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 是每一个女人最爱的饰品,从古至今,女人的爱美之心就没有削减过,所以选择一款有底蕴的首饰,是显示品味的重要一环。买古瓷片首饰 ,第一就是关心它的真假,以青花瓷片首饰为例,老的青花是深入胎骨,新做瓷器的青花往上漂浮着。现代瓷器掰开没有老的那种“熟”的感觉,青花漂浮,釉面有贼光。因为瓷片在土里埋多少年,或者传世的用多少年,都是要氧化的。自然氧化的釉面比较温润,新的没有氧化期,釉面光会有很刺眼的感觉。其次,从瓷片饰品的款式看,有适合挂在脖子上当项链的瓷片,但切忌别太大,否则女孩带着反倒显得没有灵气。此外,还有适合挂车里当挂饰的瓷片,挂在结婚新房当墙饰的瓷片等许多品类。初次接触瓷片的人,最好选一些寿桃、佛手,鸳鸯,福字、喜字等祥瑞通用的图案。
听说瓷房子的古瓷首饰保真,因为原材料都是属于张连志的货真价实的古瓷片。张连志的古瓷片源自岁岁平安的三岔口九岁那年,别的小孩儿都存硬币,张连志却开始存古瓷片。瓷房子及中国古城堡的古瓷片有他收的,也有他父亲收的。他收瓷片时便宜,他父亲收瓷片时更便宜。瓷片大多是在三岔口收的。天津建卫以来,往来于海河的船只,许多都是为皇家进贡的。那些为皇家进贡的瓷器,不能有一点点瑕疵,但瓷器是易碎品,在烧制和运输过程中,难免有不合格或者破碎的,这些是不能送进宫的,因为是皇家御用瓷,民间不能私藏,在宋代谁偷走一片都是要被砍头的,而且“钧汝不随葬”所以统一由造办处摔碎密埋起来,永远平安,从古至今只有皇上才能称万岁,取吉祥之意,统一叫“岁岁平安”。现在收藏都大众化了,民间可以收藏了。过去,只要有人从三岔口挖出了瓷片,便会有人来通知他父亲,只要听说什么地方挖出了瓷片,父亲也肯定会去。父亲不爱抽烟,不爱喝酒,不爱说话,只爱存瓷片。文革前,古瓷片就像垃圾一样没人要,一块钱能收一大堆,父亲把这些没人要的破烂堆在自己意租界幽雅干净的院子里,柜子顶,床脚下……父亲觉得,来自于三岔口的这些古瓷片都是皇家御用的,而且都有岁岁平安的寓意。他时常见到父亲蹲在地上洗一堆堆的瓷片。他问父亲,洗这些碎瓷片干嘛呀?就算洗得再干净又有什么用呢?父亲告诉他,古时候就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黄金有价钧瓷无价的说法,存瓷片就像存零钱一样,存多了以后自然有用。后来,父亲过世了,那个帮父亲收瓷片的人也过世了。三岔口再挖出瓷片,那个人的儿子就会来通知他,但他已经不用到现场去了,瓷片会一箱箱地打包好给他送来。一箱箱瓷片从他面前过。一箱能有上千片,他轻声地喊着:过、过、过……等等……过、过……等等……假东西多的时候,真东西往外跳,真东西多的时候,假东西往外跳。这个过程在他看来跟卖苹果的人挑苹果是一样的。开业时,瓷房子贴了6亿多片,两年后他又贴了一亿多片,七亿多片古瓷片,大家都觉得他收藏的古瓷片该贴光了,只有他心里清楚租来的库房里至少还有一百卡车古瓷片,如果堆到瓷房子的院子里,将出现一个百米高的岁岁平安的瓷片山。
古瓷首饰是将老古董瓷片切割打磨后制作首饰,首饰包括项坠、耳坠、手镯、戒指等饰品,即所谓的古瓷首饰。
一个专注于专业美业服务、销售培训近二十年的我,在一次被销售的亲身体验中,深深的被警醒到——有文化真“可怕”! 三年前,一次在北京开会,会议间隙出去随意走走逛逛,来到有口皆碑的“南锣鼓巷”,几乎快到巷尾时,有一家店,门头上写着“青花的记忆”,顿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很古朴、很安静、很“青花”...... 总感觉有好多已经发生的动人故事在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方式被记录着...... 莫名的很想走近一些了解、探寻~ 于是,像是被一根线牵着,迈上了比别家门店都高的几节台阶,漫步进入……入店,整个空间让人感觉很舒适~灯光柔柔的,洒在身上,不强不弱; 陈列柜里外都干净整洁,看不到无关杂物; 每一个商品(全是用古瓷碎片经镶嵌制做而成的首饰)的摆放,都有其很独立的空间,很容易让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某个小小的物件上。 每一个导购(不知道店里怎么称呼,但自认为这个称呼其实并不贴切,待找到合适的再替换),都给人一种安静、亲和、很有素质的感觉。 她们轻易不会在客人看什么的时候,就马上走到身边。也不会带着销售人员常有的有目标的笑容。而是当客人凝望研究片刻后,似乎开始寻找答案的时候,才轻轻地走上前来,并轻声清晰地讲解 “这一款是......” 这是第一次进这家店,在店里看看、问问、听听...... 什么都没买,走了。 但这第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店里整体感觉很舒心; 2、店里的人都很有素质(工作人员和停留10分钟以上的客人都如此) 3、卖的都是一些破旧的瓷片,老板太会赚钱了。 第二次进这家店,是距离第一次进店一年后的时间了,带着父亲在北京闲逛,想着带他老人家在这个网络当红的巷子,感受一下新时代的气息,不自觉的又进来了...... 这一次,时间也很充足,比第一次更详细的了解了一下这些瓷片首饰的制作工艺。