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艺术时间

更新时间:02-02 装修 由 旧模样 分享

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逐渐影响到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到80年代初期达到了高潮,80年代末期“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走向衰落,但是直到90年代,“后现代主义”对于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影响依然存在。60年代出现的“解构主义”思潮,到80年代90年代影响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从而使20世纪末年的西方设计发生新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诞生于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美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给艺术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眼睛延伸到宏观与微观世界。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现代哲学直接影响现代美术创造,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唯意志论观点导致认识上的直觉主义,这使艺术家的天才和灵感升华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尔后的尼采、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领域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又成为现代艺术创造之源泉。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哲学”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和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和背叛,从此艺术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观世界的表现。 现代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沿着必然规律运行的,西方艺术自远古产生始就注重实用、物质性的再现,经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达高峰。当照相术发明,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已被摄影部分取代,绘画必然另择其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客观物质的形态走向表现画家自我内在精神为追求。绘画自产生起就以为别人服务为宗旨,原始社会为实用,后来为神、为人的生活、为政治斗争等服务。西方艺术家宣称他们不再为谁服务,艺术就是为完善艺术自身而独立存在。因此艺术的价值观与传统决裂了。所有这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潮的演变,缓慢地由量变到质变的。现代美术的发端是从印象派开始的。 印象派的出现是西方艺术划时代的里程碑。为了表现自然界丰富的瞬间即逝的光和色的变化,它忽视或否定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更是破坏或放弃了西方几千年完善起来的严谨造型,因此衍生出后来一系列的反叛画家、画派。首先起来与传统决裂的是塞尚,他要创造一种绝对的绘画,它不再是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注入画家主观解释的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同时还有画家高更,他从强烈的主观出发,对客观事物获得的印象和感觉加以分析、综合,创造出一种突破时空制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而荷兰人凡·高用明亮的色调与颤动奔放的线条传达了炽烈的思想,他们共同开创了西方现代美术之先河。从他们的理论派生出尔后的众多现代流派。 一部分追随塞尚的画家们确认画面的经营构造是画家的能力和权利,画家是画面的创造者,应该像上帝一样任意去安排画面,形成了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认为绘画不应该作自然对象的奴隶,也不应仅是画面的精心构造,而必须表现画家的心情意志,必须是画家内在情感的外在图像,从而诞生了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表现派。俄国人康定斯基纵览了这一画坛变化之后认识到,绘画已不是靠着物象的支持,而是靠色彩、线条与形状主宰整个画面,是这些绘画的元素赋予了画面生命与美,是他第一个创造了抽象绘画。上述几个流派都是对艺术作出思考后的探索表现。 当艺术家面对社会和现代物质文明进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传统已经过时,现代是不完整不健康的,产生了破坏一切、打倒一切的达达派,他们希望在纯粹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文明。当艺术家面对人生时,人的意识被过多的概念装饰得已经不真实了,唯有潜意识领域才是最真实的领域,这个领域从未被表现过,画家着意于这个精神世界,创造了超现实主义绘画,这种绘画以表现反逻辑常理的物象组合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潜意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美术中心由法国巴黎转向美国纽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和创造,更多地是以注重观念改变为特点。50年代兴起抽象表现主义,只重绘画行为过程而不注重画面结果的行为绘画,体现了美国人自由创造的活力。当人们不满于偶然的发泄和主观对绘画的恣意所为,转而崇尚让画面自为地发挥出它的全部潜力,于是就出现了大色域绘画、极少主义绘画、硬边派等,这些艺术多以冷静、简单的大色块布置画面,不掺任何感情的表现。60年代波普艺术登上画坛,首先风行美国,它使艺术与现代文明互相渗透,让艺术成为更为普及的交流手段,与现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自70年代后,现代美术完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艺术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索艺术和艺术表现,自此以后再无风格流派可寻,可谓一个人一个派,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从此西方美术走进一个远离常识世界的无尽的大千世界。现代艺术 第一,“现代艺术”是西方20世纪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时期,出现了与古典艺术和近代艺术不同面貌的现代艺术,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的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并且形成了许多艺术流派,一个时期以某种艺术流派为主导。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等。当然,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其所反映和表现的都是现代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特征,都是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其中的积极成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视觉表现空间;其中的问题是因为缺乏共同的艺术标准和过分的个性化,在艺术上也就良莠不齐,有的脱离公众,走向极端。 第二,在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都出现与自身社会发展特征相关的、具有自己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现代精神。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先行,西方“现代艺术”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的艺术就是西方的翻版。中国的艺术在20世纪的百年发展中,就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上的“现代性”。 “当代艺术” 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已有过的“现代派艺术”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 后现代主义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时髦的话题,然而 没有任何一个源于西方的学术名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被赋予了如此丰 富的多义性和歧义性。披览见诸报刊的众多有关文章以及打着这个招 牌的各类美术创作,我发现后现代主义几乎被当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 杂货铺。在许多中国年轻艺术家那里,后现代主义被演绎为泼皮无赖 式的玩世不恭、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体现在画面上 往往是可口可乐商标和京剧戏装人像的简单拼凑。尽管人类进入了信 息时代,但西方后现代艺术在我国仍鲜有介绍,它的本真面目国人大 都不谙其详。毫无疑问,这是造成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和诠释彼此矛 盾相互�格的原因。令人高兴的是,在世纪之交的岁末年初我们不期 获得了一个亲眼目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机会。由中国展览交流中心主 办、美国子午线国际中心和美孚基金会协办的“外面的世界——美国 当代艺术展”(原名“走出边界:21世纪前夕的美国艺术”/Out ward Bound:American Art at the Brink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先后在上海和北京长期展 出,使我们能够匡谬纠误,获得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真实面目及其意义 的正确认识。

