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户型改造的业主(和父母一共三人居住),对于改造要求,真的很佛系了。“如果不可以…也行…也可以…”这些话几乎出现在每个需求的提出。
☉ 改造前
☉ 改造后
但是一位真正优秀、走心的设计师,不会因为你的期望值低就随意敷衍你。更进一步的是:在尽量满足你的需求之外,提出更加可实施的优化建议。
这一点,几乎贯穿本期的整个改造流程。那就赶快一起去探索本期改造的奥妙吧~
/01 改了哪里?
本期改造点,一只手,刚好数的清。(12345,上山打老虎。)赶紧上车吧!
① “我虽然买了很多书,但是基本没怎么看过,我想要书都放在客厅。”
其实这个需求,任何设计师都是可以满足的。想要书放在客厅?简单啊,在客厅加一个书柜 ,就已经满足了业主的需求。
但是,这个书柜加在哪更合理,更有优势,就是一个走心的设计师应该进一步优化考虑的地方了:将书柜增加到进门玄关侧。很“巧”,又很有“心机”的一波操作。
▲心机▲
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我们这里叫这个书柜为“装饰”书柜。将整齐划一地载满各种书籍的书柜放到家里入门处,让访客们第一眼就看到。大伙儿对业主的好感蹭蹭上升啊:“好一个有内涵的主人!”
☉ 红色框线为“装饰书柜”
▲巧▲
这个设计的初衷还在于原始户型图的一个隐藏问题(其实也挺明显啦):进门旁边直接连接右侧卧室的门。对于有访客的时候,其实不能很好地保护主人卧室的私密性。
☉ 绿色区域为“原始次卧的门”
而增加了书柜后,卧室的门自然而然从卧室另一侧开放。及其巧妙又自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 红色区域为“改造后次卧的门”
② “要有储物间”、“想要一个通顶的鞋柜”“希望有一个玄关,实在没办法也行。”(佛系*1)
业主这些需求其实是提得相当合理的。入户玄关、鞋柜。基本是大多数业主入户设计的基本需求。所以当然得满足业主啦!
我们再仔细看原始户型图,会发现,整个家里是没有一个储物间的。但是有两个卫生间。
☉ 绿色区域为“次卫”,蓝色区域为“主卫”
基于目前家里只有3人的情况,是完全可以考虑将次卫改造成一个储物间的,增加空间利用。(有同学会问了:剩下的卫生间呢?我们且看下文~)
☉ 蓝色区域为“储物间”和“鞋柜”
储物两侧墙面都设计了柜子,其实做到这一步,已经满足了业主对储物功能的需求。但是看改造后的图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储物间还可以当做家政间。衣服的洗烘、清洁工具的存放都可以在这个空间完成。
③ “特殊爱好是做饭,喜欢请朋友来家里吃饭。”
“想做开放式的厨房,能有岛台最好了,实在没有也能接受”(佛系*2)
爱好是“做饭”?!业主爸妈太有口福了吧~好想拥有这样的朋友,时不时蹭波饭~
OKOK我们进入正题。
先来剖析一下原始户型。
从原始户型中可以明显看出:客餐厅部分存在很严重的空间浪费。再加上大圆形的餐桌,空间浪费率+1。
我们直接上改造后的图。
☉ 蓝色区域为“中厨”区,橙色区域为“西厨”区
将大圆桌换成了长方形的餐桌,增加空间利用率;餐厅闲置空间那么大,岛台必须安排上啊~餐桌+岛台的设计,满足了业主会客以及朋友聚会的需求。中西厨并存,简直就是大厨的天堂~
业主想要的西厨和岛台需求已经满足。但是优秀设计师给业主的并不只是满足需求。
▲“洄游大法”现身▲
☉ 蓝色框线区为“洄游动线”体现区
(还不知道洄游大法的童鞋请自主翻历史文章好好复习~)
既然是热情好客,难免需要更大的空间玩耍。餐桌和吧台居中设置,在四周形成标准的洄游动线,极大地扩大了空间感,客人多的时候,动线更不容易发生冲撞。简直nice~
▲美学考虑▲细心的同学又发现了。西厨靠近过道的部分增加了一个“造型转角柜”。
☉ 红色框线为“造型转角柜”
这个转角柜的设置。一方面产生视觉延伸,增加了西厨的延长;另一方面产生视觉指引,让进入卫生间的那个走廊,能更好的和外面的空间融合。
也就是。不仅实用,还美。
④ “最好是三分离的卫生间,实在无法达到最差也要干湿分离。”(佛系*3)
“说到三分离的话,我特别喜欢把台盆单独放到外面的那种设计。”
当然选择给出最优方案:三分离整起来。越写越觉得业主的需求都好有考量啊……为什么呢?卖个关子,继续看哇!
