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碌 Lin Zhenglu,出生于1971年,福建莆田人,哲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
林正碌的生平经历:
1993-2007 年经商;
2005-2007年著《数性宇宙论》;
2008年从事油画创作,无师自通;2009年至今担任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策划总监。
扩展资料
林正碌的油画作品:
《画室里的餐桌》、《画室一角》、《老实人》、《梨花树下》、《模特小薇》、《瓶瓶罐罐》、《人体写生现场3》、《人体写生现场4》、《四月》、《躺着的人体1》、《躺着的人体2》、《躺着的人体3》、《午夜啊龙》、《乡舍》。
《小黑、小黄》、《小黑画室》、《扬扬》、《坐着的人体》、《出租屋男女2》、《工作室》、《李逵叫城》、《两个好朋友》、《无奈》、《夏日乡村》、《现场写生》、《小储》、《张飞》、《自称猥琐男》等。
额,这个问题还是抽象了一点啊,高考美术那我跟你说要考哪些吧。素描考的有真人头像写生,真人头像默写,真人头像【帮你给一副简单的线描的头像,在半临摹半默写】,静物写生【比较少】,静物默写,创意素描【给文字题,有点类似于设计】,半生带手写生【一般联考喜欢考】。色彩就简单一些,大部分考的是静物默写,静物半默写【给几个静物】,场景默写,真人头像写生。速写只有一部分的学校考,一般考场景默写,场景写生【画室一角,考场一角】,单人默写【有的会给出文字题,有的要求比较苛刻】,单人写生,单人多种动态短时间写生【有难度】,特殊动作默写【北京的学校喜欢考一点】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校园一角作文(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园在我心中是那么的美丽,每当我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就映入眼帘。那干净明亮的教室,幽雅闲静的画室,宽敞明净的舞厅,储满丰富“粮食”的阅览室,可以洞察世界的电脑室……无不深深吸引着我,其实我最喜欢的一道风景线就是学校的鱼池。
小假山鱼池在一号楼的前面。假山顶上喷出两股清泉,一股像利箭一样直冲天空,在半空中突然变成花一样,一朵一朵地往外冒;另一股荷花一样撒下无数晶莹的水珠。
经风一吹,就变得如烟、如雾、如云、假山下面有个水池,池水及清,清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有时候,一阵微风轻轻拂过,一池的水就漾起波纹,特别好看。金色的阳光一照,池水金光闪烁,就像水面漂浮着水晶和钻石,真让人陶醉。池里还有很多鱼。你看,一群群小鱼、小虾、大鲤鱼等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我爱学校的假山鱼池,我更爱我的校园。
我们学校的东北角有一个大花坛。
花坛约有2。5平方米,是地图形的。花坛西边有一株对节白腊。你别看它还长细小的叶子,其实它的年龄比我爷爷的年龄还大两倍呢!
花坛里长着许多四叶草,站在楼上看,真象铺着一层绿油油的地毯呢!对节白腊的旁边有一个石柱,老师告诉我们:那叫虎皮石,它代表青藏高原。虎皮石上有许多颜色不一的石子,高高的,凹凸不平,很像一座小山。
南边有一丛丛小叶黄杨,它们排列在一起,就像雄伟的长城,它上半碧绿,下边深绿,好看极了!
花坛的东北角有一丛丛火棘树,它们长得非常茂密,老师告诉我们:它代表东北的林海。
最南边还有一棵银杏树。它高大无比,可能有五米多呢!它是那么挺拔、结实,就像花坛里的哨兵一样。但它的叶子不多,我想,应该是现在快到冬天的原因吧?它的叶子很像鱼尾巴。起风时,那鱼尾般的叶子便迎着秋风翩翩起舞。
我们的校园一角真美呀!
