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柔然民族的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02-10 装修 由 花心症 分享

柔然,鲜卑人的一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柔然源于东胡族,4世纪中叶附属于拓跋部,主要游牧在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迁后,进居阴山一带。5世纪初,首领社仑迁居漠北,合并附近的部落组成联盟。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如乌孙服属。

鲜卑人拓跋部创立的北魏政权曾多次与柔然互相征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肃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势力后,认为柔然人智力低下,像只会蠕动的虫子一样,下令改称柔然为蠕蠕。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门可汗击败,汗国崩溃。柔然王室由邓叔子可汗率领,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师宇文泰不敢收留,将此部三千余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数斩杀于长安青门外。

另一部柔然西迁中亚,后同当地一些嚈哒部落为逃避突厥追杀进入欧洲,称阿瓦尔人,占领了中欧潘诺尼亚一带。568年,巴颜可汗建立了阿瓦尔王国,后阿瓦尔人又携同其统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尔干半岛,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这些军事行动使得整个巴尔干半岛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纪初,阿瓦尔王国被查理曼大帝击溃,阿瓦尔人定居下来,成为现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还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兴安岭一带,融入当地室韦民族。室韦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柔然民族的发展历程

柔然5世纪初到6世纪中叶活跃于中国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系东胡苗裔,与鲜卑同源。有的史书记载说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他们辫发左衽,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无文字,刻木以记事。传说柔然始祖名木骨闾(3世纪后半叶),是鲜卑拓跋部的奴隶。子孙采用与始祖之名声音相近的郁久闾为氏。木骨闾之子车鹿会开始拥有部众,4世纪中叶起自号柔然。魏太武帝拓跋焘改用音近而有贬义的蠕蠕。唐人修撰的《晋书》称为蝚蠕。南朝称为芮芮。北齐、北周、隋史书中称茹茹,可能是后来柔然族自己采用的汉字名称。柔然等字的原义,东西方学者有种种推测,以为来源于蒙古语的“贤明”或“法则”,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等,尚无定论。18世纪中期以来,东西方学者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即拜占廷历史上的阿瓦尔人(Avars)是否即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族,近年多数学者倾向于肯定这个说法,但仍有不同意见。车鹿会的后裔社■始立军法,千人为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置帅一人。作战先登有赏,懦弱退却者以石击首杀之。柔然自此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国家阶段,且日益强大起来,吞并高车和匈奴余种。402年,社■仿照鲜卑族曾称首领为“可寒”之习,自称可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以后突厥、回鹘、蒙古等族都沿用下来。柔然最盛时期,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族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奚、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了天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柔然与东方的北燕和西方的后秦和亲,赠送马匹,还经过吐谷浑和益州,与南朝的宋、齐、梁通好。