☉ 蓝色区域为改造后的“三分离公卫”和独立洗漱区
这里就可以解答上文对于“主卫”的疑问了。这个主卧的卫生间变成了整个室内公用(废话,只有一个卫生间了当然咯)。正因为有这个变化,业主“把岛台单独放到外面”的需求设计就是考虑得非常周全了(先见之明)。为什么呢?
☉ 蓝色区域为改造后的“独立”洗漱区
因为这样一来,虽然只有一个卫生间,但是有两个分离的洗漱区啊。一是可以避免和父母产生使用洗漱区的时间冲突;二来,平时饭前饭后、或者家务后需要的简单洗手等需求,不用进卫生间就能完成。两个字:“方便”。这就是业主考量到位的点。
⑤ “目前计划是我和我父母,三口人。”“有一个工作室,想做一个可以办公的角落。”
考虑到因为业主自己经营工作室,每天会花挺多时间处理工作上的事,也就是书房是每天必须。然而并不是每天都会有客人需要在家里暂住。因此直接将之前的客卧改造成一个“简易”的书房。
☉ 蓝色区域为改造前客卧
☉ 改造后的书房做成简易的书房临时书房主要出于两个考虑:
▲NO.1▲
一个写字桌,用于日常办公;一个榻榻米,用于办公的休息处。两个简单的布置不会使本来就不宽敞的空间显得拥挤。
▲NO.2▲
虽然目前业主只是和父母居住,但是万一哪天组成一个更加甜蜜完整的家庭,就会需要儿童房啦(好期待~),而这样简易的设置,不会给二次改造带去不必要的麻烦。
/02 改造总结
在最后,再次梳理了一下本期改造点。
· 主卫改储物间,增加储物空间。
· 洄游动线设计,提高空间利用。
· 调整次卧门位,保护主人隐私。
· 增设外部台盆,减少使用冲突。
· 各种装饰柜体,加强美学体验。
梳理完发现:面对不同水平的设计师,同一位业主付出相同的成本,获取的回报会大有不同。比如这期户型优化中,业主不仅实现了所有的需求,还得到了很多相应的走心设计,让改造前后的各个区域和角落,都更加和谐合理、得到优化。
对于你家的户型,你有什么特别想改进的地方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以上内容由好好住用户灰糖GreySugar分享,希望可以帮到你~
万科·公园里。
万科·公园里位于龙岗区南湾街道樟树布村,邻近沙湾检查站,南至布沙路,西靠翠山路,北临沙塘布村,东濒沙西河;该项目拆迁用地面积191648平方米,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104870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471915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94300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5500平方米,公共配套设施5700平方米。
项目将建设成为生态协调的节约型社区,实现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目标;发挥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整合产业用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完善路网体系,改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扩展开放空间和园林绿地系统,提高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为居民创造安全、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本小区为高层商住小区,布沙路、翠山路(樟富北路)一侧沿街设有集中商业,幼儿园布置在万福佳商业大厦北面,拟设置12个班。项目南侧设一主要出口,东侧和西侧共设两个次出口。
住宅楼布局,采用近似围合式,尽量形成大的中心花园景观,以形成相对隐蔽空间,同时将塔楼布置在朝向最好的位置,使住户视野开阔,视线无干扰。另外,由于用地局促,因此建设方尽量开发高空空间,做高层住宅,从而减少塔楼数量,减小密度,尽量扩大绿化面积。
公共空间设计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增强人们对空间的舒适度。那么,什么是公共空间设计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是目的和结果,也不是设计迎合少数人的标志,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大众参与并不断展现其生活变换的过程,新的设计并不仅是新的风格或新的形式,而是指新的内容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空间从物理形态上的界定可以清晰地分为:占有空间和未占有空间。人们对空间的占有是靠物化的标识来界定的:如堆起的石头.刻有标记的界碑等,当然最有效的是建立起构筑物,或干脆建个房子来巩固对空间的占用,这样的物理界定是靠数字和实物等有形而清晰的界定。在相当正常的情况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划分往往是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必要手段,理所当然,公共空间对于公众的利益的理解和服务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追求的是如何使其适应人的各种需求,而不是让公众去适应各种环境。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机的整体,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或者是已经成为设计师的永恒的主题!
