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比重的公式:比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体积。和密度的计算方式一样,但是密度是有量纲的量,比重是无量纲的量,即比重是无单位的值。同时密度也被称为相对密度。
中国在有些书籍中,把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重量也译成比重。可用符号ω表示。ω和s.g.有所不同。ω和密度ρ之间的关系为ω=ρg,式中g为该地的重力加速度。g 随地区和高度不同而变化,所以ω也随着变化。
扩展资料
液体和固体的比重是该物质(完全密实状态)的密度与在标准大气压,3.98℃时纯H2O下的密度(999.972 kg/m3)的比值。 液体或固体的比重说明了它们在另一种流体中是下沉还是漂浮。比重是无量纲量,即比重是无单位的值,一般情形下随温度、压力而变。 气体的比重是指该气体的密度与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的比值。
矿物的化学成分中若含有原子量大的元素或者矿物的内部结构中原子或离子堆积比较紧密则比重较大,如果相反比重较小。 如果液体石油的API重力大于10时,它比水轻并漂浮在水上,如果低于10,它是较重。
资料分析比重计算公式为:比重变化量=部分/整体÷部分增长率-总体整张率/1+部分增长率。
比重差的定义即表示现期比重和基期比重的差值关系,结果为正数则表示现期比重比基期比重大,比重上升,结果为负数则则表示现期比重比基期比重减少,比重下降。
资料分析比重计算相关例题:
2011年某省地区生产总值为B亿元,同比增速为b,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A亿元,同比增速为a。
问: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多少个百分点?
解: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A/B;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A/(1+a),地区生产总值为B/(1 b),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A/B)×(1 b)/(1+a)。
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A/B)-=(A/B)×(a-b)/(1+a)。这就是比重变化公式,在考试中可以直接套用这个公式,当然,在后面对这个式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采用一些相应的速算技巧。
比重计算公式是ω=ρg。
式中ω为物质的比重,ρ表示密度,g为该地的重力加速度。g 随地区和高度不同而变化,所以ω也随着变化。
固体或液体的比重是该物质(完全密实状态)的密度与在标准大气压,与3.98℃时纯H2O下的密度(999.972 kg/m3)的比值。
气体的比重是指该气体的密度与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的比值。液体或固体的比重说明了它们在另一种流体中是下沉还是漂浮。
根据某些物质的相对密度,可推测其某种消防特性,采取相应消防措施。如相对密度《1的易燃和可燃液体发生火灾不应用水扑救,因为它会浮在水面上,非但救不灭,反而随水流散,扩大了损失。因此应使用泡沫、干粉灭火。
又如相对密度《1的易燃气体和蒸气,容易扩散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容易沿地面、沟渠远距离流动,如遇明火,会发生返燃。
在确定车间、库房通风口位置时,比空气轻的气体,通风口应设在空间的上方;比空气重的气体,通风口应设在空间的下方。
比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体积 国际单位是 克/每立方厘米 千克/每立方米。
比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体积,比重的国际单位是:克/立方厘米、千克/立方米 比重也称相对密度,固体和液体的比重是该物质(完全密实状态)的密度与在标准大气压,3.98℃时纯H2O下的密度(999.972 kg/m3)的比值。
比重就是研究的量除以总量。 比如: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假设工业产值是5,总产值是10,那么工业占的比重就是5/10=50%
水的比重=重量/体积,其实是定值,就是1吨/立方米。 比重也称相对密度,固体和液体的比重是该物质(完全密实状态)的密度与在标准大气压,3.98℃时纯H2O下的密度(999.972 kg/m3)的比值。
比重变化量公式:比重变化量=部分/整体÷部分增长率-总体整张率/1+部分增长率。比重也称相对密度,固体或液体的比重是该物质的密度与在标准大气压,与3.98℃时H2O下的密度的比值。气体的比重是指该气体的密度与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的比值。液体或固体的比重说明了它们在另一种流体中是下沉还是漂浮。比重是无量纲量,即比重是无单位的值,一般情形下随温度、压力而变。
资料分析公式如图所示:
判断比重变化:
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现期比重比基期比重上升。
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现期比重比基期比重下降。
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现期比重与基期比重相等。
比重变化量=现期比重-基期比重。
比重变化量=部分/整体÷部分增长率-总体整张率/1+部分增长率
重变化类题型作为资料分析中一类比较难的题,经常在考试中出现。所谓比重变化,就是已知上一年的某一部分在整体中的比重,以及今年比上一年各自的增长率,然后需要求今年的比重与上一年的比重之差。这种题型一般的解题思路是把两年的比重都求出来,然后相减,但是这样算会很麻烦,直接可以利用比重变化公式去求解。下面以一道例题来看一下比重变化公式到底是怎样的。
例:2011年某省地区生产总值为B亿元,同比增速为b,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A亿元,同比增速为a。
问: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多少个百分点?
