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文化有其独特的方面,概括起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拜占庭帝国承袭了原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
第二,拜占庭帝国有着浓厚的希腊文化传统。
第三,拜占庭文化的东方化特征亦十分明显。
第四,拜占庭文化深深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
相关如下
拜占庭艺术特点表现为抽象性和扭曲性,这是基督教宗教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重视从自然中得到创作的灵感,把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视为美的源泉,真实、和谐、合乎自然的比例、人的天赋情感都作为美的标淮。
但是,拜占庭艺术却认为外在的形象是次要的,真实自然的形体是第二位的,艺术的核心在于表现某种抽象的精神和反映神圣的情感,艺术的目的是激发人的宗教灵感,因此,写实艺术道到拜占庭艺术家的藏视,而质朴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来的抽象意义受到重视。
比例可以失调,因为比例应该让位于线条;色彩可以不丰富,因为单调的色彩能够更明确地表现抽象的含义。艺术品不是用来进行直观欣赏,而是用来启发思想,通过“不重要的”艺术品进行思索,使人们寻找有形的艺术品深层隐藏的无形事物。
拜占庭艺术发生的年代约在公元5到15世纪中期。绝大部分内容是崇拜帝王、宣扬神学。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工艺美术的风格创造上,有较大的成果。但由于教会的束缚。后期风格倾向于公式化、概念化。成熟时期的拜占庭风格以线条和平涂的色彩的动态为基础,不以形体为基础。拜占庭艺术融合了古典艺术的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的抽象装饰特质。 建筑、绘画、雕塑都有很多的代表作品 。
第一个特点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彷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扩展资料
拜占庭风格建筑是东西方文化互相学习交融的结果。东方主要是指波斯,提供来彩色和豪华的基调。西方主要指希腊和罗马,提供了巴西利卡布局,圆柱、拱顶和拱券的技术。
色彩基调的最直观体现就是对马赛克Mosaic的大量使用。在拜占庭时期,他们用马赛克拼组出来很多的图像,教堂的内部也是用各种颜色的马赛克装饰的富丽堂皇。
拜占庭艺术源自罗马艺术,但很快就演变成为东西方融合的艺术。拜占庭艺术更多地具有东方的装饰性和抽象性特色,同传统的欧洲艺术分立而自成体系,并在1000年的时间中始终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
拜占庭美术首先是宗教美术。拜占庭建筑是基督教教会的建筑,绘画作品多取材于《圣经》,其形式和人物表情处理都须遵循具有神学意义的传统模式。拜占庭美术也是封建帝国的艺术。它炫耀帝国的强大和帝王的威严,把帝王表现为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拜占庭美术还被看作东西方融合的艺术。它注重色彩的灿烂,装饰的华丽,强调人物精神的表现。在拜占庭建筑中,大理石镶嵌画、壁画和其他艺术品的缤纷色彩互相辉映,造成一派壮丽华贵的景象。中文名拜占庭美术外文名Byzantine Art类别宗教美术取材《圣经》风格注重色彩的灿烂,装饰的华丽
拜占庭艺术(Byzantine Art),约5到15世纪中期在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它成为希腊和罗马古典艺术与后来的西欧艺术之间的纽带。拜占庭艺术融合了古典艺术的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的抽象装饰特质。早期基督教艺术与拜占庭艺术之间没有很分明的分界线。早期的发端时期,从330年君士坦丁堡成为首都开始到500年左右,被称为前拜占庭时期。在查士丁尼一世(527-65年)统治时期迎来了拜占庭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8世纪和9世纪的一段时间,一场被称为反偶像争辩的纠纷反对圣像崇拜,许多绘画和雕塑被摧毁。随着843年反偶像主义的终结,对神圣人物的描绘再次得到鼓励。拜占庭艺术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从9世纪持续到12世纪,将写实主义引进帝国宫廷艺术,将神秘主义引进宗教艺术。拜占庭艺术最后的辉煌发生在13到15世纪中期的巴列奥略王朝统治时期;它被称为拜占庭复兴。在后期阶段的宗教艺术表达了更多的情感和自然主义。 拜占庭艺术中世纪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以及受其影响的诸地区的建筑、绘画以及其他视觉艺术。具有拜占庭艺术特征的绘画与建筑风格最早形成于6世纪,这种风格直到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帝国最终瓦解时才告终止。东罗马帝国被土耳其人灭亡后,拜占庭的艺术则继续在希腊、巴尔干半岛和俄罗斯等地流行。镶嵌画和壁画取代雕刻,成为教堂的主要装饰艺术。拜占庭艺术是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腊城市拜占庭)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的官方艺术。(公元5——15世纪)的拜占庭美术特点:① 基督教美术 和 宫廷艺术相结合,追求威严富丽的效果。② 拜占庭帝国不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③ 在镶嵌画,壁画,圣像画中,美术手法:1.采用抽象的形式语言,抑制对空间和深度的表现,2.采用图案化的对称构图,热衷于运用线条与色彩。拜占庭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建筑、绘画、雕刻上(1)建筑上: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教堂建筑风格综合了砖石拱券技术和装饰手法,希腊古典柱式和罗马建筑的宏大气派。