2课时)
7、小导游(3课时)
六、对本学期的期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希望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三、实践内容:(略)
四、活动方式:
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兔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五、工作措施:
(一)课程落实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3-4年级每周2课时,5-6年级每周3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
(二)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再次向我们走来,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并成为了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端午节期间,我校开展“粽情飘香话端午”传统节日活动旨在提高广大小学生的爱国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活动目标
端午节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爱国、爱家、提高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设计思路
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合作调查、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时间
6月12日——21日
四、活动内容
三年级了解端午节的日期、知道端午节的别称、风俗、和来历,上网浏览查阅有关屈原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知我端午爱我祖国”为主题,用手抄报、诗配画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在A4纸上。
五、总结
1、 各教室领导认真总结端午节学生参与活动情况。
2、美术组将优秀作品出橱窗展示。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运用知识,直接参予的实践性活动。
因此,我校本学期将围绕着学校、学生的实际问题,亲历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现在存在的真问题,同时激发教师加强现论学生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发和积累课程资源,逐步形成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二、总体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具体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力度
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结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信息,深入了解学生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途径,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意识,始终保持和新课程同行,积极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边学习边实践,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科学地指导自己的育人工作
2、调整内容,贴近生活
本学期我们将制定好课程实施计划,并分层落到教师的“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我们将综合学生、学校的实际问题、社会环境等因素,着眼于现状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准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亲历亲为,从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3、认真组织,共同参予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有效指导直接影响到活动目标的达成,故而,必须关注活动中教师的定位,解决好活动中各个实施阶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强调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全员参予。
4、及时积累,积极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的不断积累,生成与开发,学校要求每位活动主导教师要重视资源的积累和整理工作,把活动开展的方案、案例、总结、反思等材料整理成文,装订成册,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
积极主动地开拓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把综合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四、主要工作
九月份:
1、集中学习新课标,贯彻课改精神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3、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4、制定、讨论各年级主题设计方案
5、根据计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十月份:
1、组织学生参加县综合实践活动课评比
2、交流教学心得
十一月份:
1、调研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
2、学生成果展评
十二月、元月份:
1、做好主题活动评价
2、上交反思、论文及主题设计
3、上交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汇编成集
4、收齐综合实践活动资料,做好归档工作
5、教学工作总结
一、对象:三年级学生
二、时间:
10月13日至11月7日
三、活动背景:
三年级,是钢笔字写字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初次接触、使用钢笔都觉得很新奇,但接踵而来的是:三天两头就有学生报告钢笔坏了、少了,作业本上的三花脸也比比皆是。究其根源,问题就出在钢笔的使用方法不当上。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分析,把多种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实践能力。
2、通过本次活动学会正确保管和使用钢笔,延长其使用寿命。
3、能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利用钢笔写出整洁、美观的作业。
4、设计出更加实用、美观的钢笔。
五、成果形式:
1、学生的习作、作业、图画、摄影等。
2、学生能掌握正确的握笔运笔的方法和写字姿势(图片、摄影、文字)。
3、学生的经历、体验、心得体会等。
4、倡议书。
5、举行“我爱钢笔”主题活动,综合展示活动成果。
六、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分析现状,提出问题。有的人钢笔没用多长时间就坏了、少了,有的同学作业本上有很多墨点,很不美观,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办呢?
