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更新时间:01-31 装修 由 挽木琴 分享

本书主要讲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其儿子的问答对话,对于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是2003年7月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国作家贝蒂娜·施蒂克尔。

本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有时候我的儿子路易斯会突然出其不意地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譬如最近就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爸爸,你究竟为什么活着?……”

具体内容包括: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什么是政治?为什么要有科学家?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电话是怎么回事?不久就会有两个我吗?为什么会有战争;

为什么印第安人不知道疼痛?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必须上班?究竟是谁发明了戏剧?等一些天真的问题以及权威的回答。大人和小孩都值得一读。

读后感

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孩子,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群体,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从孩子成长的,孩子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两者其实内在有很多共性,比如:对事物的好奇心,对未知探求的热情、对事物奇思妙想的关联及乐此不疲的尝试和推倒重来!

这些共性使得孩子成为天才的提问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专业领域的翘楚。有评论说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了的孩子!也许这也是这本书能够得以面世的更深层次原因!

从这本书里,体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世界精英们的极高的精神境界,面对孩子的问题,放下身段,从繁忙的研究中脱身出来,将目光从内部投向外部,生动有趣又不乏逻辑的文字认真地一一回答,感受到童稚与成熟、高知与天真的完美融合!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所做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不妨说,获奖者们正是一些幸运地留住了那个心智觉醒时刻的人,在那个时刻之后,他们没有停止提问和思考,终于找出了隐藏在事物中的某个或某些重大秘密。比如1986年物理学奖得主宾尼希,在他小时候,由于父母不让他随便打电话,他就自己想办法,用两个罐头盒和一根紧绷的长绳子制作了一部土电话机。当孩子们能够用它在相邻房间清楚地通话时,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巨大快乐。后来他因研制可以拍摄到原子结构的光栅隧道显微镜而得奖,我相信这一成果与那部土电话机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伟大的创造之路往往始于童年的某个时刻,不但科学家如此,其他领域的精神创造者很可能也是如此。1997年文学奖得主达里奥·福是一位大剧作家,他从小就喜欢和两个弟弟一起演戏给别的孩子看,不过当时他并不把这看作戏剧,而只是当作游戏。正是根据亲身经历,对于“究竟是谁发明了戏剧”这个问题,他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是儿童发明的,没有游戏就不会有戏剧,剧作家和演员不过是把儿童的游戏当作职业干的人而已。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么树叶是绿的?为什么我们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一些事情?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为什么1+1=2?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为什么会有战争?……这些诺奖获得者所回答的问题似乎都属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水平,可是,请仔细想一想,不必说孩子,有多少大人能够说清楚这些貌似简单的问题?他们的讲述还表明,他们每个人的特殊贡献往往就是建立在解决某一简单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是那个简单问题的延伸和深化。关于科学家工作的性质,1986年化学奖得主波拉尼有一个生动的说法:和小说家一样,科学家也是讲故事的人,他们用自己讲的故事来为看似杂乱的事物寻找一种联系,为原因不明的现象提供一种解释。的确,在一定意义上,一切创造活动都是针对问题讲故事,是把故事讲得令人信服的努力。譬如说,自然科学是针对自然界的问题讲故事,社会科学是针对社会的问题讲故事,文学艺术是针对人生的问题讲故事,宗教和哲学是针对终极问题讲故事。我由此想到,我们不但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针对自己提的问题讲故事,通过故事给问题一个解答。是对是错无所谓,只要是在动脑筋,就能使他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请诺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是一个有趣的构想。对诺奖获得者自己来说,这是向童年的回归,不管这些大师们所发现的秘密在理论上多么复杂,现在都必须还原成儿童所能提出的原初的、看似简单的问题,仿佛要向那个儿童时代的自己做一个明白的交代。对读这本书的孩子们来说,这是很及时的鼓励,他们也许会发现,那些在成年人世界里备受敬仰的大师离他们却非常近,其实都是一些喜欢想入非非的大孩子。这本书当然未必能指导哪一个孩子在将来获得诺贝尔奖,但它可能会帮助许多孩子获得比诺贝尔奖更加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提问权利的坚持、对真理的热爱和永不枯竭的求知欲,有了这些东西,他们就能够成长为拥有内在的富有和尊严的真正的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好词好句

好词:

希望 、 憧憬、 友爱、 团结、合作、 愉快、 勤奋、 刻苦、认真、专注、钻研、 踏实。

好句:

1、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2、7、生活中没有可怕的东西,只有应去了解的东西。

3、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4、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5、一个人不应该与被财富毁了的人交接来往。

6、虚荣、浮华、卑鄙狭隘的毛病是极普遍的,人们常发现自己有这些毛病,也常发现别人这些毛病,所以人们虽然仰望比较完善标准,却从来不苛责这些缺点。

《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儿童对话》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什么

他们回答的这21个德国孩子的问题,关于自然科学类的当然写的深入浅出,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稍具阅读能力的孩子自己读或者家长读给他们听,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叫我感慨的还是那些社会科学类问题。西蒙.佩雷斯回答“什么是政治”:“每一种宗教都深信,它已经为人类的幸福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信仰开始之时,便是理智停止之日。”“如果人们信仰上帝,这就会给他们力量,一种共同进步的力量。但是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上帝比所有别的上帝更重要,那么这同样的力量也会产生极可怕的后果。”丹尼尔.麦克法登回答“为什么会有贫穷和富裕”:“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裕,这首先是一件碰运气的事情。”比如,在德国这样的富裕国家里长大,幸运地生在富裕家庭。但是,“在你们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时刻:从此以后,所发生的事情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碰运气的问题。”就这句话,我和小猪讨论过: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刻?对不同的人来说,它意味着什么?接下来,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向小读者解释了什么是计划经济:“如果我喜欢吃粗麦面包而不喜欢吃白面包,那么对我来说,就会有一种动力,我就会走出去,寻找粗麦面包。然而,如果由中央官僚机构控制财富分配,那么这个官僚机构就无从领悟,它应该给我的是粗麦面包而不是白面包。”所以,“尽管市场经济有着种种缺点,这仍然是迄今人类所能想出来的最好的经济制度。” 米.谢.戈尔巴乔夫回答“我如何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谁给别人带来和平,谁自己也就得到了和平。”“只是现在我们不再感到受威胁,因为我们已经停止威胁别人,我们才能够接受这样的思想:生活比最好、最完善的计划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极权主义曾以一种暴力的形式,把人硬往计划经济的这个框框里套了70年之久。”“你必须相信人,相信人的革新、团结、诗意的能力。”

声明:关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儿童对话》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84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