那么总体上来说,从建筑或者项目的策划到建筑的设计、实施到最后的完成,以及到后来这些设施的运用和管理,这些和设计人员和专家都是有关系。这当中还有对群体的教育和使用者的教育。
大家都很清楚,意大利对建筑物的保护是做的最好的。最初这些想法来源并不是来源建筑师或者来源政府部门,而是来源于大众。由大众发起的自下而上的运动,促进了政府采取这样一种态度。我们看到我们的城市的面貌得到延续,文化得到发展。
我今天这个题目是我在做博士研究的时候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课题,如果单纯去研究一个建筑我该怎么去研究它,所以我很困惑。但是当时有大量讨论我们的社会应该怎么做。在这个时候我就发现,我们的本身,我们建筑师我们专家,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就是我们的甲方,以及使用的市民和大众。他们之间存在着需求、提供、创造这样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怎么解决,就是我这个讲座的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有公共性的问题。
先放一些图片。这是一个广场,是一个私人机构,免费的提供大众在这里进行交流。
这是在街上随便拍了一个商场,这种艺术品,这种雕塑在街头出现到底起什么作用。
同时有一些民间的艺术家,在广场在建筑当中把他摆设出来,让人们去观赏,这也是一种趋势。在一些建筑上有这种的雕塑。
再室内来看,在一个大玻璃的空间范围当中,开始逐步的认识到这种标识系统。指示今天有什么样的展览,时间的安排等等。相对来说在相对枯燥的间当中有新鲜感。在下面的地方把外部的空间放到室内。
这是在地铁过道,这个墙面是很“灰色”的墙面,上面写了很多脏话或者小广告。有些人自发的在上面用金属做了这种东西。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这是一个真人,在地铁的入口的一角。
在国外有些私人的公司,会展示一些作品。这是一个中国的艺术品摆在这里,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是反映美国在二次大战时的情景。这种雕塑买回来的时候非常昂贵。
在一些大型的楼宇以及街道的两侧会有这样的雕塑,并不能说很好,但是丰富了空间。
这是一个换气槽,如果没有旁边的这个东西就会显的很单调。
这是金属的构件,主要就是想丰富一下,包括入口的处理上,做了一些规整,做了一些雕塑的手法。这是类似钛合金的东西围合起来的。
这是溪水,夏天是有水流的,给人感觉还是有可看的地方。
那么上面这些就是随便看一下,不管是正确还是不正确,主要还是有这么一种想法。但是反过来说这种想法是对还是不对。我们主观的认为,使用者应该是满意的,应该欣赏的。实际上是不是这样,里边是不是有差异性。真实的市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样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众对生活环境的质量和公共艺术的要求提高。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以前的时候,我们建造一个房子,大家可以住进行就很满足了。但是现在的很多房子比较是有景观的,质量还要好,不好直接涉及到销售的价格。
这样一来我们政府和开发的结构,大量做了一些雕塑等等的东西。做完了以后是不是大家的评价就会很高。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很多雕塑过不了多久就没头了,就胳膊了。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是这样,这里边是不是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双方都有双方的说法,艺术家和建筑师都认为公众无法理解完美的创意。公众会说你们歪曲了我们的需求。这就产生了现在的情况。
必须把这个现状加以解决我们才有可能往前推进,我们设计更符合公众,才能取得公众的认可,而不是学术界认可。反思一下,什么叫公共性。这里提出一个公共性的问题,从公共的意义上来看,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追求。追求每个人都不一样,我希望我的住宅是180平方米,我希望有花园等等,这样的话公共性就无法调节。所以公共性并不是个体的意愿,而是个体与个体之间调节形成的一种共性,这个共性是由个体出发的,同时有回到个体循环的过程。
