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的。它们的辩证关系是: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表现为: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有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建立并保护其发展,排斥其他类型的经济基础,包括对旧经济基础残余势力的清扫和对新经济基础萌芽的镇压。第二,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三,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对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是为落后反动的经济基础服务,就会对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在这一对矛盾中,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而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础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上层建筑要经历一段逐步完善的过程,一经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由此就形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的要求的,虽也有矛盾,但是次要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应及时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已经变成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要求变革的客观趋势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对抗性的阶级社会中,这一矛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摧毁反动的上层建筑,推翻旧政权,才能解决。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它们之间就达到了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新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把社会形态从低级推向高级的发展阶段。特别要注意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问题的阐述,注意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具体含义。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对于社会发展反作用的性质,不是只看其是否适合经济基础,主要看它是为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嗯,其实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是指物质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就没有资格谈精神。当一个国家的人民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谈教育、艺术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想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6页).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1、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一方面它积极地运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响,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采取一切办法对那些有害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展开斗争,扫除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改造旧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2、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这种方式来实现的.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效果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促进作用,一种是阻碍作用.(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违背这一规律,人为地维护旧的上层建筑,或超越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企图“超前”变革上层建筑,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意义: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当代中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三、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与生产力标准由于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两对基本矛盾实际上形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样一个三层结构的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这两对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体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决定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时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基本含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首先,它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它是检验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扩展资料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它们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贯穿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要经历一段逐步完善的过程;直接受生产力所推动的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础是比较稳定的,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更。
结果就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合又不相适合的矛盾运动。在两者基本适合中出现的局部性矛盾,可以在同一社会制度的范围内加以调整。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已经变成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要求根本变革的客观趋势之间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阶级社会,这个矛盾表现为代表先进生产关系、反映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进步阶级和代表腐朽生产关系并运用上层建筑的力量阻碍变革的反动阶级之间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这一矛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推翻旧政权,根本改变旧上层建筑才能获得解决。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1、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一方面它积极地运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响,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采取一切办法对那些有害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展开斗争,扫除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改造旧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2、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这种方式来实现的.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效果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促进作用,一种是阻碍作用.(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违背这一规律,人为地维护旧的上层建筑,或超越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企图“超前”变革上层建筑,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意义: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当代中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