我们的校园非常美丽,但校园里的悦纳园更美丽。
一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悦纳园。走进悦纳园,首先看到的是碧绿的池塘。池塘里有许多的小金鱼。看这两条你追我赶,丝毫不让。看那两条在互相吐泡泡,好像在说:“我们家好美啊,我们真幸福!”池塘里还有许多的睡莲,到了中午,睡莲会慢慢地展开美丽的笑颜。
池塘里还有一只大乌龟和一只小乌龟,好像父子俩。它们一会儿伸出脑袋晒太阳,一会儿缩进壳里睡大觉,每天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池塘的后面还有一座用石头砌成的假山,假山的上面还有一个小瀑布,走近还能听到叮咚叮咚的响声。
由一颗颗美丽的鹅卵石铺成的“地毯”围绕着小池塘。路边长着绿油油的小草。假山的后面长了些月季,每天都会张开美丽的花瓣,黄澄澄的花朵,像一张张笑脸朝我们微笑着!月季后面有翠绿的竹子,高高的像一根根顶天立地的玉柱,非常的美丽、雄伟!
进了校园,向左看,一个美丽的小花园映入眼帘,它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春天来了,迎春花争抢着绽放自己最美丽的笑脸。它舞动着绿色的腰肢,装饰着黄色的衣裳。一阵春风吹过,整个校园都陶醉了。
5月里,粉红的蔷薇一朵挨着一朵,爬上了校园的小亭子。小蝴蝶舞动着美丽的翅膀,在花丛中嬉戏。“嗡嗡嗡——”听,那是谁呀?哦,原来是勤劳的小蜜蜂在花蕊里采蜜啊!
休息了整个暑假,开学的第一天,经过小花园的时候,我发现雏菊含苞欲放,叶子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一阵风吹来,小露珠摇摇摆摆,不甘心地跳了下来。它是不是也想看一看雏菊那美丽的花朵?北风呼呼地吹,小朋友们都换上了厚厚的棉衣,大雁鸣叫着向南方飞去,小花园里没了鲜花、嫩草。忽然,我闻到一股清香,白雪里有一个枝头上“着了火”。走近一看,原来是几朵蜡梅呀,我要向它们学习不畏严寒的精神。
美丽的校园一角,春夏秋冬都别具色彩。我爱我们的校园,爱我们校园里的小花园。
我们学校鲜花盛开、鸟语花香,是一个美丽的天堂。学校的花园设计非常的美观,简直比增城广场的风光还要好,让我们每次回学校都有种走进公园的感觉,让人心情非常愉快。
这里不仅有含苞待放的花蕾、苍翠欲滴的绿化树、绿油油的草地,还有一个户外体育园地。
学校的户外体育园地位于操场和食堂的中间,这里的地板涂上了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吸引人。同学们最喜欢在这里玩了,因为这里有好玩又可以健身的体育器材,有独木桥、荡秋千、单杠、攀登架、跷跷板等等。这个体育园地真是我们上活动课的好地方,因为这里不仅有着美丽的风景,还有健身器材,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沐浴阳光还可以在这里做好玩的游戏,同学们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来边玩边锻炼身体。瞧,有的在玩跷跷板,有的在玩攀登架,有的在走独木桥,有的还在荡秋千……每到这个活动时间,这里就洋溢着欢声笑语。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啊!