其目的都是为了牵掣北魏,以便向南进攻。柔然夏季分散部众畜牧,秋季马畜肥壮,就背寒向暖,进入北魏境内,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大檀原统别部镇守西界,能得众心,被推戴为可汗,多次进攻北魏。424年(北魏始光元年)大檀率六万骑深入到云中,攻陷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魏太武斋亲自抵御,被柔然骑兵包围了五十余重。柔然成为北魏北面的严重威胁。从424到449年(北魏太平真君十年),太武帝在灭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同时与柔然斗争,七次率军分几道进攻柔然。文成帝和献文帝在位时间不长,也都曾亲自统兵出征柔然。长期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429年(北魏神■二年)五月,太武帝主动出击柔然,取得一次重大胜利。魏军舍弃辎重,轻骑前进,到达栗水(克鲁伦河),大檀大败西走,部落四散,牲畜布野。太武帝沿栗水西进,过汉将窦宪故垒,驻军兔园水(土拉河),分兵追击,北过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原服属柔然的高车诸部也背叛柔然。柔然三十余万落投降,北魏俘获戎马百余万匹。背叛的高车部落,以后常常成为柔然内在的威胁。470年(北魏皇兴四年),北魏又一次大败柔然,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北魏在出击之外,还致力于防御。423年(北魏泰常八年),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到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修筑了长城。又先后在河套以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见六镇),派兵戍守,以拱卫京都平城。北魏与柔然并非始终处于敌对关系,在战争间歇时,也曾友好相处。文成帝的母亲景穆帝妃,就是柔然人郁久闾氏。柔然族中不少人在北魏朝廷任居文武高位并与鲜卑贵族结为姻亲。魏孝文帝即位后,冯太后执政,多少改变了太武帝以来对柔然武力进攻为主的政策。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如476年(北魏承明元年)二、五、八、十一月四次遣使,477年(北魏太和元年)三次遣使。另一方面,柔然势力开始向西扩张,460年吞并高昌,470年进攻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救,说西方诸国都已服属于柔然。北魏以路途遥远,没有派兵。472年和473年,柔然又连连进攻敦煌,谋求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516~517年(北魏熙平元年至二年),柔然可汗丑奴遣使于魏,态度傲慢。朝廷有人主张不予复书,未被采纳。北魏对柔然的态度软弱下来。6世纪初柔然内讧,可汗阿那瓌逃亡于魏。521年(北魏正光二年),北魏派兵送阿那瓌北归。柔然一度两可汗并立,阿那瓌在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北,婆罗门居西海郡(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后来婆罗门投向■哒,被北魏俘虏,阿那瓌势力逐渐强大。523年(正光四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人破六韩拔陵起义,北魏借阿那瓌的十万兵力镇压。北魏朝廷在六镇起义的打柔然可汗表(1)社■(402~410) (2)斛律(410~414)(3)大檀(414~429) (4)吴提(429~444)(5)吐贺真(444~450) (6)予成(450~485)(7)豆■(485~492) (8)那盖(492~506)(9)伏图(506~508) (10)丑奴(508~520)(11)阿那瓌(520~552) (12)铁伐(552~553)婆罗门(521~524)(13)登注(553) (14)康提(553)(15)庵罗辰(553~554) (16)邓叔子(555)861击和尔朱氏之乱的纷乱局面下,日趋衰弱,而阿那瓌士马日益强盛。464年,可汗予成开始用汉字建年号永康,阿那瓌又仿北魏制度,建立一些官号。柔然族原信萨满教,以后佛教也曾传入,北魏僧人法爱作过柔然的国师。魏分东西后,双方都争取与柔然结盟,以打击对方。柔然也利用东西魏的分裂,更为骄横,不断南攻,东边深入到易水,西边到达原州(今宁夏固原)。6世纪中叶突厥日益强大,552年,突厥酋长土门(伊利可汗)因求婚于阿那瓌被拒绝,发兵击柔然,阿那瓌大败自杀。柔然余部立邓叔子为可汗,又屡被突厥木杆可汗打败,555年(西魏恭帝二年)率千余家奔西魏。柔然汗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