(二)、学生组建活动小组,选出小组长。活动内容分选项目与自选项目,各小组根据成员特点,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教师做好指导、协调工作、审视方案的可行性。
自选:
A组:调查同学们在使用钢笔与保管钢笔上存在那些问题,想一想该如何改进,写出收获、体会。
B组:收集资料并讨论;如何正确使用和保管钢笔?请讲解并演示。
C组:按从外到里以及如何使用的顺序,观察自己的钢笔,写一篇习作。
D组:针对现有不足,设计出更加美观、实用的钢笔,争取申请专利,并可与生产厂家取得联系。
必选:
1、每人书写一份整洁、美观的作业参加展览。
2、交流拟定倡议书。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样本各个《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上都有,你可以参考一下。要是实在不行就直接套用他的模板填写就行。实验设计重点是实验设计本身,而不是实验设计的写作。实验设计首先要弄清实验目的,就是打算观察什么现象,或者要验证什么假设。确定实验目的的过程中,要多查阅文献,充分了解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前人研究所用的实验方法。实验目的明确后之后,再确定实验方案。这时就要考虑使用什么实验方法,实验对象是什么,需用什么实验材料,分析好实验步奏,制定好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案。实验设计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实验数据的因素,这样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全面可考。写实验设计就是把上面的东西都详细真实的写下来。希望我的回答对解决你的疑惑有所助益。为了心理学的繁荣,同加油。
在科学 教育 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过他们个体 经验 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齐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齐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 方法 。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齐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齐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2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 总结 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活动重点)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教师进行演示)
出示大记录纸:谁能来记录一下它们的滚动路线?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4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ד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 说说 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两两交流。
6、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5
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因此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通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己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集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说影子,引起兴趣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 魔术 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有趣”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比较不同的影子,记录各种猜测结果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集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通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己的各种设想。)
三、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己的方法后,也可以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通过同伴间的引导、自己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四、延伸活动:手影游戏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进行游戏。
活动 反思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至关重要,有效提问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多向互动和活跃的教学氛围,而且在活动的猜测验证阶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能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科学现象,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
一、提问应服务于活动目标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鼓励式、开放式和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也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工具”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提问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并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交替出现,如“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否定了自己原先的各种猜测,通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的原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二、提问应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同”是一个比较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两个影子的不同之处,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而教师在实验验证阶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与材料互动,积极探索并观察影子上出现“眼睛”的原因。
三、提问应做到层层递进
提问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入手,使幼儿逐步加深认识,建构概念,从而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提问都旨在不断推进幼儿对于“影子”的认识,如“什么方法可以在小兔的影子上找到眼晴”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表达各自的猜测,而当幼儿在探索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后,教师又进而提出“为什么画和贴的方法都不行,而剪两个小洞就能在影子上看见眼晴”,这样的提问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利用直观的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光的穿透现象。
提问的层层深入,使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地探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使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向活动的最终目标迈进。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相关 文章 :
★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5篇】
★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精编精选5篇
★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精选实用方案5篇
★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精选5篇集锦
★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精选5篇
