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是我国特有的古代民居建筑形式,迄今为止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北京故宫就是现存遗留下来的最大的四合院。现如今,在我国的北方尤其北京都还存留不少的四合院建筑,位于北京的东城、西城。位于什刹海附近的四合院,其建筑形制完整,无论其历史价值还是市场价值都无与伦比。
传统的北方四合院朝向一般是坐北朝南,这也是北方民居的普遍朝向。因为北方寒冷,南向采光效果比较好,能有效保持室内光照和温度。四合院的大门位于东南角,即“巽”位,其寓意是紫气东来(中国古代人的讲究还是蛮多的)。四合院中间围成庭院,是全家人的休闲、放松的场所。一般的大户人家比较讲究,会在庭院中种树、种花、养金鱼等。
标准的四合院是三进四合院建筑,一进是由大门进入之后,垂花门前及两侧和倒座房所围的小窄院。二进是由正房、厢房、耳房、抄手游廊组成的庭院。三进是正房后面的后罩房范围,在正房东侧耳房处会开一道门,作为通往三进院的门户。
门,是路人对住宅主人的第一感观印象,也是住宅主人的脸面。在封建制度严谨的古代,大到王公贵族,小到平民老百姓,门的形制是有严格区分的。
皇亲国戚的王府大门,开间在三到五之间,门的两侧有影壁墙,绝对宽敞明亮;
普通官员和富商巨贾一般为广梁大门、金柱大门或者蛮子门,也是非常气派的;
平民百姓的住宅,就比较随意了,门的形制一般为如意门、随墙门等。
说完大门,再来说说大门上的辅助之物门环,俗称响器。是来人拜访主人家用以叩响大门,提示宅内人员的警示之物,相当于现在的门铃。其造型多种多样,制地多以金属。在古代,铜环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也是有规制限制的。据《明史》记: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恭王府大门绿化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
一、四合院的布局特点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
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二、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最重要就是各地降水量的大小,这是影响传统四合院的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其中反映最明显的就是主要用于排水功能的建筑屋顶形式。所以说四合院建筑形式与多雨地区的防水需要密切相关的。
2、儒家思想
在过去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毫无疑问儒教经典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此也极大影响到四合院建筑。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最优越最显赫的正房,是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大太太居住。
而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者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则多做为卧室。提醒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而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是由晚辈居住,厢房之中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而两侧为卧室。
扩展资料:
四合院的大门形制:
根据主人的地位等级不同四合院的街门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门楼)等几种不同的形制,随着西洋式建筑圆明园的修建,在民间也出现了大量的中西合壁式的门楼,被百姓形象地称为“圆明园式”门楼。
王府大门顾名思义是用于王府,规模最高。其大小通常为:亲王府五间(五间三启),郡王府三间,王府的大门一般设于中央。
在中也有规定:亲王府大门为五间,可开启中间三间,并且屋顶可用绿色琉璃瓦件,在屋脊上可安装吻兽,大门上有门钉,亲王府有63颗门钉,郡王府的大门为三间,只有中间一间开启,门钉也变成九行、五列共45颗。
广亮大门是一种仅次于王府大门的宅门。广亮大门级别很高,这种大门在当时必须是有一定官品的人家才能使用,广亮大门通常宽一开间,门设于中柱的位置,有着较为华丽的装饰。
金柱大门也是有官的人家使用,但是金柱大门等级上比广亮大门低一级。金柱大门规格上略小,门设于金柱的位置(门的位置更靠前)。
蛮子门和如意门是一般人家使用的,规模上都比较小。蛮子门的门更为靠前,设于檐柱位置,相传是由于当时南方的商人多居住于此而得名。
四合院天井主要有通风,采光的作用,而且有象征风水和财禄聚集的作用,暗示四方来聚,天水合一,有一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感觉。天井有暗含主人命格特点,有专门排出通道。主要分布华北和西北地区,以北京地区为代表。
从四合院独特的设计和布局中,我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规整之美。四合院具有十分的典型性及传承性,与地域文化、与传统孝道美德、与居民性格养成等,有多方面的联系。四合院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1、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
2、中国人讲究阴阳五行、八卦方位,住四合院儿,得按“坎宅巽门”。坎位正北 适宜居住,所以北京四合院儿的北房叫“正房”,东西两侧的房子称“厢房”。
3、“正房“在四合院建筑地位最高,是一家之主下榻的地方。儿女晚辈只能住两半喇的厢房,或是住后头院。
4、四合院分为大门、大堂、书屋、第一进院、第二进院、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院落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由游廊连接,方便起居。
5、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其设计方法极为灵活,扩大可成皇宫、王府,缩小可成平民百姓的住宅,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传统的四合院。
扩展资料:
四合院的特点:
1、四合院设计为中轴布局设计,正房与倒座位于中轴线上。正房是全宅的主体,进深、面宽、架高与内外檐的装修规格在全宅居于首位。
2、正房、倒座、两厢都是单层建筑,而且各自独立,互不相连。正房与倒座南北相望,两厢的前檐位于正房墀头墙的外侧。正房两侧如果设有耳房,那么耳房的面阔与厢房的进深保持在同一尺度。
3、正房、倒座、厢房通常采取山墙到顶的硬山样式。不在山墙也不在后檐墙开设房门窗户,房门窗户均向院内开辟。
4、宅门位于宅院的东南或者西北位置,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百度百科-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