柔然是在北魏的那一年被称为蠕蠕的后来恢复柔然的称法了吗

《魏书》记载,柔然改称蠕蠕是在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时期,是太武帝对柔然的蔑称,具体改称年代以不可考据,具小弟观看《魏书》推测,应该约在公元423-425年之间;改称蠕蠕之后,柔然族一直未恢复柔然叫法,后有称茹茹、芮芮等自称;公元555年,柔然汗国宣告覆灭,柔然民族也从此离散,内迁中原者最终同化于汉族,另有部分辗转西迁。残存漠北的零星部众可能融入突厥等族中。如今,柔然一词已不复用,仅做考据之用。

柔然族 是什么民族

柔然族: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东胡后裔“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有勇无谋侮辱性的改称。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柔然源于东胡族,4世纪中叶附属于拓跋部,主要游牧在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迁后,进居阴山一带。5世纪初,首领社仑迁居漠北,合并附近的部落组成联盟。 记载说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传说柔然始祖名郁久闾(3世纪后半叶),蒙古哩包豕韦【钵室韦】氏族王子被鲜卑拓跋部掳为奴隶。子孙采用始祖之名的郁闾为氏。木骨闾是蒙古哩的音译,其子车鹿会开始拥有部众。4世纪中叶起自称柔然。其族称,北魏太武帝改用音近而有贬义的蠕蠕;唐修《晋书·载记》称为蠕蠕;南朝称为芮芮;齐、周、隋史书中称茹茹,可能是后来柔然族自己彩的汉字名称。柔然等字的原义,东西方学者有种种推测,以为来源于古蒙古语的“贤明”或“法则”,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原”等等,尚无定论。18世纪中叶以来,东西方学者长期争论拜占廷历史上的阿瓦尔人是否即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族问题,近年多数学者倾向于肯定这个说法。

我姓茹,是柔然族人

我姓茹 每当初识陌生人的时候,总会被问两个问题: 茹是你的姓吗? 你是少数民族吗? 这时,如果时间充裕,心情不错,我就会给对方讲讲“茹”姓的来历,讲讲我“大柔然汗国”曾经的威风史! 是的,我是少数民族,确切的说是茹姓家族的祖先是少数民族。茹这个姓氏的来历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柔然族。 在《木兰辞》里面有这么几句话“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诗句里面花木马替父从军,对抗的正是当时的草原帝国——柔然。 椐华夏茹氏通谱多方考证,茹姓先祖最早就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与北魏的关系,相当于匈奴与汉,两者的关系也是时而交战时而交好,交好时互相贸易往来通婚,北魏文成帝的生母,就是一位柔然公主。当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柔然存在的一百多年历史中,交战的时间还是多数。在柔然与北魏长期并立的年代里,北魏称柔然为茹茹,这也是后来并入中原的柔然一支,以“茹”为姓的缘故。 柔然最强盛时,势力范围包括今天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西面可达阿尔泰山西麓。据说最强大时还有一支柔然部族西进攻入欧州,所向披靡,一度打败当时的法兰克帝国,在中欧成立了当时赫赫有名的阿瓦尔王国,欧州史中记载的阿瓦尔人就是柔然人的一支。 柔然汗国与北魏相生相克,随着北魏的繁盛而壮大,随着北魏的衰落而衰落,衰落后的柔然被突厥所破,相当一部分并入突厥。还有一部分柔然族人并入中原,以“茹”为姓。即后来延续至今的茹氏宗族。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当然进入中原后的柔然也融入了大中华民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茹氏宗族就是汉族了。 茹姓进入中原后,又随着历史发展不断的向各地迁徙,至今茹氏宗族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区镇,北到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甘肃,南到广东、福建、广西,西到新疆,东到浙江,都有茹氏族人定居。不过虽然分布很广,但每个地方的人数又少之又少,所以可以说,茹姓是中国目前分布最广、但数量最少的姓氏之一了。 所以啊,再次回答朋友们的问题,茹是我的姓,茹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1位,现代的茹氏宗族是汉族人。

柔然族的族称来历

柔然源于东胡族,4世纪中叶附属于拓跋部,主要游牧在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迁后,进居阴山一带。5世纪初,首领社仑迁居漠北,合并附近的部落组成联盟。 记载说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传说柔然始祖名郁久闾(3世纪后半叶),蒙古哩包豕韦【钵室韦】氏族王子被鲜卑拓跋部掳为奴隶。子孙采用始祖之名的郁闾为氏。木骨闾是蒙古哩的音译,其子车鹿会开始拥有部众。4世纪中叶起自称柔然。其族称,北魏太武帝改用音近而有贬义的蠕蠕;唐修《晋书·载记》称为蠕蠕;南朝称为芮芮;齐、周、隋史书中称茹茹,可能是后来柔然族自己彩的汉字名称。柔然等字的原义,东西方学者有种种推测,以为来源于古蒙古语的“贤明”或“法则”,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原”等等,尚无定论。18世纪中叶以来,东西方学者长期争论拜占廷历史上的阿瓦尔人是否即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族问题,近年多数学者倾向于肯定这个说法。

