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老砖的图片及价格

更新时间:02-12 装修 由 念旧 分享

明清两代王朝为满足大规模营建工程的需要,设官窑烧造砖瓦。山东临清窑专门生产城砖、斧刃砖,分柴薪窑和煤炭窑两种,前者生产黑城砖,后者生产白城砖,每年产量不下百万块。白城砖用于修建宫殿、坛庙和陵寝,黑城砖用于修建城垣和下水道。一般的青砖、青瓦则由工部的黑窑厂烧造。产品有各种型号的方砖、平身砖、券、副砖、线砖、滚子砖和望板砖,各种型号的筒瓦、板瓦、勾头、滴水、花边瓦和瓦条,各种型号的狮、马、吻兽等。此外,还生产质量较高的削割瓦,专供城楼和府第工程使用。至于高级建筑物所用的铺地金砖,则于苏州设官窑烧造,从苏、松一带征集技术熟练的窑匠精心团造。所产二尺二、二尺、尺七细料方砖,质地坚腻,棱角方正,反映了古代陶冶匠师的高度技术水平。

有没有学考古的知道这种砖是那个朝代的

古砖收藏,想必少有人听说。这项藏品在泸州市也算一冷门收藏。不过,虽然古砖收藏不被大众所熟知,但其却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就有用古砖做砚的嗜好。到了明清时期,古砖磨砚已经是非常流行的做法。同期,砖拓也相继产生。

古代的砖。古砖往往刻有年代、图案、吉祥语等,是研究历史和雕刻的重要参考资料。参阅宋洪适《隶绩》、清严福基《严氏古砖存》、陆心源《千驼亭古石专图释》、吕佺孙《秦汉百砖考》。

古砖收藏有前景

古砖收藏,想必少有人听说。这项藏品在泸州市也算一冷门收藏。不过,虽然古砖收藏不被大众所熟知,但其却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就有用古砖做砚的嗜好。到了明清时期,古砖磨砚已经是非常流行的做法。同期,砖拓也相继产生。

秦朝古砖 写照现实生活

据泸州收藏爱好者李先生介绍,中国建筑陶器的烧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开始的。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秦朝时在高山峻岭之顶端筑起雄伟浩迈、气壮山河的万里长城,其工程之宏大,用砖之多之精美,举世罕见。东汉初期,画像砖的应用从中原地区扩展到四川一带,中原地区画像砖墓到东汉后期为小砖所替代,而四川则延续到蜀汉时期。这些砖纹内容丰富,有反映各种生产活动的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探矿、桑园的;有描写社会风俗的市集、宴乐、游戏、舞蹈、杂技、贵族居家生活的;还有车骑出行、阙观及神话故事的……是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现实写照,在历史、科学及艺术研究上有着重大价值。

附属藏品 身价还超古砖

据业内李先生介绍,其实古砖收藏是有着深厚历史的。早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就有用古砖做砚的嗜好。当下的拍卖市场,这些因古砖而产生的附属藏品也备受瞩目,身价甚至超过古砖本身。而随着道路改造、老房子的拆迁,一块块年头颇久的古砖也在不断被挖掘出来,古砖蕴藏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好。

收藏古砖 并非年代至上

那么,收藏古砖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李先生告诉泸州新闻网记者,玩砖自然是年代越早越好,但也要观察砖的内容和品相。比如,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至少说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不过在当前的收藏市场上,能够接触到的古砖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目前发现的汉代古砖大都用在墓室,刻有画像及铭文,铭文多为纪年和吉语。用不着猜测,纪年砖已经告诉了你它的年纪,这就是其魅力所在。而画像砖利用画像中的图腾,达到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也是古砖收藏者最着迷的地方。

另外,还有一种铭文画像砖,画像与纪年结合,这种图文并茂者更是少之又少。据介绍,古砖的价格并没有市场规律可循,也不是年代至上。一般来讲,铭文多、画像精美的古砖市场价位要高一些,再就是三国篆书砖,市场价位都在万元以上。汉砖以画像丰富著称,但两晋时期的古砖画像更是备受瞩目。因为很多专家学者的结论是,汉画像到魏晋时期就基本消失了,是没有得到传承的古代艺术。但他们却忽略了小环境、小范围、小地域,目前两晋时期还是有少量的画像砖流传下来,这样的砖可以说更具有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汉代至宋代的砖都有不同的画像及铭文,南宋之后文字砖还有,但是否还流传下了画像砖就要继续探索和挖掘了。

多种因素 古砖收藏遇冷

据了解,目前,古砖收藏还只是少数人的爱好。李先生说,古砖虽然具有历史价值,但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收藏,主要原因是目前经济价值不高,体积太大不易放置。还有人认为很多古砖主要是古代墓葬之用,觉得堆放在家中不太吉利。因此,造成古砖未能在民间收藏中引起大家的兴趣。

其实,在收藏品中 ,就其市场价值而言,目前当推玉器、字画、瓷器、雕刻品等。然而,就其历史价值而言,笨重的古砖同样是历史的见证,其收藏意义不可估量。也有个别收藏爱好者表示,他们正在考虑把古砖列为他们的一个收藏内容,虽然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也会觉得很有意义。