也就是说,公共的要求是随着整体水平的提高有一个循环和渐进的过程。那么同时在行政,我们国家有很多行政的手段调节,包括宏观调控也好,经济上的做法也好,都是自上而下的。那么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而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的机构或者协会的组织,往往是能够合适的解决公共性的。
那么这里边还有一个概念,公共艺术的概念现在已经被广泛的提出来。这个概念其实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到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至少从四个方面可以确定。
第一、在公共场所是公共自由介入和参与。
第二、是艺术作品,或者形式具有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
第三、选择、展示方式和运作机制体现公共性。
第四、社会公众共享的社会资源,而不是个人去欣赏。
公共艺术具体范畴的广泛性,涉及到视觉范畴,造型艺术、表演、舞蹈这些东西都可以为公共艺术。同时公共性概念还有包容性。大家都可以自由去参与。
对公共艺术怎么去思考它,有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艺术的实现过程而其定义是一种值得参考的方式。
第二、从不同层面上去置疑所谓的“公共”,公共艺术将成为公共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第三、公共艺术的发展的过程怎么去研究。策略、政策的制定和构成。
公共环境艺术还有物质化的体现和场所性。
第一、这些包含了建筑物的本身,街道空间,商店,公共服务设施。公共雕塑等等共同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体现公共场所上。
第二、点公共环境艺术不是艺术家私密的东西,他的属于普通市民的。
第三、带有社会功能,必须是与环境,与社会需求相容的。
第四、艺术属于城市,随着城市而存在。
第五、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艺术的改善转变环境的是它最基本的原则。
刚才讲到了三方,一个是公众,一个是公共环境艺术作品,还有就是设计师、专家,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三个之间是循环的关系。
公共需求并非个体,而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共识和共性。通过专家和建筑师对公共需求的理解,经过创造把它转化为作品,而这个作品是需要大众来使用的,就是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专家和建筑师,我们在这里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那么这种公众的需求是不是有确切的存在,这是以日本为例,对于业余时间的消费,业余生活上所需要的环境的投入和支出之间关系的表格。在图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联性。1973年日本经济腾飞,一直发展到1989年出现泡沫经济。这个10年日本经济是衰退期,1999年就跌入到低谷,2003年开始有一个缓慢的增长,就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带来了国民的收入发生了变化,失业率很高。那么在这张图上一般的衣食住行的跟经济发展是略有关联性。
那么对于业余生活对环境的需求公共生活方面的支出,随着经济增长,它是逐渐的增长到高峰。之后随着经济的变化,并没有发生了急剧的下降,而是平缓的状态。从这里看到,我的需求是走向第二种状态,逐渐的升高,公众的消费需求就越来越高。
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了,业余时间的扩大,日常化和近邻化的的要求就会提高。所以尽量的在周边地区满足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这种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
从开放空间到公交空间,公共空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事例来看一下对经济发展。到70年代初的时候有效的事例有11个,随着经济发展逐渐的提高,到2002年的时候经济发生划破后就逐渐的下降。经济的衰退意味着我们对公共的投资有一些变成,相反对质的要求就非常的高。