请介绍一下柔然民族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泛称之为“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关于柔然人的来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如《魏书·蠕蠕传》提及蠕蠕为“东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梁书·芮芮传》均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而《南齐书·芮芮虏传》则以为是“塞外杂胡”。此外,欧洲历史著作中有称柔然为“阿哇尔人”(Avars),认为公元5世纪中叶,居住在太平洋沿岸名叫阿哇尔的民族,因大洋雾气过重和龙蛇侵扰,向中亚迁徙,迫使Savirs等族向西奔逃。阿哇尔即是柔然。而有的学者持否定态度。或认为柔然与悦般同族。 实际上,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服属。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其它民族成分。根据《魏书》、《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关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60余种,其中属于柔然的民族、部落有郁久闾氏、俟吕邻氏、尔绵氏、约突邻部、阿伏干氏、纥奚部、胏渥氏;属东胡鲜卑的有托跋氏、丘敦氏、无卢真氏、树格干氏、尉迟氏、谷浑氏、匹娄氏、勿地延氏、莫那娄氏、叱豆浑氏、库褥官氏、温盆氏、树黎氏、乌氏(乌洛侯);属于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部)、达簿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属于匈奴余部的有拔也稽部(一说属敕勒)、贺术也骨部、乌洛兰氏;属于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属于西域诸胡的有龙氏、高氏(一说为汉人)、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侯医垔等。此外,柔然内部还有一些汉人。由上可知,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因此,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就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而言,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柔然一个归附北魏的首领阿那瓌曾对北魏孝明帝元诩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认可。故有的史书直称柔然可汗社为鲜卑社或河西鲜卑社。说明柔然、拓跋、秃发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与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出现的差异也越来越大。5世纪至6世纪中游牧于蒙古高原。他们辫发左衽,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无文字,以刻木记事。最盛时期,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族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了天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族源与族称 柔然系东胡苗裔,与鲜卑同源。但也有记载说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传说柔然始祖名木骨闾(3世纪后半叶),是鲜卑拓跋部的奴隶。子孙采用与始祖之名声音相近的郁久闾为氏。木骨闾之子车鹿会开始拥有部众。 4世纪中叶起自称柔然。其族称,北魏太武帝改用音近而有贬义的蠕蠕;唐修《晋书·载记》称为□蠕;南朝称为芮芮;齐、周、隋史书中称茹茹,可能是后来柔然族自己采用的汉字名称。柔然等字的原义,东西方学者有种种推测,以为来源于古蒙古语的“贤明”或“法则”,阿尔泰语的 “异国人”或“艾草”等等,尚无定论。18世纪中叶以来,东西方学者长期争论拜占廷历史上的阿瓦尔人是否即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族问题,近年多数学者倾向于肯定这个说法。 称□与制度 车鹿会的后裔社仑开始建立军法,以千人为军,置将一人;以百人为幢,置帅一人。