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建筑: (一)殿堂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
仔细剖析这个题目,有三层含义,即拍出额照片要符合农村、旧屋、古宅三要素,实际上很多农村有旧屋,但是基本上没有古宅了,所以,我们大体上交流一下旧屋古宅的拍摄角度。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不管是旧屋还是新房、不管是古宅还是别墅,无非拍摄的就是一个房屋,角度的独特方能体现照片的灵魂,我们将从八个角度来看不一样的拍摄:
1、我们还是坚持之前的观点,没有人物的照片是没有灵魂的照片,当然不是绝对的。我们把人物放在古宅、旧屋,都能凸显出照片的灵魂感,也能显现出古宅的年代感。人物的选择也是有技巧,包括化妆、服饰、表情等,废话少说,直接上图:
2、既然是古宅,就要有古色醇香的感觉,犹如一幅油墨画屹立眼前,感觉年代感的古色古香,这个角度也是需要独特的视角和构图,尤其是古宅,在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上,包括屋脊、墙壁、窗户等都是有一定考究的,所以,只要你心细,惊喜总是会被发现的,但是以为有时候细节距离你比较远,长焦镜头不要忘记带着哦!
3、看古代影视片,有一个词大家是记忆深刻的——月黑风高,所以,你也可以借助月色,把这个镜头拍下来,甚至可以制造一点恐怖的气息,建议拍摄的时候叫上朋友哦,要不然胆小的会把自己吓哭,看图吧:
4、有时候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只注重细节了,但是很多景观的全貌并没有留下珍贵的影像,所以在我们把特写的细节处理好后,可以适当跳出景观,来到他的“顶部”(比如旁边的小山坡),俯视一下,让我们记住这个可能不会再存在的村落:
5、既然来到了村落外,咱也不能白跑出来一趟,顺便拍几个小村落或者是古宅的远景吧,可以利用夕阳西下的余光,村落旁的小河流,甚至是小树林来表现村落的美丽和大方:
6、试想像一下,当我们走在古色古香的小村落里,看着淳朴的农民伯伯交流上几句,是不是你也有融入此中的感觉呢,所以,我们也需要从这个角度去拍摄融入其中的照片,这样读者就会更有共鸣,看图:
7、既然是旧屋、古宅,就难免有残垣断壁,这都是 历史 的伤痕,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永远消失,也可能这一个小小的墙壁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 历史 、一段伤痕累累的回忆、更或者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所以,这样一个角度使我们断断不可忘记的:
8、最后一个表现手法是大家都常用的手法,那就是黑白照片,这个大家就都好理解了,旧屋、古宅,突出的就是旧和古,那都是有年代感的 历史 ,所以,寻找一些具有黑白特色的镜头,是提升照片整体灵魂的点睛之笔:
总之,不管是拍摄旧屋、古宅,还是其他镜头,只要我们自己有思想的灵魂,那么我们就有不同的特别的角度,就会出来不同的照片,以上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拍摄古建筑,核心要素是把古老的建筑拍出活气、灵气、霸气。让沧桑荒凉的建筑,使人看了仍不失温柔气息,城市里的古老深宅大院,拍出与现代建筑和谐相处的氛围。
这样对具体拍摄的切入点、布局和周围环境因素是非常重点。摄影所使用的工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技法,选择角度,等待时机,等待光影、人和物的出现。
拍好旧屋古宅非易事,用心去拍,要有想法才能真正表达主题思想。
农村旧屋古宅是农耕文明在 历史 进程中的一个见证,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载体。作为记录生活、见证 历史 的最有力的艺术手段--摄影,拍摄农村旧屋古宅自然成为摄影人的创作选择,随着农村旧屋古宅不断消失,拍摄成为抢救性记录的急迫任务。
农村旧屋古宅应当怎样拍摄呢?
