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出现的艺术形形色色,所以必须按照这个时代的比较广泛的各种文化倾向去探索它们的统一特性。就对艺术的影响来说,当时有三种文化倾向最为重要。第一种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这股势力不论在地区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正日益扩大。巴洛克艺术中的许多不朽之作,特别是意大利绘画和建筑中的许多作品,可能同教会所采取的新的宣传态度直接有关。第二种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巩固,随之产生强大的中产阶级,对艺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从法国王朝建造凡尔赛的宫殿和花园以及中产阶级发展绘画市场,可以窥见当时某些政治和社会发展对艺术的影响。第三种是在科学发展和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影响下,对大自然产生了新的兴趣。这两方面的活动促使人类对自身有了新的看法,一方面觉得自己微不足道(特别是受了哥白尼地球不是宇宙中心这一论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神圣伟大,因为在知识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总之,这些文化倾向连同它们在艺术中的反映,形成了艺术史家斯特乔(Wolfgang Stechow)所谓的宗教势力和非宗教势力共同保持的一种基本上令人乐观的新的均势。巴洛克时期风格的产生同反对“国际风格主义”的学院派抽象特点有关。罗马的早期巴洛克画家主要有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和卡拉瓦乔(Caravaggio)。意大利的巴洛克雕塑家和建筑师首推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路易十四风格,即“王室官方风格”,可以说是意大利巴洛克的一种古典化翻版,普桑(Nicolas Poussin)是法国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作品高雅、严肃、合乎逻辑、有条不紊,因而忠实体现了古代艺术风格,形成法国巴洛克的特点。研究法兰德斯的巴洛克风格,最好从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绘画着手,他创作了大型的祭坛画和神话作品,并且设计了一系列构思周密的宫廷画和寓言画组画。在荷兰,类似鲁本斯这样的一批早期大师曾在意大利学习,亲身了解了意大利巴洛克。此外还有一批现实主义的风景画家、静物画家、海景画家、肖像画家、家庭内景画家和教堂内景画家,以及如弗美尔(Vermeer)和林布兰特(Rembrandt)这样出类拔萃的大师。在西班牙出现了像委拉斯开兹(Velazquez, 1599~1660)这样杰出的大师。英国的巴洛克风格最明显地反映在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爵士为查理一世及其王室成员所画的肖像画以及列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 1632~1723)和凡布鲁(John Vanbrugh, 1664~1726)的建筑艺术上。同英国的建筑艺术一样,德国的巴洛克视觉艺术全盛时期直到18世纪才出现,即在阿萨姆(Asam)兄弟、诺伊曼(Balthasar Neumann, 1687~1753)和齐默尔曼(Dominikus Zimmerman, 1685~1766)设计的一些装饰华丽的大宫殿和教堂建成之后才出现。在音乐方面,艺术史上最显著的一个转折点发生于17世纪初的意大利。古代风格虽然继续风行,但后来仅用于圣乐,而现代风格则逐渐用于非宗教音乐。由于音乐语汇的扩大、圣乐与非宗教音乐之间、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因此,音乐领域中的巴洛克时期,如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也体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 这段时期的音乐中没有太多的思想,讲究韵律的优美。歌剧、清唱剧和大合唱是声乐方面最重要的一些新形式,而奏鸣曲、协奏曲和前奏曲则是为器乐而创作的。蒙特威尔地(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是“新音乐”的第一个伟大作曲家。在意大利师承他的是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和佩戈莱西(Giovanni Pergolesi, 1710~1736),都是意大利巴洛克歌剧大师。意大利器乐传统体现在该国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科莱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韦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以及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身上。吕里(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和拉莫(Jean Philippe Rameau, 1683~1764)是法国巴洛克音乐的两位大师。在英国,继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假面剧盛行之后,有亨德尔(1685~1759)在声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亨德尔生于德国,在意大利受过音乐训练。而与他的同代人巴赫(1685~1750)随后在德国把巴洛克圣乐推向了高潮。德国其他的著名巴洛克作曲家有许茨(Heinrich Schutz, 1585~1672)、柏格兹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 1673~1707)和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文学方面可以称为具有巴洛克特点的代表作是意大利马里诺(Giambattista Marino)、西班牙贡戈拉(Luis de Gongora)和德国奥皮茨(Martin Opitz)三人的著作。英国的形而上学诗歌,主要是但恩(John Donne)的许多诗歌同巴洛克文学有密切的联系。巴洛克时期在18世纪随着它的独特风格转变为洛可可(Rococo)式风格而告结束。
大约一个世纪,来自百度。巴罗克时期(Baroque period) 又译巴洛克时期。 (17~18世纪)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源于17世纪意大利,18世纪在其他各地繁盛。其范围包括绘画、雕刻、建筑、应用艺术和音乐。该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起初为贬义,长期以来用于描述形形色色的特征,从引人侧目、奇异到过分装饰都有。这一风格被反宗教改革的国家所接受;而天主教会所委制的艺术作品中都公然诉诸情感和感官知觉。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艺术家有安尼巴莱·卡拉齐(参阅卡拉齐家族)、卡拉瓦乔和贝尔尼尼。巴罗克艺术最宏伟的典范是凡尔赛宫。音乐上的巴罗克时期是从1600年左右到约1750年,其间出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声乐和器乐,如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奏鸣曲和协奏曲,杰出的作曲家有蒙特威尔地、巴赫和韩德尔。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其最早的表现,在意大利为16世纪后期,而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德国和南美殖民地,则直到18世纪才在某些方面达到极盛。