作战先登有赏,懦弱退却者以石击首杀之。柔然自此强大起来,吞并高车和匈奴余种。北魏天兴五年 (402)社仑自称可 □。可□原是鲜卑族对贵人的尊称,社仑首先把它用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以后突厥、回纥、蒙古等族都沿用下来。柔然立□国以来的制度,除立军法,学习中原立法,初具规模以外,总的说来,与中原比较,其“国政 □简”。魏和平五年(464),可□予成开始用汉字建年号。 6世纪20年代,可□阿那□又仿北魏制度,建立一些官号。柔然族原信萨满教,以后曾传入佛教,北魏僧人法爱作过柔然的国师。 同北魏的关系 柔然与东方的北燕和西方的后秦和亲,赠送马匹,还经过吐谷浑和益州,与南朝的宋、齐、梁通好。其目的都是为了牵制北魏,以便向南进攻。柔然夏季分散部众畜牧,秋季马畜肥壮,就背寒向暖,进入北魏境内,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大檀原统别部镇守西界,能得众心,被推戴为可□,多次进攻北魏。北魏始光元年(424),大檀率6万骑深入云中,攻陷盛乐宫(什翼犍建都之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魏太武帝亲自抵御,被柔然骑兵包围五十余重。柔然成为北魏北面的严重威胁。从始光元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24~449),太武帝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同时与柔然斗争,七次率军分道进攻柔然。神□二年五月,太武帝主动出击柔然,取得重大胜利。魏军舍弃辎重,轻骑前进,到达栗水(克鲁伦河)。大檀大败西走,部落四散,牲畜布野。太武帝沿栗水西进,过汉将窦宪故垒,驻军兔园水(土拉河),分兵追击,北过燕然山(杭爱山)。原服属柔然的高车诸部也背叛柔然,柔然三十余万投降,被俘获戎马百余万匹。高车部落的背叛,以后常常成为柔然内在的威胁。太武帝以后,文成帝和文献帝在位时间不长,也都曾亲自统兵出征柔然,双方互有胜负。文献帝皇兴四年(470),北魏又一次大败柔然,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北魏在出击之外,还致力于防御。自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修筑长城,东起赤城(河北赤城),西至五原(内蒙古包头西北),到5世纪30年代初,已先后在河套以北自西而东设置了沃野、 怀朔、武川、 抚冥、柔玄、怀荒6镇,派兵戍守,以拱卫京都平城。北魏与柔然并非始终处于敌对状态,在战争间歇时,曾友好相处。文成帝的母亲景穆帝妃,就是柔然人郁久闾氏。柔然人在北魏朝廷中居文武高位,以及与鲜卑贵族结为姻亲的人不少。 魏孝文帝即位后,冯太后执政。对待柔然,多少改变了太武帝以来的武力进攻为主的政策。孝文帝本人也曾表示:“兵者凶器,圣王不得已而用之”,主张停止对柔然用兵。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如魏承明元年(476)二、五、八、十一月4次遣使,魏太和元年(477)三次遣使。另一方面,柔然势力开始向西扩张,魏和平元年(460)吞灭高昌;魏皇兴四年(470)进攻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救,说西方诸国都已服属于柔然。北魏以路途遥远,没有派兵。延兴二至三年(472~473),柔然又连连进攻敦煌,谋求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魏孝明帝熙平中(516~517),柔然可□丑奴遣使于魏,态度傲慢。朝廷有人主张不予复书,未被采纳。北魏对柔然的态度软弱下来。 6世纪初,柔然内讧。可□阿那□逃亡于魏。魏正光二年(521),北魏派兵送阿那□北归。一度柔然两可□并立,阿那□在怀朔镇北(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婆罗门居西海郡(今甘肃居延)。后来婆罗门投向□哒,被北魏俘虏,阿那□势力逐渐强大。正光四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拔陵起义,北魏借阿那□的十万兵力镇压。北魏朝廷在“六镇起义”的打击和尔朱荣入洛的纷乱中日趋衰弱,而阿那□兵马日益强盛。 突厥崛起与柔然□国灭亡 魏分东西后,双方都争取柔然的联盟,以打击对方。柔然也利用东西魏的分裂,更为骄横,不断南攻,东边深入到易水,西边到达原州(今宁夏固原)。然而,至6世纪初中叶,突厥日益强大。 552年,突厥酋长土门(伊利可□)因求婚于阿那□被拒绝,发兵击柔然,阿那□大败自杀。柔然余部立邓叔子为可□,又屡被突厥木杆可□打败,西魏恭帝二年(齐天保六年,555)率千余家奔西魏。柔然□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

