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古典主义”,是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19世纪前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庄重典雅、带有复古意趣的艺术风格。从表面上看,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已经厌倦了巴洛克、罗可可等过于奢华、繁缛、雕琢、怪诞的贵族风格,而庞贝等古代遗迹的被发现以及考古学的大发展,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的浓厚兴趣。但从更深层面上分析,新古典主义的盛行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与设计由于其所包含的理性色彩、民主特色、共和政体、英雄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用来与封建贵族相抗衡的有力武器。18世纪法同的启蒙思想家为这一风格的流行作了观念领域的宣传,而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政治家更是对这一风格大为赞赏、大加扶植。在艺术风格上,新古典主义以简洁、单纯、庄重、典雅、理智、务实的特点一扫罗可町那种矫揉造作、纤巧浮丽的脂粉之气。
从表面上看,“新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已经厌倦了巴洛克、罗可可等过于奢华、繁缛、雕琢、怪诞的贵族风格,而庞贝等古代遗迹的被发现以及考古学的大发展,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的浓厚兴趣。但从更深层面上分析,新古典主义的盛行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与设计由于其所包含的理性色彩、民主特色、共和政体、英雄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用来与封建贵族相抗衡的有力武器。18世纪法同的启蒙思想家为这一风格的流行作了观念领域的宣传,而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政治家更是对这一风格大为赞赏、大加扶植。在艺术风格上,新古典主义以简洁、单纯、庄重、典雅、理智、务实的特点一扫罗可町那种矫揉造作、纤巧浮丽的脂粉之气。新古典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因各国国情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大体上,在法国主要流行古罗马样式,而在英、德等国家则是希腊风较为盛行。新古典主义时期,艺术设计领域成果较为突出的是家具与陶瓷设计。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金属工艺,尤其是贵金属工艺,在罗可可时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与其他工艺美术种类一样,这时的金属工艺不论在造型设计、还是在制作技术和装饰咖啡具手法上,都明显地摆脱了罗可可时期的那种矫揉造作、刻意追求浮华绮丽装饰效果的风尚,呈露出精致而典雅、庄重而含蓄的工艺特征。从大量金属工艺制品的造型风格和装饰特征来看,受古罗马银器的影响很大,因而透着一股浓浓的罗马风,有些作品简直就是罗马银器的翻版,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典艺术的重视程度。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金属工艺,主要体现在宫廷和王公贵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餐饮具、祭器和陈设品,以及家具装饰、室内装饰等方面,运用十分广泛。从整体来看,这时的金属工艺作为实用的占多数,作为装饰的则较少,另外,金属与其他材质相搭配而制作工艺品是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新古典主义时期金属工艺的装饰手法丰富而新奇。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法国的金工技师们为拿破仑结婚而专门制作的《咖啡具》中得以领略。
嵌象牙浮雕银壶银制高脚盖杯奥地利制《嵌象牙浮雕银壶》和德国制《银制高脚盖杯》也是新古典主义时期金属工艺的优秀例作。前者以优美而奇特的形制和华丽的装饰,令人感悟到古罗马银器的意蕴和巴洛克装饰的某些特征,特别是壶的把手和嘴部的连接及其富于变化的造型,为典雅的壶体和壶足注入了新的艺术内涵;后者则以冷静的同心圆的造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于韵律的、优美典丽的形态和视觉效果。作品通体皆以银制成,大部分以镀金手法处理青铜人像,装饰纹样繁丽而精细,效果格外豪华,盖纽以人物立雕进行装饰,令这件实用的器具又多了一项观赏与装饰的功能,可见设计制作者的匠心。
除餐饮器具之外,金属工艺的陈设品和装饰物,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从风格特征上来看,这时的作品,已具有浓郁的古典主义雕刻的风范,表现手法极其细腻,特别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衣纹质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这类金属雕像的工艺,在法国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我们从一件37厘米高的《青铜人像》中,便可领略新古典主义金工艺术的风采。作品中人物动态优美而富于线条变化,整个形象充满着强烈的动势和巨大的活动,犹如一位呼之欲出的古希腊女神,着实令人为之倾倒。