具体看一下这些场所发生的行为直接跟我们生活的关联性。一般行为的设定,比如散步,活动。心理上的需求比如安静,休息。和他人的关系比如见面,交流。还有场所认识的表现意识比如购物的广场等等带有功能性的。场所的状态是热闹的还是主题集会。
在这几个年代我们来看一下,70年代主要是利用者行为的设定以及和他人的关系和场所认识表现。到了80年代逐渐开始心理上的需求,还有场所的状态。90年代就是机能的组合。对于业余时间消费的时候更注意行为的设定。
这种变化我想通过两个案例来看一下,一个是我们直接对它进行明确的设定,单方面的设定。第二是认识到这个单方面设定之中存在的问题,而有群众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通过组合来完成这么一个设计作品。
这是一个政府用地,在这个位置上是剧场等等各种文化设施。这个前面是繁华的大道,这边是著名的百货店,在后边有很多的办公楼。有这么一块地,怎么进行开发。必须为大众服务的,有专家提出来,要有一个公共聚会的场所,第二要有公共汽车站。同时要结合地铁的出入口,同时要考虑到收益性。委托方是大连的设计公司。他们做了周密的设计作品,同时要体现出要求。
这是建筑周边的状况,这是入口,这是一个综合文化馆,这是大公司所在地,这边是商业建筑。这是通道,走到上边可以进入到文化馆。这是大的场景。(图片)这是椭圆形的开口,通过4个大型的钢柱把它架起来,上面观景的平台,是非常大结构。从这个位置进入是公共的汽车站。这是下层的广场,通常会举办一些公共的聚会。下面这一圈都是商铺,有一些公共休息的座椅。
这是很多的小的构件或者小部分的设计,比如座椅、桌子、电梯等等。这个作品出来以后对他的评价很高,设计师也很满意,取得了成功。这个作品乍一看的时候都觉得很好,我因为离的比较近,我去过很多次,上午、中午、晚上都看过。同时在建成的时候是秋季,后来到夏季都去看过。这个水景还是比较吸收人的。
我当时对这个进行了调查,分时间段,甚至到季节的变化,每个人的位置他到底在做些什么,跟环境是什么关系,花了一年的时间做了调查。在这个调查当中根据人流的主线,人流基本是这样的,从出口进来以后分为两个,一个是从这边走过来进行上边的建筑物。第二是从这边走来还是去那个建筑物。这样一来就变成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过道,这是第一直观的看法。第二使用者的属性,孩子和年轻人占大多数,孩子更多的是进入文化中心。年轻人基本就是穿越的性质。制造这个建筑最初的原则是提供一个场所,这个场所是让大家可以在这里有交流。现在这个状况来看,就跟当初的想法不太一样了。
作为下层来看是一个环形,主要是对商店感兴趣。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就是说很少有人是穿越中间蓝色的地面,基本都是围绕着走。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去看一下广场,广场如果导向性铺地的话,人们会按照导向去走,不会走的很零散,这个环境对人有一种诱导性。
可以看到基本上产生消费的80%集中在短时间内。那么这个场所就失去了本身作为交流场所的意义,而转变成一种约会的场所性,只有点的功能。在短时间消费的80%的人流当中,几乎是停留在扶手旁边,而不是我们设定的座椅。也就是说是以这两根主要动线为主。这就是我们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偏差。
动的要求和他需要的环境要素和静的要求他需要的环境要素。刚才看到了动的要求,在交通的便利方面。而静的要求,宏观上需要远离,微观上需要舒适性,还有视觉上的影响。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刚才设计的作品。我们学术上,或者我们从设计师的角度上,我们做了这么一个地标性的建筑上,在使用上存在一种反差。这种反差是我们忽略了这个周边的人群他对环境需求的可能性。作品本身来看是一个近乎与完美的建筑,但是在使用上发生了这样一个偏差,导致了他使用效率的降低。
既然出来了这样的问题,公共的需求性,建筑师或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作品之间的循环并没有达到一个完整的循环的过程,在这个里边我们是不是可以重新探讨一下我们设计的原则,我们设计的方法,我们设计的原理。在这个地方有这样一个例子。也就是说三者之间协调从公共需求角度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建筑,这是一种尝试。
居民自发的组织积极参与公共设施与环境的设计必要性。建筑家的引导协调的重要性体现在那里,这个工作的流程该怎么去做。在日本有一个很小的城市,做了这么一个文化中心,采取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
