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三种形态: :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进行这样一种划分,是要冒风险的,因为正像斯宾诺莎所讲的那样,任何规定都是一种否定。现代主义是应用于几乎所有形式的创造性表达,其本质是一个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设计、文学、美术甚至于是音乐、舞蹈、诗歌都有所涉及,而在不同的领域,现代主义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观念。
立体主义(毕加索)达达主义(杜尚)野兽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颠覆。 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具代表性的现代艺术是立体主义。它颠覆了古典艺术“真”的原则,即彻底放弃了空间透视的方法。主要艺术家有毕加索。 二战后至今,现代艺术主要是沿着达达主义的轨迹前行。它彻底否定了传统文化,是反艺术。主要艺术家杜尚(“艺术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影响一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从香港无哩头电影到“**哥”“**姐”,无不与达达主义一脉相承。 其它流派还有野兽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传统艺术不同程度的否定。
1、含义不同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2、特征不同
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弗?奥尼斯1934年编纂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一书。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查尔斯-奥尔生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使之影响日广。
此时的后现代主义概念,仅仅表现为文学中隐含的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反拔,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60年代,美国批评界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一场影响深广的大讨论。
70—80年代利奥塔德与哈贝马斯之争,把这场源于北美批评界的讨论争鸣,提高到哲学、美学和文化批评高度,哈桑极力对后现代主义内涵本质及外延特征等进行“概括性”阐述。
80年代中期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先后筹办三次国际研讨会,正式将其作为一个前沿理论课题研究,使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鸣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众多,主要有波普艺术、新达达主义、色面绘画、硬边艺术、最低限艺术、新写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欧普艺术、动态艺术、大地艺术、行动艺术、观念艺术、新表现主义、意大利超前卫绘画等。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是以现在理念、现代技术、现代思想指导思潮和艺术流派。现代主义强调了人性、人权和人本主义,反对宗教的束缚和禁锢,强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喜欢明快,清晰、节俭、工艺,崇尚机械、结构、仿生、优化。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强调粗野、反叛、怪异、异动。
后现代主义哲学起初是以彻底否定现代哲学的面貌出现的,人们称其为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后在回应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过程中,又逐渐产生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有: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科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以美国哲学家蒯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它们的理论来源尽管有所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各异,但却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理论倾向、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这就是它们从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发,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宣扬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推崇主观性和相对性。为了彻底否定以往的哲学传统,论证自己的理论观点,他们采取了一些迥异于传统的方式、方法。比如,德里达用解构的方法(拆解结构的方法),即从内部突破的策略,通过揭露近现代哲学文本(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对象)自身的矛盾,拆解其原有的结构,消除结构中一切确定的和固定的东西,颠倒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消解中心和主体,从而颠覆文本原有结构。德里达指出,在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中,人们总要认定一种不受质疑的“真言”(理性的声音或上帝的旨意),总得有一种语言文字与其语意不可再分的“逻各斯”(logos)。它是认识的出发点或中心,既置身于人的认识系统之外,又维系着人的认识系统。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恰恰是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致命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结构的致命矛盾。既然这些“中心”都是置身于结构之外的,那就说明这些结构是“中心消解”的。一旦“中心”不复存在,那么结构系统中原先在价值论上被认为是主要和次要的对立关系,不就可以颠倒过来吗?例如言说与书写、存在与非存在、本质与表象、真实与谎言、所指与能指等,一般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然而,一旦认识到这些结构是一个中心消解的结构,那么,人们在价值判断上就不妨把后者看得更为重要。又如,伽达默尔是用把语言过程独立化的方式来否定传统哲学的。他指出,语言是诸多存在得以表现的存在,是一种根本的存在。他非常重视语言,认为能够被人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人们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他说:“理解是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是历史的效果或叫效果历史。“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也好,历史效果、效果历史也好,都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打上人的主观烙印,产生“偏见”。问题是怎样对待偏见?伽达默尔不是强调对照文本与文本相关的实在不断纠正偏见,而是听其自然,越偏越好,越偏越有创造性。这种“此在(此时此地的我)的存在方式”,不能改变也无需改变,这就把语言过程独立化了。如此一来,势必使“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可见,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以无视主客观关系的方式,赋予自身以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后现代性质。再如,新实用主义者罗蒂以宣扬后哲学文化的方式否定传统哲学。他认为启蒙运动的先知们否定了中世纪的神学文化,使神学文化变成了后神学文化,即哲学文化。现在呢?人们已经不再相信那种主张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大写哲学了,在大写哲学消失以后,接替哲学文化的就是后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不讲本质、不讲基础、不讲主客二分、不讲结构。后哲学文化是没有核心、没有标准的多元文化。以美国学者大卫·雷·格里芬、小约翰·B·科布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在回应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后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对现代哲学也是持基本否定态度的,但不主张激进性的彻底摧毁,而是强调批判性的反思,实现对现代哲学的超越。这一流派的主要内容有:(1)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对个人中心主义,认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自我不是自足的,永远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是关系网中的一个交汇点,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因此,个人应养成“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有其价值和目的,自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掠夺的对象,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园,从而超越了现代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二元对立论。(3)在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中,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与利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父权制。
流派:极少派艺术、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偶发派、表演派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绘画领域,各国称谓不同: 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 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禁欲为上的时代;将文艺复兴称为人文主义复苏,人性解冻,享乐主义盛行的时期,那么,后现代主义时期则可被视为天性的回归,反思、反省,自然优势,人与世界共存,多元、多中心时代。 70年代后,当后现代主义从建筑观念中移植到其他文化艺术领域时,同样也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时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等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偶发派’和‘表演派’的出现“⑤。http://www.chinaue.com/html/2004-12/20041230113221102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