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个公寓是复式,从图上看下层和上层的套内面积是一样的。所以该公寓的套内面积=上层套内面积+下层套内面积=44+44=88
二、图上标明下层建筑面积是56。忽略端部房间面积的微小变化,平均每户的建筑面积计算为1136/20=56.8,与56基本一致,说明公摊部分只有本楼层,没有建筑其他楼层的公用部位。(17旁边的应该是设备房间,计算在公摊之内)
三、公寓上层没有公用部分,公摊面积=0,所以上层建筑面积=套内面积=44
四、该公寓的建筑面积=上层建筑面积+下层建筑面积=44+56=100
五、该公寓的得房率=套内面积/建筑面积=88/100=88%
六、该公寓的公摊面积=100-88=12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一、房型结构(几梯几户)。例如一梯多户可能与一梯二户需要分摊的公用面积相差无几,可户数增加了,总套内建筑面积增加了,则每户需要分摊的公用面积就会减小。
二、物业类型。一般来说板式得房率最高,叠式次之,点式则较低。
三、楼盘形态。一般来说高层得房率最低,小高层次之,多层则得房率较高。
四、公共活动区域大小。一般来说,高品质的物业多建有高挑大堂,宽敞电梯、室内车库,这些都会占用到大量公摊面积,故得房率相对较低。
五、车库、会所等具备独立使用功能的空间;售楼单位自营、自用的房屋;为多栋房屋服务的警卫室、管理用房、设备房等。
参考资料:
得房率---百度百科
得房率=套内使用面积/套型建筑面积。
计算方式案例:小明买了一套房,建筑面积100m㎡,套内建筑面积为83㎡,那么得房率就是83÷100×100%=83%。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面积。
销售面积(也称套型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 +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俗说“公摊面积”)。
目前市场上约定俗称的得房率标准,要求高层建筑得房率不低于70%,多层建筑得房率不得低于75%。购房者不应盲目追求高得房率,当超过合理的限度时,一定要注意辨别是以牺牲居住舒适度为代价换来的,还是在设计上有所突破。
扩展资料
得房率和公摊面积有着直接联系,与小区的相关配套密不可分,如果得房率过高,相对的公共部分的面积就会越少,那么就有可能会影响到楼梯的宽度、大堂的舒适度、电梯间的数量等,所以楼盘的得房率也需要一个度。
如果一套房子的得房率是100%,那这套房子肯定是没有楼梯和走道的。这样的房子无法住人。所以,不能片面地看待所谓的高得房率,主要还得看公摊面积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
得房率过高会导致业主的公用面积减少,这样居住起来就会感觉拥挤、压抑、不便。比如高层住宅为减少公摊面积而只设一部电梯,上下班高峰期人们就要长时间等电梯;比如为了提高得房率,将过道、走廊造得非常狭窄,业主搬家时搬运家具、大家电等大宗物品就会很不方便。
比如有些楼盘为了提高得房率,压缩了消防通道的空间,这样会对业主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等特殊情况,狭窄的通道会阻缓人流通过的速度,使人们无法迅速疏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要求得越来越高,一些档次高、配套齐全的小区,就会做大的会所、休闲设施等公用建筑,公共走廊会做得宽敞,电梯比较多,以致这个小区总的公摊高一些,但是小区整体档次高了、品质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