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01-22 装修 由 旧模样 分享

加西亚·马尔克斯辞世已有半年,大师继《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后的另一部代表作《迷宫中的将军》即将和中国读者见面。本书描写了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1830年12月生命最后的14天,沿着马格达莱纳河幻影般的旅程。这趟旅程在信件与各种各样的回忆录中几乎没被提到,却恰好给了小说家在历史范围内创作自己故事的自由。马尔克斯用自己的学识和文采兼容了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虚构。《迷宫中的将军》西班牙语原版出版于1989年,为写玻利瓦尔这位拉丁美洲的传奇人物,马尔克斯与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的历史学家们进行了长达近三年的调查,投入了所有的文献知识、技术和智力。正如作者所说“《迷宫中的将军》表明我写的全部内容都符合地理和历史现实。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表现—更确切地说是试图表现—玻利瓦尔的人格,表现其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书中,玻利瓦尔在疾病困扰、心灰意冷和种种超出他控制的不利条件下,重访了河岸边的城市,重走了见证他辉煌战绩和抱负的道路,同时也重新体会了他所遭受的背叛……将军为了从西班牙独立而进行的斗争接续了他统一拉美大陆的未完成的梦想,然而最终他带着失望和遗憾离开了世界。马尔克斯的讽刺和反思从来都是深埋的。很多拉美革命家,开始都怀揣着改变现实、解救苍生的坚定信念,试图把国家和人民从苦难的迷宫中带领出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追求理想的途中就夭折于战火中;有些幸运儿,成功了,但早就被一种叫做“权力”的慢性毒药所腐蚀,背弃了自己的初心。玻利瓦尔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当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可实现,毅然选择了去国。放弃比欧洲大四倍的国家总统之位,让人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气量。《迷宫中的将军》出版后,拉美文学大师的卡洛斯·富恩特斯评价道:“《迷宫中的将军》最令人惊讶的是‘魔幻现实主义’元素全都不见了。这一次,马尔克斯的叙事非常直接,具有历史的准确性,关乎对权力的幻想与背叛,悲伤而令人颤抖。”《洛杉矶时报书评》赞则誉这部作品是“马尔克斯为拉丁美洲和一个传奇人物做了一次精彩绝伦的倒带。”

求《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生活不过短短数十载,一个人,一个家族,百年后剩下只有孤独。马尔克斯有这本书描述了南美洲五彩缤纷的文化底蕴。这本书除了主人公的名字很难记之外,也是一部不错的魔幻主义小说。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生活的孤独,心灵上的孤独,对于孤独,有的人只是说心灵上的孤独,也有的人说是世无知己。但再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孤独也是一种生活,生来彷徨,至死独去,孤独寂寞,未曾有人不能体会,但真正能道出其中孤独的寥寥无几,但这本书,却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幻想世界,道出了孤独,轮回。

