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创始人:卢础其、弟弟卢楚隆、卢楚鹏、徒弟叶远璋1987年,卢础其带着弟弟卢楚隆、卢楚鹏以及亲如兄弟的徒弟叶远璋下海创业,开办了桂洲城西电器厂开始为同城的热水器厂商生产核心配件。1991年,卢础其想到了将当时风靡市场的燃气热水器,作为一项技术加以应用。依靠这一技术,自己生产燃气热水器整机,并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超薄水控全自动热水器,在1992年成立了桂洲热水器厂,这就是万和的雏形。1993年8月28日,万和正式成立。
万和创始人:卢础其、弟弟卢楚隆、卢楚鹏、徒弟叶远璋。1987年,卢础其带着弟弟卢楚隆、卢楚鹏以及亲如兄弟的徒弟叶远璋下海创业,开办了桂洲城西电器厂开始为同城的热水器厂商生产核心配件。1991年,卢础其想到了将当时风靡市场的燃气热水器,作为一项技术加以应用。依靠这一技术,自己生产燃气热水器整机,并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超薄水控全自动热水器,在1992年成立了桂洲热水器厂,这就是万和的雏形。1993年8月28日,万和正式成立。
万和以“燃气具专家”为品牌定位,生产燃气热水器、燃气灶具、燃气壁挂炉、燃气烧烤炉、燃气空调、燃气取暖器等燃气具产品并与之相配套的电热水器、消毒碗柜、吸油烟机等厨卫电器产品,以及太阳能、热泵热水器等新能源产品和空气能+燃气、太阳能+燃气、电能+燃气等能源集成热水系统。目前,万和已拥有顺德高新技术区、高明更合、顺德红旗、高明杨和、中山、合肥长丰等六大生产基地,占地100多万平方米,年产能1500万台的生产规模,包括年产燃气具1000万台、年产烟机120 万台,年产柜式电器40万台、空气能热水器15万台,平板太阳能板100多万平方米,电热水器300万台、能源集成热水系统30万套配套能力的规模优势,成为生产规模国内最大的生活热水和厨房电器航母型制造企业。万和六大生产基地完成“跑马圈地”,规模效应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万和以技术创新起家,1992年发明了中国第一台超薄型水控式全自动燃气热水器,引领中国热水器进入了“水阀一开、热水即来”的时代。此后,1994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微电脑控制强排热水器、1999年第一台平衡式热水器、2001年第一台冷凝式热水器,2008年第一套能源集成热水系统,等等,至今,万和在燃气具领域十四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引领中国燃气具行业技术升级换代。万和还多次主导或参与了燃气热水器、燃气灶具、消毒柜国家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取得了三百多项专利,是中国燃气具行业拥有最多专利储备的企业。代表中国燃气具技术前沿水平的“广东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广东省节能环保燃气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及万和与政府、高校共建行业第一个产学研结合的“节能环保燃气具研发中心”,行业唯一的省级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均落户在万和,为万和在技术上的持续创新和领先优势提供有力保障。在国内市场,万和燃气热水器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 ,消毒柜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多年处于行业前两名,燃气灶、吸油烟机、电热水器的市场占有率均处于行业前列;国外市场,万和燃气热水器和燃气炉具的出口量连续六年位居行业首位,和一些跨国集团形成了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十多年来,万和获得诸多殊荣:燃气具行业唯一的“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 “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五类产品 被指定为“中国航天专用产品”,四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万和”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展望未来,万和确立了其“做中国燃气具领导者,世界燃气具制造中心”的战略发展目标及“世界生活燃气具以及新能源集成行业的领导者”的宏伟愿景。万和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1992年以中国第一台水控式燃气热水器起家,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热水器、厨房电器、热水系统制造商及领先品牌。 万和正通过致力清洁能源(燃气)及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空气能)的创新、高效利用,打造“全球领先的燃气具以及生活热水系统供应商”。 万和也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住建部授予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 以燃气用具为核心,做国内燃气具的领导者以及国际燃气具的制造中心。