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桓公
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齐桓公时代国力富庶强盛,当时的人们为更好的纪念太公望的美誉,传承姜太公餐饮文化,并深得传统历史名吃“太公望红焖鸡”的精髓,把主料鸡内杂与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辅料,完美结合,创制出了“卤煮鸡杂”这道历史名吃,至今依然传承在日照市安氏一派。
2、齐万年
齐万年,西晋时氐族首领。生年不详,去世于299年。元康七年(297年)正月,齐万年屯驻梁山,拥有部众七万人。梁王司马肜、夏侯骏派周处率领五千士兵攻打齐万年。司马肜、夏侯骏不听周处的劝告,逼着他出发。
正月初四日,周处与卢播、解系在六陌(今陕西乾县东)攻打齐万年。周处军队的士兵们还没有吃饭,司马肜就催促命令他们马上进攻,从早上一直战斗到晚上,斩杀俘获大批齐万年军。周处的军队因弓断箭尽、没有救兵,最终被齐万年军打败,周处战死。
3、 齐泰
齐泰,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太祖赐名泰,明南直隶溧水(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明初著名官员。
齐泰为齐家山人,齐家山在今南京市高淳区沧溪长村埂与双城交界处。旧府志及溧水县志称其为溧水洪兰人,其实这也并非矛盾,高淳与溧水原为一县,直到明弘治四年(1491年)才分开。齐家山在淳南门外十里,荒冢垒垒,历来相传为齐尚书故宅。
4、齐慎
齐慎, 字三企,号礼堂,新野县新甸铺镇齐家人,从小习武,十六岁中武秀才。 清嘉庆元年,王聪儿领导的白莲教义军从湖北襄阳波及河南新野。
嘉庆十八年九月,滑县木匠李文成领导农民起义,齐慎随参赞大臣杨芳前往镇压,在道口、卫河等地交锋13仗。后又参与镇压三才峡刘二和麻大旗起义军,历任西安、陕安两镇总兵。
道光元年,升任甘肃捉督。次年,西宁插账番部骚扰黄河以北地区,齐慎率军大败番部,并将他们放回故地,使其安守游牧。
5、齐召南
齐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清代地理学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最重要的作品《水道提纲》28卷。另著有《宝纶堂集古录》、《宝纶堂文钞诗钞》、《齐太史移居集》、《琼台集》、《历代帝王年表》、《后汉公卿表》等。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齐召南完成有“清代水经”之称的《水道提纲》著作,共28卷。包括全部国土,海,盛京诸水,京畿诸水,运河及山东诸水,黄河及青海、甘肃不入河诸水,入河巨川,淮河及入淮巨川,南运河,长江,入江巨川等。
《八佰》热映过后,评论可谓是两极分化,好多人认为很好值得一看,而差的人认为管虎的拍摄让事实有所改变,其实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好多人仅仅是从电影的角度认为它好,而认为差的人是从历史的角度认为他拍的不好。
我个人认为,一部电影它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来讲,肯定是来源于史实更高于史实,一些地方进行了修改一定是围绕着它的主旨而进行修改,《八佰》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勿忘国耻,告诉人们人人努力才能够复兴中华,如果这部电影能够做到这个份儿上,那么它就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1、多个角度阐述,剧情引人入胜首先从这个电影的整体架构来讲,它没有一个单一的主角,是从多个人物的视角进行拍摄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它也有它的客观性,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但他毕竟是一部商业化的战争片,所以里面关于一些战争的片段肯定是有所美化以及夸张的,但整个电影的节奏点紧密,一直没有断过,其中还有很多片段引人入胜,让人觉得感人至深,引发观众的一些共鸣,这一点来讲就很好,也是很多观众记忆深刻的点。
2、删减让剧情有所欠缺,但值得一看总体来讲,电影也有一些拍的不好的地方,比如说删减的部分太多了,以至于有些地方串联的太过于生硬,李晨饰演的齐家铭本来是要背着炸弹跳下去的,很多观众都以为他跳下去了,但其实有一个镜头是士兵劝他不要跳下去,这个片段剪掉以后,当时要跳下去的悲壮但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反而会让观众留下齐家铭有一种半逃兵的感觉。
最让人受期待的阮经天的部分也给剪掉了,一些铺垫、还有护旗时的壮烈,以及一些比较细腻的刻画全都去掉了,或许是为了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但从架构上来讲还是有所欠缺,这一点就会显得有些串不上来。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宣起了很多网民的思考,只要它带来的正面影响多余负面,从商业战争片来讲,它仍然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姓齐的大人物,1、齐德之,元代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擅长外科,并且在痈疽疮疡外证方面有所建树。其生前曾任职医学博士、御药院外科太医,并且有著作《外科精义》三卷、《外科精义》2卷等留存世,对后世医家给与了巨大帮助。
