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常识建筑篇。
毫无疑问,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5世纪开始,在拜占廷修建了一系列纯拜占廷风格的大教堂,其典型代表,当推公元532—538年兴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的设计者据传为小亚细亚人安太留斯和伊索道罗斯。它以用砖和三合土砌成的墙壁构成主体,逐渐上升到庄严的圆顶,圆顶直径33米,由4根支柱与4个大圆拱支持。侧面回廊向中央集中,使视线自然引向巨大的穹窿形圆顶,圆顶下面有一圈通光窗口,阳光从这里投入教堂内部,把大理石柱和壁面的镶嵌画照耀得金碧辉煌。抬索菲亚大教堂内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头仰望,透过光线的迷雾,蓝色穹顶上闪烁着图案的光彩,造成一种虚幻飘渺的神秘境界,出色地体现了作为宗教建筑所要求的精神感召力量。诚如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卡尔莫斯所说:“教堂是尘世间的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这个教堂在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后被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外面加了4座高高的尖塔,里面画上了阿拉伯图案和文字装饰。
公元330年前后,最早的东罗马教堂差不多均采取初期基督教的巴雪利卡式构造。5世纪开始,在拜占廷修建了一系列纯拜占廷风格的大教堂,其典型代表当推公元532年~538年兴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的设计者据传为小亚细亚人安太留斯和伊索道罗斯。它以用砖和三合土砌成的墙壁构成主体,逐渐上升到庄严的圆顶,圆顶直径33米,由4根支柱与4个大圆拱支持。侧面回廊向中央集中,使视线自然引向巨大的穹窿形圆顶,圆顶下面有一圈通光窗口,阳光从这里投入教堂内部,把大理石柱和壁面的镶嵌画照耀得金碧辉煌。抬头仰望,透过光线的迷雾,蓝色穹顶上闪烁着图案的光彩,造成一种虚幻缥缈的神秘境界,出色地体现了作为宗教建筑所要求的精神感召力量。诚如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卡尔莫斯所说:“教堂是尘世间的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这个教堂在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后被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外面加了4座高高的尖塔,里面画上了阿拉伯图案和文字装饰。
查士丁尼大帝西征时在拉文那修建的圣·维塔里教堂,也是穹窿形结构,不过外部采取八角形。它的镶嵌壁画《查士丁尼与随从》和《西奥多拉皇后与女官》远远超过它在建筑上的成就。
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建筑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
扩展资料: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外形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第二阶段:(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第三阶段:(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个时期的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的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