首先看一下这个场所,地下有一层。这是第一层,很小体量的建筑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这个 地方是政府管辖的地方。整个设计完成花了10年的时间。看一下场地,是一个L形的建筑物,留出一个很大的空间,是一个长方形的占地,做了一个缓坡的草坪。这是从侧面的入口进来看到的场景,这是玻璃幕墙,上面是铜板。这是通道,这边由陶片拼起来的。
这里边有一个信息站,有一些资料,可以上网。这边有一个剧场,这是剧场的入口。这是二层兴趣小组,活动的地方,可以孩子来也可以大人来。这是妇女带着孩子在这交流一下育儿经验进行一些活动。这是读书的一个小小的空间。
建筑本身还是不错的建筑,那么它采取了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形式,后来进行了调查。一般来说,市长、政府、议会拨款进行协调,然后进行预算,钱从那出。之后在委托设计师在设计,或者招标。然后交换给政府的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对它进行运营,这是一个基本的发展过程。
但是这个建筑的过程是完全相反的,首先是由市民组成的兴趣小组,是群众自发的组织,比如美术的,舞蹈的等等。他们自发的讨论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出现了几百条的要求,例如温泉等等。从94年开始讨论,一直到98年,在这个基础上,建筑的负责人就提出来我们要设计一个中心文化设施。有专门负责盖房子的,还有一部分是负责运营的。聘请了一些大学教授参加这个活动,逐渐的理出头绪,有了头绪就逐渐反映到市政府。议员就认为可以做了,政府协调机构成立了建设委员会讨论这个事情。这个时候还没有一个建筑师真正意义上承担建筑设计。
这是当年的工作流程,从97年开始讨论,到如今的方案。最后到1999年12月份落实到设计,请了一个很著名的设计师。设计方案出来以后,就开始返回到市民,市民就开始讨论。讨论到最后最终形成了执行方案。
那么这个过程完了以后就提出了几点,这个建筑建成了以后群众反映非常好。里边的工作室,创作室不预约全部都是满的,不管是不是休息时间,包括室外广场的运用。市民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了削减建造成本的方式,包括建筑的材料。
刚才我大概的看了一下这个部门,这个贴面都是群众自己拿过来把它帖上去的。最后 这个设施的管理权落到市民自己组织群众的手里,他们自己来运营,甚至提出票价是多少钱。有谁可以来使用它,使用的成本。它这个运营成本比政府设计的运营成本相比低了40%。
总结一下,公众是利用主体。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公众完全参与了设计的过程。市民通过三者之间的对话,市民的意见公众的需求在设计方案中得到重视,并且相互之间取得认同。市民最关心的是什么?环境到底做的好不好,是什么材料,有没有提供使用的家具等等。比政府想到要省钱,这种 意见在想法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参考。
通过共同的策划,个人本身是分散的,需要通过对环境对艺术对设计有一个理解过程。我们通过与市民的交流,我们可以修改我们的想法。比如说空间范围,空间的创造,建筑形体,建筑结构,以及选择的场地等等这方面的东西。比如我做本地建筑的时候,我们可能还比较了解当地的气侯,人文环境。但是如果我们做到外地的时候,我们无法沟通的时候,这个恰恰可以填补我们在这方面的空缺,提供给我们一些设计的参考方案。他们可能说是比较有想象力的。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的水平跟阶段是逐步提高的,逐步理解你的设计,逐步感受到你的好你的不好,是这样一个过程。这种交流的方式完完全全可以在现有的生活当中运用。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要太急。
公众环境的艺术,如果个人简单的理解为艺术作品在公共场所中就是公共艺术,这种理解是不太现实的。
1.会议层应设服务间,部分会议室前宜设公共的茶歇空间。
2.酒店行政办公区域应设在酒店公共区域,主要设总经理室,销售部,餐饮总监,财务部,接待室等部门,四星级酒店一般公共区域的行政办公区域为200-300平方米。
3.游泳池池面形状可以自由,但应保证有25×4米的直道区域,直道长度最少不得小于20米。应尽量避免游泳池面区域有立柱。
4.游泳池长边两端不宜直接靠墙,应留有池边空间,可供上岸休息。池边应设有躺椅休息区域,以及饮料服务设施。
5.更衣室通向游泳池的通道上应设有洗脚消毒池。
6.公共区域宜设置通道或观察窗直接通向游泳池。