每次来到这里都让我流连忘返,这里到处都充满着我们快乐的笑声。这热闹的场面和欢声笑语交集在一起,仿佛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们的学校很美,美得如仙境一般。
走进校园的小操场,一排排整齐的玉兰树出现在眼前。它们像士兵,像守卫,玉兰树的树干凹凸不平,树叶像翡翠。夏天,它就开出了洁白又带香味的花,很美。
再看看文化墙,第一个项是“珍惜生命,安全第一”,它告诉同学们要遵守交通,后面是写的怎么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同学们喜欢学习。“十二个好习惯”可以让我们一生受益。“数学天地”能开动我们的头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同学们爱上读书。
我们的教学楼有三层,一楼挂着几个大红灯笼,好像在欢迎同学们呢!上了教学楼,最右边是我们的教室,走进教室,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书架里的一排排的书。一下课,同学们就会一窝蜂地走到书架边去拿书看。书架上面有我们班办的黑板报,内容也非常丰富。
下课后,同学们也喜欢去小操场上玩,大家在校园里心情地奔跑,尽情地玩乐,有的跳皮筋,有的打篮球,还有的打乒乓球,小操场上一下子就热闹了,沸腾了,活跃了。
我爱我们美丽的校园。更爱学校的小操场。
我们学校是个美丽的校园,它叫东华小学。学校里面有两座美丽的大花坛,它们一年四季香气逼人,很远你就可以闻到一股花香。但是最美的要数三年级教学楼前面的那四棵大柏树,还有那一大片草坪。
那四棵大柏树,听老师说那是老师的老师在上学的时候栽的,到现在都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但还健康地生长着。大柏树非常高,非常粗,最粗的要像我这样高的四个同学手拉在一起才能抱得住。
那四棵大柏树特别绿,我们三年级同学活动课时在前面操场玩累了,就去那四棵大柏树下休息。那枝叶茂盛的大柏树像撑开的大伞,太阳光刚好能被遮住。树的绿色把我们映成绿色,非常凉爽。
那四棵大柏树像四位老爷爷手拉手站在一起。虽然大柏树都很老了,但是却站得笔直。
还有陪伴那四位“老爷爷”的一片草地,绿油油的一片,像是铺了一大张绿毯子。小草从地下钻出来,风一吹小草就左右摇晃,像是在做操,又像是在向“老爷爷”问好。
大柏树和绿草地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净化空气,而且为东华小学构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爱美丽的校园,更喜欢那四棵大柏树和那片绿草地。
今天早晨,还跟往常一样,小闹钟早早就叫我起床,我洗了脸刷了牙,背上小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走进学校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很大的环形操场,早晨,有很多同学在操场上训练,有的在踢球,有的在跑步,还有的在跳绳。通过一条青砖铺成的’小路,就可以看到几栋高大的教学楼,不时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我们教学楼的旁边,有一个圆形的小鱼塘,鱼塘里有清澈的泉水,泉水边儿排列着一些不规则的假山,假山底下还有许许多多洁白的鹅卵石,鱼塘后面还有一排整齐的小树,小树下面生长着葱葱绿绿的小草。鱼塘里还住着一群漂亮的小红鱼呢!每天早上,我来到学校,第一眼就要看一看小鱼还好吗!每次都看见它的嘴巴神秘地吐着泡泡儿,好像是在对我说:“你好呀!欢迎来到学校,昨晚我好想念你啊!在学校一定要好好学习哦!”传统节日到来时,这个小鱼塘都会被打扮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每当看到这群小鱼,都会激励着我精神抖擞地走向教室。
我爱这个可爱的小鱼塘,更爱我们的学校!
在我们校园的中央,有一座圆如圆月,美如仙境的花坛。那里一年四季都是鲜花盛开。
美丽的春姑娘来了,使花一下子明艳了起来,她用魔仗一点,花坛就一下子变成五颜六色的了。有各色的映山红、玫瑰花、野花和金灿灿的油菜花……都互相怒放了。花坛周围是高大挺拔壮实的松树,看着他们表情严肃,好像要誓死也要保护这座花坛,保护这块土地。春姑娘舍不得离开我们但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炎热无比的夏天来了,天气热的像是在火炉烤着一样。这时我们便会跑到绿树成阴的松树下乘凉,做游戏,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有的在玩捉迷藏,有的在跳绳……花坛中的向日葵露出了盘子般大小的化盘。
我们告别了炎热无比的夏天,又迎来了凉爽的秋天。向日葵的花盘中长出了一盘的瓜子。时不时还能看到几朵颜色不一的菊花和散发着香气的桂花。松针掉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完好的。
凉爽的秋天过去了,接来是寒冷的冬天。花坛里像铺了一层银色的地毯,松树上披着一件银装。腊梅和红梅被这皎洁无暇的白雪覆盖着,像是在和我们玩捉迷藏一样。
我喜欢这座花坛,喜欢它一年四季各种各样景色和这艳丽的鲜花。
在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校园的景和情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而花坛是我心中最难忘的。
初春的花坛已经是生机勃勃了,红彤彤的小花,绿油油的小草,都竞相向人们展示它的风姿,你看周围的柳树,像美少女的绿发。上体育课时,这里就是我们男生的乐园。男同学三五成群结成一伙儿,在花坛里捉蜗牛,有时候把蜗牛放在女同学的文具盒里,每当女同学打开文具盒,都会放声尖叫,那时的我们,别提多高兴了。
夏日来临,花坛又换了一番景象。花儿个个都绽放笑脸,一株株清秀挺拔的柳树屹立在花坛四周,像一个新娘。当同学们被烈日晒的汗流浃背时,就会到这儿乘凉。
深秋,花草凋落,秋姑娘把树木上的叶子涂上了斑斓的色彩:淡黄的、深黄的、咖啡的、棕色的,再慢慢被树妈妈送到了大地奶奶的怀抱。
隆冬,冬姑娘给大地穿上了一身银装,到处都是白茫茫的。这下,可乐坏了同学们,一到下课,都迫不及待的来到花坛旁,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了!
