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对电影《天使与魔鬼》还有印象,除了被汤姆·汉克斯扮演的博学的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缜密的推理感染之外,影片中出现的各种神秘而恢弘的宗教建筑也一定让你向往不已,几乎每到一处建筑,兰登教授都会提起一个名字 — 「贝尼尼」,这可不是小说中杜撰的名字,这些罗马城中最重要的宗教艺术作品确实大多都出自这位叫「贝尼尼」的大师之手。可以说,文艺复兴后的罗马,要是没有贝尼尼,它的永恒或许就要就此「停止」了。
「巴洛克」,就像一棵树的断面,是人们对17世纪欧洲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风格的总括。但唯一在以上所有领域都给那个时代带来了巨大震动的,唯有贝尼尼一人:他是建筑师,又是雕塑师,能绘画,还能谱写音乐、设计舞台布景。
贝尼尼有着超乎时代的丰富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是面对新教进攻、已丧失了半个欧洲的信仰版图的罗马教廷所急需的一种能力,他们希望用这种恢弘瑰丽的艺术将人们重新聚集在教廷的怀抱中。所以,当贝尼尼一出现今罗马,便被众多枢机主教和历任教皇委以重任。23岁时,贝尼尼就被教宗格里高利十五世加封为骑士。
如果将来有一天人类选择只保留一件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品,那么必定是贝尼尼的这件镀金青铜华盖无疑。贝尼尼的这件作品最集中地体现了巴洛克作品的特点。这件青铜华盖体型巨大,有五层楼高,显得十分巨集伟,是整个圣彼得巴西利卡的视觉核心。华盖象征的是教宗的权威,在重大宗教活动中,只有教宗才能登临华盖下方的祭台主持仪式,华盖的地下是圣彼得的埋骨处。
贝尼尼的设计完全颠覆了文艺复兴时期典雅纤细、对称端庄的古典传统,四根螺旋形立柱像是被强力所扭曲变形,顶端尖顶曲线夸张,显示出一种无穷的律动。华盖整体堆砌满了各种人物和纹饰,都以金箔覆盖,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贝尼尼对于收尾工程最有独创性的贡献是用4位天使支承上方的宝球与十字架构造。华盖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著一种慑服心灵的野心。
圣彼得宝座,是贝尼尼设计的最华丽的一件宗教装饰作品。宝座是在中世纪木制教宗宝座上加青铜镀金面制成。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贝尼尼不仅给椅子装饰了外表,而且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后堂中为参诣该大教堂开创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宝座的外观是由4位鼎鼎大名圣徒的青铜像支撑,即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布罗斯、圣阿塔纳修斯、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奥古斯丁。上方有云端天使们的金色光轮和绘在椭圆形窗户上的圣神散发的光线。圣神显现所靠的天然照明变成上帝的慈悲通过教堂源源不断流遍整个世界的可见的象征。
贝尼尼的雕塑作品有《圣德列萨祭坛》、《阿波罗和达芙妮》、《圣塞巴斯蒂安》、《圣朗吉努斯》、《破船》、《圣特雷萨的沉迷》。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艺术手法:
贝尼尼的对艺术的格言是:一个艺术家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奋,三是经常得到精确的指教。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巴洛克艺术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巴洛克艺术于16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兴起,17世纪步入全盛期,18世纪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对于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得到教会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意大利艺术大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西方都市计画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例如:米开兰基罗助手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della porta C.1537~1巴黎圣母院6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谛冈,另有专属网站详细图片解析),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的广场建筑之一。波罗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S.Carlo)教堂》(1665~67,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除以上罗马地区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鼠标点选可看到360度外观旋转图),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雕刻阿波罗和达芙娜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最著名的是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局部图,1648-51,罗马Navona广场)、《大卫》(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法国巴洛克雕刻大师有:普杰(P.Puget,1620-94)的《克罗托那的米罗》(1671~83,巴黎罗浮宫)。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兰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尔赛宫)。绘画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鲁本斯部分油画作品(4张)意大利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驱,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线以获得画面戏剧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现法以衬托真实的空间感,并舍弃细节的描写。他对自然的态度是直观的,以粗野或纯朴的市民为模特儿作肖像画。他更在静物画上另辟蹊径。代表作有《在以马杵斯吃晚餐》(1601,,伦敦国家画廊)、《埋葬基督》(1604,梵谛冈美术馆)、《水果篮》(静物, 1596,46×64.5cm,米兰,谙布罗西阿纳美术馆)、《酒神》(1597,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个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脱离陈规,重新思考艺术,风格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练古典美,代表作祭坛画——《圣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伦敦国家画廊),画中光线照耀在救主形体上,与整体引发观者情感的手法,都属巴洛克式的,构图简单和谐,有点感伤性,但避免提醒人们有关死亡的恐怖和受难的痛苦。家具除了建筑和雕塑和绘画之外,巴洛克家具无疑是巴洛克艺术最市民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他对凡尔赛宫的奢华装修造成了大量巴洛克风格家具的诞生。宫廷艺术的发展造英国塞特维那皇室家具--巴洛克风格就了一大批巴洛克艺术大师。