在巴黎的 Pompidou Centre,一个机械“怪物”矗立在古典建筑之间,但是前面一个倾斜的广场吸引了人群。但是我突然想到一个更有趣的博物馆,我想推荐马赛的欧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馆。欧洲和地中海文明(MuCEM) Rudy Ruccioti: 建筑的外观很有趣,但是内部空间的圆形坡道贯穿了整个建筑。在建筑中漫步,体验灯光、大海和展览,尤其有趣。
另一个设计亮点是屋顶上的一座黑色桥梁,连接着水上的城堡。这座城堡是一座古老的建筑,长期矗立在海滨,有着悠久的历史。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改造,无论空间规模有多大,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满足人们的规模,可以灵活多样地切换; 舒适安全; 并与城市融为一体。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化、美化和改善上升环境的重要载体。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而且对当地的小气候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改善现代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许多案例中,不难发现设计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同时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选取10个城市公园景观案例,探讨不同主题、诉求和风格的城市景观如何嵌入到市民的生活中。
深圳深湾街道中心公园项目位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城市公共绿地轴线上,红树林湾项目西侧,占地1.16公顷。该项目于2019年底竣工,是深圳湾超级总部区建成的第一个公共空间。公园项目是在高密度产业形态之间创造一个缓冲区和润滑剂,以满足超总体区域居民体育交流的需要,体现生态与城市活力。
城市公园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无论是在楼宇林立的繁华商圈,还是在社区聚集的居住区,城市公园在为人们提供更多元活动空间的同时,也给整座城市带来了更深刻的意义。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代表之一,是现代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需要人情味、个性化、生态可持续。现代公园的设计是激活城市与人交流的桥梁,能唤起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喜爱和深刻记忆。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需要人情味、个性化、生态可持续。对城市公园进行设计时,我们注重突出“人”的价值,打造满足城市居民游憩、观赏、娱乐、运动、学习、办公等多方面需求的公共绿地开放空间。同时运用“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规划理念,倡导人文、邻里生活,打造有活力的文化景观、独特的生活气息,使城市公园不仅是一处城市的景观门户,更是一处充满活力氛围的生活空间。浩丰集团对城市公园建设有着丰厚的经验,在全国完成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项目。涉及包括运动公园、生态公园、滨河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湿地公园、综合公园等多种类型。如万州重庆仙女山文化艺术景观公园、重庆两江新区白云湖公园、万州红沙碛滨水生态公园、李子坝公园、龙头寺公园等。
根据我们搜集的资料我们挑选出了几个比较经典的设计案例来给大家分享: Hardangervidda游客中心 挪威的这座建筑包括咖啡厅、餐厅、纪念品商店、办公室和教学房间。它坐落在山脚下,外形简洁,屋顶模仿地势起伏,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屋顶下一面石墙穿越整个建筑。室内有两个壁炉,光线幽暗,隔声性能很好。建筑对场地、木材、石头、火、食物、山体和动物都做出了回应,与已有的游客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墙面和屋顶采用木材建造,面积达1500平方米。3.5X4米的柱网在很大的厅堂内营造了亲切宜人的空间。每个节点都采用不同的安装角度,经过物理模型实验后传入电脑,在工厂预制出后现场组装。 