明清时的雕砖有什么特点

明清时雕砖已成为专门手工行业,从事雕砖的工匠称为雕花匠,雕砖的行业称为“黑活儿”。雕花匠雕砖有一定的技巧,一般是先在砖面上画出图样轮廓,确定层次,凿出大形,然后再用雕、凿、剔、刻、磨等多种手法“出细”,为了制造高浮雕效果有的还采用黏贴的办法,最后经过打磨抛光才告完成。精品砖雕,于同一平面内雕刻出不同深度层次,表达远近空间,多的达到九个层次,令人称绝。

砖雕欣赏牡丹

浙江查获特大盗墓团伙,靠偷墓砖获利近百万,啥古砖能这么值钱

白天装游客踩点,深夜盗墓搬砖,是真正的“搬砖一族”。浙江抓获的盗墓团伙还是对古砖收藏这一块有些研究,或者说是提前做了一些功课知识。因为并不是所有古墓的古砖都能卖出好价钱,他们知道哪种类型的古砖适合做砚台,也知道买方市场在哪里。

一.21名盗墓成员,共盗窃40多座古墓,用部分所盗墓砖获利近百万元。

参与此次盗墓行动的团队成员,总共有21人,主谋是浙江余姚人方某,在结识同乡人徐某后,又认识了团伙中其他贵州籍贯,前来浙江务工的人员。他们的盗取对象主要是浙江境内的古墓,且从他们的作案手法来看,提前对这些古墓的信息和地址都会有所了解。

先是白天假扮游客,在目标范围内游玩并踩点,到了深夜无人时,用事先准备好的盗墓工具进行挖掘,再将挖到的古砖转运出去。因古砖质量较重,仅凭一人之力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才会选择团伙作案。

就这样前前后后,这个特大盗墓团伙共盗取浙江省内40余座古墓,并将盗取而来的一万多块墓砖,部分制作成砚台后以较高价卖出,共获利近百万元。事情败露是因为村民突然发现自家果园的土地,被无故挖掘后报警,警方顺藤摸瓜,才揭开这个盗墓团伙的神秘面纱。

二.所盗魏晋南北朝古墓,古砖质地细腻,制成砚台后发墨好价格较高。

另一方面,据专家鉴定,盗墓贼所选的大多数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墓。且这种古墓砖块不仅质地细腻,且坚硬不易碎,比较适合用来制作砚台。

因为用这种古砖做出来的砚台发墨较好,摸起来也很光滑。再加上古砖上的纹理很具有历史年代感和文化底蕴,是许多文人墨客们的心头好,价格自然也较高。据收藏爱好者的讲述,在唐宋时期,古代文人就有收藏古砖的爱好。例如清朝的张延济,因喜好收藏碑版和书砚等文房之物,被收藏界一些人熟知。

明清瓷器怎样鉴定大概值多少钱

中华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王掌柜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1、根据瓷器造型明清瓷器鉴定:

明代瓷器造型: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清代瓷器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明代瓷器纹饰: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清代瓷器纹饰: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2、根据款识鉴定明清瓷器:

清代瓷器款识:景德镇宫窑多署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3、根据底足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足: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清代瓷器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锹背形足等

4、明代瓷器釉面: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清代瓷器釉面: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轴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至于价格得根据瓷器本身的特性来定,影响因素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明清旧料老红木二胡是真正明清旧料吗

明清旧料二胡”指的是二胡木料来自于“明清式样”的旧红木家具, 而不是指从明清时代传下来的木料。“明清”只是描述家具的式样,而非年代。一般来说,明清时代的老红木价格都是比较高的。

明、清两代,老红木与小叶紫檀、黄花梨并称为宫廷专用的“三大贡木”。时下古玩行中老红木的价值远在黄花梨和紫檀之后,可根据一份明代海关税花单看:红木和紫榆的关税仅次于紫檀,这足可以左证老红木的地位之高。

扩展资料:

老红木

1、颜色与纹理:材色一般呈深红色,具深色条纹,木材本色比较一致。如产于越南、老挝的交趾黄檀即多呈红褐色、深褐色、黑褐色等条纹,而阔叶黄檀则呈深紫褐色或深紫红色中带紫色或黑色条纹。不管家具的年代有多久远,其宽窄不一的深色条纹是老红木不灭的印迹。

2、气味:一般带酸醋味, 特别是新剖面。

3、手感:不如紫檀温润如玉,但也十分细腻棕眼细长。由于老红的比重较大,有的比紫檀还重。

新红木

我们所说的新红木指产于缅甸、泰国、老挝之奥黄檀(Dalbergia oiveri),广东将其称为白酸枝,有人也称黄酸枝、花枝。实际上新红木也不尽相同,有一种颜色浅红,从端面看深紫条纹夹杂浅红色的木材很有规律,一点也不紊乱。