复杂的雕刻,名贵材料如柚木,黄金,象牙,紫檀木的大量使用,使得巴洛克家具成为了世界三大家具的代表之首,屹立在世界家具的顶尖位置上,数百年不倒。扶手椅---椅腿可以使”倒方锥“或者”栏杆柱“式,上面出现了日益复杂的椭圆形缘饰,凹槽饰,叶饰。从路易十三继承的H型连杆,逐渐演变为X型。礼仪的需要促使大量折叠椅和凳子问世,上面时有华丽的雕刻。英国塞特维那皇室家具--巴洛克风格(5张)双体家具--衣柜面板的线条也变得更柔和,下不和两端成弧形,并向图中那样由于凸出部分或者转角处呈新月形而变得复杂。服装以裹胸收腰作为开场白,以巴洛克时代如贵族般缀满蕾丝花边的夸张袖子作为情节发展的高潮,这部有关古典主义戏剧的“脚本”充满着华贵的气氛。短俏的波浪状衣摆使得上衣在硬朗性感中透出高雅,歌特式袖型在复古细节中渗透出摩登,色彩上也采用了鲜艳明快的颜色,让人犹如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中。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时装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变。略微蓬松的及膝窄裙结合精致的褶皱,加上漫不经心的花边,一齐散发着温柔甜蜜的浪漫气息。面料虽然不是典型的浮花锦缎,却采用光滑轻盈的纱绸,彰显别具一格的奢侈感。色彩上,香槟色、米白色都不再独领风骚,取而代之的是艳丽的桃红色,配以荷叶边领口的奶白色针织外套,优雅矜持又不失俏丽可爱。束腰是巴洛克风格时装的主要特点之一,也将成为新一季时尚舞台上的最佳主角。绸缎衬衫充满怀旧气息,纷繁多样的花纹表达出新古典主义时代的艺术风格,鲜红明亮的宽版束腰成为点睛之笔,不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而且别致的缎带蝴蝶结更是突出了在那段逝去的岁月中曾一度疯狂流行的大红大紫的时髦风尚。黑、白、橙、红四种颜色形成视觉上强烈反差,打造高雅矜贵的淑女形象。古典主义韵味大行其道,使得充满 复古情怀的浪漫婚纱也呈现出一派奢华风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层层叠叠的裙摆,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的做工体现得淋漓尽致,再融合现代流行剪裁与时尚元素,像蝴蝶结、褶皱等,创造出亦古亦今的别样风格。音乐通常来说,巴洛克音乐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节奏特别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作曲家普遍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在当时相当被看重;曲目的调性也从文艺复兴时期单一而保守的教会调式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同时西洋管弦乐器也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不过诸如管风琴、羽管健琴、维奥尔琴这类颇具历史的古乐器依然被广泛使用。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巴洛克时期要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裁丰富的多。皇室以及贵族对音乐的需求,促使许多巴洛克音乐家开拓出很多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歌剧的兴起(并不是起源,歌剧的起源要追述到更久之前)便是最为突出的一点。虽然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曾被一些专家批评为“矫揉造作”,但却是此后歌剧发展的一个基础。声乐领域的其他表现形式还有神剧、经文歌、清唱剧、受难曲和弥撒曲等,这些都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由此可见在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在西洋音乐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分量。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发展很迅速,出现了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各种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赋格和奏鸣曲等诸多表现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发展、演变,从而成为了后来更为成熟的形式。文学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等。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义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贝尼尼生于那不勒斯,父亲彼得罗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
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非常不错的胸像了。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在贝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个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个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在1619年(也有人以为是在1623年)作的《大卫》就是其中之一。
此后,贝尼尼沉醉于艺术创作之中,于1622年的完成了一组双人雕像《普鲁托和帕尔塞福涅》。1623年8月红衣主教巴尔别里尼成为新教皇,他就是乌尔班八世,他把年轻贝尼尼的请到梵蒂冈。进入教廷的贝尼尼当时人们称他为对上唯命是从,对朋友一团和气,对学生随和。学生把他看成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时跟他学习的人许多,由于贝尼尼的雕塑订件多,学生们就成了他得力的助手。1635年贝尼尼为他的情人创作了胸像《康士坦察.布奥诺列里可》,手法显得更加自由。贝尼尼从1645年开始创作著名的《圣德列萨祭坛》,完成于1652年,长达十二年之久。艺术史上将其称为十七世纪艺术上的卓越成就。1656至1667年间,他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建筑的雄伟柱廊,设计思想完全体现了教皇的要求。贝尼尼于1680年11月28日逝世,终年82岁。罗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贝尼尼的对艺术的格言是:一个艺术家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奋,三是常常得到精确的指教。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很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尼尼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非常显著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
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阶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尼尼大加赏识。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巨集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的成功,标志著贝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作品中,贝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妙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