这就是我们的校园一角——花坛,你喜欢它吗?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七星园。大家会问:“七星园里有七颗星星吗?”别着急,让我慢慢的介绍。
七星园位于我们学校中心地段,它占了学校一大片地方。刚才有人问七星园有七星星吗?其实啊,它是有七个活泼可爱的星娃娃,它们不但有好看的外表,还有鲜艳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大家一听这就是彩虹的颜色。对于我们来说,它们就是学校的幸运物,所以领导们把它们视为吉祥物。
夏天,同学们最爱去那玩,因为花园有一棵三十多年的松树。走进去,夏天的燥热被远远的抛在脑后,而且不时的会吹来一阵凉爽的风,去过那的同学都纷纷地说:“这不仅美,还凉爽,真是一块宝地啊!”
雨后的七星园才堪称一绝。花儿和小草显的格外有精神,仿佛在说:“昨天的那场雨,很及时,再不来,我们渴的就不行了。”所以七星园是我们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七星园了,它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所以我最喜欢七星园了,我要好好保护七星园。
马蒂斯-现代绘画的色彩魔术师!於1869年12月31日,生於法国北部近比利时的 Le Cateau - Cambresis。父亲是经营五金和贩卖粮食的商人,家境小康。18岁时的马蒂斯,先至巴黎学法律,二年後回到故乡当书记。原本的生活是跟艺术扯不上一点关系的,然而,就在20岁那一年,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对後世的艺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890年6月,马蒂斯因盲肠手术而住院,就在他疗伤康复期间,他母亲买了画具颜料给他,本想让他排遣无聊的,不料他却因此而迷上了绘画,并因此而坚持走向艺术创造之路!而就在他放弃法律改学艺术之际,父亲虽然相当反对,但终究还是让他至巴黎学习,并供给他生活费近十年之久!让马蒂斯有充份的学习和成长,这一点,他父亲是功不可没的!马蒂斯的习画之路起步的晚,他先进入朱立安学院,准备巴黎艺术学院的考试,不料却名落孙山。有一天他在该校庭院画石膏像时,被一位象徵主义的教授-摩洛所注意,乃特别允许他进入他的画室,成为一位非正式的学生!1895年,马蒂斯通过了正式的考试,成为巴黎艺术学院的一员,连同在画室期间,他总共陆陆续续地花了十一年的时间至罗浮宫临摹,藉以吸取前人的经验与菁华!而就在马蒂斯入艺术之时,正是巴黎艺坛面临转型,各方豪杰荟集巴黎的时候!那时印像派已过,点描派则还在持续著,沙龙展裏,梵谷、高更、塞尚的回顾展正轮流举行著,加上中东伊斯兰风艺、非洲黑人艺术等的展示,在在地让好奇又好学的马蒂斯卷入了这股热潮!终其一生,他好奇与好学的个性,使他能不断学习,自我充实也因此常能不断的自我突破!现在,就让我们对他各时期的创作,作一番概括的介绍吧!画风的转变与作品赏析 1890-1905:发现现代艺术 一方面学习,一方面扬弃,是马蒂斯创作的过程;在相互对立的二极中力求调和,因而发展出新的境界...1905-1907:”野兽派”时期 ”形”与”色”是绘画的二极,是无法同时兼顾,因而要有所取舍..,马蒂斯选择了~色...1907-1913:艺术及装饰 马蒂斯梦想的是一种平衡、纯粹而澄澈的艺术;舒爽的艺术像是一张安乐椅般,能令人消除身体的疲乏和紧张...1913-1917:抽象及实验 这段最不像马蒂斯作品的时期,采用冷峻、黑冷色调,表现出阳刚与坚硬的一面...1917-1930:尼斯前期 陶醉於北非那异国情调的马蒂斯,乃在自己的画室的一角,营造出一个富波斯风味的景观...1930-1943:主题及变奏 虽是已入六十岁的马蒂斯,一旦执起笔来,仍然是光辉夺目;他浓纯的色彩,即使是黑色的画面,也爆出强烈的光彩...1943-1954:最後的创作 病床上的马蒂斯,用剪刀在各种涂满不透明水彩的纸上,剪出各种形色相俱的艺术...
