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小世界》《哈利波特》。。。。作者通过对尼采“永恒轮回”的简单模仿和对托尔金“中土”世界的改造,证明了西方文明正在回头走向一个悲剧的时代。正在回归一种实质上属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早已被放弃,总之,这种无中心无意义无深度一切都是可能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暗合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美。
有很多,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后现代主义色彩也在各种艺术包括小说中出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是游戏性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其对小说的影响是多种形态的。如先锋小说,这批作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场,虽不是文革的直接参与者,但深受其影响,表现最突出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感,与传统价值观念有所远离,与英雄人物有隔膜,对现实感到迷茫、困顿。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较矛盾,。代表作品有刘索拉的《混沌那个哩登愣》《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陈染《世纪病》刘毅然《摇滚青年》等。马原、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的作品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很深,创作思想与评议风格一的后现代特色鲜明。《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天风船》《虚构》《青黄》《访问梦境》《信使之函》《褪色鸟群》《雨季之瓮》《黑手高悬》等都是代表之作此外,王朔的消费小说也体现了后现代反对理性、崇高,提倡世俗化欲望全面扩张的特点。《浮出海面》,《千万别把我当人》等塑造了一批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是真正独立但从社会体制角度看是零余人的一批形象,将传统的人的归属感解构,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思想深处具有后现代的影子。新写实小说、新状态和新体验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小说的深远影响。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语境中产生和推进的。后现代主义作为外来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当代市场消费话语的联手下,突破过去较为单一的宏大正史的压抑,将人从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它既为90年代小说提供了个人化的视界,也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同时,它也将文学置于一个大众化、无深度的尴尬境地。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90年代小说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哲学精神和文体意识的提升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面对当下文学的全球化、现代化的困境,研究后现代主义与中国90年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关注其中正反两面的影响,无疑对于我们处理文学本土化和现代化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导引作用。以往的研究中,外来文化的倚赖多,本土文化的研究少,文化理论的平移多,文学本体的关注少。鉴于这一研究现状,本论文旨在从人的观念嬗变和后现代主义本土化两个方面出发,通过截取中国20世纪90年代这一特定时段的小说创作,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文学创作,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90年代小说在接受过程中的影响层面、改造层面,并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对后现代主义的本土化...
主要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在文本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在此罗列一些代表作家的名字,美国的唐纳德·巴塞尔姆其代表作为小说《白雪公主》。国内方面,夏羽所著《青春语录·年方二八》(华文出版社)大胆描写直觉,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年轻人的心理特征,配合箴言体的旁白,黑色幽默贯穿全文,其行文风格已经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是为中国的现代主义作品。中国作家阮云华的代表作《猪食洞》(海外出版)就是对现代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审视和质疑,以及通过创造“散结构”的小说结构形式,和充分利用符号的象征语言,有意识地对现代文学观的颠覆。而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并非没有文学技巧要求,也并非无深度。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可多角度解释的人物个性和事件经历。也就是说,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不给予任何一个人物一种特定的社会定位,而是由读者自己去寻找其定位性。简单地说,主人公是好人或者是坏人,全由读者自己去定位。
1、加缪《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2、《百年孤独》
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3、《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4、《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5、《弗兰德公路》
法国小说家克劳德·西蒙的作品。《弗兰德公路》以1940年春法军在法国北部接近比利时的弗兰德地区被德军击溃后慌乱撤退为背景,主要描写3个骑兵及其队长痛苦的遭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是一个命名政治,他一旦被命名了,就属于全球化的 了,可以说是美国抢先注册到了这个名字,因此给其他的国家带来很大的 压力和焦虑。因为一种新的大趋势出现,很快就会席卷全球,不适应或及 时迎接挑战者就会在新一轮的世界竞争中落伍。后现代代表了一种全球化 的新趋势,全球化并不是普遍趋同一致,都达到美国和日本的生活水平, 至少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没完成现代化呢,而是说现在出现了现代化事业的 新方向或批判现代化事业。后现代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存在着并置或不平衡 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后现代社会中现代的特征和后现代的特征都是有的。 后现代试图以所谓的后现代的东西带动和改造现代的东西。这也是用于全 球化的世界,因此,中国也是处于一个后现代时代,不过在我们这里现代 的更多一些。后现代社会所描述的各种现象我们在以前所谓的未来学家那 里,比如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 来临,基本上已经见过了,不过现在就是换成了数字化时代、知识经济、 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等等。有些美国的后现代社会的现实我们基本上还 没有遇到过,比如行政危机、法律危机,但是其他的一些后现代特征已经 在中国出现了,比如互联网的使用,电信方面的手机、生态危机。后现代 现象并不完全都是好事情,基本上说来,他所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代表的是一种克服这种危机的希望和努力,在我们这里正在往现 代性的“危机”的那方面赶呢。 后现代本身既是一种与八十年代以前的社会在社会结构上的断裂的社 会现象,也是一种新兴的话语现象,而且尤其是一种话语方式。就作为话 语方式的后现代主义而言,中国是有后现代主义的。中国有后现代主义并 不是说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而是说有许多翻译的著作,大家都操着一口后 现代的行话。后现代化与在中国的旅行和话语激增、膨胀都体现了后现代 化与本身的存在。1985年杰姆逊受乐黛云的邀请在北大讲“后现代主义与 文化理论”,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大体上知道后现代主义。杰姆逊也是后现 代主义主要的理论家之一。1989年前后的新实验小说被其文学批评家定位 为后现代主义。1992年王宁在北大请一批外国文学理论家研讨后现代主义 的文学批评,1995年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研讨 会,当时我是参加了的。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的著作我们 都翻译了一些,比如:杰姆逊、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罗蒂、列维纳斯 、巴特、鲍德里亚、利奥塔、布尔迪厄、鲍曼、阿多诺、德曼、哈贝马斯 等等,没有翻译过来的还有卢曼,拉克劳和莫菲等,也正在翻译。文学批 评方面比较容易接受后现代理论,比如北大的王岳川,哲学界则几乎都不 接受后现代主义。只有社科院的王治河写过后现代主义的书,凯尔纳和贝 斯特的书《后现代理论》和罗斯诺的书《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翻译过 来以后,关于后现代介绍的大路货著作也基本上够用了。《福柯文选》四 卷本由三联的舒炜主持,今年底就可能面世了。专门研究拉康、福柯(刘 北成)、德里达(尚杰)、巴特(汪民安)的都有一些人。也有研究文化 方面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比如巴塔耶,本雅明,列 维纳斯,列奥·施特劳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