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建筑经典——四合院聊北京少不了四合院,以前没觉着,到外地念书许多同学都很感兴趣的问我, 才知道四合院也成了北京的一景了。这回就在社区里灌一笔,不太了解的北京哥们儿看看,免得让人问蒙了,自己家门口儿的事儿再不知道可有点儿……外地的朋友以后来北京玩儿,逛四合院也不至于觉得冤,走到哪儿也能说出个道道儿来,不比干遛腿儿强吗。北京的四合院,始于十二世纪,它符合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要求,是北京城百年 来的传统住宅形式。四合,是指东南西北的房子都有,布局严整,院落敞亮,使人有雅静舒服的感觉,而且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方便。从前,北京人住房讲究很多,俗话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都乐意住路北的房子,四角整齐的院子,不喜欢倒下台阶,说那是进门跳坑(愚……)。北京人有四句话: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友。院子里不能种松柏树和杨树,因为那是阴宅种的树木,现在无所谓,随您便种, 呵呵。北京的四合院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从过道到后院去,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 。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墙开门,接起来的走廊。 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 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时的那王府(在金鱼胡同)和恭王府(什刹海西街)等几个,壮观气派,还带花园。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耳房是单开门,所谓“三正两耳”。七间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在山墙开门)套间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和耳房之间,有个过道儿,可以通后院。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砖地,雨过天晴的院子,不存水。院墙的正中间有一个月亮门儿,为了不让外院儿的人一眼就看见里院,就在月亮门儿的后边,立一个砖砌的或木制的影壁。有的在院里摆几盆花,摆个大鱼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凉。老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鹿顶的房子比厢房稍小一些,用做厨房或是仆人们住。南房七间的格局,尽东头儿的一间是大门洞儿,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尽西头儿的一间做车房或是做旁门。全套房子,讲究的是磨砖对缝,黄松木架,风火双檐,屋里是方砖地,窗明几净。除鹿顶、耳房、车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户。所谓“上支、下摘”就是上边的是两扇糊着高丽纸的窗户,外边的一扇,可以用两根细铁棍儿支起来。夏天,里面的那扇窗户,换上冷布用以通风。到了冬天,外边的那一扇就不支了,挡风避寒。下边的一扇窗户,是整扇儿的大玻璃。外边另有一扇护窗板,晚上把它挂上,早晨再摘下来。这种四合院解放后就分给几户人家住用,刚解放时北京大部分居民都住这种房子,现在北京人口逐年递增,大伙儿都兴高采烈的住楼房去了,这种房子是越来越少了……小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布局简单,一般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间,屋里有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是两暗一明。东西厢房个两间,南房(也叫倒座)三间,都是卧砖到顶、起脊的瓦房。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盘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儿的。一家子两三辈儿人,住个小四合院,独门独院,非常合适。家长住正房(上房、上屋),晚辈住厢房,南房作客厅后书房。院子里有砖铺的十字甬路,通到东西南北房搭理屋门,屋门前都有台阶儿。街门都是东南方,很少在正南方开门,因为庙门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全是清水脊的门楼儿,两扇对着关的街门,各有一个小铁环儿,用它敲门使。这种明清时代的主要建筑在今天林立的高楼大厦 中越来越少了,不过有一批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它们是: 西城区西交民巷87号、北新华街112号 西城区西四北大街六条23号 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1号 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9号 西城区前公用胡同15号 东城区东四六条63——65号东城区礼士胡同129号 东城区内务部街11号 东城区圆恩寺后街7号 东城区国祥胡同2号 东城区方家胡同15号东城区府学胡同36号(包括交道口南大街小136号) 崇文区新开路20号。最近北京城是拆的厉害,如果你有架相机,快去留下那些永不再复的珍贵镜头吧,否则以后只能在回忆中重现了。《/p》