代表作 《日出·印象》 《干草垛》 《阿尔让特伊大桥》 《阿尔让特伊的帆船》 《鲁昂大教堂》 《睡莲》 莫奈最喜欢画水。他搬到席芬尼后不久,就引溪水筑池,在池里种了黄、红、蓝、白和攻瑰色的睡莲。他对这些花的爱好,与日俱增,前后将近30年,屡画不厌,并且越画越大越抽象。在他晚年所绘的巨幅油画前,观者会有悬身于怪异水世界上空的感觉,看着白云的倒影在睡莲巨叶间的水面滑过。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总理克雷芒梭。有一天莫奈对克雷芒梭说,他想造一间陈列室,四壁满挂巨幅睡莲画,好让人在这炮火连天的世界里,有个可以静思的地方。克雷芒梭鼓励他进行这项计划。可是莫奈的目力日渐衰退,常因力不从心而忿怒地把画布割破,并曾有一两次说要放弃这个计划。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理听了,便从内阁办公室赶往席芬尼劝这位老人不要气馁。“画吧,画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会有不朽之作的.”克雷芒梭没有说错。莫奈为纪念第一次大战休战献给法国,在巴黎橙园陈列的《睡莲补壁》油画,公认是莫奈最超卓的作品。他接受白内障手术后,目力颇有进步,因此得以在暮年继续作画。有时仍会暴躁而把画布割破。不过在得心应手的时候,他自知已几乎实现了少年梦想,把“不可能画得出的空气美”差不多画了出来。他86岁去世,死前不久,他从席芬尼写的信里还说他在一天工作中得到无比欢乐。 1.《日出·印象》日出·印象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当18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的评论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一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该画1985年前被抢劫,据法国被盗艺术品侦缉处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岛一座别墅中查获。 2.《干草垛》干草垛进入90年代,莫奈创作了若干组作品,即“组画”。所谓的“组画”,就是画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对同一物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画作。这大概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个特色。比如1890—91年间,对同一干草垛,画家分别对在不同季节的早、午、傍晚的阳光下,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任职多达15次的描绘。 3.《阿尔让特伊大桥》 【画作名称】《阿尔让特伊大桥》 【创作者】克洛德·莫奈(法国) 【创作年代】1874年 【类别】布面油画 【风格】 【题材】风景 【规格】60cm×80cm 【材质】布 油彩 【存藏处】巴黎 奥赛博物馆藏 阿尔让特伊大桥 【作品赏析】 该画是一幅充满阳光的风景,各种冷暖的色点与絮乱的小笔触,在深思熟虑中被组合进画面,使画面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洋溢着色彩的旋律。强烈的光被分散到树丛、河流、大桥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尔让特伊大桥成为光的杰作。这也是画家艺术个性的表现。 1.莫奈《日本的桥》所描绘的真实图景。称为Japanese Bridge。 2. 有人要求桥宽足以允许小型拖拉机和拖车穿越。设计模仿了此人曾参观的在罗斯柴尔德(Lord Rothschild)家族在南安普顿(Southampton)居所附近的Exbury Hall的设计。该建筑使用英格兰橡木成品和金属装饰,尽管基本上隐而不见,还是能看出是不锈钢的。桥板由交替的厚夹板组成,有助于拖拉机还有徒行者穿越拱桥的时候抓住桥面。 4.