万和过去、现在与未来都以制造和供应燃气用具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领域。我们是行业的领袖和权威。万和中短期的战略选择是以制造为根本,在巩固、扩大国内市场燃气用具领袖和权威地位的基础上,迅速实现“世界燃气用具中国万和造”。万和长期的战略选择是把万和打造成为世界燃气用具的第一品牌,努力成为世界燃气用具的代名词,最终实现天地人和的完美境界。万和长通过持续不断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内涵和服务质量,为大众提供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的杰出产品,为全世界的家庭和人们创造性地提供和的、美的、好的生活体验与享受。 勤俭——万和企业经营的特色,是百年万和品牌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石,奠定万和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稳健——基于深厚基础的积累上,万和每年都在沉稳地进步。正是这份稳重,促成了万和不急躁、不浮夸的企业作风。创新——在私营企业向国际化、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万和以自身为超越对象,充分结合现状去创新和发展节能技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和方向。共赢——万和的赢,是包括企业自身、企业员工、合作伙伴、股东等等之间同步发展的赢。和谐——万和追求自然环境、社会、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天地人和”的伟大理想。和谐也是万和团队的合作精神核心之一。责任——身为行业翘楚的集团企业,万和不仅需要对社会、国家的发展负责,也需要对员工、合作伙伴、用户等负责,更为未来的优质节能生活品质负责。 一、万和经营哲学: 以专求强 以稳制胜以专求强 以稳制胜——万和多年以来稳健经营的制胜法宝。以专求强——不盲目扩张,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厚积而薄发,注重企业的强在“精”而不在“大”。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不是表面的大(外因),而是内部力量的积累(内因)。在品牌张力和资金实力还不是很强大的时候进行多元化发展,无疑是浪费资金,分散资源。以稳制胜——稳健的财务体系,务实的经营理念,踏实的工作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在学会走路,走好路之后,才去跑。在参与社会竞争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稳”,从而使企业走上一条持久稳健的发展之路,成就“百年老店”!二、万和管理哲学:以文化引导员工 以制度管理企业以文化引导员工 以制度规范企业——引领万和抢先于创始期、崛起于发展期、兴盛与巩固期。以文化引导员工——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员工是企业的财富,有文化的企业才能使财富增值。始终以“和”文化引导员工,建立以“和”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员工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做一个有思想的从业者。以制度规范企业——制度是企业的规范,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的高速运转。以制度去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促使员工遵章守法,按流程办事,从而高效服务于企业,同时员工也可以从企业得到合理的回报。 万和愿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燃气具行业的领导者1、万和的愿景三部曲第一部:中国燃气具的领导者,当好行业领头羊,引领中国燃气具行业健康发展。第二部:世界燃气具制造中心,和全世界知名燃气具厂家加强合作,全面提升万和实力。第三部:世界燃气具领导品牌,通过研究和开发各种与燃气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使人类生活的环境更加安全和舒适2、五年目标:中国燃气具领导者,世界燃气具制造中心规模:在国内销售规模上保持绝对领先,在国际市场上做到燃气具出口制造商最领先之一。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与世界同步,技术有效专利在行业内最多;成为国家燃气具标准的主编者单位之一。合作伙伴:国际知名燃气具品牌的ODM和OEM产品提供者 万和价值观:共赢 和谐 发展关注利益分配 共赢才能和谐 和谐才能发展关注利益分配——利益是万和价值链的连接点,是平衡万和各层面的润滑剂。万合自创立以来一直都非常关注利益分配,注重公平,体现时效的原则,使各方的利益真正能够体现所在分配体的价值。共赢才能和谐——始终秉承共赢理念,共赢并非是拿自己的所得去平衡整个价值链,而是建立科学、公平的分配制度,通过确立制度的方式实现共赢,共赢之后使各方都能投入到万和打造世界级燃气具品牌的伟大事业中来。和谐才能发展——和则万事兴,伟大的事业需要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环境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立志做“百年老店”的万和而言,以“和”文化为引导,建立和谐的企业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百年之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关注利益是实现共赢的前提,共赢则是和谐的基础,发展的保障是和谐,发展之后才能更加科学地关注利益分配。 