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特点

更新时间:02-07 装修 由 冷兮め 分享

第一,回归具象。抽象主义者指出:“这是一个科学和机器的时代,所谓抽象绘画正是这个时代的艺术表达。”而当抽象绘画走到极简主义的时候,它就走到了历史和逻辑的终点。此时,回到具象、关注心灵和社会的艺术重新得到提倡,新表现主义正是绘画回归具象世界的明证。

第二,回到架上。抛弃观念主义的智力竞赛,回到绘画和雕塑的固有范畴中来,把制作并呈现一个能为观众所感知的画面或物体作为抒情表意的手段,是后现代主义的新气象。

从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从自我中心主义的圣坛上走出来,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全心全意地与社会合作,竭力想要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第三,多元并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后现代主义而言,回归具象并不拒绝抽象,回到架上并不排斥非架上艺术。统一的标准、规范的风格和限定的形式都不复存在,后现代主义走上了一条反对极端、追求折中、不尚单一、力倡融合的多元化道路。

由于没有统一的样式和共同的风格,因而不可比较,也就不存在至尊的权威。有人说,现代主义仍然实行的是君主等级制,只有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艺术才真正实现了自由民主体制。

后现代主义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它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价值观秩序和话语方式,走向了一个新的理论思维和文化世界。作为一种理论和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不仅显现于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还影响了哲学观念、思维语境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随着文化交流传入我国后,也成为中国学术和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话题。后现代主义渗透在各学科领域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必然和明显的。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整个后现代思潮的核心,也应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理论大众化中须清楚研究把握的问题。一、 后现代主义理论范式及特征后现代主义由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复杂纷繁的争论,很难简而概之,以至有学者说,我们无法说明“后现代”是什么。海德格尔因此说,“后现代”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种明确的理论纲领,但我们可以从其多样、混杂的思想观点中,理出相对共有的理论特征。1、“解构”:否定传统“普遍基础”思维观念对“普遍基础”的“解构”差不多是所有后现代主义者的共同主题。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是西方一种传统思维模式,它确定世界上存在着某种人类理性能最终依据的客观本质基础。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不存在反映世界本质的普遍真理。罗蒂说,“不存在任何指导我们的永恒的、中立的、超历史的框架。”其解构逻辑是:所有理论所指的“实在性”只是在语言和文本中确立起来的。德里达说,“文本即一切,文本之外别无他物”。任何理论和价值都是“主体间性”或“互文”(context)的意义。后现代主义颠覆了传统的反映论,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人的思维活动。罗蒂说,心灵犹如“中了魔法的镜子,满布迷信和欺骗”,真正的哲学必须是“无镜哲学”,真理不是“发现”的,而是在人的思想、文本中“发明”的。应明确的是,没有永恒的基础或普遍理念前提,不等于没有相对普遍的客观基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是绝对真理,但相对认知是存在的,世界的意义建构可以是普遍主体的价值共识,所以相对的普遍价值或共同价值观也是存在的。2、“碎片化”:解构本体论和理论体系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化、个性化、“碎片化”,因而反对体系化的理论。反普遍基础,在理论逻辑上就必然要解构本体论。解构本体论和理论体系,意味着认为现象重于本质,边缘重于中心。它批判一切建立总体认识和理论体系的企图,强调差异、多元、片段、异质分裂,对理性、共识、总体性、系统概念一味拒斥。认为人们把握的只不过是事物的“碎片”现象,而事物本质是“不可言说的”。罗蒂指出人们不再相信本质主义的大写哲学了。强调对现象进行复杂性研究,发散思维重于独断态度,通过“互文”阐释而实现,这些思想都有一定合理之处。但一味反本体和反基础理论前提,也往往会使理论言说的意义陷人莫衷一是中,陷入知识、价值的相对主义。3、“去中心”:走向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和碎片性,认为“中心”、权威是传统理性的产物。西方思想史上一直存在寻找去异求同的普遍统一性观念,而后现代理论范式中,永恒性问题或普遍基础的“第一原理”哲学已经终结。罗蒂由此强调要摈弃以往将万事万物归为某种普遍本质的观念,走向后现代哲学境地。福尔柯在《后现代精神》中提出拒绝无条件接受传统外在权威的集权性规范。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中心权威、同一性、确定性的强调,追求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主张自然、宽容地看待各种价值标准和理论争论,任何价值标谁都不可能具有中心地位。这种理论否定绝对理念、先验设定、终极价值,强调走向具体历史,张扬个性和主体思考,这在解放思想,强调人人平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一味追求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以为反对中心权威的存在,也会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是无政府主义。4、“平面化”:消解意义和深度模式后现代文化特征之一即“平面化或无深度”。“深度模式”即承认事物现象背后还存在着本质和意义的思维模式。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本质是认识不了的,所谓价值意义不过是人们的主观构建和文本阐释,不存在客观普遍本质和普遍价值。由此传统真善美的意义深度在后现代文化中被消解了。在消解深度的“平面化”理论中,后现代主义不再提供传统经典作品中具有的深远意义,更反对传统价值观以及意义的崇拜及信任。和去中心、去本质相联系,“消解深度”主张要从本质走向现象,从普遍真理走向“互文”的个体体验。德里达干脆说,“放弃一切深度,外表就是一切”。。后现代主义者对人性深度也进行了解构。人性深度的消除导致了人对人文精神的放逐,转而生发对物欲的追求。总之,解构与重构都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由此后现代主义被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后现代者重估传统价值时也在建构,其中也有诸多如基于“主体间性”之上的责任理念的构建等积极思想。但后现代文化中,历史感、价值意义、普遍本质反映等,在根本上是被解构了。而消解历史意识、削平意义深度,实质上消除了文化的精神特性。詹姆逊分析说,后现代主义“在理论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平面感,无深度感,……旧时的哲学相信意义,相信所指,认为存在着‘真理’,而当代的理论不再相信什么真理。”。后现代主义尤其是消极的后现代者,解构普遍基础,解构对知识、价值的信仰,也解构掉了人类社会价值的相对共识标准和相对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1、人类主体意识消失当人类创造出科技怪物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高楼大厦,认识到身高的渺小,当我们与机器斗智的时候,普通人都会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人类的集体智慧可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科技产品,但人类...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请问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点有那些

