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师椅最早使用于宋朝,是唯一以官职命名的椅子。 2、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 3、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
望闻问切 太师椅选购四大技巧
太师椅是唯一以官职命名的家居,是中国古典家具中特有的一种椅子。太师椅以其独特的造型,匠心独运的装饰,让人不由联想到权利和地位。太师椅最早使用于什么时候?怎么正确选择一把好的太师椅,才彰显自己独特的品味?小编今天于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太师椅最早使用于什么时候,以及太师椅的选购技巧。
太师椅的发展史
太师椅最早使用于什么时候?关于太师椅发展史的由来,相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太师椅的命名与宋朝奸相秦桧相联系。古代这种椅子专供官居相位即太师的坐用,故名太师椅。还有一种太师椅发展史的说法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来的太师椅。“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末曾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太史”与“太师”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子叫作“太师椅”了。
太师椅的选购技巧
一、分辨太师椅的材质是不是真正红木制作
如何正确选购一把好的太师椅,这是很多朋友关注的问题。在当今家居市场上,生产太师椅的厂家众多,各种太师椅的质量不一,选购一把好的太师椅首先选择正规厂商、卖场产品,提供正规合同,产品承诺书等。如果有懂该方面的朋友,那就再好不过了,请教懂行朋友或专家,陪同购买,也是不错的选择;或者送质检部门。在这同事,还要注意合同注明材质学名、拉丁文名,材质的纯粹度以及辅材、边材的含量。
二、要是自行选购太师椅时也可以采用中医治病之手段,即为“望闻问切”
1.“望”,是看。选购椅子时,可先从大处着眼,看它的品相,即造型怎么样。造型不好, 等于先天不足,再从小处着眼,看它的雕刻和做工,是精细还是精糙,小地方处理不仔细,到以后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2.“闻”,是听。敲敲面板,听听声音,它会告诉你面板的厚度,太薄的面板声音空,较厚的面板声音实。但要注意,有的时候,面板里面可能还有一层其它东西,虽然厚,也重,但不等于它用的是同一种料。不过,这种现象可能你“闻”不出来。另外, 这里面的闻,也有“嗅”的意思。香枝木还是酸枝木,是闻得出来的。
3.“问”,是问话。向销售员提出问题:比如,材质、木材原产地等,以及是否满彻?如果是非全红木家具,还要了解清楚在哪些地方使用了非红木,以后售后服务及保修等问题。 总之,能问的尽量问,听他(她)是怎么样回答的。关键的地方并要写进购货合同中。
4.“切”,是摸,象号脉一样。摸摸光洁度如何,体会一下手感,也体会一下它的工艺水平。光摸表面不行,还要摸摸它的隐密处,比如底面、抽屉板等。摸,最好与看闻相结合, 细细审视其工艺,包括查看其榫卯的使用方法是否合理,特别是 观察其是否掺杂有其它辅材。
“太师椅”和“太师”有何关系“太师椅”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现代人在选择家具的时候,如果希望把整个风格设计成中式,往往会选择红木家具,它不但具有经久耐用的使用价值,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太师椅就是传承数千年后存留下的经典,其内在设计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居智慧。家中的客厅放上太师椅,倚墙而置,凸显了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又彰显了主人的品味和雅趣。
关于太师椅,你了解多少?什么是太师椅?为什么叫太师椅?它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太师椅。
宋代出现的太师椅是一种具有折叠功能的交椅,它是我国古代家具以官阶命名为数不多的特例。它的上半部分是圆的,所以叫“圆椅”。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叫“罗圈椅”,但这种叫法很少。
根据记载,太师椅的命名与秦桧有关。日本人诸桥墩次著《大汉和辞典》中对“太师椅”条做了这样的解释:“宋朝太师秦桧坐过的椅子。背高呈圆形,现称大圈椅为太师椅。“
宋代张端义在《贵耳集》中也介绍这种椅子与宋代大师秦桧有联系。根据记载:南宋宰相秦桧,当时还有一个职位叫太师。太师是个虚职,品级很高,但没有实权,有点儿像今天的名誉理事。有一次,秦桧坐在这圈椅上面,累了,向后一仰头,头巾就掉了。当时有个官员叫吴渊,很有眼力劲儿,喜欢拍马屁。他赶紧把头巾捡起来,给秦桧戴上。随后马上找人设计了一个荷叶形的托首,安在椅背后面。这样,仰头的时候,可以靠在托首上休息。