万和精神:自强不息 励志开拓自强不息——万和秉承顺德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家庭作坊式开始创业,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不解决困难决不退缩,正如卢楚隆所言“困难天天有,关键是你怎么去看待困难”。万和人正是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成就了今天的万和——中国燃气具领导者励志开拓——万和当年在做热水器配件的时候就潜心研究热水器的核心技术,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超薄型水控式全自动燃气热水器,开启中国“水阀一开,热水即来”的新时代。至今,万和已十余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热水器节能技术研发处在国际先进行列,多次获大奖。 万和,和美好生活未来的万和企业,将成为和文化的倡导者——勤俭的作风;稳健的进取团队;创新的节能技术;共赢的伙伴关系;和谐的燃气科技;领导燃气具未来与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责任!这一切优越的背后,是天、地、人的“和”动力使然。
万和集团总裁卢楚其兄弟三人卢楚其是老大,两个弟弟分别为万和集团常务副总裁卢楚隆、万和集团副总裁卢楚鹏
万和220j12是先上市的,365t12是后上市的。万和220j12热水器是2018年上市的,而万和365t12热水器则是2019年上市的。万和热水器隶属于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卢楚隆,注册资金:200000万元,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容桂大道北182号万和大厦一楼、二楼商场,经营范围是对外投资、企业管理服务、投资咨询服务、财务咨询服务、国内商业(经营范围不含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禁止或应经许可的项目)。
时代华商商学院走出来好多名人呢,例如董事长6班的卢楚隆他现在是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董事长,广东鸿特精密技术股份董事长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差异: 两地龙头效应不一 长三角企业的CEO,普遍认为珠三角没有“龙头”,也就是“龙头效应”没有在珠三角很好地发挥出来,而在长三角,“龙头效应”就非常明显。 长三角很明显是一个龙头城市带动两个亚中心,就是南京和杭州,大家都已经很清楚这样一个格局。珠三角可能是一个多中心的格局,香港是一个中心、深圳是一个中心、广州是另外一个中心,但是未来这三个中心的互动怎么一个情况,还要看经济发展的趋势,也要看政府的政策。 两地思维方式不一 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地最大的差别就是两地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珠三角由于与香港等东亚地区邻近,在管理上、思维模式上都比较前卫,敢冒险,创新能力较强,做事务实。而长三角尤其是上海地区,企业的思想都比较精明和精确,所以很难有大胆创新的做法。 人才层面不同 广东多出老板或富翁,上海则多出白领和职业经理人;广东的民营企业多,上海跨国企业较多。不过由于广东人喜欢“单干”,也不太依赖政府的力量,更多的是依赖市场,所以很难见企业间联合起来做大的现象,也很少有企业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而在上海,政府的干预度较大,经常会有政府示意下的联手合作。也就是说,珠三角的企业更喜欢把一个事情向纵向发展,做深做透后再向横向发展。而长三角的企业则喜欢把事情向横向发展,即先做大再做强。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竞合点 人才竞合 现实表明,珠三角的人才储备不足正成为未来珠三角经济带发展的最主要隐患;而与此同时,凝聚着众多高附加值产业人力资源的长三角,也正为如何给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而焦虑,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和引入,成为两地较量与发展的根本。 格兰仕集团副总经理的陆荣发的老同事陈以群认为,长三角虽然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而珠三角具有浓厚的商业市场环境,人才交流频繁,在用人方面有独到之处。 万和集团副总裁卢楚隆也表示,虽然长三角在人才储备及文化底蕴方面比珠三角要高,但珠三角企业领导人善于以勤补拙,而且思想开明,人才竞合成为共同发展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指出,上海出白领,善于管理;珠三角出老板,善于创业,两地人才如果能互补,将形成强大的发展力。 王方华同时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要发展,首先要将人才实现国际化,才能够使企业面向国际化,企业要从国际人才市场角度出发,找国际顶尖人才;珠三角企业也一样,需要多聘请国际人才,特别是在海外营销方面迫切需要国际化人才。