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表现形式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代表艺术家巴利(Barry)、卡诺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汉弥顿(Hamilton)、蒙斯、毕拉内及(Piranesi)、托尔瓦森(Thorwaldsen)、维恩(Vien)、魏斯特(West)。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说明:《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这件作品是安格尔晚年成就最高的杰作之一。如果说《路易.伯坦像》一画象徵了七月王政,那麽这幅画作则诉说第二帝国的物富民丰。墨瓦特雪夫人是一位财富万买的烟草商夫人,社交界的名人。安格尔自己曾经描述她有一袭令人为之一震的美丽头发,一双灵巧的双眼,以及顾盼生姿的神彩。这件作品从 1843 年订制起,花了 13 年的时间才完成。在作画过程中,留下众多习作素描,其中有的并不是安格尔所画,由此可知他的弟子们曾协助这幅肖像画的制作。画中呈现纹路华丽的丝缎礼服、硕大的宝石、绸缎织作的沙发、东洋风的瓷瓶、镶金的镜缘、墨瓦特雪夫人丰润的肩膀以及福态的手腕等等,虽然这种种景象多在夸耀第二帝国时期的富庶,但是也超越了物化的世俗,其中蕴生出寂静、崇高的空间。在建筑上的表现在建筑方面,最著名的就是杰佛逊设计的维吉尼亚大学校园。除了维吉尼亚大学外,杰佛逊连住家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在美术上的表现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 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 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在音乐上的表现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那里有音乐的纯粹的美(不混杂诗或绘画等);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古典在居室设计方面的特点1、“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2、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上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3、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4、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往往会照搬古典设施、家具及陈设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5、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新古典主义的室内设计新古典主义去芜存青,保留了路易十四风格的线条Curve,去除了线条上过多的繁杂装饰;保留了细节Detail,却又不过多的细节堆杂以至于失去重点;保留了镶花刻金,却又不是满眼金晃晃的让人眼拙。这种保留了材质、色彩、风格,摒弃了过于复杂的线条、装饰、肌理,却没有丢失性格,仍然可以强烈感受到传统的历史痕迹和浑厚的文化底蕴,便是完美折中主义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的精华-高雅的底蕴、开放的姿态、尊贵的精细新古典主义的特点-Lady感的线条、金银暗调的色彩、低调奢华的细节新古典主义的好处—可浓可淡,色泽上多用金色和暗红就浓,稍加白色柔和则明亮而淡;加以洛可可的配饰或巴洛克的优化,便尊贵雍容;配上现代化的皮制品,或间接的床头灯,便优雅非凡。这种多元化和可伸缩性,便是新古典主义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独到之处。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繁琐的装饰的厌恶,罗马庞贝遗址的发掘,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
6.新古典主义时期(1915-1925年) 1915年玛赛尔因病去世,加上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与家人朋友的联系中断,1916年孤独的毕加索在巴黎隐居,隐居的毕加索重拾文艺复兴的美学思想,进入“新古典主义时期”。 毕加索开始崇尚理性、自然,又对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安格尔产生兴趣,毕加索还专门画了几幅仿安格尔的作品,像《大宫女》、《拿着书的女人》。 安格尔《大宫女》 毕加索《大宫女》(仿安格尔《大宫女》) 在《大宫女》可以看到毕加索继续使用立体主义的画法,用夸张的手法重新诠释了他对安格尔的理解。 安格尔《穆瓦特西耶夫人》 毕加索《拿着书的女人》(仿安格尔《穆瓦特西耶夫人》) 《拿着书的女人》可以依稀看到安格尔严谨的美学结构基础,从安格尔《穆瓦特西耶夫人》学习古典姿态。《拿着书的女人》和《穆瓦特西耶夫人》后面都有一面镜子,画面和镜子形成了双重空间,镜子中的影像也不是对人物的真实再现。 之后毕加索用真实再现的古典主义创作了《喷泉旁的三个女子》、《海滨奔跑的两个女人》等作品。 《喷泉旁的三个女子》 《喷泉旁的三个女子》中的人物将画面撑得很满,黄色和棕色的运用让画面显得很稳定。在写实中还融入了一点雕塑的手法,作品的明暗对比非常强烈,透视关系也把握的很好,可以看出毕加索扎实的绘画功底,人物壮硕,画面和谐。 《海滨奔跑的两个女人》 《海滨奔跑的两个女人》塑造了两个健美的女人,身体呈小麦色,粗大的关节、健硕的肌肉,像雕塑一般厚实,也让画面稳定。两个女人自由的奔跑,以及一前一后的站位,朝后扬起的头发可以看出她们奔跑速度之快,画面顿时生动起来。背景是蓝色的,但分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天空晴朗明快的蓝,一个是深沉浩瀚的蓝。 在巴黎毕加索结识了狄亚基列夫芭蕾舞团的编导约翰·柯克托,志趣相投的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1917年应柯克托邀请前往有意大利为柯克托执导的芭蕾舞剧《游行》设计舞台背景和服装。 