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

更新时间:02-08 装修 由 阑珊 分享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概念与“现代”概念的界线十分难以确定,因为电影艺术自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但是,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研究的对象。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也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来势汹涌,后现代电影理论批评方兴未艾。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新新浪潮”代表吕克·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新流行派”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采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列举了现代和后现代的若干对立表现,可以作为认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参照:现代与后现代;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形式——联结封闭反形式,分裂开放;理念游戏;秩序无序;再现滑稽模仿;艺术品——完成作品行为艺术/即兴表演;审美距离互动参与;整体解构;中心去中心;文本互文本;语义学修辞学;深层表层;诠释反诠释;叙事——恢弘历史反叙事/具细历史;大师法则个人语型;症候欲望;类型变化;超验反讽;确定性不确定性?碎片化;零乱化;经典性非经典性-种类混杂;狂欢;生殖的——两性/同性关系;超越性;内在性;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什么

如下:

1、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2、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3、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4、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批判传统和正统。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2)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

后现代主义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特点:

1.企图打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2.对主流美术思潮的质疑和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关注,主张多元和承认多中心3.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4.从表达主观感情转向客观世界,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5.从对机械和工业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6.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文学核心观念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有哪几大类型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核心體現在所謂國際主義的設計風格上,以美國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築為代表,其中特點是功能性和擴大建築物可用空間為首要理想,對於環境、人文境觀、美學的考慮只是次要的。到六十年代歐美普遍出現一批年青建築師,開始一些具人文思考、強烈裝飾性(甚至可稱後巴洛克式)及有深入空間思維的建築景觀出現。建築師尤其喜愛透過建築景觀,表達對舊文明、自然界,以致夢幻的追想。為了挑戰現代主義的極限,藝術與設計家於是以後現代主義來統稱當代各種主義,如: 女性主義、多元文化、解構主義、時間元素、媒體應用、物質主義等。這些觀點強調藝術品的創造與欣賞沒有單一的、絕對的答案或標準,作者與完成品的情感脫離,且作者、觀眾、策展人(或展場) 與環境(或現象) 都是藝術作品的參與者,如此一來,藝術創作與鑑賞都變得非常多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一般被认为是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不同理论家有不同分类方式以下是罗伯特.斯坦恩的理论1: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2:潜伏的古典主义3:原教旨古典主义4:规范的古典主义5:现代传统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具体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于继承和发扬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批判。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延异”取代“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是可靠的,即一种错误的“在场形而上学”。而德里达认为,人类通过语言了解现实,充其量不过是陷于概念体系的相对论者而已。我们只能在我们使用的语言范围内“了解”现实。任何体系之中的任何名称都暗指或依赖于该体系中不在场的其他名称的存在(德里达称之为“轨迹”)。语言看似能表明概念体系之间的明显不同,但这仅是表象:概念只是在体系中暂时拖延、推开了它的同伴。意义永远在语言链中永不停息地从一个词向另一个词滑行——“延异”(意义的延缓)

2.用横向思维取代纵向思维传统形而上学为了建立某种体系,力图从不证自明的第一原则出发演绎其他事物。这种思维方式可用“树喻”理论来阐释——形而上学把关于实在的知识按照等级体系的原则组织起来,如同树的枝条最后归功到树根一样,知识的分支深深根植于坚实的基础之中。后现横向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根状茎”理论——从植物学上看来,“根状茎”和树的主根和须根不同,它是一种延长到地下的块茎,通常水平生长,上面生长枝条,下面生长根系,还有叶子。树-根结构限制了与其他方面的联系,而“根状茎”结构则是非等级化、非地域性,它在一种随意的、无规则的关系中和其他根系发生联系。——后现代的就是要消解二元对立,提倡多元化、动态化。

3.用差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现代理论把理性看作知识和真理的基础,历史和社会被看作由中心、本质和目的支配的统一整体。福柯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作为启蒙运动神话的理性,是一种统一的、总体化、极权化的理论模式,它模糊了社会领域的分化的多元的 性质。在政治上赞成一致性、同质性而压制多元性、多样性和个体性。 因此 ,理性是还原性的、强制性的和压迫性的。后现代主义与此相对立 ,应高扬不可通约性、差异性和零散性、特殊性和间断性;应该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和微观分析去超越总体性、总括性和强制性。

4.抵制各种宏大叙事(元叙事)很多后现代理论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怀疑元叙事给文化实践带来某种合理性和权威性。

5.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核心论点在于相对论——真理本身是相对的,它取决于判断主体的不同立场及带有倾向性的思维框架。

6.文本游戏解构主义打乱文本的结构,认为文本不过是对意义进行“随心所欲的”描述——因为“延异”,亦即同一类概念之间半隐蔽的相互依赖性,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语言和文本均称为游戏的对象,它们只不过是意义的撒播者。

7.隐喻该观点认为所有的文本,不管其出发点是多么想实事求是,都是可以被解构的修辞游戏。

8.重写历史因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将所有的对象都当做文本和修辞进行分析,所以历史也是一种叙事。大部分历史陈述都具有文化选择性。后现代主义相对论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所有历史学家都有一套理论假设来支撑他们所撰写的叙事,我们必须更加清楚这些理论假设的存在,对其持怀疑态度和相对观点,并且更加重视他们,不能掉以轻心。叙事不可能与过去完全对应,我们所做,不过是就过去事件进行一场辩论,我们应该尽可能保持辩论的开放性。若对此缺乏警惕,就会导致某种“官方版本”跳出来为我们展示一种真实的、最终的过去。

9.用精神分裂分析取代精神分析后现代主义者们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是属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德勒泽和伽塔里提出了“精神分裂分析”来取代“精神分析”。精神分裂分析对于“欲望”和“无意识”的解释与精神分析截然不同。精神分裂分析是后现代解放的基础。

10.抨击科学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很多批判试图证明西方经验主义科学活动带有内在政治特征。科学似乎隐含着某种政治声明或政治立场。

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意义包括:

1.反思、批判权威及权威理论;

2.明确各种研究、理论的“有限性”,鼓励更加深入的探索;

3.将学术研究的视角更加向下,关注被研究者的复杂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激励运用新的研究视角进行解构;

5.对现有的研究、理论(和理论假设)始终保持怀疑、批判眼光;

6.保持学术辩论的开放性,拒绝“官方版本”的出现;

7.改变对边缘群体、现象的现有看法,关注其矛盾、边缘和交叉点

声明: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84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