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罗马耶稣会教堂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
祝你有个愉快的心情,望采纳!
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帕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 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三者区别表现在建筑特点和风格不同。
1、建筑特点:
巴洛克在建筑上将建筑与雕塑、绘画结合起来。此外,巴洛克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艺术成分。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洛可可建筑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2、建筑风格不同: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 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 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 的最确切的表述。
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尘嚣、逃避现实的倾向,如一些巴洛克作品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巴洛克建筑代表作有罗马耶稣会教堂、罗马圣卡罗教堂以及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等。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主要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圣彼得教堂, 又译为梵蒂冈圣伯铎大殿,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圣彼得教堂是一座呈罗马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教堂。
圣彼得教堂从兴建、到经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装饰完毕,总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而这一个过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圣彼得教堂建筑史也就是基督教发展史的一部分。
圣彼得大教堂不愧为是一座伟大的艺术殿堂,是人类历史上不朽的建筑艺术瑰宝,由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名师布拉曼特设计,由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主持工程,修建这座大教堂用了120年的时间,许多艺术家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1626年圣彼得大教堂主体工程完工后,贝尔尼尼又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进行内外装饰。贝尔尼尼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主要推动者,他所主持的装饰工程自然给教堂增添浓厚的巴洛克艺术色彩,使其显得更为奢华、壮丽。
靖宇街上,老鼎丰前,顾客川流不息。在老哈尔滨人心中,这旧称“正阳大街”的靖宇街就如同北京的王府井,松软、酥脆的老鼎丰糕点则留存着几代人温暖的儿时记忆。老鼎丰,是哈尔滨有着百年历史的糕点老字号,坐落在靖宇街392号一栋始建于1915年的Ⅲ类中华巴洛克保护建筑内。自1911年在哈尔滨开业以来,老鼎丰的店址一直没有变迁。提及老鼎丰,有一段老哈尔滨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二下江南的时候,在古城绍兴寻访,品尝一家果匠铺的点心时,觉得风味独特,便欣然提笔,钦赐“老鼎丰”三个大字。意思是说,锅里总是有许多好吃的。此后,老鼎丰点心成为贡品,老鼎丰商铺也开始在中华大地散布开来。1911年,老鼎丰在道外开业,名为老鼎丰南味货栈,出售南味干鲜食品以及自制南味点心。据《百年道外》记载,当时,老鼎丰前店后厂,一切全靠手工制作。烧木炭,用烤炉烤,点心数量虽少,但制作精细。加工的蛋糕、长白糕、蒸糕松软,用手掰开呈细蜂窝状,饼干薄如纸,入口即化。尤为特别的是,老鼎丰做“三糕”用的鸡蛋,不是搅动,而是用扫帚抽打均匀,进店的学徒往往就从打鸡蛋学起。地处繁华路段,商品优质可口,老鼎丰因此在哈尔滨深得“民心”。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进入19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民族危亡,加之伪满当局对民族工商业的剥削限制,老鼎丰不得不关闭店门,空留老屋矗立在那条奢华建筑林立的商业街里。直至解放后,老鼎丰才最终得以重回旧址,经过公私合营,规模扩大,1978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华老字号”。现任老鼎丰厂长的徐玉铎,便是哈尔滨老鼎丰的第三代传人。与老鼎丰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靖宇街334号的亨得利眼镜店。在始建于1925年的一栋Ⅲ类保护建筑内,亨得利眼镜店也正在续写自己的历史。如今,老店亨得利的主入口开设在靖宇街与南大六道街交叉口,上方装饰着印有“亨得利”和“1923”字样的方形表盘。老店容身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天蓝色与乳黄色相间,欧式窗户周围装饰着各样浮雕。尽管横跨6扇窗的女儿墙已色泽斑驳,植物、花卉浮雕已被风雨侵蚀,但建筑当年的风采依旧不难想见。据《道外百年》记载,清朝末期,国门洞开,英商在沪杭等地经营亨达利钟表眼镜店,一时生意兴隆。国人应启霖、王光祖、庄鸿皋三人决定合资经营中国人自己的钟表眼镜店,与外商竞争,字号“亨得利”。由于经营得法,声名大振,招致英商不满。英商后以亨得利效法亨达利字号,影响亨达利声誉为名,诉诸法院。由于当地法院屈从英商势力,判决亨得利败诉。不过,亨得利没有妥协,上诉到高等法院,获得胜诉。打赢官司后,亨得利决定选派职工分赴各地经营分店,1923年,浙江宁波人周彭年来到哈尔滨,开设了哈尔滨分店。当时,正值钟表行业大发展之际,建店伊始,亨得利就坚持经营高、中档名牌钟表眼镜,以质取胜。为让顾客放心,他们与生产厂家订有合同,在商品商标下刻上“亨得利”字样。保修期间,见字即修。兴盛时期,亨得利有职工20多人,经营商品近千款。人们多以购得“亨得利”钟表眼镜为耀。然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亨得利也难逃压迫和盘剥。为保存力量,亨得利把部分职工转移至上海,哈尔滨老店则濒临倒闭边缘。直到建国后,周彭年的次子周东汇重返哈尔滨,在政府帮助下重新恢复亨得利字号,老店才“住”进老屋,再次开门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