01多元化的统一后现代风格以复杂性取代了现代风格简洁单一的特性,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手段,营造出空间复杂、多远的氛围,替代了现代风格统一明确的特性,在艺术风格上更多的多元化。02注重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风格作为一种设计潮流,将现代主义苍白的千篇一律用浪漫主义、个人主义替代,在推崇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中,更加强调人性化的主导地位,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03注重人性化和自由化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和功能主义的反叛,在后现代风格的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人性化和自由化。04注重历史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后现代风格主张继承传统文化,在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风格在追求现代化潮流的同时,将传统的典雅和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融合时尚与典雅的大众设计。

后现代主义风格特点

1、注重前史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后现代特性建议继承传统文明,在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特性在寻求现代化潮流的一同,将传统的典雅和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融合时尚与典雅的群众计划。

2、多元化的共同

后现代特性以凌乱性替代了现代特性简练单一的特性,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手法,营造出空间凌乱、多远的空气,替代了现代特性共同明晰的特性,在艺术特性上更多的多元化。

3、注重人性化和自由化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和功用主义的反叛,在后现代特性的计划中侧重以人为本的计划原则,侧重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人性化和自由化。

4、注重特性和文明内涵

后现代特性作为一种计划潮流,将现代主义苍白的千人一面用浪漫主义、个人主义替代,在推重天然、典雅的日子情味中,更加侧重人性化的主导地位,出色计划的文明内涵。

扩展资料

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建筑上的发展:

后现代建筑在造型方面打破了常规,在设计中求新意、求不同、求变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张:建筑设计应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力图沟通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形成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的设计风格,追求装饰的含义,文脉和象征性。在当今,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流趋势。

人民网-后现代哲学与大众传播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一个特征是: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

1、主题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作家便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并重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

2、形象的不确定:人物即影像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确定性完全被解构了。

3、情节的不确定:后现代主义作家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封闭性。

4、语言的不确定: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的最重用的因素,它甚至都上升到了主体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就是语言的不确定性。

第二个特征是:创作方法的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创作原则必然导致其创作方法的多元性。多元性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在失去中心与绝对之后,全球人类共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世界文化呈现出一派多元发展态势,人们所重视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

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多元性无疑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倾向不无关系。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种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融合贯通之中。

第三个特征是: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后现代主义则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高度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前者通常将人的意识、潜意识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加以描绘,刻意揭示人物的内在真实和心灵的真实,进而反映出社会的“真貌”。

而后者则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醉心于探索新的语言艺术,并试图通过语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语言体系。

代表人物:

1、彼得·贝伦斯,“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主要作品是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设计的标识(AEG标志),工业产品(电风扇、电水壶、钟表),以及厂房(涡轮机制造工厂)等。

2、格罗皮乌斯,1919年创办包豪斯学校(包豪斯的建立是现代主义真正确立的标志),这个校长主要作品首先当然有包豪斯校舍,还有就是1912年建成的德国法古斯工厂,1929年柏林西门子住宅区,and so on。

3、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旗手”,最有名气的作品有朗香教堂、巴黎郊区萨沃伊别墅。

后现代主义文化三个特点

、夸张与含蓄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新旧融合、兼容的思想,让后现代主义风格所涉及的手法、意是都存在多样多样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夸张和含蓄。多种思想融合在一起让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杂而不乱,让每种思想之间的撕裂扩大,表现的特点是自然是夸张,但包容性有让这种夸张变得很含蓄。如在家居中常见的布艺上变形的图案、夸张造型的装饰、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等无不充满新奇和时尚感。2、历史文化和符号隐喻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上通过符号表达大量的历史和文化隐喻,在怀旧的思潮下后现代主义风格内涵格外丰富。在追求新潮流的过程中,不管的融入历史文化,这也是后现代注意风格的主要特点之一。3、人性与自由化后现代主义对纯理性的逆反心理让人性化和自由化更加的突出,在自然、高雅的情趣中,加人性化提高到主导地位。后现代主义风格家居中大量使用的铁艺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将铁艺作为主要构件,融合多种材料的新铁艺工艺品不仅能让线条的曲线和非对称性更加完美的展示,而且更有新意。

标签: # 后现代主义
声明:关于《后现代主义特点》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91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