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着重在概念设计,框架结构在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的抗震性能主要还是依靠抗震措施来保证。重点是在保证构件延性的同时对框架做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电弱杆件”。即要满足规范6.2节的计算调整和其它一些构造措施。总之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即可。但如何实现框架结构的延性和抗震措施之间的量化关系,并在设计中实现,仍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强柱弱梁,强减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指的是使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的设计要求。用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防止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倒塌。强剪弱弯:使钢筋混凝土构件中与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对应的剪力低于该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能力的设计要求。使结构构件在发生受弯破坏前不先发生剪切破坏。用以改善构件自身的抗震性能。强节电弱杆件”:即要满足规范6.2节的计算调整和其它一些构造措施。
构造设计是满足计算模型和构件受力性能的必要条件,没有可靠的配筋就不可能使模型的受力成立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
1、初定结构方案,一般是结构总工与建筑设计人员商定
2、做初步设计,结构设计人员根据建筑初步设计图纸,布置梁,板,柱等主要构件结构尺寸,并在PKPM中试算,基本能达到规范要求的各项指标后,出初步设计图纸。
3、做施工图设计,根据建筑提供的建筑图,在PKPM中建模型,布置梁板柱,计算通过后开始画施工图。
4、个别地方需要手算,比如说悬挑檐口,悬挑雨篷,女儿墙,挡土墙或者个别的。
5、一般来说,梁高的经验取值为跨度的1/12,单项板板厚为跨度的1/30。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等等。
框架结构体系是利用梁柱组成的纵横两个方向的框架形成的结构体系。它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其主要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形成较大的建筑空间,建筑立面处理比较方便。
扩展资料:
框架结构利用梁/柱组成的纵横两个方向的 框架形成的结构体系。他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载荷。其主要特点如下:
(1)框架的连接点是钢节点,是一个几何不变体。
(2)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柱相互制约,从而减少横梁的跨中弯矩。
(3)在水平力作用下,梁柱的刚接可提高柱子的抗推刚度减小水平变形,很好的抗侧力结构。
百度百科-框架结构体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范本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用钢筋和混凝土制成的一种结构。下面将介绍钢筋混凝土规范。
【钢筋混凝土规范】
安全性。指结构要能承受正常使用、正常施工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在出现预定的偶然荷载时,主体结构要保持稳定、坚固。例如:直接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以及温度的变化、支座沉陷、撞击、地震击等偶然事件,当发生这些作用时,以及在发生之后,建筑结构要保持整体的稳定性。
适用性。指结构在正常作用时要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不发生过大的变形和过宽的裂缝而影响正常使用。裂缝的宽度不能超过允许值。
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性能。设计中应合理地布置抗侧力构件,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不应在同一层同时改变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
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框架结构宜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架体系以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或风荷载。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一向为刚架,另一向为铰接排架的结构体系。但在铰接排架方向应设置支撑或抗震墙,以保证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的两个注意问题】
(1)抗震等级的选取。对於乙类建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1.322规定: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但是抗震措施(主要体现为抗震等级)在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实际设计中经常发生抗震等级选错的情况,如:位于8度区的某乙类建筑,应按9度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1.2确定,为一级抗震等级。
(2)振型组合数的合理选取。应按以下规则选取:对于较高层建筑,当不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不小于3;当振型数多于3时,宜取为3的倍数(由于程式按3个振型一页输出),但不能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不大于2时,振型数可取层数。对于不规则建筑,当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不小于9,但不能超过结构层的3倍,只有定义弹性楼板且按总刚分析法分析时,才可以取更多的振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振型数可以取振型参与品质达到总品质90%所需的振型数。
通过以上学习和了解,想必您现在对钢筋混凝土规范已经有了一定了解。那么,希望今天的内容对您有所说明。
大概步骤1:确定结构方案(柱,梁平面布置)2:建模(pkpm或者广厦)3:计算4:出图
按照构造要求,梁高度可取600~900,梁宽取梁高度的1/2~1/3,至于具体设计的话,要看梁的负荷面积,楼板的厚度、自重,楼面恒荷载,楼面活荷载,是否有其他集中力作用,混凝土材料强度,钢筋强度,这些数据都有的情况下才能做设计。
混凝土框架梁允许最大跨度12米。
框架梁(KL)是指两端与框架柱(KZ)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现在结构设计中,对于框架梁还有另一种观点,即需要参与抗震的梁。纯框架结构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而越来越少见,而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梁主要则是参与抗震的梁。
框架外挑梁配筋
由于占地面积的限制、使用功能的要求或结构上的原因,工程上常在框架的梁端设计挑梁。由于框架梁的荷载与外挑梁的实际荷载值不同,因而框架梁与外挑梁的断面尺寸会有所不同,而有的设计人员在绘图时只是将框架梁上的某些主筋向外挑梁延伸了事。
殊不知有些主筋根本无法伸进挑梁,这些差错一般在施工时才会暴露出来,但为时已晚,许多钢筋已截断成型,这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而且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框架梁外挑梁下常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在柱的内力和配筋计算中,有些设计人员对其受力概念不清,误认为此为构造柱,并且其配筋为构造配筋,悬臂梁也未按计算配筋,这样有可能导致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力不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框架边柱柱顶配筋
对于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水平荷载对结构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与建筑高度的平方成正比:顶点位移与建筑高度的4次方成正比。
水平荷载是结构设计中的控制因素。框架顶层的风荷载较大,而屋面结构荷重传给边柱的轴向总力比楼层边柱总力要小,显然柱顶有大偏心问题,顶层边柱节点出现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大于0.5倍的柱截面高度(e0》 0.5h)。
根据框架结构的构造要求,横梁上部钢筋应全部伸入柱内,且伸过横梁下边;柱内一部分钢筋伸到顶端,另一部分钢筋伸到横梁内,其根数依据计算确定且不少于2根。
设计人员在图中经常容易将边柱柱角的钢筋弯入梁内,对这类问题,缺乏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易立即发现,而要等施工时才会察觉。问题的症结在于柱宽大于梁宽,柱角的纵筋要完全伸人梁内是办不到的,对这种差错应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