★ 关于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设计大全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方案参考模板5篇
★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设计方案大全
★ 幼儿园大班教案的设计方案精编5篇
★ 精选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育方案
1、在NCBI中查到DCN的序列,把该序列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中,设计引物把该序列用PCR方法扩增出来(具体的模板你要看看这个蛋白在那种生物中有,就提取那种生物的DNA就可以了)2、将扩增好的片段转导一个质粒里面(这个质粒要能进入到酵母里面,而且表达量应该要高,而且应该有筛选标记,常用的发放可以用电转或者是化学转化方法)3、将该载体导入到酵母菌中(可能要先将酵母弄成感受态,然后用电转或者是化学转化方法就行了)4、将转化好的酵母扩大化培养,提蛋白,找到你要的带就行了(39KD),纯化就OK了
模版我有的。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又到了高校硕博生撸起袖子加油发论文的季节,生信类文章作为一种短平快的手段受到广大科研者的喜爱。我在pubmed中简单用“TCGA”关键词统计了近十年的SCI发表情况,发现从2010年开始生信SCI成指数性增长由年15篇增加到2700多。令人惊叹,2020年截止当前已经发表1212篇。管中窥豹,如此海量的生信文章,如何异军突起荣获审稿人青睐?近来有不少人抱怨,纯生信投稿杂志越来越少,投稿杂志风向变动太快,审稿人反馈要功能验证,要求补试验。如此看来,给生信文章加点实验料是生信类SCI大势所趋。那么各组学筛选的标记物实验验证的方法有哪些?我本期将给大家奉上多种组学的标记物实验验证方法,供大家参考。 Suorce: Pubmed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理解,我查阅大量资料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板块化呈现常见的各组学方案及简明实验步骤,本期分享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4个组学的标记物检测方法,废话少说,直接上干货。 一、基因组学marker验证实验 1. 基因表达 逆转录定量PCR(qRT-PCR)是在样品量少或者非常珍贵的情况研究基因表达的模式。这种方法主要的优点是范围宽、敏感性高、精确度高,无PCR后处理步骤,避免了交叉污染,且产出率高,可以进行多重检测等。具体是通过对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产物荧光信号的实时检测从而实现对起始模板定量及定性的分析。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中,引入一个荧光化学物质,随着PCR反应的进行,PCR反应产物不断累计,荧光信号强度也等比增强。每经过一个循环,收集一个荧光强度信号,通过荧光强度变化检测产物量变化,最终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 实验材料 新鲜、冰冻的组织、细胞,新鲜、冷冻的血液或血浆等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方法还包括:PCR。 2. 甲基化 检测 甲基化特异性的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是一种灵敏度高,且不受限制酶限制的DNA甲基化检测技术。通常是设计两对引物,一对MSP引物扩增经亚硫酸氢盐处理后的DNA模板,另一对扩增未甲基化片段。若第一对引物能扩增出片段,则说明该检测位点存在甲基化,若第二对引物能扩增出片段,则说明该检测位点不存在甲基化。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 实验材料 新鲜、冷冻、石蜡包埋细胞或组织等 甲基化检测的其他技术还包括:亚硫酸氢盐处理+测序等。二、蛋白组学marker验证实验 蛋白质印迹法(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是将电泳分离后的细胞或组织总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固相支持物NC膜或PVDF膜上,然后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某特定抗原的一种蛋白质检测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细胞或生物组织样品进行着色。实验方法应用广泛,是常见的蛋白定性及定量检测方法。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 实验材料 新鲜、冷冻的细胞或者组织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基本原理: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有无定性或定量分析。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 实验材料 新鲜、冷冻的细胞或者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IHC)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应用免疫学及组织化学原理,对组织切片中的蛋白水平检测。其是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检测相应的目的抗原(或抗体),并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标记物的性质检测技术分为: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金属技术和放射免疫自影法。实验中应用较多的为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酶技术。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 实验材料 石蜡包埋的组织、细胞标本以及冰冻组织切片 三、代谢组学marker验证实验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法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使不同化合物从色谱柱流出的时间不同,达到分离化合物的目的。质谱法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磁场或电场中的运动规律,按其质荷比(m/z)实现分离分析,测定离子质量及强度分布,可以给出化合物的分子量、元素组成、分子式和分子结构信息,具有定性专属性、灵敏性高级检测快速等特点。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 实验材料 小分子、易挥发、热稳定、能气化的化合物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具有分析范围广、分离能力强、定性分析结果可靠、检测限低、分析时间快、自动化程度高。其是以液相色谱作为分离系统,质谱为检测系统。样品在质谱部分和流动相分离,被离子化后,经质谱的质量分析器将离子碎片按质量数分开,经检测器得到质谱图。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 实验材料 不挥发、极性化、热不稳定及大分子(蛋白、多肽、多聚物等)四、转录组学marker验证实验 1. 表达量验证 qRT-PCR(见基因组学)和Northern blot。 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是用于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及对其进行定量。原理是在变性条件下将待检的R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继而将在凝胶中的位置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固定后再与同位素或其他标志物标记的RNA探针进行反应。应用的文献较少,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 实验 材料 总RNA样品或mRNA样本(RNA容易降解,需要注意保存方法及周期) 灵敏度:qRT-PCR》Northern blot,特异性:Nortern blot》qRT-PCR(上述已说明实验方案)。 2. 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RNA免疫沉淀(RIP):是将所关注的RNA结合蛋白(RBP)与其结合的RNA一起进行免疫沉淀,鉴定结合转录RNA。可以通过RT-PCR、微阵列或测序检测,是一种基于抗体,用于定位体内的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 实验材料 细胞 RNA-pull down:是将RNA进行标记(如生物探针标记)再与胞浆蛋白提取液共同孵育,从而形成RNA-蛋白质复合物,通过SDS-PAGE分离蛋白质,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或质谱检测蛋白质。用于寻找与目的RNA结合的蛋白。实验思路见参考文献。 实验材料 细胞胞浆蛋白 此外还包括:甲基化RNA免疫沉淀(MeRIP)。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由于各组学marker验证的方法繁多,本期主要分享常见的方案,期望大家对各组学marker的实验方法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基于各组学的后续机制相关探究,还需要加入如细胞功能学实验的细胞增殖、细胞迁移、侵袭、细胞凋亡实验以及动物模型等,这些机制探究的方法大多大同小异,相信大家在阅读相关的文献后很快会发现个中规律~ 最后祝大家SCI逢稿必中! 