1. 简介“巴洛克”这个词在音乐史上的含义。葡萄牙语baroque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见下文)。2.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3.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节奏是怎样的? 主要分为自由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4. 巴洛克音乐采用什么调式? 大小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5. 巴洛克音乐的和声是怎样的? 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6. 什么是通奏低音(thoroughbass, 又称作数字低音figured bass或basso continuo)?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7. 巴洛克音乐的织体是怎样的? 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8. 巴洛克时期的曲式是怎样的? 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如组曲、变奏曲、协奏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常用前奏曲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搭配关系。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同时也有分段结构、变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进行变奏的帕萨卡利亚、夏空形式。9. 巴洛克时期有哪些主要的音乐体裁? 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 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10.巴罗克时期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11.巴罗克时期音乐的力度是怎样的? 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巴洛克艺术的起源】 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当时有许多人抱持文艺复兴时期持续不坠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过着退隐山林、禁欲苦修的宗教生活,他也是随着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逐渐兴起的。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做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今天看《苏菲的世界》中苏非和哲学家从笛卡尔的《方法论》谈起,谈到了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印象中,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过茜茜公主的一些文物特展,好像是巴洛克时期的,特别的奢华繁杂。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无论在艺术还是生活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而另一方面,也有一股退隐蔽的潮流逐渐兴起。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把握今天”,另一句是“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它的特色是浮华而矫饰的,在同一时期,也有很多人意识到世事无常,明白我们周遭的美好事物总有一天会消殒凋零。政治方面,巴洛克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烽火遍地,由于这些战争,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十七世纪也是阶级差距最大的时代,瑞典的巴洛克时期随着古斯塔夫三世的遇刺而结束。 17世纪的人说过“人生如戏”,现代戏剧(包括各种布景与舞台机关)就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演戏的人在舞台上创造一种假象,最终目的就是要显示舞台上的戏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戏剧成为整个人生的缩影,它可以告诉人们“骄者必败”,也可以无情的呈现出人类的软弱。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剧作是1600年写成的,他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他的剧本中有许多片段讲到人生如戏,你一定听过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句台词吧“存在不存在,是问题所在”(哈姆雷特)。除了将生命比喻被舞台之外,巴洛克时期的诗人也将生命比喻为梦境。写《杰普大梦》的北欧大作家侯柏格是巴洛克时期过渡的开明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此前早已有人把生命比喻梦境,包括印度与中国的作家,比如中国的庄周梦蝶。 挪威有一个巴洛克时期的天才诗人叫达斯,他一方面描写人世间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则强调唯有上帝才是永恒不变的。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描写今生与现实人间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描写天上与来世的情景,这使人想起柏拉图将宇宙分成具体的感官世界与不变的概念世界的理论。 他们的哲学特色同样也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并存,并且充满了强烈的冲突,是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冲突。在整部哲学史上都可以看到理想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影踪,不过两者很少像在巴洛克时期这般明显共存。理论上所有自然界的变化都可以用数学精确的计算,就这样,牛顿成就了我们所谓的机械论的世界观,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部很大的机器。但18,19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则不同,他们认为,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数,这个观念被称为“决定论”。19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宣称,思想与脑袋的关系就像尿液与肾脏,胆汁与肝的关系。所以,17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笛卡尔和斯皮诺莎也曾绞尽脑汁思考过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以后学习和讨论。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开始于1600年,1750年巴赫之死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的结束。这是音乐史上的第一个伟大时期。 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伟大艺术风格之一。 这时期的音乐家,如早期的蒙特威尔第、吕利、普赛尔、拉摩和维瓦尔第等大师已快被许多人遗忘,但晚期的音乐大师,巴赫、亨德尔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则得到大家的重视,毫无疑问,他们的音乐是人类音乐的永恒经典。