爱尔兰巨人之路游客中心 “巨人之路”在 1986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认定为世界遗产。这一景观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 80 公里处大西洋柏贾恩茨考斯韦海岸,在高达 110 米的断崖上,可见无数石柱突起。总长 8 公里的海岸线上呈正六角形、共计 4 万根的石柱由陆地向海里绵绵延伸,形成一条石头甬道。如此排列有序的石柱,不禁让人怀疑这不是天然雕琢而是人工有意堆积而成。其景观似巨人所造,故称“巨人之路”。 2003 年 4 月,英国北爱尔兰企业、贸易与投资部和环保部共同发起了一场设限的国际竞赛,向所有欧盟成员国的建筑师征集“巨人之路”( Giant’s Causeway )游客中心的设计方案。竞赛采用单一阶段模式进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建筑师协会( UNESCO-UIA )相关的国际竞赛规范接轨,获得了 UIA 的核准。本次竞赛旨在为这一著名的景观建造一个与之匹配的世界一流的游客设施,它既要拥有卓越的建筑品质,又必须突出环境敏感性,并与该地景观有机融合。 建筑的设计方案将具备环境与财政可持续性,以适应当地社区未来之和谐发展。 要求参赛者必须在 1800 平方米的土地上完成多种设施区域的规划整合,包括:教育设施(内含永久与临时展区、教室、剧院等)、零售商店、餐饮设施、旅游资讯中心、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管理区。此外还要设计一个停车场并规划出与各处新设施相连接的交通路线。参赛者在提供游客中心设计方案的同时,亦获邀对室外公共空间和适于受保护风景区采纳的交通模式提出相关建议。总言之,项目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场地独特的自然特征,保证建筑的环保性能、易于维护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这也是竞赛评选的参照标准。 由芬兰建筑师 Juhani Pallasmaa 领导的竞赛评审团于 2005 年 8 月 21 至 26 日在贝尔法斯特举行会议,从提交的 201 件作品中择优遴选,于 10 月 11 日由爱尔兰秘书长宣布获奖情况。评委会对参赛作品丰富的建筑表现形式、卓越的品质以及对项目主旨和目标的创新演绎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一等奖获奖得主是爱尔兰都柏林 Roisin Heneghan, Heneghan Peng 建筑事务所 简介:来自爱尔兰本土的 Roisin Heneghan , Heneghan Peng 建筑事务所凭借最契合竞赛各项要求的优秀设计方案摘下本次竞赛一等奖的桂冠。其设计的游客中心是一座庞大的纪念碑式建筑,它以素朴而不张扬的姿态静静的矗立于天地之间,具有与环境互动的特质,充分表现了项目的内涵与宗旨。设计方案以展现建筑的简洁和优雅为主线,依照场地的地形施于规划。整个项目座落在一面覆草的缓坡上,其中开辟出一块地作为停车场。建筑在外观设计上与景观的地形要素互为呼应,具有庞大的规模和宏伟的气势。而建筑师颇为成功的一个要素是避免了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保持了这一海岸断崖上气势磅礴的著名景观及地平线的视觉完整性。 旅游访客中心是旅游目的地在进行设计时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访客中心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关旅游访客中心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的知识的话可以登录我们的公司的网站——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网站,或者是直接与我们联系进行咨询!
荷兰馆巧用建筑底部空间荷兰馆以其敞开式空间的设计,在世博园诸场馆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场馆建筑底部的“绵羊广场,更是收到了游客的热烈追捧。荷兰馆主体在空中,底部空间既能挡风遮雨,又能遮阳避暑,正是适合设计成为公众休息区。而广场上造型各异、憨态可掬的小“绵羊”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妙创意,为游客增添了许多乐趣。 建筑底层是人群较为密集的区域,因此是重构公共空间的上佳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