史书中记载,吴渊当时下令一下就做了四十个。这个椅子的样子就叫“太师样”,因为秦桧当时有个太师的荣誉官职嘛,太师椅的名称由此而来。太师椅这个名字从宋元明清一直沿袭下来。
但是到了清代以后,太师椅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后来的人不再注重太师椅的初始状态了,而是将硬木的、贵重的、能显示人的身份的椅子,统称为太师椅。清代以后,太师椅的典型状态就是靠背、扶手、椅面都互相垂直,也称“清式扶手椅”。到了晚清以后,它所有的变化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比如扶手加宽、靠背板装饰过多等等,但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古雅精丽:辨藏中国古代家具》聂菲、张曦著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马未都著
太师椅(介绍解释)详细资料大全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太师椅 命名 :官职来命名的椅子 类型 :椅子 时间 :宋代 特点 :它体态宽大 相关 :《桯史》 椅子简介,设计原理,来历,演变,出现,原型,定型,延展,样式,典故,珍品,
椅子简介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由于太师椅,并不是按照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的家具,于是它的椅形的发展变化更多的受到当时社会礼制、习俗文化的影响。“太师”是官名,是尊贵、高雅的象征,在同时代的椅类家具中,能被尊称为“太师椅”的,一定是椅类家具中的翘楚。也象征著坐在太师椅的人的地位尊贵、受人敬仰,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和老百姓,共同的美好愿望。 太师椅的椅形所指,虽然一直在变化,但是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很崇高,当大官,坐太师椅,这会是在每个人脑海中浮现的景象,但这太师椅的椅形,或是交椅,或是圈椅,或是清式扶手椅,那可就不一定了。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太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清中期后,广东家具生产蓬勃发展,原为官家之椅的太师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椅背与扶手常被雕刻得精彩异常,成为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精美坐椅,风靡一时,后来又发展到用榉木等木材制造,成为一种家常坐具。在处于重要位置的客厅里,一对太师椅或与八仙桌配套,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足可以说明主人的品位和情趣。 清代,太师椅的造型与宋史所载相差甚远,体形硕大、做工繁复、设于厅堂的扶手椅、屏背椅等都称太师椅,以乾隆时期的作品为最精,一般都采用紫檀、花梨与红木等高级木材打制,还有镶瓷、镶石、镶珐琅等工艺。他们共同点在于椅背基本上是屏风式,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特征都是为了突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设计原理
太师椅最早见于宋代,流行于清代,其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都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太师”坐的椅子。因此,在大众眼中,太师椅的设计宗旨是“舒适让位于尊严”。事实上,从医学的角度看来,太师椅是“舒适让位于健康”――正是由于它“规矩”的造型,才可以发挥预防腰背疼痛的功效。 需要强调的是,在三个90度中,腰背部与大腿成90度最为重要,因为腰背部直立时腰椎间盘受力相对较小,后方的肌肉受力也相应减小,这样才能避免腰背部肌肉过度紧张。如果腰部过度前屈或后仰,腰椎间盘所受到的压力和剪下力都相应增加,久而久之易造成肌肉损害,甚至椎间盘损伤。
来历