《鲁昂大教堂》鲁昂大教堂 《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1892 克劳德·莫奈 油画 107×73 cm 奥塞博物馆1907年从画家手中购藏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莫奈所关注的正是这一点;总之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莫奈二十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称赞这些画“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1892年,克劳德·莫奈在其生前的最后居住地吉维尔尼安定下来后,便动身去了鲁昂,处理一件家事。这古老的城市已实现工业化,港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画家在此捕捉到了一幅他在其绘画生涯中所见过的最美的图景之一——鲁昂大教堂。此大教堂是献给基督的母亲圣母的,是法国最为雄伟的一座哥特式建筑。教堂于 12世纪开始建造,13世纪因遇大火而重建,到16世纪才建成今天这个样子。 哥特式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备受漠视,被认为太过粗俗;到18世纪末被重新发现,经过分析论证后得到修复;最后得到了1791年创办于巴黎的法国古建筑博物馆的正式确认。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时期的诗人和小说家从中找到了黄金时代的影子;主张把纯净清新的中世纪艺术重新发掘出来。1837年成立的古建筑委员会因而担当起了修葺和恢复古建筑的重任,此热潮随着19世纪鼎鼎有名的大建筑师欧仁-艾玛纽埃尔·维奥莱公爵所展开的拯救行动而达到顶峰。他的这一行动,受到了时任古建筑总巡视员的作家普罗斯佩尔·梅里美的支持和鼓励。 在此之前,已有英国的波宁顿和透纳以及保尔·于埃和柯罗等浪漫派画家,将鲁昂大教堂作为其绘画的主题。印象派之前的画家,如布丁和容金德,以及随后的卡米耶·毕沙罗,对此图景所得出的印象仍属传统范畴,即高耸而又别致的教堂身影,在周围的景色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1892年2月至4月中旬及1893年,莫奈在两次大行动中为此教堂绘制了30余幅油画。他是从三个不同的位置画的。第一个位置差不多选在教堂的正对面,即一家衬衫店。商店内的工人来来往往,使得他无法工作;他于是又在一家时装店二楼的试衣间安顿下来;由于顾客的埋怨不绝于耳,画家只得用一扇屏风把自己同外界隔开。到了1893年,他又选了第三个地方;这一次,他经常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时作画,最多时候同时画14幅画,随着光线和时间的转换而不停地奔波于各帧画幅之间,努力捕捉色调和明暗的变化,树立起其色彩的构架。莫奈在这两次大的行动中所经历的探索、疑虑、困扰和失望,在他写给妻子艾丽丝的信中表露无遗。信中写道:“我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我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就这样,我在做常人难以办到的事……我已殚精竭虑,几乎要垮掉了。一天夜里,我的噩梦一个接着一个;我梦见,教堂不知怎么倒了下来,压在我身上;其颜色好像变成了蓝色,但很快又变成玫瑰色,最后竟又变成了黄色。”画家此前已就同一主题而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和不同光线下,从不同的视觉角度画了一大批画:1891年创作的《草垛》及《白杨树》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对色彩斑斓的开阔视野情有独钟的莫奈,如今是第一次直接面对这巨大的、乍一看去几乎是单一色调的石头建筑。画家从他距哥特式教堂不到 50米的窗户望去,所看到的只是教堂的中央大门,大门左侧是圣罗曼塔楼,右侧为波尔塔楼,二者的气派和风格全然不同。塔楼、中央大门、三角楣、拱形曲线、小连拱廊、尖形拱肋、大门三角楣以及雕刻精细的长廊,时而淹没于明亮的光线下,时而又处于暗影的笼罩之下;有时因诺曼底天空不断变幻的大气而在色调上造成难以言喻的微妙变化。莫奈所关注的正是这一点;总之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 相反,《鲁昂大教堂》这幅画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改换窗口画出来的,存放于马尔莫当博物馆。