后现代主义诞生于什么时间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是怎样的一种艺术风格

后现代艺术的阐述 -----朱雨泽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于80,90年代流行欧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是法国的1968年的“五月风暴”。当今后现代主义对哲学,艺术,文化,医学以至于建筑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要旨在于摒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摒弃表明其拒绝现代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拒绝现代艺术形式限定原则与意识形态倾向,其实质是超越主观表现主义,尊贵自然回归自然。后哲学(after philosophy)于上世纪80年代渐成体系,其主张是反对主客二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物我交融的地球村。他们所讲的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之思想是经历了西方千年传统的主客关系式的洗礼之后的超越。显然后哲学的理论体系支持了后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这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其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这也就是后现代艺术所说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后现代艺术不是一个风格概念,可以说是对现代艺术的超越,因为它的哲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寻找某种不可表现的事物的感觉进而显现不可见物,用哲学的语言来探索艺术(寻觅不在场),先解构与再建构。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塞尚是现代艺术之父,而杜尚是后现代艺术的开创人。波洛克是后现代艺术的启蒙人。波洛克将艺术引回到自发与天然的状态,的确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是自发和天真自然的,无须专门训练,根本没有艺术家职业之分,艺术成为专业工作之后也就有了关于艺术的标准,如中国画有古典的“六法”,徐悲鸿搞的“新七法”等等。显然这种分工和标准是桎梏,有碍于健全的人性发展的。如今在社会条件改变了的情况下,还把这些固定的标准当成至高无上的法则要人们遵从,明显是不合理的。杜尚给后人最大的启示是以一种看似搞笑的而实际上有相当深刻的思想,他嘲笑了人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拘谨和匠气,从而呼唤一个新的富有自由创作精神的时代之到来。杜尚暗示人们,艺术的价值在于思想,有思想,任何物质产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这种将艺术创造提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客观上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学科,暗含了艺术与艺术史即将终结的理论判断。国内最近也有人大喊艺术已经死亡了。但是我认为人类的艺术智慧远没有终结,否定旧的必然要创建新的,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追求。上世纪中末期的过程艺术(process art),对现代艺术向后现代艺术过度产生着重大影响。最初是来源于波洛克和德库宁在创作中随意的滴溅泼洒颜料的偶然性,虽然是技法上的突破但在艺术理念上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过程艺术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比事先的构思重要,体验时间流逝胜于观看静止和持久的物体,力图表达瞬间即逝的短暂的存在(being),过程艺术多使用易于体现时间变化的软性颜料。波洛克在中晚期艺术创作时就使用中国产的墨加蛋清创作了许多作品。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ion)作为一种思潮,兴于法国和北欧而盛于美国,这种思潮是在结构主义思潮发展过程中繁衍出来的。德里达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人物,他攻击的目标就是结构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由于“逻各斯”一词既有“语言”又有“思想”的含义,西方传统哲学认为思想与语言是一致的。德里达则反对语言与思想的一致性,他提出“解构”这一哲学术语。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有解析,分解,瓦解,消失的意思,通过解构来破坏结构主义的自足圆满的体系,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整体世界,因此我国也有将后结构主义译成解构主义的。“去分化”是后结构主义的重要贡献,它反对现代主义和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分立。后结构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肉体与灵魂,现象与本质,在场与不在场之间不存在分化与对立,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与现代主义思维中二元分化思维。后结构主义的“去分化”就是超越自我的一种途径,这与禅学的论述与探索是不某而合的。纵观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我们发现哲学的审美价值与理念产生了根本变化。美是存在于“在场”还是存在于“不在场”的几个世纪争议渐有共识。一个能超越在场,富于想象力和幻想希望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更能传神,更崇高。希望不是空想,希望总是试图把尚未现实的东西,未显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把隐性的存在显现为存在,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后现代艺术家的劳作与追求。艺术家的诗意境界不要求现实的回应,其创作为艺术和视觉审美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意味着冲破界限,意味着从既定的现实框架中挣扎出来,希望是痛苦与幸福,黑暗与光明的转换,要实现这种转换必须要付出血淋淋的代价。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念和书籍等进入中国才10年,作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文化思潮,我们应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和分析研究,不应再像对待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那样,采用简单化的方法来处理这样一场异常复杂而深刻的思想运动。在中国85思潮之后,国人才刚刚知道现代艺术,还没完全明白现代艺术,又接踵而来了后现代艺术,显然在学术界对后现代和现代性的纷争才刚开幕,远未有展开。事实上,就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给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已经敲响了警钟。半个世纪以来,主客二分哲学主导了我们几代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起到的背反作用也是有识之士皆有所见的。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其实也恰恰是我们道学的思想和禅学的境界,这一点当代欧美的哲学家们是承认的,这也许是暗合也许是轮回。

后现代艺术的介绍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时髦的话题,然而没有任何一个源于西方的学术名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多义性和歧义性。披览见诸报刊的众多有关文章以及打着这个招牌的各类美术创作,我发现后现代主义几乎被当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杂货铺。在许多中国年轻艺术家那里,后现代主义被演绎为泼皮无赖式的玩世不恭、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体现在画面上往往是可口可乐商标和京剧戏装人像的简单拼凑。

请问后现代的开始时间是什么

20世纪50年 代以后欧美各 国继现代主义 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 R.劳申伯格和 J.琼斯。与此同 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 :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后现代主 义表面看 来是对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 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 、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声明:关于《后现代主义艺术时间》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82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