在中国古典家具中,有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十分特别,这就是“太师椅”。太师椅兴于北宋,以后在宋元明清的史书、名人笔记以及现今流行的几部有影响的辞书中均有记载和描述。到底什么样的椅子才叫太师椅?太师椅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 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书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秦桧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吴渊看在眼里,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等人的椅圈上。太师椅由此产生,太师椅这一名称也由此传开。这段文字除了告诉我们太师椅的名称由来以外,还清楚地说明,当时的太师椅就是带有荷叶托首的圈椅。这种托首的功用类似于现代汽车、飞机靠背椅上的头枕。一个大奸臣,一个马屁精,无意中为中国家具史留下了一笔遗产。 有趣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也提到秦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荷叶交椅”、“太师交椅”,为张瑞义的说法提供一个佐证。 宋人王明清在《挥尘三录》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可见“太师椅”之名流传颇快。宋代名画《春游晚归图》中将太师椅描绘得十分清晰。图中一个官员游春归来,鞍前马后簇拥十余侍从。其中一个肩扛的就是这种带荷叶托首的太师椅,用以供主人随时休息。 在明代时,“太师椅”的名称仍很流行,但椅形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将下部框式方座,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了。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椅之有杯圈联前者,名太师椅”。照此推论,似乎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谓之为“太师椅”。圈椅是因靠背形状如圈而得来,古名栲栳样,“栲栳”是用柳条或竹蔑编成的大圆筐。圈椅的后背和扶手一顺而下,不像官帽椅的椅背有高低之分,所以坐在上面不仅肘部有所倚托,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撑。 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引《工段营造录》说:“椅有圈椅、背靠椅、太师椅、鬼子诸式”。把圈椅和太师椅并提,说明清代太师椅不是指的交椅和圈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多用狮子纹作装饰。称其为太师椅也就不足为奇了。
演变
出现
在两晋以前,我们的先人一直处于席地而坐时代,没有高型坐具。“椅子”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十,注:内四椅子。”但是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而见于南北朝。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涌入,佛国的高型坐具也进入了中国新的家具种类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其生活方式,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局面,为高型坐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至五代时期也是从跪坐的生活习惯转变到垂足而坐的时期,这时的生活方式有了“官”、“民”之分。人们起居习俗不一致,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趺坐及垂足坐均同时存在。经过唐至五代时期的家具变革之后,高足家具在宋代已成为家具发展的主流,出现了造型新颖的靠背椅、交椅。
原型
交椅是由交杌发展而来的。交杌即古代的胡床,北方人称之“马扎”,民间俗称摺叠凳。胡床本是一种无靠背的简易坐具,当人们在其座屉之上增设靠背之后,它便成为一种可倚可坐的椅子。由于这种椅子的四足成对相交,故以其形名之“交椅”。 从现有的传世绘画和已发掘的墓葬壁画看,交椅是宋代始见的新型家具。宋代交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后背交椅,是不带扶手的,这种交椅又可分为横置靠背和直靠背两种;另一类为圆后背交椅,圆后背交椅样式可分为有搭脑与无搭脑两种。搭脑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通常称“太师椅”。这种椅通常为圆搭脑、竖向靠背式,椅圈合围成形,有的椅圈做成三段曲,有的在靠背附加荷叶形托首。 “太师椅”是我国唯一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其他家具都是以其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如官帽椅,是因搭脑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书柜是因为存放书籍而得名。 交椅椅圈上增设搭脑的结构,曾经作为一种家具的新式样流行一时,这在宋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关于太师椅名称的由来,相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太师椅的命名与宋朝奸相秦桧相联系。最详细的记载要算张端义在《贵耳集》,据记载为京尹吴渊因奉承当时的宰相秦桧,而在椅圈上添置了荷叶形托首,由于这种带荷叶托首的椅子是为太师设计的,故名之曰“太师椅”。 还有一种说法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来。“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未曾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太史”与“太师”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子叫做“太师椅”了。 有关宋代交椅的形式,陈增弼先生在《太师椅考》一文中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将其分成四种形式:直形搭脑、横向靠背式,如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药铺柜前有这种交椅;直形搭脑、竖向靠背式,见宋萧照《中兴祯应图》,后元明清一直沿用;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又称“栲栳圈”,搭脑为圆形,宋画《蕉荫击球图》中有这种交椅,为我国古代木匠的一大创造;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附加荷叶形托首,搭脑形成圆形的椅圈,上有带柄木质荷叶托首扶手。交椅自宋代出现后,一直是上层社会使用的家具。据悉,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侍从随身替他扛着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从打开交椅坐上歇息。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的地位时常说坐第几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定型
交椅形成于宋代,流行于元明两代。明代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尤其是圆后背交椅运用广泛,多设在中堂显著地位,显示其尊贵而崇高的特殊身份。 圆后背交椅的结构是服从它的摺叠需要而形成的。为了摺叠,它不能和其他椅子的结构一样,扶手与下面的构件(鹅脖及联帮棍)相交,交椅的扶手只能是由安在后腿上端的、弯转向前探伸的构件来支撑。后腿和弯转的部分,无论榫卯结构做得如何紧密,承重方面都会有问题。 圈椅是利用了椅圈抱腰的舒适感而专门设计的,背板微向后仰,座面宽大,腿足较高,造型十分大方、舒适。在明代,圈椅种类进一步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合理。所以,圈椅因结构更加合理、牢固,造型优美、大方,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而取代圆后背交椅,成为备受推崇的“太师椅”。
延展
在明清时代的扶手椅非常普及,明代的扶手椅人们通常泛指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它不包括同样有扶手的宝座和玫瑰椅。清代的扶手椅人们主要是指清式家具中被俗称为“太师椅”的那种重体量、重装饰、靠背与扶手及座屉三垂直的椅子。 进入清代后,交椅由于实用价值不大而逐渐被淘汰。特别是豪华、庄重的清式家具出现后,清代中期以后交椅首先在上层社会被清式“太师椅”所取代。 清式太师椅实际上也就是扶手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清式太师椅按椅背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整屏式与三屏式两种,而且普遍采用靠背与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体自然曲率设计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见。 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师椅的制作越来越繁琐,单纯地追求“新颖”,装饰繁重,成为附加品,造型出现了不伦不类的、融东西方艺术特征、繁琐累赘的风格。清式太师椅,再也没有明式太师椅——圈椅的那种尺度合体,造型简练、挺拔,耐人寻味,细致精密,手感舒适的艺术水平。清式太师椅虽然在造型工艺上有了进步,但是从家具本身的造型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却有衰退之感。