在装修四合院庭院的时候,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其定位为休闲空间,以一种完全敞开的形式,去承载家庭中亲情的需要;另一种是将庭院的中心部分做成水景,在水景的周边留出足够的运动空间,以供家人休闲纳凉散步,储存亲情修心养性。无论是哪一种处理方式,四合院的庭院,都会使家庭成员之间在休闲赏景中,实现相互的沟通、了解与帮助。在增进彼此间亲和力的同时,形成并延续四合院中的民族文化。为了增加视觉空间,可将面向庭院的门尽量做大,将墙上的窗户尽量做大,甚至将客厅的窗户作成落地玻璃窗。这样做,即能从屋内欣赏庭院,又可以从庭院中欣赏室内陈设。一扇玻璃窗,通透着室内外的景色,亲情一片。增加改建卫生间是四合院装修中最大的项目。说它最大是因为卫生间要加下水,卫生间的下水不同于路边的下(雨)水,它要与大市政的污水管线相接,这中间的手续、费用与施工过程一样,足以让人头痛。防水是卫生间室内部分改造建设的关键。室内的防水不合格,会造成地面渗水,进而影响住房的基础。防水的工序与技术都不复杂,只要严格按操作程序施工就OK。四合院装修中涉及改造的另一个重大项目是采暖。老式四合院冬天是靠煤炉烧煤,单间取暖的。一个家庭中,有几个房间就要生几个煤炉子,烧煤炉不但费事儿、污染环境,还有煤气中毒的危险。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冬季取暖提供了众多的取暖方式,在水暖、电暖的多种形式中,更多人选择了地板式水暖。四合院中各个房间相互串联的水暖,不但舒适性强,还可以自己控制温度以及供暖时间。
在北京的四合院住宅中,附设私家园林者不胜枚举。有些较为著名的花园,至今还是以原来的面貌为基础。北京现存的四合院住宅,大多是晚清和民国初年的遗物。在清代,皇室的造园活动非常兴盛,北京现存的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以及被八国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畅春园......就是皇家园林中的典型之作。在皇室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上层贵族、官僚等纷纷仿效。
北京的王府花园在私家园林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著名的清恭王府萃锦园和摄政王府的鉴园(现为宋庆龄故居),是现存实例中颇具影响性的代表作。萃锦园位于清恭王府之北,占地面积近40亩,园子东西两侧有土山起伏婉蜒,南北两面有迭石构成的峰、岭、洞、壑,园子西侧有大面积的水面。园内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建筑南端为西洋式园门和城台式垣墙,中部为全园最高的叠石假山,山前辟平面呈蝙蝠形状的水池,山后为平面呈蝙蝠状的幅厅。园子东路有八角形流杯亭一座和可供居住的独立院落,东北隅建有规模恢宏的大戏台。西路水面中,筑有观鱼台,台上建有三开间歇山式花厅一座,为游宴观鱼之所。园内树木枝繁叶茂,花草青翠茂盛,花园的建造为贵族享乐、起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下层官僚和一般民居住宅的花园不同于贵族们的花园。这种花园一般占地面积很小,园中布局多集中表现一个主题。秦老胡同某宅花园,就是其中的一例。园子占地面积不大,有叠石、游廊、花草树木,布局简洁雅致灵巧,园门上“西园翰墨“的题额,标志这是一座以书房为中心的花园。
牛排子胡同某宅花园--半亩园也是其中大有名气的小型花园。园内建筑古朴典雅,平面布局变化多端,配以叠石假山,茂树繁花,环境优雅怡人,富贵而有书卷气,为读书、休息的理想场所。
北京民居中的私家园林不同于南方的私家园林,这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和条件因素所决定的。江南气候温暖,水源丰足,园可以水为主;由于不受严寒威胁,建筑物不仅构件轻巧,而且开敞,与室外联系沟通,更显得秀气可佳。
北京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持续时间较长,夏季温热湿润,一年之中气候变化多端。建筑物冬需防寒,夏要御暑,屋面厚重,柱梁粗健,多敦厚而少轻巧。北京降水量不足,在清代即有不准民间私引活水造园的规定,故北京的私园,除少数王府花园之外,极少凿池引水,因此,以建筑物和叠石为主题的园子比以水为主题的园子多。但是,由于南北造园,基本依据同样的造园理论,又因北方园林借鉴了不少南方园林的造园手法,南北方园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借景、障景、框景、欲纵先收等造园手法的应用以及小中见大的风格特点,在北京私园中都有具体体现。
北京四合院的绿化建设也是很有名气的,院内除通向各房间的十字形砖甬路外,其余都是可以用来植树、栽花、种草的土地。在十字形雨路的中心位置,常常放一只荷花缸或鱼缸,缸内植荷养鱼。四合院里常种的花卉有菊花、牡丹、芍药、藤萝、茉莉、黄花、夹竹桃、榆叶梅,背荫处还可栽玉簪花。除去种在地上的花卉外,还有很多盆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摆放。四合院这一片小小天地,一年之中春、夏、秋三季花木扶疏,清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
长宽尺寸是多少?14*20?四合院怕是小了,带院的可以做具体的功能要求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