此种酸枝一般产自于缅甸。另一种颜色淡而混杂较多的淡黄色,一般产于缅甸与老挝交界处。王世襄先生认为此种“新红木颜色的赤黄,有花纹,有时颇似黄花梨,现在还大量进口”此种新红木如仔细观察其纹一、颜色、特别是手感略糙,与老红木、黄花黎还是有天壤之别的,这并不难区别。

透水砖规格大全(附最新透水砖价格及图片)

一、透水砖规格

常见的透水砖是通过碎石及混凝土制作而成,规格有以下几种:

广场透水砖规格有100*100mm、108*108mm、150*150mm、190*190mm、100*200mm、200*200mm、150*300mm、150*315mm、300*300mm、315*315mm、315*525mm等尺寸。

小区透水砖规格有:200*100*60mm、 200*200*60mm、 200*100*80mm、250*250*60mm、250*125*60mm

根据形状及用途不同,透水砖规格还有以下几种:

规格:1.方砖(200*200*50 250*250*40 300*300*50 400*400*50

2.道路砖(100*200*50 、 115*230*50)

3.植草格停车场砖(200*400*50 200*250*60)

4. 盲道砖(300*300*50 250*250*30)

二、透水砖颜色

透水砖常见的颜色有:白色、白色带黑点、粉红、果绿色、斑点绿、黄色、斑点黄、灰色、浅斑点灰、深斑点灰、浅蓝色、深蓝色、紫砂红、紫砂棕、紫砂黑、黑色、红棕色。

彩色透水砖图片

三、透水砖价格

透水砖的价格与透水砖的规格尺寸有关系,同时也与厂家生产标准有关系。达到国际标准的透水砖价格:40元/平米。普通的透水砖价格:20-30元/平米(不同地区透水砖的价格有所差异)

1.品名:渗水砖广场砖路面砖

规格:200*100*55 mm

价格:0.70元/块

2.品名:透水砖广场砖 高档烧结砖

规格: 200*100*55 mm

价格:2.80元/块

说明:页岩烧结砖不同于普通烧结砖,它比普通烧结砖强度高很多、表面更均匀,最重要的是环保无污染!

3.透水砖

规格:100*200*50mm

价格:0.85元/块

3.品名:渗水砖 陶土砖5CM

规格:220*110*50MM,

透水砖颜色分类:灰色/米黄色/红色/豆沙色,

价格:2.15元/块

【小结】透水砖的价格根据不同尺寸大小而定,规格越大,价格越高。

明清金砖尺寸与重量的关系

金砖尺寸越大,制作难度越大,价格也越高。那么明清时代金砖都有哪些尺寸呢?金砖铭文中所标示的尺寸主要有三种:一尺七寸、二尺和二尺二寸。铭文表示的是窑后的“糙砖”的尺寸。金砖铭文“糙砖”是指金砖出窑后的砖。与砖坯相比,“糙砖”会有一定程度的伸缩率。考虑到伸缩率,烧成后的糙砖,相比于铭文标示的尺寸,实际尺寸通常会留出些许余地,即会比铭文标示的尺寸加长一些,这在建筑工程中被称为“加荒”。金砖制作时的加荒,有下面两方面因素的考虑:一是金砖烧制过程中的伸缩率;二是金砖在铺墁之前、需要磨砖对缝,这样铺墁出来的地面,才可能符合对称工整、端庄美观的视觉要求。雍正本《工程做法》卷五十三对金砖砍磨后的净尺寸有规定:“二尺金砖,砍净见方一尺九寸;尺七金砖,砍净见方一尺六寸。”由此可见,铭文表示的金砖尺寸与砍磨后的净砖尺寸通常有一寸左右的加荒。而通常,糙砖的实际尺寸,会比铭文标示的尺寸略大。目前发现的保留有完整铭文的金砖,都处于烧制过后但未经砍磨的状态,即都是所谓的“糙砖”。由于皇家建筑铺墁对金砖尺寸之要求的严格,也因为御窑匠工对砖坯伸缩率的熟知和掌握,还由于“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的质地,即便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金砖磨损剥落也不至过大,现在实测的古金砖尺寸,应该基本接近于当年的实际尺寸。金砖铭文明代一营造尺则约相当于今天公制的32厘米。明代金砖铭文所标示的糙砖尺寸,即一尺七寸和二尺,分别相当于今天的54厘米和64厘米。而窑户烧制出的金砖的实际尺寸,会略宽于一尺七寸或二尺,但由于难度和成本,通常不会宽很多。以加宽一寸算,明代古金砖在今天的实测尺寸一般在54-57厘米(通常不会超过57厘米)和64-67厘米(通常不会超过67厘米)。清代一营造尺与明代相同,也相当于今天的公制的32厘米。清代金砖铭文所标示的糙砖尺寸,即一尺七寸、二尺盒二尺二寸,分别相当于今天的54厘米、64厘米和70厘米。窑户烧制出的金砖的实际尺寸,以加宽一寸算,清代古金砖在今天的实测尺寸一般在54-57厘米(通常不会超过57厘米)、64-67厘米(通常不会超过67厘米)和70-73厘米(通常不超过73厘米)。

声明:关于《明清老砖的图片及价格》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85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