古代的柔然,契丹,西夏分别是现在的哪些省份

很多人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以及变迁比较陌生,那么其中耳熟能详的柔然、契丹和西夏都分别可以对于现在哪些省份呢?

(一)柔然

说起柔然,大家印象中可能会浮现出花木兰的身影,没错当时和柔然打仗的正是北魏政权。实际上,当时的中原地区,正是东晋十六国后期和南北朝对峙时期。公元3世纪中叶,柔然的始祖木骨闾被鲜卑族逮捕,成为奴隶,后来他的子孙依附于阴山,并以柔然自称。

柔然冬天的时候居于漠南,夏天则居住在漠北,以放牧为生。后来柔然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漠北,公元402年,柔然国效仿北魏,进入了奴隶制阶段,后称柔然汗国。 鼎盛时期的柔然疆土辽阔,北达贝加尔湖,南抵阴山,西及准噶尔盆地,因此,古代的柔然应该是现在的外蒙古,内蒙古,俄罗斯靠近外蒙一带。

(二)契丹

说起契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天龙八部》中的南院大王萧峰了,他的血统就是契丹民族。契丹民族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流域,是游牧民族,在916年,辽太祖称帝建国,国号契丹,947年,契丹改辽。全盛时期的契丹,他的领土东北到库页岛,北到现在蒙古国中部的石勒噶河,西到阿尔泰山,南到现在的天津河北一带。

而契丹初期的发家领地是辽河附近,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所以他在现在的省份中就是东北三省加上蒙古新疆和北京天津以及河北部分地区。 契丹一直想入主中原,先后和后晋,北周,北宋为敌,最后更是占领了中原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的大片土地。 它武力虽强但在经济文化上却逐渐被宋朝同化,实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三)西夏

西夏是由党项人开创的政权,西夏的祖先原来居住于四川,先后臣服于唐朝、宋朝。最早是在唐末,西夏祖先平定黄巢之乱有功,被赐姓李封了西北之地。后来李元昊在河西走廊建国,打败了北宋和辽国,形成了西夏北宋大辽三足鼎立的局势。

从第一任帝王到最后衰败,一共历经了195年。西夏从建立到灭亡历经了将近两百年,在他全盛时期有22个州,分别位于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东北,内蒙古西部和陕西的西北。

所以,从以上对于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简单梳理,不难看出其各自的分布特点:契丹主要活动区域是东北三省的辽宁省,而柔然是以内蒙古为主,西夏则是以甘肃的河西走廊为主。虽然古代文献中关于疆域划分的方法与现代不同,但是通过这些记载我们也能大致勾勒出活动范围。

柔然人和鲜卑人是同一个民族吗

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蛮族王国,最高统治部落(可汗郁久闾氏本部)为鲜卑别部的一支。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泛称之为“鬼方”、“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并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 北魏后期柔然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关于柔然人的来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如《魏书·蠕蠕传》提及蠕蠕为“东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梁书·芮芮传》均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 ,而《南齐书·芮芮虏传》则以为是“塞外杂胡”, 《北史》则仅记载其“姓郁久闾氏”。此外,欧洲历史著作中有称柔然为“阿哇尔人”(Avars) ,其实为公元八世纪中叶由亚洲迁到欧洲的柔然人,并在今巴伐利亚东部建立阿瓦尔汗国。阿瓦尔汗国终在与法兰克国王查理进行8年战争后覆灭。

柔然最鼎盛时期在约公元410年—425年,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麓诸国服属。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其它民族成分。

根据《魏书》、《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关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60余种,其中属于柔然的民族、部落有郁久闾氏、俟吕邻氏、尔绵氏、约突邻部、阿伏干氏、纥奚部、胏渥氏;属东胡鲜卑的有拓跋氏、丘敦氏、无卢真氏、树格干氏、尉迟氏、谷浑氏、匹娄氏、勿地延氏、莫那娄氏、叱豆浑氏、库褥官氏、温盆氏、树黎氏、乌氏(乌洛侯);属于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部)、达布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属于匈奴余部的有拔也稽部(一说属敕勒)、贺术也骨部、乌洛兰氏;属于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属于西域诸胡的有龙氏、高氏(一说为汉人)、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侯医垔等。此外,柔然内部还有一些汉人。由上可知,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因此,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就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而言,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柔然一个归附北魏的首领阿那瓌曾对魏孝明帝元诩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认可。故有的史书直称柔然可汗社仑为鲜卑社仑或河西鲜卑社仑。说明柔然、拓跋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和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出现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花木兰对抗的少数民族是哪个

花木兰对抗的少数民族是柔然族。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

扩展资料:

关于花木兰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平剧、黄梅戏等20多种。

特别是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

声明:关于《柔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柔然民族的发展历程》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89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