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与流觞亭:
在浙江绍兴西南渚山麓,相传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种兰于此,故此得名。
永和九年(353年),东晋书圣王羲之邀集名流谢安等41人到此饮酒赋诗,羲之即兴写下闻名于世的《兰亭集序》,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作品。
从此,兰亭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圣地。现在兰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间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到此,期间几经兴废,后于清代重建,景色宜人。
“流觞亭”为纪念“曲水流觞”活动而修建,亭上匾额“流觞亭”三个大字为光绪江夏太守李树堂题,流觞亭与兰亭同样扬名天下,景色美不胜收。
2、沉香亭:
在陕西西安市兴庆公园。
建于唐开元二年,是专供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欣赏牡丹用的,亭用沉香木建成,故名“沉香亭”。此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相传公元743年春的一天,唐玄宗带杨玉环在这里观看牡丹,命诗人李白当场填词助兴,李白在沉香亭写下一首诗词: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3、醉翁亭:
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邪山麓。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时琅琊寺僧智地所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时,常来亭中饮酒赋诗,“饮少辄”,故名“醉翁亭”。并撰写出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琅琊山花木掩映,又有醉翁亭点缀其间,吸引大量游人。
4、沧浪亭:
在江苏苏州。北宋诗人苏舜钦弃官流寓苏州,买下此旧园。
有感于《孟子·离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傍水建“沧浪亭”。
5、翠微亭:
在杭州飞来峰山腰。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纪念岳飞在此建亭。
取岳飞“经年尘土满征衣,特地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的诗意,定名“翠微亭”。
6、湖心亭
在杭州西湖小岛上。
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万历年间重建。亭为重檐式,黄色琉璃瓦铺顶,宏丽壮观,明代张岱在《西湖梦录》中赞其丰姿:“游人希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其伟观也”。
如今,这里湖光亭影,游人络绎不绝,有诗咏道:“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云水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亭子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多建于园林、佛寺、庙宇。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避雨,乘凉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
亭子也是用来点缀园林景观的一种园林小品。
名称由来
亭子曾是市区一个有名的圩镇。据说,宋朝武将狄青为开拓南方疆土,强迫山东的一部分老百姓随军南下直至南宁府,那时南宁府很小,城外一片荒凉,极少人烟。宋军来到现在亭子这个地方后,狄青发现这里依山傍水,与南宁府只有一江之隔,水陆交通方便,便叫中军传令“停止前进”,让从山东押来的老百姓住了下来。
从此,他们就在这陌生的土地上住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那时的亭子还没有地名,人们便给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起名为“停子”。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才把“停子”改为“亭子”。
一、建筑位置的区别。
1、亭,多建于室外,如: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
2、楼,多建在居住、生活地。
3、阁,多建在人流量较大的位置。
二、造型的区别。
1、亭,常见的亭子多以单柱或多柱撑顶,四周敞开,一般无窗,四周设有座位。也有的亭子中置有一小桌。
2、楼,楼只在一面或两面设窗,供人们凭窗观景之用。这有点类似今天的楼房,通常是南北屋,南北开窗。也有挑出平座的,但仅限于一面设有可走出室外凭栏观景的平座,有点类似现今楼房的阳台。
3、阁,阁四面皆有窗,且也设有门,四周还都设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环阁漫步、观景。平座设有美人靠(一种类似凉椅式的坐椅)。
三、主要功能的区别
1、亭,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可供人们休息或观景,供人下棋、饮酒之用。
2、楼,楼是供人居住的房屋,在园林建筑中多为两层,个别也有三层的。楼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主要用于观敌瞭阵,后来发展成为供人居住的住宅,主要用于居住女眷。
3、阁,供人休息,凭栏观景。
四角攒尖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第一个图片是烟浪亭,在东湖磨山景区
昨日,读罢东湖磨山“摩崖石刻”上的这首南宋文人袁说友的《游武昌东湖》,才知道东湖旅游的历史提前了800多年。距“摩崖石刻”不远处,古色古香的“烟浪亭”仿佛是从诗中走出。水波潋滟,山色青秀,这一诗一亭如陈酿老酒,让人回味无穷。 、
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醉翁亭、鹅池碑亭、兰亭、二泉亭、吹台亭、浸月亭、百坡亭、独醒亭、沧浪亭、少陵草堂碑亭、嫡仙亭、风雨同舟亭、一揽亭、锦秋亭、倚新亭、姊妹亭、南屏晚眺亭、望瑞亭、瑞像亭、清音阁、云绘楼、海棠山亭、知津亭、澄怀亭、三角(江亭观鱼)亭、报春亭、窑台、瑶台映雪、秋爽亭、龙泉亭、揽翠亭、涵碧亭、揽秋婷。
1、陶然亭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因创建者姓江,别名江亭。
2、爱晚亭
仿建于湖南长沙“爱晚亭”。 匾额是毛泽东主席的苍劲草书。楹联是: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一双训鹤待笼来爱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
3、湖心亭
1986年仿建于浙江杭州的“湖心亭”。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蓬莱三岛”。 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另外,浙江乐清,江苏南京,上海豫园,广东惠州,台湾台中市中山公园等多处都建有湖心亭。
4、醉翁亭
1988年仿建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鹅池碑亭
鹅池碑亭,原型为浙江省绍兴市城郊兰亭公园内的鹅池碑亭。王羲之爱鹅,故凿鹅池,亭中鹅池二字传为王羲之、王献之手笔,相传其“鹅”字系王羲之一笔而就,“池”字由王献之从容续成,父子合璧,千古称奇。1986年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