以内部装饰得五彩缤纷与外形朴实浑厚的强烈对比为主要艺术特征。拜占庭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查士丁尼时代,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万神庙式的圆穹顶,拜占庭教堂的典型代表1圣索菲亚教堂,综合了两种设计形制,即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它有着东方教堂最显著的特色穹顶,这是整座建筑的主体。还借助帆拱技术来建构大而高的穹顶,超越了罗马万神殿。巴西利卡式是强调水平方向和纵向轴线的长方形教堂, 其突出纵深感,而 穹顶集中式则强调向心性,为了解决其组合在一起的矛盾,采用了希腊十字式,威尼斯的2圣马可教堂就是这样的十字形教堂。(2)绘画上:镶嵌画 ,圣像画,壁画1. 镶嵌画 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拜占庭教堂内大量的玻璃镶嵌画造成了金碧辉煌的视觉感受,如在拉文那圣维塔莱教堂的镶嵌画最为著名,使人领略到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美术的新风格和珠光宝气的效果。在查士丁尼和皇后西奥多拉各自的献祭图中,采取平面性绘画,人物造型都和以往希腊罗马造型艺术不同了,如: 人物比例拉长了,皇帝伟岸挺拔,皇后修长纤美,头小眼睛大,排除了细小的动作和表情,长袍又硬又板,人物重叠出了差错,这对于希腊罗马造型艺术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大眼睛目光让人捉摸不透,仿佛来自一个时光停滞,空间凝固的永恒世界,将人们从不确定的、片刻的瞬间摆脱出来,获得灵魂的安宁,平面性绘画不需制造立体、空间等视觉假象,因而解放了色彩、构图、点线的运用。2. 在圣凯瑟琳修道院墙上有描绘基督生平的镶嵌画,《基督变容》充分显示了拜占庭绘画强调平面性,构图灵活的特征,尽管图中人物动作状态不符合自然常态,但整个构图均衡稳定,人体结构也隐约可见。虽然描绘的是事件却没有叙述性情节。圣像是沟通天国与凡间的桥梁,这种思想导致了拜占庭绘画严格程式化,连教堂不同位置的绘画内容也有严格的标准,在达夫尼修道院可以看到。在 达夫尼修道院教堂 的镶嵌画,不再是用人物表情冷漠超然的画法,而是追求情感的表达,穹顶的基督扬眉瞪眼。《上十字架》则流露着温和悲伤的情愫,真切地表现了基督受难的痛苦,圣母、约翰的悲泣,风格:仍旧采用拜占庭惯用的纯金色背景,讲究画面线条的优雅。3. 最早的圣像画是圣凯瑟琳修道院的圣母子像、基督像。这种圣像画是宗教精神的显现,赋予了神灵,威力无比。成为了教徒崇拜的对象。君士坦丁堡 的《符拉基米尔圣母》体现了新的人文色彩,使人们体会到了圣母的温情和最终将失去儿子的忧伤,这幅圣母子像传到俄国,影响了东欧圣像画的制作。4. 由于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洗劫一空,拜占庭重建,帝国的衰败无法支付造价昂贵的镶嵌画,壁画重新受到青睐,特点:大型壁画,有众多人物并带叙事性,画中强调具体人物和整个构图的动势,如 卡里·凯米修道院的《基督在地狱边缘》。拜占庭绘画缺乏平易近人感,基督教精神始终是拜占庭美术的主旨。(3) 雕刻上:拜占庭的雕刻仅仅用作建筑装饰,最著名的是柱头,在圣索菲亚教堂和圣维塔莱教堂的花篮似的斗形柱头,从科林斯式发展而来,但立体叶簇已变成了花蔓连翩的镂空透雕, 雕刻由团块式转向平面化,更接近绘画。拜占庭美术意义:① 拜占庭成为欧洲古典文明的保护者和传播者,②拜占庭美术对欧洲美术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发展了早期基督教美术中的非写实性艺术效果,吸收了东方艺术中相应的成分;另一方面维持着希腊传统。
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腊城市拜占庭)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的官方艺术。其思想内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扬基督教神学,为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服务。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如圣索非亚教堂的中央圆顶形的结构及其内部金碧辉煌的装饰,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统治的权威。在基督教神像学体系的建立和利用、改造旧形式为基督教宣传服务等方面,在教堂建筑、圣像画、镶嵌画、壁画、细密画及工艺美术的风格创造上,都有较大的成果。由于教会的束缚。后期风格倾向于公式化、概念化。它对中世纪欧洲各国,尤其是东正教国家的艺术有巨大影响。1453年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艺术的历史已经终结,但其形式仍为东正教会所利用。成熟的拜占庭风格从早期基督教艺术後期古典形式的风格化和标准化倾向演变而来;以线条和平涂的色彩的动态为基础,不以形体为基础。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受到抑制,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脸型,体型是平面化的,衣褶被处理为旋动的线条图案。整个画面予人以灵魂超脱肉体的感觉;人物的三维空间表现已为精神力量所取代,这种精神力量藉线条的力量和色彩的明度而表现出来。其人物形象取严格的正面姿势和拜占庭脸型、巨大的眼睛和锐利的眼神,以及典型的金色背景。这类背景在孤立人物的画面上,使形象宛若悬浮于墙壁与观众之间的空间某处。拜占庭帝国很少制作雕刻。最多见的小型象牙浮雕用于书籍封面、圣物箱之类。在君士坦丁堡的上层社会中,其他各种小型艺术品、刺绣品、金器以及彩釉制品也很盛行。手抄本装饰画则虽未达到巨型绘画和镶嵌画那样深刻动人的效果,但对在欧洲传播拜占庭风格和圣像画亦曾起过重要作用。拜占庭的肖像画颜色使用都有各自的意义。如红色代表血和战争,但同时又代表青春和美丽。 黄色代表这人是一位有着高尚美德的人。绿色代表着春天,新生,年轻的。有时候,画师会用金色代表着高贵,如在人头上画金色的光晕代表着此人有着高贵的,纯洁的灵魂和身体。另外,有些人的鼻子被刻意画的长并且瘦,薄。这是因为当时的人认为长且瘦的鼻子是因为不会吸收凡间的气息而是来自天堂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