样式
太师椅有书卷背搭脑,也有罗锅枨搭脑,但更多的是由榫卯攒斗的栲格搭脑。太师椅椅背一般分三段隔堂装饰,也有四段甚至五段隔堂的,三段最典型,也最协调。一般上段浅雕云纹、如意纹或花卉瓜果;中段是主要的装饰部位,人物、动物、山水景物,无所不雕;下段则镂刻如意纹、蝠纹、云纹,底部镂亮脚透空,使本来厚重、壮实的太师椅在视觉上有一线空灵。雕饰题材的丰富也是清式椅子最典型的特征,甚至在太师椅背的雕刻上贴金、彩绘、嵌镶、堆塑,无所不能,体现了清式椅子华丽的风格。太师椅扶手也是用榫卯攒斗的大栲格子制作,一根弯曲自如的线条组成阴阳相间、刚柔相济的图案,而扶手就在图案上,十分巧妙。太师椅座面抹头下有四面束腰,溜肩,使整个椅子线条分明。太师椅没有券口、牙板、牙角等装饰,一般在束腰下溜肩处浅刻精细的卷云卷草纹饰,这些阳线勾勒成的图案,如良渚玉雕,精致细腻,与太师椅庄重的造型形成对比,大气中有秀气,丰富了视觉上的美感。
典故
宋张端义《贵耳集》下:“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桧)在国忌所,偃仰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遣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样。”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物带入号》:“椅之杯棬联前者,名太师椅。”故称大圈椅为太师椅。至清代,太师椅式样并无定式,体形较大,做工精致,设在厅堂上用的扶手椅、屏背椅等都有称做太师椅的。
珍品
概述 清代扶手椅中凡形体较大、庄重而华贵的都可称“太师椅”,其形式特征、装饰意匠在清式家具中成为突出的典型,故常作为清代扶手椅的代表。 钩云纹卷书搭脑太师椅 椅面64厘米×50厘米,通高102厘米。 椅子背板搭脑高出靠背的形式,在宋代名人绘画中已能看到,只是搭脑后弯而未成为卷书式。在明代家具中,这种形式在宝座上也有实例。直至清代,椅子背板做成如此式样的不属少见,但主要是太师椅、屏背椅一类的椅子,且多程式化。此椅背板与卷书状搭脑一木连做,靠背板上部正中铲地浮雕“云、蝠、结、磬”的寓意花纹。扶手和靠背均作对云钩, 兜结交角圆和,造法比较利落。该椅制作时代不会早于嘉庆年间,是清代太师椅比较普遍的式样。 钩云纹嵌黄杨木卷书搭脑太师椅 椅面63厘米×50.7厘米,通高103厘米。 此椅与前例形式基本相同,但束腰镂炮仗洞起阳线嵌黄杨木条,正面和左右牙板与椅腿交接处也饰黄杨木曲尺式角牙。卷书搭脑靠背板上、中隔堂嵌花卉纹样,下隔堂镶黄杨木挖云纹亮脚。这类太师椅大多为清代中晚期的制品。 牛角式搭脑嵌大理石太师椅 椅面67厘米×51.3厘米,通高93厘米。 此椅构造的特点表现为搭脑两端下弯,端头雕云头如意。靠背板三隔堂,上、中装大理石,下挖花饰亮脚,背板两边兜接成对称的凹形,扶手作云钩。椅面大理石板心,框档均起圆角。工艺精美,造型简洁,也是清代中期以后太师椅的一种常见形式。 浮雕龙纹太师椅 椅面59.5厘米×47.7厘米,通高102厘米。 这种也可称之为三屏风式的屏背椅,是清代太师椅中常见的形式之一。该椅椅背屏框内屏板雕满繁复精细的云龙纹,刀法娴熟,纹样严密;椅座下身腿足间设券口牙子,平雕拐子龙纹,左右对称,与椅背上下呼应,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绚丽华美的情趣。 透雕荷花太师椅 椅面63.5厘米×49.5厘米,通高109厘米。 此椅用料硕大,雕刻生动,椅背圆雕莲花、荷叶、莲藕,合在一个圆形之内,下为流水波浪纹,形象写实,与方方正正的椅座造成一种对比反差的装饰效果。椅座前沿牙板浮雕缠枝纹,足部雕刻兽首纹。做工精细,工艺讲究,唯有摆放在大厅内,才能体现其富丽堂皇,光彩炫目,否则只能是华而不实的累赘。这类太师椅的制作年代较晚。 雕灵芝独座 椅面66.6厘米×48.8厘米,通高108厘米。此椅在北方统称“太师椅”,江南地区则叫“独座”。椅背搭脑卷云纹作外形,内雕云头灵芝纹,中心圆景镶大理石,圆框下装对称云头灵芝。椅盘前梃、束腰、牙板和踏脚档皆内凹呈马鞍式,牙板高浮雕“双龙戏珠”,脚柱收腿式,脚头雕大小卷珠,组合形似兽面。整体用料粗硕,造型稳重。这类独座可能形成于同治年间,以后一直兴盛不衰,常与天然几、供桌、方桌、茶几等家具组合成套,采用对称形式陈设于大厅之内,给人以气氛强烈、庄严大方的感受。 十二生肖红木镶玉太师椅 2005年7月28日上午,价值108万元的红木镶玉太师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太师椅全套由代表十二生肖的12把椅子和6个茶几组成,具有浓郁的清代宫廷乾隆时期家具的风格。这是故宫首次收藏现代家具。 该套家具呈黑紫色,表面非常光洁,上面的雕花细腻讲究。在每一张椅子的正面靠背上,都镶有一块由十二生肖图案构成的玉石图画,12把椅子分别镶嵌了龙、马等白玉图案。 清柞榛木嵌黄杨太师椅 清代嵌黄杨木雕柞榛太师椅高97厘米,宽63厘米,深49厘米。藤面,搭脑中间细线阳雕“寿”字,周边为如意纹,两端镂空浮雕蝙蝠。背板分三段:上段嵌黄杨木浮雕暗八仙,中段高浮雕博古,下段亮脚嵌黄杨木镂空雕灵芝杂宝。三边围子为龙纹拐子,两边扶手的拐子之间为黄杨木圆形卡子,镂空透雕戏剧人物,每边扶手两面内容均不一样,即一张椅子为四面工手,座垫束腰下牙板包脚,牙板上刻有浮雕卷草纹,环绕三面。正面两腿左右上角为黄杨镂空插角,脚线起回纹,这张太师椅做工精到,极具艺术价值。
