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出自元稹《会真记》《会真记》又称《莺莺传》,是西厢记的由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出自元稹《会真记》 《会真记》又称《莺莺传》,是西厢记的由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出自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全诗如下:
诗名:《答张生》(一作明月三五夜)
作者:唐代崔莺莺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释义:
站在西厢房下等着夜晚降临,月亮升起,晚风把门吹得半开。
月光里映在墙上的花影来回晃动,是不是我等待的情人来了。
扩展资料:
这首《答张生》出自《莺莺传》,主要讲述张生对莺莺一见倾心,两人通过书信交换了心意,确定了关系,后来张生赴京应试,约定高中后回来娶莺莺,不料想科考失利,认为自己配不上莺莺,就滞留京师,后变心另娶她人,莺莺也另嫁他人妇。
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后,写了情诗给莺莺,这首《答张生》是莺莺写给张生的回信,让自己的丫环红娘送给张生,是张生一看就明白了,这是莺莺在约他晚上过来,并点明会给他留门,到了晚上,张生依约过来,莺莺果然在等着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莺莺传》
大意是等到月亮西下到西厢房时候,当你看到我房间的门是虚掩的、半开着的时候,才可以进来,看到门外院墙上花的摇动,以为是美人(张生)到来了。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出自唐代元稹的一首五言绝句《明月三五夜》。原诗是: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释义:
拂:轻轻檫过。
玉人:伊人,情人。
等到月亮西下到西厢房的时候,当你看到我房间的门是虚掩的、半开着的时候,才可以进来,当我看到门外院墙上花的摇动,还以为是美人(张生)到来了。
扩展资料:
这是由元稹编撰的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中莺莺约张生幽会的一首诗。莺莺给张生传书后,约张生在后花园见面的。让张生从后门进入,而张生误会了以为是莺莺让她跳墙而入。这句话的意思是月光偏转,花在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由于心中的相思,莺莺以为是张生到来,实则也是向张生暗示晚上的幽会。
《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由元稹编撰。原题《传奇》。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比部郎中元宽之子,母为荥阳郑氏。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明月三五夜》元稹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在西厢欣赏美好的月色,窗户半开着迎着风,隔墙的花迎风飘摇,以为是心上人过来了……该诗最早见于唐朝元稹的《会真记》,第三句是“拂墙花影动”,后来被元代的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改成了“隔墙花影动”。虽然两者讲的是一个故事,但是《会真记》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而《西厢记》是大团圆结局。 参考百度知道。
作者:唐代崔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释义:站在西厢房下等着夜晚降临,月亮升起,晚风把门吹得半开。月光里映在墙上的花影来回晃动,是不是我等待的情人来了。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原版本是元稹的《莺莺传》。首先,相传《莺莺传》,又叫《会真记》的小说是唐代诗人元稹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作。这个故事被后来的王实甫改编成《西厢记》的剧本从而家喻户晓。但是现在大家熟知的《西厢记》故事和《莺莺传》虽然大意相同,但是细节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元稹在《莺莺传》中莺莺的一首诗是:“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在《会真记》流传开来以后,很多人注意到了故事的不完整。无数的改编者加入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就试图把张生的矛盾消解。(或许作者改一字,意境大不相同)通过老夫人的要求,张生考取功名和迎娶恋人竟然成了同一件事。所有的消极力量都归于外部,人物的内在不复再有丰富激烈的矛盾。西厢记是“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而《莺莺传》或者《会真记》则是:“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