但总体来说,两地在国际化人才的战略性培养上都还存在着差距。 产业竞合 随着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阶段的到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分工也愈加明显。从外资企业角度看,如果要做鞋或玩具,就会把工厂设置在珠三角,但如果是做芯片等技术型的产品,工厂将会设在长三角。 原GE水电设备中国区总裁程嘉杰对目前珠三角产业格局上的误区直言不讳,珠三角的企业在日用化工用品方面已经做得非常精细和完善,可以与国际水平媲美,在汽车业、重工业方面也存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珠三角未能非常明确走技术型的竞争战略,由此已有不少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上海。珠三角给人的印象依然是以价格竞争为主,更多的是大家挤在有限的空间里争抢,而不是跳出来走联合之路。 格兰仕副总裁俞尧昌也认为:“整个广东企业的集群程度不够,散、乱、小,总体水平较低。因此无论在规模上、装备上、人才建设等问题上与国际企业竞争起来还很不足。” 其实,仍以劳动密集型工作为主的珠三角经济链,已经在中国经济大产业格局中开始分化。随着香港和东南亚的影响,在劳动密集型的优势下,珠三角已经成为日用消费品以及出口补偿贸易的全国“领头羊”。 程嘉杰认为,目前随着互联网运用的普及以及知识经济的社会化,对知识运用的把握将缩小产业间互通的距离,尤其在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工业、物流等政策指引下,珠三角与长三角产业间的互补竞合将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 平台竞合 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广东比较快、比较活;上海比较稳、比较全;而在市场机会面前,广东的企业家善于抓市场机会;上海企业家则投资考虑更周密。“广东务实、上海善变通”在评点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时,王方华教授指出了两地企业最大差异。 俞尧昌认为:“上海是大政府小企业,广东自由竞争的气氛较为浓厚。珠三角对市场商机非常敏感,但是在超前意识方面还很不够,要和国外大公司竞争,资源必须集中,企业应从‘竞争’状态走向‘竞合‘状态。”同时,俞尧昌表示,企业品牌和美誉度的认知程度是两地企业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在名牌企业的发展上,广东和上海都有很多不错的品牌,但与世界名牌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构筑品牌平台的竞合、细化产业链的分工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关键。 另外,成品、策品物业整合服务机构总裁陈晓敏认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合作急需平台,房地产业的互通可能会为合作带来新的商机。目前国内的房地产行业主要有三种模式:广东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广东的模式远在上海前列。珠三角的房地产在20年前就发展起来,上海房地产的发展也仅是近10年的事情。上海目前还处于从珠三角输入管理、设计等经验的阶段。同时,两地的思想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珠三角的企业追求的是目的,而长三角企业更多探索的是过程,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讲,更推崇珠三角的作风。所以,两地房地产行业之间的交流更加有必要。 企 业 对 话 长三角企业看珠三角 长三角的企业对到珠三角投资的热情不是很大,长三角的企业认为一是对珠三角不是很熟悉,二是有些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珠三角也不会进入,如房地产和建筑业等,三是认为珠三角的市场已经比较成熟,机会还没有刚刚开发的长三角大。不过同时有企业认为对到珠三角投资兴趣大,因为珠三角的外贸量大,市场空间大。 当问起如果从海外归来,会选择在长三角还是珠三角投资时,选择长三角的有40%,其原因是地理环境比较熟悉,并且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人际网络。另外,相比较而言,金融、信息、文化交流等等环境因素方面长三角要比珠三角条件优越。而且,长三角的资源丰富,商机把握几率会比较高。也有人认为两地旗鼓相当,会根据投资行业来进行投资选择。 珠三角企业看长三角 珠三角的企业认为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比较好,而且处于腾飞的初期,发展潜力很大,都较有兴趣进攻长三角地区。同时也把进攻长三角作为企业全国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另外,当问起如果从海外归来,会选择在长三角还是珠三角投资时,选择珠三角的有33.3%%,其原因是总的投资环境不错,政策上面也有优势。66.7%的人则选择了长三角,因为它已处于开发期,人力资源丰厚,有潜力。总的来说,长三角特别是上海政策比较规范,营造的软环境比珠三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