1、“巴洛克时期”即“巴洛克时代”,是一种风格所处的时代,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时期。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 2、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进行流畅,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1600年以后这种织体日渐少用,只有在教会音乐中才能见到,这是因为教会音乐受传统及固定的礼拜礼式所束缚,因此是最为保守的。 3、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促成了后来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兴起。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德、意、法等几个国家最具代表性。
一、巴洛克风格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在美术中可以从卡拉瓦乔(1573-1610)的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在音乐上我们也早已从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以及道伦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们的下一代则更往前发展了。要制造出这些强烈的效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一般地说,文艺复兴时期平稳的复调音乐已不适合新时期所需要的特色。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进行流畅,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1600年以后这种织体日渐少用,只有在教会音乐中才能见到,这是因为教会音乐受传统及固定的礼拜礼式所束缚,因此是最为保守的。“对比”可以表现为各个不同的方面:音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快与慢的段落对比或快慢声部间的对比);力度的强与弱;音色的不同;独奏(唱)与全奏(合唱)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中存在,各有它们的地位。许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使用协奏曲或复协奏曲形式(此词本身意味着明显的对比因素),这种形式的基本特点是织体的变换,有时用一个声部(独奏)或几个声部,有时用较大的群体合奏。最明显而强烈的对比是当时出现的一个新的体裁叫做“单声部歌曲”(monody),它是一种独唱歌曲,大致是在上面有一个流畅的人声声部,配以琉特琴或羽管键琴的伴奏,伴奏的进行较为缓慢,这一体裁的代表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造者)是作曲家兼歌手卡奇尼(Caccini,约1545-1618)在他划时代的作品《新音乐》(Le nuove musiche)歌集中,人声的旋律依循歌词的意义,变化极大,在节奏和织体上可以从很简朴到非常富有装饰性;而且又与几乎固定不变音型的伴奏声部形成对照。卡奇尼属于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会社”(一个由音乐家、诗人、贵族组成的团体)成员,他在十六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接触到将古希腊音乐中表现感情的观点加以再创造的概念,这个团体遵循这个概念采用了“单声部歌曲”的形式。上述“伴奏”这个词,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中几乎不用考虑,作为一个观念,它属于巴洛克时期,它意味着乐器声部之间的地位不同。事实上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风琴(或拨弦乐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声部,上面标出数字指示他应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经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维奥尔琴或大管)一类可延长音响的乐器演奏低音声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这种使用通奏低音的织体是:上面一个人声或乐器的旋律声部,底部是一个低音乐器,中间填以和声,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风貌。上面的声部也常有用两个的,有时是为两个歌手写的,有时是两把小提琴(此时即称三重奏鸣曲),此种结构在巴洛克音乐中也很典型,特别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说明由低音产生和声的概念对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突然,在十六世纪中已有将低音声部区别于复调音乐中上面其他几个声部线条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时期这种风格才清楚地确定下来。与上述的变化一起,而且是有关的,是放弃复调(更精确地说,复调音乐成为一种老式的方法,几乎只用于教会的某一类音乐中)。重视和声必然导致在一首乐曲中出现和声进行的若干终止点,这些终止点称终止或收束,是由于某一种标准的一系列和声进行而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是节奏的进行,在声乐中,旋律要表达歌词的情感,必须按照(甚至夸张)语言的自然节奏;在器乐中(包括一些声乐,特别是合唱曲)有用舞蹈节奏的。由于低音用了舞蹈音乐的节奏型,加速了调性感觉的发展以及向某一个特定的音进行的趋向性。与此同时,新乐器种类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乐器为小提琴族系。当时维奥尔琴的发音适合复调音乐的清晰但却缺乏节奏的动力感,而小提琴洁净明快的运弓以及其演奏辉煌技巧乐曲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节奏的音乐,与单声部歌曲相比更有发挥技巧的能力。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的交替进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乐中有这样两种不同风格的交替进行是为了新奇和效果。