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种有别于我们传统用粘贴的壁纸,他可以按照你自己设计好的粉刷上墙,达到比壁纸还好的装饰效果,视觉上更美观更立体,而且也比较环保的,对于防潮防火这块比较强势。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是镶嵌画和壁画,多记载具体历史事件,用来装饰公共场所和住宅。公元79年,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埋藏了大量珍贵的壁画。根据这些壁画,罗马壁画被划分为四种风格。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是镶嵌画和壁画,多记载具体历史事件,用来装饰公共场所和住宅。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火山灰埋没了庞贝及附近的几个城镇,大量珍贵的壁画因此得以完整保存。根据这些壁画,罗马壁画被划分为四种风格。 第一风格:砖石结构式,流行于公元前二世纪,深受希腊风格影响。这种绘画与建筑相结合,先使用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大理石组合砌筑墙面,制造出平面、线条、立柱及小型浮雕等图案,然后用不同色彩涂绘,从而产生凹凸的浮雕效果。 第二风格:建筑结构式,形成于公元前80年,是从舞台布景变换而来的一种浮华的室内装饰。直接在墙上用阴影和透视技法描绘建筑结构和人物、场景,制造出奇妙三维效果,令人产生墙壁另一面还有空间的幻觉。屋大维的里阿别墅大型湿绘壁画是其代表作,现藏于罗马特鲁美美术馆。 第三风格:装璜式。一改第二风格的虚幻,遵循古典学院风格,还原墙面的本来面目,以单色的直线将整面墙分隔为三个画框,分别绘制华丽精致、富装饰性的作品,主题以静物、风景、宗教和神话传说为主。 第四风格:复合式。将第二风格的透视效果与第三风格的装饰纹样相结合,体现出罗马艺术样式的多样性。题材也更为广泛和世俗化,戏剧演出、流浪汉、对神明的嘲讽都成为描绘的对象。这一时期的作品用色艳丽,技法纯熟,充满生气和动感,又被称为“庞贝的巴洛克”。
一、 佛教壁画古印度多以壁画庄严佛堂,亦有招画工于门侧、讲堂、食堂、浴室等作诸彩画,内容多与佛教有关,如描绘神通变、五趣生死轮、本生故事、地狱变等。现从北印度古代佛教寺院残存之雕像、建筑物、遗址中,发现部分壁画之薄彩痕迹,可依毗奈耶杂事卷一、卷十七、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一、卷二等之记载推定之。如位于孟买东方之阿旃多,当地溪谷所设之石窟寺院,其内部即有壁画。至于较古老之壁画,大部分于西元四至十一世纪间完成,木造寺院多于壁上涂白泥,直接彩画;石窟之画稍异,乃于侧壁、天花板、梁柱等处薄施漆灰而描绘者,历经千年,其色彩依然鲜丽,然剥落部分亦多。我国壁画,最早可考者为汉代,其时佛教传入,塑像及壁画随之茁壮蓬勃。大致南方以寺庙壁画发展为主,北方则多石窟造像。著名之佛教艺术胜地,除敦煌千佛洞因山壁无法凿刻而为泥塑及壁画外,北方之云冈、龙门、麦积山、天龙山、巩县石窟寺皆先后开凿。南方佛画之先导,如晋代戴逵、戴颙父子增损塑像,使其具有我国艺术之比例尺度,达到光颜圆满之境界。顾恺之画维摩诘像,光照一室,成为千古楷模。现我国内地所存之古壁画已不多,唯甘肃敦煌之南、鸣沙山莫高窟遗存不少六朝以后之壁画。我国人物衣纹之“骨法”,南北朝时有“张家样”、“曹家样”,唐代有“吴家样”、“周家样”之说法,说明了人物画于佛画表现中各种类型之演变。梁朝张僧繇笔迹周密完美,晕染成“没骨法”,即是受佛画影响而发展成者,初唐之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即承袭此类衣纹之染法。印度在四世纪初建立笈多王朝,雕刻人像,衣服紧贴全身而显露曲线,北齐之曹仲达乃仿照其型式而创出新风格,后人称为“曹衣出水”。唐代开元年间,出现百代画圣吴道子,由于笔法强劲,气势壮阔,以笔奋扫,衣裾飞舞飘动,世人美称为“吴带当风”。艺术之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社会之喜憎为对象,寺院中常举行“俗讲”、“道场”,吸引无数群众。以佛经为内容之经变、曼陀罗、尊像、顶相等,皆为壁画之题材,寺庙成为绘画之竞技场。洛阳敬爱寺、成都大圣慈寺、镇江甘露寺皆为名家壁画荟萃之所。以成都大圣寺为例,九十六个院落,壁画有八千五百二十四间,佛、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数以万计。其中包括卢楞伽、张南本、孙知微等之作品。此已是会昌法难以后之残况,最盛时之状况可想而知。五代十国时,寺庙壁画未衰,从五代迄宋,壁画受绘画发展之影响,佛教之内容渐形衰退。