如今仍保留着草图状态的这幅画,稍稍从侧面看去,其黄色和浅玫瑰色已随着侵入其基础部分的巨大蓝色暗影而看不出来了。在正中的三角楣顶端,阳光和暗影却异常分明;珊瑚红的笔触在门框处呈曲折状,为突出每个空隙处而使用的鲜红色和橙色,使得整个建筑熠熠生辉。各处雕塑则因用的是淡蓝色而基本上难以看出,塔楼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过淡紫色大圆花饰的长廊都用的是这种颜色……阳光及各种折射光的明灭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筑物得以形成,而又将其化解……除正门的上方,颜料都用得很淡。为恢复光的活力,莫奈发明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笔法。他的这些有关大教堂的画是在吉维尔尼的画室中完成的。 “鲁昂大教堂的巨大身影耸立于大地之上,同时又仿佛消失、‘蒸腾’于清晨的淡蓝色薄雾中;各雕塑作品的细节、各蜿蜒曲折的装饰以及各个空隙和凸起部分,在白天的时候会变得很清晰;黝黑的门洞宛如海洋中的‘波谷’,墙壁上的石块明显留有时光流逝的印迹,如今在阳光、苔藓和地衣的映衬下变成了金黄色和青绿色;建筑物底部在暗影的包围之下,顶部则被正在消失的夕阳余晖染成了玫瑰色;这是一首对古老教堂所占空间抒发的绝唱,而这座教学本身则是自然之力和人类创造之间的一次巧遇及其相互作用的产物。”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20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就孤独而焦虑的莫奈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些画是画家在其朋友、印象派的最有力支持者、画商保罗·杜朗-卢埃尔的家中拿给他看的。他称赞这些画 “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卡米耶·毕沙罗被他的朋友极富创新的力作折服了,而年轻画家们则对此没有多大热情。 对莫奈的作品评价最为中肯、理解也最为深刻的当推其多年好友——政治家乔治·克莱蒙梭。后者在一篇题为“教堂革命”的文章中写道:“灰暗的物体,其本身因阳光的照射而获得生命,获得给人们的感官以印象的能力。但这种围在物体表面、深入其内部、反射至外部空间的光波,始终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有时如高耸入云的‘波涛’,有时如风平浪静的‘水花’,有时则像是一场‘急风暴雨’。物体正是依靠这种‘有生命’粒子的狂放不羁才得以显现出来,我们也正因为这种狂放不羁才可以看见物体,同时物体也正是因此才得以显出其确实存在;那么一件东西在光的照射下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的,是画家所要阐明的,也就是通过画家之手来进行化解和重新组合。”的变化,他反复画同一景物,如他画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战争时,他避难于荷兰,研究了日本浮世绘版画,从而引起了画风的变化。晚期他作巨幅长卷式《睡莲》,成为印象派最伟大的风景画杰作。 莫奈有关鲁昂大教堂的系列绘画立刻获得了成功。曾对他大加鼓励的收藏家弗朗索瓦·德波向他买了一幅,并连同其他收藏一起捐赠给了鲁昂博物馆。在巴黎,虽然国家对克莱蒙梭提出的由国家将这批绘画全部买下的强烈建议未予理睬,作为艺术保护人的伊萨克· 德·卡蒙多伯爵,却在1894年直接从画家手中购买了其中的4幅,并慷慨地将这些画交由国家收藏,从而使我们今日有幸能在巴黎奥塞博物馆一睹为快。卡洛琳·马蒂厄(文) 5.《睡莲》睡莲 这是画家1908年的作品,是他著名的睡莲系列作品之一,苏富比估价为1000万至1500万美元。苏富比一年前顺利拍卖了莫奈的另一幅《睡莲》。
1:艺术家提起美术大家都会想到的,艺术家,大师。2:设计师装潢设计、建筑设计、家居设计、动漫设计、影视设计、平面设计等,绝大多数美院学生首选工作,月入过万的设计师数不胜数。3:美术老师(1)在编美术老师,工作稳定性轻松。(2)美术机构专职老师,收入可观。(3)自主创业开办培训机构或工作室,自己做老板(我有一个好朋友就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工作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