解: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A/B;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A/(1+a),地区生产总值为B/(1 b),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A/B)×(1 b)/(1+a);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A/B)-=(A/B)×(a-b)/(1+a)。这就是比重变化公式,在考试中可以直接套用这个公式,当然,在后面对这个式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采用一些相应的速算技巧。
事业单位考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考试,过去几年事业单位一般是地方性的考试,地市自己考试的时间,地点,和题目,不过近年来,各省的事业单位统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事业单位也成了继国考、省公务员考试之外的另外一种比较热门的考试。
可是,大部分的考生对事业单位考试的了解相对来说比较欠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一种比较重要的题型——资料分析之比重变化。资料分析很重要,怎么体现呢,以某省为例,今年事业单位考试里面标明了每一种题型的分值,
言语理解40道题,每题0.8分,共32分;
常识判断30道题,每道题0.8分,共24分;
数量关系10道题,每道题0.8分;共8分;
判断推理20道题,每道题0.8分;共16分;
资料分析20道题,每道题1分;共20分。
从上面可以看出资料分析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大家也能够理解,分值大题量多,而且比数量关系要简单很多,比较容易上手和拿高分。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历年考题主要涉及增长、比重、倍数、平均数四大常考考点,其中比重变化的知识点的每年都会有,如果之前没有系统的学过,没有几分钟是做不下来的,更有甚者,很多考生遇到求比重变化的时候根本无从下手,为让各位考试对平比重变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今天我们将这部分知识进行重点梳理。
比重差的定义即表示现期比重和基期比重的差值关系,结果为正数则表示现期比重比基期比重大,比重上升,结果为负数则则表示现期比重比基期比重减少,比重下降。
例:2017年广西生产水果90万吨,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生产的芒果40万吨,增长15.9%。
问题:与上年相比,2017年芒果占水果的比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解析:从问题可以看出改题为比重变化的经典问法,先求出2016年芒果站水果的比重,然后将2017年芒果占水果的比重减去2016年的比重即可,大于0说明上升,小于0说明下降。
资料分析在行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比重又是在近几年资料分析中地位显著。那么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来说说比重考点中的比重变化量。什么是比重变化量呢?不难理解,比重的变化量=现期比重-基期比重。结合题目我们来看看具体怎么能秒划出答案。
【材料一】
2019年1-7 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283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06136亿元,增长9.2%。
全国网上零售额55972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4233亿元,增长20.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9.4%;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 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9.9%、20.4%和20.2%。
问题:2019年1-7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同比约:
A.上升4个百分点 B.下降4个百分点
C.上升2个百分点 D.下降2个百分点
答案:C
【材料二】
2016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816.4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1-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72.2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4月份回落0.5 个百分点。
1-5 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90.2 亿元,同比下降7.3%;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7.8亿元,下降2%;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992.9 亿元,增长7.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082.9亿元,增长6%;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88.9亿元,增长9.4%。
问题:2016年1-5月份,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比重比2015年同期()
A.上升1.2个百分点 B.上升0.7个百分点
C.下降1.2个百分点 D.下降0.7个百分点
答案:B
那我们总结一下比重变化量的题目应该如何解答,首先利用公式找到部分增长率和整体增长率,两者做差可得比重上升或下降,其次做差后所得百分数再和余下部分相乘可得相应数量关系,最后根据数量关系,如大约几分之几的形式即马上得到答案。中公教育相信通过今天的讲解你已经对比重变化量的题目有了改观,让我们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