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单旋律音乐中不使用对位,其形式是由旋律与低音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结构,在反复出现的低音声部上的变奏。在乐器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组合的乐器,以及替代维奥尔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乐器更灵活而且能演奏较高的类似人声的音域。二、巴洛克时期欧洲各国的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促成了后来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兴起。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德、意、法等几个国家最具代表性。1. 巴洛克时代的德国音乐巴洛克时代的德意志音乐,以许茨、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做金字塔,他们的音乐就好比是塔顶,因为他们不但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的新音乐,而且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许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二十四岁时赴意大利留学,师从于威尼斯乐派的大手笔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回国后,他发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剧《达夫内》,后来还创作了许多的受难曲。许茨与巴赫和亨德尔恰恰相差了一百年,他的风格对于这两位巴洛克音乐大师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无论在传统音乐的集大成方面,还是在追随新思潮方面,都在音乐史上放射着异彩。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他的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巴赫音乐则在声乐作品中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为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歌剧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诞生在“音乐的摇篮”——欧洲文明古国意大利。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一批对古希腊艺术很感兴趣的贵族。这些贵族决心赋予希腊戏剧以新的生命,于是他们开始给古老的希腊故事谱曲,并由合唱队穿上戏装把整个故事演唱出来,这就是歌剧的雏形。发展到后来,故事里的角色分别由歌唱者担任;在合唱节目之间,则由男女歌唱家分别担任独唱。当角色的话语轻柔时,台词被处理成半唱半说,这种歌唱很象一首赞美诗,被称为宣叙调;而强烈的感情则是真旋律来表现的,称为咏叹调。而后,咏叹调被专门用来炫耀歌手的美好音色。当时,一部歌剧无论在意大利、英国还是在德国上演,其咏叹调总是用意大利语演唱,而宣叙调部分的演唱则是用本国语言。在意大利的巴洛克音乐中,可与早期歌剧相媲美的还有弦乐,当时歌剧的古序曲和协奏曲都是以弦乐为主的。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盛产小提琴家,如托莱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莱里(Arcagello Corelli,1653-1713)、维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他们都早于巴赫。这些音乐家不但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全是小提琴音乐的作曲家。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地区的克雷莫纳(Cremona)人中,小提琴制作家可谓层出不穷,如阿玛蒂、瓜内利和斯特拉第瓦利等,他们精心制作的小提琴,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歌剧的序曲必须分为三部分:快速开始,中间部缓慢,快速终结,这种形式后来成为协奏曲和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乐器,至今仍是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也是极为重要的室内乐及独奏乐器。可见,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影响极为深远。3. 巴洛克时代的法国音乐在当时的法国巴黎,歌剧和古钢琴音乐在各王侯贵族的府邸内极为盛行。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脱离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而独立成长,已经接近于舞剧的形式。在巴洛克时代,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是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创作的歌剧简洁明晰、旋律优美,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其内容辛辣、幽默,入木三分。与歌剧同时盛行的是古钢琴音乐。古钢琴常常附以代表巴洛克文化的装饰,它与羽管键琴等同为现代钢琴的前身。当时的古钢琴大师有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年),他们为古钢琴谱写了许多组曲,其中的很多曲目至今仍广为流传。1722年出版的《和声学概论》(拉摩著),是音乐史上最早的和声学理论著作。
在文化史上,一般把17世纪称为巴洛克时代,这一名词原是出自中世纪逻辑学上三段论法,在16世纪末把它移植到意大利的建筑风格上,17世纪又推移到了法国而达到了顶点,进而又把它推广到整个欧洲的艺术上去了。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热尔曼·巴赞指出,巴洛克(Baroque)一词,不论出自西班牙语barrueco还是葡萄牙语barroco——在宝石学中的意思是“不圆的珍珠”,对新古典主义评论家们来说,它是无节制和低劣鉴赏力的同义词。他指出,巴洛克甚至受到当代美学家的称赞,他们将其扩展为一种艺术观念,用以反对古典主义。而在帕瑞克·纽金斯看来,巴洛克更多的是和戏剧性的艺术联系在一起的。他将巴洛克建筑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抛弃了对称与平衡,而转向对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体块的试验。第二是抛弃方形和圆形的静态形式,代之以漩涡和动态: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曲线形,波浪形立面和平面。第三是采取极端戏剧化的形式,并由此产生许多幻觉。巴洛克建筑一方面冲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另一方面也常常和古典主义建筑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