求一篇马尔克传读书笔记

读哥伦比亚传记作家达索·萨尔迪瓦尔的《马尔克斯传》让我最为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达索只是讲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前半生,写到了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他的声誉正如日中天时就草草结束了。如此以来就难免给人留下一种马尔克斯的前半生的生活和创作似乎都是在为了《百年孤独》这本书做准备的印象。事实上,达索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从马尔克斯九岁那年在阿拉卡塔卡偶尔看到了《一千零一夜》开始,二十岁在波哥大读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二十二岁看到了索福克勒斯的著作,搬到墨西哥定居时读到了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甚至不厌其烦的回溯到了他童年时代记忆犹新的鬼怪故事,“外公讲的故事是现实主义的,充斥其间的死人是真实死亡的人;而外婆故事里的死人活着,并且寻找活人以消除自己的孤独”。这一切的阅读和生活一点一滴的潜伏在意识中并最终在1965年7月集中爆发的时候,就有了了这部我们以后再也不能熟悉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的第一个句子:多年以后,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想必会记起父亲领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关于《百年孤独》的创作过程已经毋庸赘言,它已经随着作者成为了一个神话。创作时间共写了十四个月,那是1966年中期的一天上午,马尔克斯在空无一人的家中写完了最后一个字,然后他突然有点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应付剩下的时间。他心里空荡荡的,“仿佛我的朋友都死了”,一年后他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百年孤独》出版后的异常火爆程度就连现今的畅销书作家也会咋舌不亦,虽然很多评论家都意识到了这是一部杰作,但是,大众对这部书的疯狂期待还是超越了马尔克斯的预期。正如博尔赫斯所言,马尔克斯从此站在了荣耀的聚光灯下,“告别了孤独”。达索在《马尔克斯传》中收录了一个小插曲显得意味深长。马尔克斯在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他的新书出版活动时,几个老朋友在饯别宴会上有些伤感地预言《百年孤独》将会带给他无尽的名望、荣誉和金钱,以致会把他从一个淳朴、腼腆的年轻人变成另外一个全然不同的人,一个现在的许多朋友都难以接近的人。马尔克斯自然进行了反驳,为了证明自己“苟富贵,勿相忘”之志,几个朋友在一个威士忌酒瓶的商标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它投向了时间和未来。事实证明,朋友的预言是正确,名声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无尽荣耀的同时,看似告别了无名小作家无人喝彩的孤独,其实霎时已经把他投入到了另一种孤独之中:一种名誉带来的孤独构成的高雅俱乐部,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一种时刻遭受误读而无法辩解的孤独。达索《马尔克斯传》的开篇选取的时间是1952年3月初,马尔克斯随着母亲回到了故乡阿拉卡塔卡镇。这次回乡之所以对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生涯意义非常,是因为“他意识到,为了弥补过去的时间,为了到达刚刚在阿拉卡塔卡所看见事物(废墟和孤寂)的本质,他需要一种更具宽阔的视野:因此必须上溯到童年的历史,进入时间,进入外祖父母诞生的瓜希拉省的那些村庄”。这是一种原始仪式性质“回归”,以祭祖的形式追溯童年孤独和恐惧的根源,挖掘出大地和家族的根,找回与土地之间的亲近——《百年孤独》中那个吃泥土的小女孩的隐喻性已经非常明显了。诗人帕斯曾说,对作家而言孤独一般有两重含义:一种是同一个世界决裂;另外一种是创造另外一个世界。但是对作家马尔克斯来说,孤独在他一生中有种吊诡之处。马尔克斯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了《百年孤独》里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是源于布恩迪亚家族“不懂爱情”,他还说“孤独的反义是团结”。他通过创作《百年孤独》来逃离内心积攒多年的家族的孤独感,他创造了一个“魔幻现实”的世界,但也正是这种创作才导致了他与现实世界的决裂。坦言之,这就是所谓的孤独辩证法。后来的作家无数次猜测在马尔克斯的笔端世界里,实际现实和虚构现实如何区分,现实与魔幻之间如何融合。另一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写给马尔克斯的传记《马尔克斯:一个弑神者的故事》中给出的解释是:所谓“魔幻”和“现实”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正是拉丁美洲神奇的蛮荒之地的生活常态。众所周知,拉丁美洲一直以来是个被遗弃的文明之外的孤独世界,而随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拉美文学的大爆炸,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世界迅速崛起并为人所知:一个孤独的世界告别不为人所知之后,成为了另一个所谓文明世界映照分明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尔克斯不过是这些走出拉丁美洲的众多作家中深知这种疏离和异化滋味的一个缩影而已。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要一篇简介,和读后感,或者论文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读后感: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可见,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孤独带有一定的矛盾性。 乌尔苏拉积极融入生活,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就这样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这种孤独的姿态。他们所有的努力似乎看是是没有结果的一种劳作。然而,按照本雅明寓言理论的说法,所有的寓言文本具有救赎性特点来解读,我们会吃惊地发现,他们不断反复劳作和西绪弗斯推石上山似乎有着某种相同的启示意义。不断反复劳作,而又毫无结果,这是一种超验的意象。“是一种对人类某种状态的说明。通过这样的说明,一个家族的孤独在此被进一步表现为现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 ’而且,历史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人类越是对自己有所认识,这种扰人心绪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长。而最为困惑的也许是,人类永远也无法看清自己。”就像羊皮纸手稿是一张写满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密码,一旦当人类彻底认清了自己,读懂了这张带有寓言色彩的手稿,人类也就会毁灭了自己。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一样,在一阵飓风中,永远消失在这个尘世了。《百年孤独》中的人们一直处于像《致密伦娜的情书》中说道:“我的本质是:恐惧。”以致密伦娜在给勃罗德的信中说“我还没有认识他的为人,就已经认识了他的恐惧……”。如同克尔恺郭尔所说:“当恐惧害怕他自己时,他就同恐惧对象保持着一种诡谲地关系。他的目光就再也离不开这个对象,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当某一个人想把目光从那个对象上挪开时,他就会感到后悔……”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在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故事中的战争是美洲反殖民战争的缩影。主人公“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他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其中最大的还不满三十五岁。他自己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但都幸免于难”,最终在革命与无休止的战争中,上校杀死了自己的亲密战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滞和反动,这和拉美洲的革命历程是吻合的。而上校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这是所有挑战孤独的勇士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后来无用的数年岁月。这同样也是美洲轰轰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后,那些昔日的英雄无奈选择。“我要为我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这句

声明: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96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