参考文献 1. Liu X, Wang J, Chen M, Liu S, Yu X, Wen F. Combining data from TCGA and GEO databases and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CR validation to identify gene prognostic markers in lung cancer. Onco Targets Ther. 2019;12:709‐720. Published 2019 Jan 21. doi:10.2147/OTT.S183944 2. Rodriguez, Rebecca M et al. “The landscape of bacterial presence in tumor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 across 9 major cancer types using TCGA exome sequencing.”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 vol. 18 631-641. 13 Mar. 2020, doi:10.1016/j.csbj.2020.03.003 3. Zhou F, Liu X, Zuo D, et al. HIV-1 Nef-induced lncRNA AK006025 regulates CXCL9/10/11 cluster gene expression in astrocytes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CBP/P300. J Neuroinflammation. 2018;15(1):303. Published 2018 Oct 31. doi:10.1186/s12974-018-1343-x 4. Xie K, Zhang K, Kong J, et al. Cancer-testis gene PIWIL1 promotes cell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 lung adenocarcinoma. Cancer Med. 2018;7(1):157‐166. doi:10.1002/cam4.1248 5. Hu H, Chen X, Zhou C, et al. Aberrant methylation of mutL homolog 1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Clin Lab Anal. 2018;32(5):e22370. doi:10.1002/jcla.22370 6. Pangeni, Rajendra P et al. “The GALNT9, BNC1 and CCDC8 genes are frequently epigenetically dysregulated in breast tumours that metastasise to the brain.” Clinical epigenetics vol. 7,1 57. 27 May. 2015, doi:10.1186/s13148-015-0089-x 7. Han D, Yu T, Dong N, Wang B, Sun F, Jiang D. Napabucasin, a novel STAT3 inhibitor suppresses proliferation, invasion and stemness of glioblastoma cells.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9;38(1):289. Published 2019 Jul 5. doi:10.1186/s13046-019-1289-6 8. Wang D, Yuan W, Wang Y, et al. Serum CCL20 combined with IL-17A as early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s for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J Transl Med. 2019;17(1):253. Published 2019 Aug 6. doi:10.1186/s12967-019-2008-y 9. Liu L, Liu X, Dong Z, et al. N6-methyladenosine-related Genomic Targets are Altered in Breast Cancer Tissue and Associated with Poor Survival. J Cancer. 2019;10(22):5447‐5459. Published 2019 Aug 29. doi:10.7150/jca.35053 10. Chen H, Pan D, Yang Z, Li L. Integrated analysis and knockdown of RAB23 indicate the role of RAB23 i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nn Transl Med. 2019;7(23):745. doi:10.21037/atm.2019.11.130 11. Apaya MK, Shiau JY, Liao GS, et al. Integrated omics-based pathway analyses uncover CYP epoxygenase-associated networks as theranostic targets for metastatic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9;38(1):187. Published 2019 May 9. doi:10.1186/s13046-019-1187-y 12. Wang XL, Shi WP, Shi HC, et al. Knockdown of TRIM65 inhibits lung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human lung cancer. Oncotarget. 2016;7(49):81527‐81540. doi:10.18632/oncotarget.13131 13. Chen Y, Peng C, Chen J, et al. WTAP facilitates progress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ia m6A-HuR-dependent epigenetic silencing of ETS1. Mol Cancer. 2019;18(1):127. Published 2019 Aug 22. doi:10.1186/s12943-019-1053-8 14. Liao M, Liao W, Xu N, et al. LncRNA EPB41L4A-AS1 regulates glycolysis and glutaminolysis by mediating nucleolar translocation of HDAC2. EBioMedicine. 2019;41:200‐213. doi:10.1016/j.ebiom.2019.01.035 15. 高通量测序后的实验验证手段——转录组篇(上)
实验设计方案写模板的步骤如下:
1、引言:
包括研究问题及假设,涉及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前人都做了哪些贡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你提出什么问题?具体假设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假设?
如果题目要求重点论述这一部分,按照如下顺序:研究背景、前人研究贡献、前人研究不足、本研究问题、本研究假设。如果没有要求,则写出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即可。
2、方法:
2.1被试:如何选择和分配被试,对被试人数、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作简要描述。
2.2实验设计:采用什么实验类型。是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混合设计?或者采用的是问卷法。同时需要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简要说明。如本研究采用两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为……,因变量为……,控制了……等无关变量。
2.3实验材料:实验法可以说说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文本、视频或实物材料;对于问卷法,用“测量工具”代替“实验材料”,主要说明使用了哪些问卷,并对问卷作简要介绍(名称、题目数、信效度如何)。
2.4实验程序: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按①②③④……详细描述实验的流程。
3、结果:
这里的结果肯定只能是预期的结果,但还是需要简单说明下,通过上述的实验设计或问卷调查能得出哪些研究结果。先说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无外乎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然后就按①②③④……对预期结果作简要说明,注意一定要结合研究假设进行说明。
4、讨论:
主要说明下研究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相比于以往研究有何创新之处?本研究还有哪些不足有待改进。
实验法的话尽量不要说自己实验设计有问题,可以说说本研究还有哪些变量没有涉及到?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者变量之间的认知神经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