芭蕾舞剧“游行” 因为毕加索很喜欢这份工作,所以投入了很多精力,他把自己粉红色时期的小丑、杂技演员题材融入其中。不久,《游行》在罗马公开演出,好评如潮,后来毕加索还为柯克托的其他芭蕾舞剧设计过舞台背景和服装。 服装设计“普钦内拉” 服装设计“普钦内拉”2 毕加索投入了很多精力,还和芭蕾舞团里的一名演员有关,她叫奥尔嘉·科科洛娃,一名俄国人,父亲是沙皇时期的将军,她长得很漂亮,深邃的眼眸,忧郁的气质,浑身散发着异域风情。 1918年,两人就结婚了,奥尔嘉成为了毕加索第一位妻子。最初的几年,毕加索为奥尔嘉创作过各种类型的肖像画。《安乐椅上的奥尔加》、《坐着的女子》、《读书的女子》、《奥尔加》等一系列肖像画。 《安乐椅上的奥尔加》 像《安乐椅上的奥尔加》可以看到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子,她皮肤白皙、身材匀称,深邃的眼眸注视着你,小嘴微抿,欲语还休。 1921年,毕加索和奥尔嘉的儿子保罗出生,为纪念奥尔嘉生下保罗,毕加索创作了《穿着小丑服的保罗》和许多以母子为题材的作品。 《穿着小丑服的保罗》 《穿着小丑服的保罗》,四岁的保罗穿着小丑服有种反差萌,毕加索很喜欢童年时期的保罗,但保罗长大了,毕加索就开始厌烦了。 结婚几年后,毕加索和奥尔嘉的差异开始显现,虽然毕加索和奥尔嘉是夫妻,但两个的生活习惯却格格不入,奥尔嘉喜欢干净整洁的屋子,但毕加索的画室总是脏兮兮的,种种琐事让他们的感情渐渐变淡,直到1927年毕加索认识了玛丽·德瑞斯,毕加索移情别恋了。而奥尔嘉则向毕加索提出了离婚,毕加索向奥尔嘉支付了大笔费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毕加索都没有作画,而是写诗,后来出版成《奥恰兹伯爵的葬礼与其他诗歌》。 《七月》 一滴 又一滴 几乎是 淡蓝色 在玫瑰格架上 绿杏仁 的脚爪间死去。 ——毕加索。 新古典主义作品欣赏: 1.为柯克托的芭蕾舞剧设计的舞台背景和服装 “普钦内拉”场景设计 为芭蕾舞剧“三角帽”设计的服装1为芭蕾舞剧“三角帽”设计的服装2 为芭蕾舞剧“三角帽”设计的服装3 为芭蕾舞剧“三角帽”设计的服装4 为芭蕾舞剧“三角帽”设计的服装5 为芭蕾舞剧“三角帽”设计的服装6 2.为奥尔嘉创作的各种类型的肖像画 坐着的女子(奥尔嘉) 戴羽毛帽子的奥尔加 读书的女子(奥尔加) 读书的女子(奥尔加)2 披纱巾的奥尔加 3.为儿子保罗创作的作品 保罗 骑着驴子的保罗 5.母与子题材的作品 母亲和孩子1 母亲和孩子2 母亲和孩子3 母亲和孩子4 母亲和孩子5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是指介于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以华滋华斯和科勒律治于1798年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创始标志的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英国文学时代。新古典主义风格是源于第一手的观察和复制仿古作品。庞贝古城的重新发掘和挖掘,掀起一股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它并激发18世纪欧洲的想像力及对古典风格的强烈崇拜。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刻、音乐、文学几个领域中。
1、约翰·德莱顿
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一生为贵族写作,为君王和复辟王朝歌功颂德,被封为“桂冠诗人”。主要作品有《时髦的婚礼》(1673)、《一切为了爱情》(1667)、《阿龙沙与施弗托》(诗作)、《论戏剧诗》、《悲剧批评的基础》等。
他也是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他通过戏剧批评和创作实践为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玄学诗人一词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在欧洲批评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2、蒲柏
全名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年5月22日 - 1744年5月30日)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因此他没有上过学,从小在家中自学,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
3、约翰·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1625年,弥尔顿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大学毕业后又攻读了文学6年。1638年,弥尔顿到欧洲游历。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弥尔顿毅然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并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弥尔顿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扩展资料:
蒲柏写作风格
蒲柏的诗多用“英雄双韵体”。他的许多词句写得工整、精练、富有哲理性,有些诗行几乎成为格言。
1725年,他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重新,用当时的标准衡量,作了不少改动,受到学者们的批评,他又写了《群愚史诗》,把批评他的人描写成“沉闷女神”的宠儿。
17世纪30年代他计划写一部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巨著,但只完成一部序论:《人论》(1734年)。 1735年,他写作了《致阿巴思诺医生书》,讽刺了身居高位,逍遥法外的道德败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