圈椅的历史演变
圈椅起源于宋代,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而另一种中国传统的椅具:交椅,便是有圈椅与胡床的变化融合而来。圈椅造型为上圆下方,外圆内方。暗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乾坤之说,乾为天为圆,坤为地为方。而外圆内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一种品德,虽在处事上有所圆滑但却内在有所坚持。根据宋人或明人的版画所绘制的客厅谱图(如明朝出版的西游记所配版图)当时的客厅大多没有固定座椅与位置。通常见客时才会根据客人所处地位的高低,或者关系的亲疏设置座椅。主人一般坐交椅或圈椅并在后背的位置上设置一块屏风,尊贵或亲近的客人才会得到交椅或圈椅的待遇。次一级的便是没有扶手的交椅,在次一级便是普通的靠背椅,在次一级便是没有依靠的圆墩或板凳。一直到明朝后清初时期,才形成我们所熟知的厅堂布局。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或透空。背板都做成“S”或“C”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宋朝其时蔡京为宰相兼太师,一日坐圈椅之上头部后仰之时头巾掉落。属下一官员为拍其马屁而制作一种椅背高起而略带后卷可以撑托住脑袋的圈椅,后称为太师椅。清朝之后太师椅的叫法混乱,已经不再单单指宋朝所出现的圈椅变种。许多靠背加扶手的椅子都被称为了太师椅,如今我们在家具市场如果要购买太师椅,那么早已不是最早的形制了。至清朝时期,清人喜爱繁复的雕饰与华美的造型。原本简约的圈椅也做了大副改观,加入了透空雕刻扶手与托泥和龟足。使的圈椅出现了一种华贵的风格,因起做法起于清宫所以后世普遍称为皇宫椅。
太师椅的演变
在两晋以前,我们的先人一直处于席地而坐时代,没有高型坐具。“椅子”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十,注:内四椅子。”但是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而见于南北朝。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涌入,佛国的高型坐具也进入了中国新的家具种类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其生活方式,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局面,为高型坐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至五代时期也是从跪坐的生活习惯转变到垂足而坐的时期,这时的生活方式有了“官”、“民”之分。人们起居习俗不一致,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趺坐及垂足坐均同时存在。经过唐至五代时期的家具变革之后,高足家具在宋代已成为家具发展的主流,出现了造型新颖的靠背椅、交椅。 交椅是由交杌发展而来的。交杌即古代的胡床,北方人称之“马扎”,民间俗称折叠凳。胡床本是一种无靠背的简易坐具,当人们在其座屉之上增设靠背之后,它便成为一种可倚可坐的椅子。由于这种椅子的四足成对相交,故以其形名之“交椅”。从现有的传世绘画和已发掘的墓葬壁画看,交椅是宋代始见的新型家具。宋代交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后背交椅,是不带扶手的,这种交椅又可分为横置靠背和直靠背两种;另一类为圆后背交椅,圆后背交椅样式可分为有搭脑与无搭脑两种。搭脑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通常称“太师椅”。这种椅通常为圆搭脑、竖向靠背式,椅圈合围成形,有的椅圈做成三段曲,有的在靠背附加荷叶形托首。“太师椅”是我国唯一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其他家具都是以其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如官帽椅,是因搭脑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书柜是因为存放书籍而得名。