平昌县佛楼镇高石村四组张家院子,约300年 历史 。
平昌县龙岗镇金光村一组苏家院子,约200年 历史 ,已经破败无人居住。
平昌县龙岗镇利群村一组王家院子,约200年 历史 ,保存完整,留待开发。
首先,拍摄全貌,交代整体概况 。农村旧屋古宅至今保留下来的,在我老家川东北一代已经不多了。特别是 历史 久远、保存完整的老院子更是凤毛麟角,仅存的也是一些残破不全的老宅。所以,必须抢救性拍摄,记录、固化这些老院子的现状,首要的是需要寻找高的机位,拍下它现存的全貌。因很多现存的老院子都在深山,交通不便,给拍摄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拍摄工具,例如小型航拍飞机实现高空拍摄。上面的几幅老院子的全貌图片,我都是使用大疆御2无人航拍机完成拍摄的。
张家院子的屋梁彩绘
张家院子的街沿和回廊
王家院子的门柱和挑檐
其次,挖掘具有 历史 文化地域特征的符号拍摄 。农村旧屋古宅是乡村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川东北的老院子大多数都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土木结构建筑,土墙、青瓦、坡屋顶、穿梁斗拱结构是其主要特征。拍摄时就要抓住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物体,对细节进行深度描述,如彩绘的双脊梁、雕刻的门柱、图案优美的窗棂,还有在 历史 进程和家族活动中留下的各种图案、文字符号等。这一部分是农村老院子拍摄的重点和精华,往往也是摄影人容易忽略的地方,特别予以强调。
张家院子存放的存放粮食的簸箕
张家院子存放的收割稻谷的拌桶
张家院子存放的风车
再者,寻找农耕文化的物品拍摄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悠久的国家,农村旧屋古宅和乡村农耕文化是一脉相连的。伏羲授人予鱼,神农教人种田,历朝历代都强调以农为本。耕田种地要工具,穿衣吃饭要家什,这些沿袭数百年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随着农业文明飞速演变和进步,已经越来越少存现了。在川东北一些偏远乡村,还能够看见闲置的犁头磨钯、连枷拌桶等生产工具,石磨碾子畾子、纺线织布弹棉花等生活工具。我们在拍摄老院子的同时,要留意这些农耕文化的物品,一同纳入我们的拍摄内容,丰富农村老院落的文化内涵。
王家院子的大门门斗
最后,做好旧屋古宅文化传承的收集和整理 。一座旧屋老宅就是一段 历史 、一部故事,大多老院子都是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居住在一起,老院子承载着这个家族发展变化的印记。我们在拍摄老院子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收集与老院子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通过阅读乡志、走访健在老人、翻拍家族史料、拍摄碑文等方法,形成有关老院子的文本资料。有了这些完整的图文资料,旧屋古宅的生命才会延续,作为摄影,才具有深远的 历史 价值。
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2、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或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3、皖南民居皖南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的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4、陕西窑洞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类型很多,但按大类分基本上有三种:一是明庄窑洞。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二是下沉式窑洞。这种窑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三是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成双面坡形,远看象房,近看是窑。许多人还在箍窑上面撒了瓦,以保护窑顶不被雨淋,使箍窑的寿命更长。近年又出现了砖面箍窑,比泥土箍窑更坚固耐用。5、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6、干栏式民居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处在热带雨林区,其传统民居大多为适应环境的干栏式。干栏式民居基本使用木料建造。所谓干栏,就是把住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不住人或作牲畜圈之类用。7、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_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8、藏族碉房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碉房最富北方情韵。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9、哈尼族的蘑菇房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10、云南一颗印“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
湖北孝感有以下几个古建筑:
1.城隍台遗址
城隍台遗址位于刘家隔西北一公里处,长1000米,宽800米。其文化内含为五代至元朝的遗存。在地下1米左右,有大量的砖石瓦砾,整齐的街道,被烧过的红土。1969年开挖汉北河时,在其遗址挖出几口木井、砖井、古墓、房基,出土有唐宋钱币、银块、剑矛,以及大量的青花磁片、绿磁片、土陶罐、大筒瓦等。
2.孝南区毛陈镇
毛陈镇位于孝感市南部郊区,素有“董永故里”、“莲藕之乡”之称。位于孝感市南部郊区,离孝感市区中心10公里;南接武汉,距武汉市中心42公里。镇域面积148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8万人。交通便利,水、陆、空运输四通八达。毛陈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基础设施完善。毛陈是“莲藕之乡”,同时畜禽养殖业较为特色。毛陈镇镇区所在地毛陈渡位于镇域中部,设集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因有毛、陈两姓渡家在澴河万家坡设船摆渡,遂称毛陈渡,镇名由此而来。
3.神灵台
神灵台遗址位于田二河镇神灵台村,遗址高出地面约2.5米,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距地表50公分为文化层,厚约1.5米,上层灰土含陶片较多。下层褐黄土,土质较硬,含少量红烧土和陶片。根据采集标本分析,属于湖北龙山文化的陶器有陶罐口沿残片,泥质灰陶和灰红陶较多,白灰陶极少,一般为轮制、高领,口沿向外微卷,肩部饰有绳纹,灰高领罐则为素面,陶纺轮一般也是素面,红底黑衣。该遗址从1976年以来出土了大量石器,有单孔石铲、石斧、陶球,石镯等40余件。属于西周时期的文物有陶鬲足残片、红灰陶、上饰绳纹,有的肩部饰细绳纹。同时还出土了唐宋时代的釉陶罐、高领瓷壶,上述釉陶可能为这一时期的墓内随葬品。
4.龙门山
龙门山遗址位于南河乡南河渡之西,与乌龟山毗邻,高约80米,系石灰岩层小山,其山西南坡陡临水,东北坡斜平,延伸至南河渡。该地系一古代集镇,由于地理变迁而淹没,现为一自然村落。该遗址距地表80-100公分深处为文化层,厚达1.5米,文化内涵丰富,有红烧土、人骨、兽骨。陶片较多,以红陶夹砂为主,兼有少量黑陶,多为细绳纹。遗址长200米,宽150米,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该遗址于1981年发现,从采集的标本分析,属乌龟山遗址同时期文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