2、齐白石,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他的原名是纯芝,其字是渭青,号兰亭,后来就为自己更改名字为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他的祖籍是安徽宿州砀山,但是他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潭,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湘潭市。其一生作画,擅长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这样的士大夫还是有不少。中国古人讲究学以致用,以身报国,也讲究光宗耀祖,立德留名。只能举几个比较突出的人物。商周时期的姜子牙,也就是姜太公。才能出众,大器晚成,兼之遇上好主子。春秋时期的范蠡,助越称霸后退而和西施归隐,全身而退。汉代张良,汉统一后淡出政治,避免了汉初的屠戮功臣之祸,得以善终。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唐初的就多了,唐代的魏征,李靖,长孙无忌等,这也要归公于遇上了明君。明代汤和,开国元勋,绝对是大智如愚,聪明装糊涂,避免了朝廷对功臣的屠宰。当然,还应该包括那些为了国家强盛大公无私的人们,这样的人就更多了。军事上孙武,吴起,岳飞等,改革家管仲,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文化上孔孟老庄等等。这些人可能最终结局不是很好,历史上也有许多非议,但他们对历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贡献是毫无疑问的。也可能不是士大夫,但是他们确是比士大夫还要珍贵的历史人物。值得一起的还有清朝的曾国藩,不论是在学问上、军事上,甚至是在家庭琐事上,都体现了一个完美士大夫的风范。
在看《八佰》的时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比如当时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冲桥?日本人为何要在那个时候开枪?
(一)撤离四行仓库
和之前在四行仓库的战斗相比,在最后离开仓库过桥的过程中,四行仓库守军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出现了部分人员伤亡,其中就包括实际的战场指挥官杨瑞符营长,确实是比较憋屈的,可能很多观众都会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继续在四行仓库坚持战斗,像死守宝山的姚子青营一样,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打死一个够本儿,打死两个赚一个。
按照进入租界之后谢晋元在被困在孤军营营地里接受采访时的说法,他们在四行仓库粮食、弹药和饮用水储备充足,足够他们坚持战斗三年之用。他们之所以退出四行仓库,并不是因为他们支持不下去了,而是为了避免累及租界的安全,所以才最终选择奉命放弃战斗,撤离四行仓库,进入租界。也就是说,他们在四行仓库继续战斗没有任何问题。
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来说,四行仓库在苏州河以北,西藏路以西,而苏州河以南和西藏路以东都是租界,所以日军是无法从这个方向进攻的,进攻只能从北边和西边发起。所以四行仓库守军在通过西藏路桥撤退进入租界的时候,日军同样也只能从这两个方向攻击,但因为西边有四行仓库阻挡射界,所以也不能从西边封锁桥面,如果封锁,只能从西藏路北边的高处进行。
按照当事人的回忆,尤其是当时的88师参谋处长张柏亭,也就是片中黄晓明扮演的特派员的回忆,撤退是租界当局要求的,因为租界认为四行仓库的战斗已经没有意义,无助于改变整个战局,而且会对租界的安全造成威胁,所以要求守军撤离。具体负责办理交涉相关事宜的是88师副师长以及当时的上海市长俞鸿钧,他们与租界当局以及英军司令斯马特来将军进行了交涉。
(二)进入租界被俘
其实在四行仓库战斗结束的时候,九月公约会议尚未召开,所以委员长仍然抱有一线希望,为了顾及友邦人士,就下令四行仓库守军撤离,经租界回归本部。结果因为沟通问题,导致守军进入租界之后就成了事实上的战俘,在租界被圈禁的日子更加屈辱和憋屈,比电影中过桥的伤亡大多了。
所以说,和在四行仓库的坚决战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实并不是日本人给予他们的,而是在撤离四行仓库之后,进入租界才开始的,而且是当时中国的所谓的友邦给予他们的。这也是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国人不怕死,尤其是为了抵抗侵略,都愿意捐躯报国,但列强却不允许中国抵抗,要制止中国人抵抗。这才是更大的屈辱。
