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混凝土的开裂主要是养护不到位引起的,就像箱梁顶板表面的不规则的裂纹。处理方法可以加强下养护,或者想象办法,用塑料薄膜盖上,防止水分损失太快。还有就是混凝土水泥用量太大,水泥越多越容易开裂。如果是规则的横向裂纹,就考虑下是不是温度伸缩一起的,或者是相邻两跨的梁上动荷载引起的。下面是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原因: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塑性收缩。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因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称为塑性收缩。塑性收缩所产生量级很大,可达1%左右。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在构件竖向变截面处如T梁、箱梁腹板与顶底板交接处,因硬化前沉实不均匀将发生表面的顺腹板方向裂缝。为减小混凝土塑性收缩,施工时应控制水灰比,避免过长时间的搅拌,下料不宜太快,振捣要密实,竖向变截面处宜分层浇筑。缩水收缩(干缩)。混凝土结硬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称为缩水收缩(干缩)。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混凝土硬化后收缩主要就是缩水收缩。如配筋率较大的构件(超过3%),钢筋对混凝土收缩的约束比较明显,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龟裂裂纹。
桥面系:架设-湿接头-负弯矩张拉-湿接缝-桥面铺装-防撞护栏-人行道等,伸缩缝一般都是最后一道工序了。
桥梁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下部结构、上部结构和附属结构,主要施工顺序也是按这三步来。
一、下部结构:
首先是基础,包括桥墩基础和桥台基础,基础形式一般有扩大基础和桩基两种。
二、上部结构
根据施工方法不同而有差别:
预制构件:(如存在体现转换,即先简支后变结构连续情况) 架设预制梁——现浇墩顶连续段——张拉负弯矩预应力索——设置永久支座,拆除临时支座,完成体系转换——横隔板、湿接缝等,如是简支结构,只需架设预制梁就行了。
现浇构件:与桥梁规模,施工工艺(满堂支架现浇、挂蓝施工、顶推法施工等)有较大关系,一般可以笼统概况为(后张法):搭脚手架(根据施工工艺不同相应变化)——绑扎钢筋笼——现浇混凝土——张拉预应力——横隔板、湿接缝等。
三、附属结构
桥面连续——桥面铺装——人行道板(若存在人行道)——桥面排水——护栏——伸缩缝,桥台搭板,包括桥面系、搭板、护栏、伸缩缝等。
扩展资料:
基本要求
1、基层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水泥强度、物理性能和化学成份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规范的规定。
3、粗细集料、水、外掺剂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4、施工配合比根据现场测定水泥的实际强度进行计算,并经试验,选择采用最佳配合比。
5、接缝位置的设置符合设计要求。(有钢筋网片,不易设垂直横缝,建议一联一次完成)
6、拉毛构造深度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7、顶面与其他构造物相接平顺。泄水口标高按设计比顶面低5~8mm,桥面边缘无积水现象。
这样做会导致伸缩缝两边的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难以保证,在以后的运营中,伸缩缝附近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容易产生病害。
主要是从伸缩缝施工与沥青交接处的车行平稳来考虑的,其实先做伸缩缝后铺沥青也是可以的,但是从行车平稳和伸缩缝处跳车的角度来说,应该先施工沥青混凝土,再做伸缩缝.容易控制.
可以。1、如要在先摊铺路面后装伸缩缝,为保证路面良好的平整度,应该先摊铺路面,然后开槽安装伸缩缝。摊铺路面之前,必须首先清理预留间隙并嵌填泡沫板,再用砂袋或级配砂石袋填实槽口。回填标高以控制沥青不会污染预埋钢筋为宜,目的在于防止摊铺备压坏预埋钢筋,便于路面连续摊铺。2、桥面的切缝、清槽按预留的槽口宽度用切缝机对路面的油面层进行切缝。切缝时应注意保持路面切口完好,无啃边现象。切缝后及时清除槽内沥青混凝土及填料,凿毛槽口内混凝土表面。这一系列工序非常重要,它将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很少有先做伸缩缝的,先做伸缩缝在铺装沥青两者之间的平整度掌握不好,所以先铺装沥青再做伸缩缝,平整度可以控制在一毫米左右。
我们买了个洗车用的高压水枪~把小的杂物品从横隔梁下面的空隙冲走~大的杂物做伸缩缝的专业队伍,他们有一种弯头的小铲子~能掏出一部分~剩下的只要看的过去就OK
1、摊铺机没法工作,2、路面平整度问题
哪个部位的 如果工序是先施工沥青 那伸缩缝先施工会造成防潮防水不好 但这个 检查不严
可以,但切割时,要小心不要损坏桥面。
你好,伸缩缝一般都是铺筑沥青后做的,铺筑沥青时先要用木板等填塞物把它填起来,做伸缩缝的时候在把它上面的沥青切割开,如果先做好的伸缩缝,那么切割的时候要注意别破坏里面的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