交椅椅圈上增设搭脑的结构,曾经作为一种家具的新式样流行一时,这在宋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关于太师椅名称的由来,相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太师椅的命名与宋朝奸相秦桧相联系。最详细的记载要算张端义在《贵耳集》,据记载为京尹吴渊因奉承当时的宰相秦桧,而在椅圈上添置了荷叶形托首,由于这种带荷叶托首的椅子是为太师设计的,故名之曰“太师椅”。还有一种说法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来。“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未曾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太史”与“太师”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子叫做“太师椅”了。有关宋代交椅的形式,陈增弼先生在《太师椅考》一文中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将其分成四种形式:直形搭脑、横向靠背式,如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药铺柜前有这种交椅;直形搭脑、竖向靠背式,见宋萧照《中兴祯应图》,后元明清一直沿用;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又称“栲栳圈”,搭脑为圆形,宋画《蕉荫击球图》中有这种交椅,为我国古代木匠的一大创造;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附加荷叶形托首,搭脑形成圆形的椅圈,上有带柄木质荷叶托首扶手。交椅自宋代出现后,一直是上层社会使用的家具。据悉,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侍从随身替他扛着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从打开交椅坐上歇息。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的地位时常说坐第几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交椅形成于宋代,流行于元明两代。明代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尤其是圆后背交椅运用广泛,多设在中堂显著地位,显示其尊贵而崇高的特殊身份。圆后背交椅的结构是服从它的折叠需要而形成的。为了折叠,它不能和其他椅子的结构一样,扶手与下面的构件(鹅脖及联帮棍)相交,交椅的扶手只能是由安在后腿上端的、弯转向前探伸的构件来支撑。后腿和弯转的部分,无论榫卯结构做得如何紧密,承重方面都会有问题。圈椅是利用了椅圈抱腰的舒适感而专门设计的,背板微向后仰,座面宽大,腿足较高,造型十分大方、舒适。在明代,圈椅种类进一步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合理。所以,圈椅因结构更加合理、牢固,造型优美、大方,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而取代圆后背交椅,成为备受推崇的“太师椅”。 在明清时代的扶手椅非常普及,明代的扶手椅人们通常泛指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它不包括同样有扶手的宝座和玫瑰椅。清代的扶手椅人们主要是指清式家具中被俗称为“太师椅”的那种重体量、重装饰、靠背与扶手及座屉三垂直的椅子。进入清代后,交椅由于实用价值不大而逐渐被淘汰。特别是豪华、庄重的清式家具出现后,清代中期以后交椅首先在上层社会被清式“太师椅”所取代。清式太师椅实际上也就是扶手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清式太师椅按椅背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整屏式与三屏式两种,而且普遍采用靠背与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体自然曲率设计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见。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师椅的制作越来越繁琐,单纯地追求“新颖”,装饰繁重,成为附加品,造型出现了不伦不类的、融东西方艺术特征、繁琐累赘的风格。清式太师椅,再也没有明式太师椅——圈椅的那种尺度合体,造型简练、挺拔,耐人寻味,细致精密,手感舒适的艺术水平。清式太师椅虽然在造型工艺上有了进步,但是从家具本身的造型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却有衰退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