1、谢晋元(杜淳饰):谢晋元1905年出生于广东梅州蕉岭县,1925年12月,谢晋元从国立广东大学(今国立中山大学)毕业,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谢晋元被第88师师长孙元良选中,组成“敢死队”坚守四行仓库,掩护十万大军西撤。当时他不过32岁,却留下了豪言壮语:“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
2、何香凝(姚晨饰):何香凝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遗孀。时至激战之际,何香凝先生专程赶到苏州河南岸“遥望致哀”,她在一封致函中写道:“‘八百壮士’的英雄气概,使我们感动得流泪,但等我们赶到沟边,却又不能通过,只有静穆地向对岸注视,遥寄我满腔虔敬亲爱之忱。”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何香凝已近花甲之年,但姚晨饰演这一角色时才39岁,在年龄上有较大出入,可能是运用了特效化妆。
3、上官志标(俞灏明饰):上官志标,生于1912年7月20日,福建省上杭县人,中央军校军训班第一期毕业。作为谢晋元的主要助手,上官志标在四行仓库浴血奋战的经历,被写进了台湾课本。
4、陈树生(郑恺饰):陈树生是湖北利川人,1934年冬于家乡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8师,被编入补充团第一营。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谢晋元组织官兵们写下298封遗书,其中,陈树生在白色汗衫上,给远在四川大巴山里的老母亲写下一行悲怆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5、杨惠敏(唐艺昕饰):在片中可以看到一女士横渡苏州河,她很有可能是杨惠敏。1937年10月28日深夜,14岁女童子军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苏州河,爬到四行仓库楼下,将一面旗帜交给团长谢晋元,谢团长属下将旗帜升上四行仓库楼顶。1977年,台湾拍摄的电影《八百勇士》里,林青霞曾扮演杨惠敏。
新华网-《八佰》演员曝光,4位角色有史可考
电影《八佰》的历史原型: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即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
上海即将沦陷之时,奉命退守四行仓库,在那里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的英雄群体。
1937年10月,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八百壮士”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用生命守护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扩展资料:
抗战胜利后,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上海北火车站到四行仓库的一条马路改名为晋元路,与孤军营一墙之隔的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并在园内修建谢晋元墓。1983年,谢晋元墓迁至上海市万国公墓名人墓园。
2014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谢晋元等八百壮士(1937)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被追认为英雄群体。
是的 。剧中人物基本上都是以身殉国了。2020,终于有一部破亿的电影了!而且还是国产电影!可喜可贺!虽然外界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与真实历史有所差距。但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或者故事的角度看,蓝雨星城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电影。有炸点,有泪点,在疫情当前的特殊时期,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也许与真实事件有些许偏差。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确确实实地让我们回忆那段历史,正面那段历史,真真正正地让我们记住了这样一群舍生取义、为民为国、为中华民族拼尽全力、奋战到底的英雄们!更体现出当下中国的大国自信、大国胸怀!激发出我们的昂扬斗志!我们的后人我们的国家会记住你们,你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这是本片的意义和价值!本片的成功之处,可能不在于多么完美的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而是通过一个群像,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再现了艺术的真实。这个真实,就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