如唐宋二代均奉道教,释道之画并行于世。而殿庭壁室花卉走兽,四时风景之普遍,多少使壁画内容发生变动。辽、金、元寺观壁画尚保存者,有大同华严寺、稷山青龙寺、兴化寺、洪赵广胜寺、水神庙、芮城永乐寺等。明清以降,士大夫作品见于寺壁者如凤毛麟角,匠人绘画一则投世俗之所好,二则沿用民间传说,除释迦、观音、罗汉、药王外,另有关羽、张飞、西游记、封神榜、施公案等小说中之故事角色之塑画。台湾各处庙宇大都代表此种以民俗为主之风格,不易再看到早年整壁之经变,或整堵神佛画像慑人心魄、气象万千之景象。日本早于白凤时代即有壁画之作。其特有之“障壁画”系于隔扇、拉窗、屏风(皆作为隔间之用)上所描之绘画总称。二、中国传统壁画的佛教壁画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一、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在中国西北部一望无际的浩瀚荒漠中,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有一片树叶形的绿洲,那里座落着历史悠久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长城、故宫、秦陵兵马俑等,一起作为人类珍宝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唐代达到最盛,武则天时代已超过千窟。从秦开始每朝代都有新洞窟开凿,一直延续到元代。如今,在砾岩峭壁上,大小洞龛仍密如繁星,有洞穴七千余处,492窟。莫高窟是中国石窟中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处。石窟区全长达1600米,藏有文书五万多件。有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辽、西夏、元代等十个朝代的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245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假如把窟内所有壁画连接起来,可组成一条长达25公里的巨大画廊,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位开拓者是乐樽和尚。为了在粗糙的岩壁上作画,历代的艺术大师们先在洞壁的四周及顶部抹上草泥,……白垩打底,再绘制壁画。壁画画好后,再配以彩塑。窟内最大的壁画高四十余米,宽三十余米,最小的高不盈尺。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大都是佛教内容,如经变、本生、佛传、供养人及因缘故事。例如在257窟中,有根据《佛说九色鹿经》绘制的北魏壁画。故事大意是:九色鹿王途经水边,救出溺水者调达。后来,王后怂恿国王要剥取九色鹿皮作衣服,在巡捕九色鹿王时,调达竟告密。调达忘恩负义,遭到报应,国王放九色鹿王归山。全画取横卷式分九个场面表现,人和动物多取侧面,背景山水无皴擦。线条有力,色彩浓重,造型具有装饰性。用深色染外缘,中间渐浅,用白粉点最亮的部分,加强体积感。这是从外来艺术中吸收的“凹凸法“。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另一个大类,绘于佛教寺庙和道教的道观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古代许多著名画都参与过寺观壁画的创作,曾留下一些比较优秀的壁画作品,如东晋顾恺之,唐代吴道子等等。山西芮城永乐宫道教壁画、山西稷山兴化寺的元代佛教壁画、北京西郊法海寺名代佛教壁画,西藏拉萨罗布林卡的清代佛教壁画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杰作,至今保存完好。
壁画一直是家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壁画一般有几大分类,古典的、现代的、抽象的、浮雕等等,壁画的主要作用是体现装饰风格,定义主人的个性和艺术喜好。因此,在选择壁画装饰的时候,要结合个人要求,比如主人是成熟稳重型的,一般就应该选择庄重一点、浓一些的油画或者中式国画、题字等;假如主人是年轻时尚的话,壁画的选择就应该往浅色调,抽象、时尚、个性这方面靠拢,可以选择一些无边框油画,现代意识流的作品。 壁画的优点还体现在组合性和可更换性,随着时间的推延,装修风格的老化,家居装修一定会逐渐被主人厌倦,这时选择更换一些壁画,可以达到迅速转换意境的效果,对喜欢新鲜观感的现代人,是很有性价比的选择。关键是壁画它的成本低,易于搭配,自由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