其实是带着心里的好奇——就这些破旧的瓷片,凭什么能卖这么贵啊,该不会应了那段时间的负面传闻“北京南锣的东西,价格普遍虚高......”吧。但了解到这个品牌是2010年成立的,心里基本打消了这个疑虑。于是,在继续探寻答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却不能自拔了...... 一个温文尔雅的女孩子,取下一款我看了并问了很多问题的、用黑檀木包裹镶嵌的明代“青花”瓷片项链(记得价格是六千多元),对我轻声地说“要不您先戴戴感觉一下吧,看看效果,您就知道了~” 我心里想“说的也是,我倒要看看带上能成个啥样儿,能有人花这个价钱买这东西!” 这一佩戴真是出乎预料,这个“青花”的色泽,似乎在这个专业的女孩子的讲解下,真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与女人气息的贴合感。 边听她讲解工艺的独特性,边体会在那个远古的时代,做出如此精妙的物件,该有多么的不易,再留存到现在,又是多么的难得,还有图案的寓意......不觉中似乎品到自己经历的过往,诸多的不易同时也伴随着丰富的精彩,不知不觉怎么就和这个小小的瓷片开始了潜在的链接,似乎无法自拔...... 即便这样,回回神儿,一个声音清楚地告诉自己—— “再怎么好看,不就是个破旧的残瓷片么,惊叹之余,欣赏一下就行啦。” 于是,第二次两手空空离开了这里。 又过了一年,来到了今年的春天。再次北京会议,鬼使神差的,就想去“南锣”转转,其实,不如说就想去看看“青花”们~ 这一次,遇到一个,个头高挑、皮肤白皙、相貌很普通的女孩子(朱~)。 虽然和之前不是同一个人,但依然是曾经的 ~ 安静、恬美、温文尔雅的样子。 依然一件一件的观赏,朱~会随着我的关注点,在适当的时候,给我轻声的讲解这件瓷片的背景~ 有时会谈到它的“前世”是做什么的、专供什么样身份的人才能使用; 有时会翻开店里应该是已经翻阅了很多遍边缘已经泛黄的书籍,指给我看那些与这个瓷质年代相同的文献资料; 有时会引我一起阅读那些史上很出名的“宫廷重器”的拍卖纪实...... 不记得问了多少问题,又看了多少件瓷片,突然一款瓷质细腻、厚重感强烈、似玉非玉、光泽柔润、素雅又丰富、有着薄如蝉翼的层层叠叠釉面的“南宋官窑”瓷片深深的让我惊叹——怎么能烧制出如此美妙的质感和画面!!!问清了“身世”,一问价格“三万......”我都没记具体三万多少,因为心里立刻一个声音“再好,都根本不会买这个价位的这种首饰!”与前两次进店不同的是,这次没忍住,买了款小几千元的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耳环,离开了...... 可是自从那天回到酒店,晚上一闭眼,就会想到那个“层层叠叠、薄如蝉翼、厚重感十足、素雅又丰富”的南宋官窑古瓷片...... 于是,开始逛书店,一天下来,买了一千多元关于各种《古瓷片鉴赏》、《中国制陶史》、《中国瓷都》等等一系列与陶瓷发展有关的书籍,开始从未有过的如饥似渴的阅读......从中读到的,除了从未了解过的陶瓷专有名词,更确切地了解到老外把中国叫做“China”,居然是因为曾经最早开始出现优质瓷土的地方叫做“昌南”(景德镇地区的昌河之南)...... 整个这个学习探索的过程,居然引领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且越了解越深陷于作为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份自豪。 这些远在宋代就如此精妙的工艺,及从这些古瓷用品中看到古人奢侈的物质及精神生活,让我无比惊叹古人的智慧...... 此刻的我,验证了那句“只看了一眼,便不能忘记!” 就这样,从这个店面本身和店面工作人员开始,到引领我进入对中国瓷都发展之路的学习和了解~ 似乎有一只无形而有力的手,拉着我进入不同界面,在每个界面都越陷越深...... 心里盘算着,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认为自己真的会先收齐“宋代五大名窑”制品,再...... 不知不觉,这“青花”不就让我紧紧追随了么...... 回过头试想—— 如果店面经营没有文化呈现 商品本身没有文化内涵 销售人员没有文化基础 消费者没有文化体验...... 以上的一切互动,将永远不会发生! 整个过程,对于我这种有一定经营经验和培训经历的客人来说,深刻而真切地体会到 对品牌的经营定位、 对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 对一线员工的各项培训等等...... 在企业文化底蕴支撑下的落实动作一旦做到位了,将意味着什么。 总之,这次被销售的体验,堪称一次潜入灵魂的成功销售! 让我看到企业经营就是“文化”经营,这句话从消费者视角的具体含义。 不得不感慨——有文化真“可怕”!
其实是有的,只不过比较新你可能不知道,这边有个爱瓷派,就是做古瓷首饰、饰品这方面的,你可以自己去他们网站看看,他们的背景是瓷房子,所以相对靠谱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