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诺贝尔奖是2015年10月5日获得的,是为了表彰她在青蒿素治疗疟疾方面的重大贡献,是全世界对于中国医学的肯定与认可。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更是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她经过多年的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屠呦呦,药学家。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我国的一位药学家。
屠呦呦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该年度的临床医学界最高奖项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成为首位问鼎该奖的中国人。
研究贡献: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项目组的组长,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
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团队希望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寻找对抗疟疾的物质,他们查阅大量古代医学典籍,察访民间药方,拜访各地在世的老中医,选出约2千个有关对抗疟疾的药方,筛选后集中针对200种中草药的380个可能药方研究,最终锁定从青蒿中提取抗疟疾药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屠呦呦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扩展资料:
1972年屠呦呦发现的青蒿提取物在临床中治愈了30例疟疾患者,随后,团队又迅速完成了青蒿乙醚提取物有效成分的纯化与分离工作,青蒿素从此诞生。屠呦呦用她的坚持,最终发现了青蒿素抗疟的奥秘,造福了世界。2015年,她的特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了青蒿素的研制,当年屠呦呦一直把小女儿放在宁波老家寄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屠呦呦
屠呦呦在2015年10月5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6年1月,新晋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研究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的支持下,按照新药审批的有关办法,扩大适应症申请已获得了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扩展资料: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屠呦呦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救治了无数人的生命所以获得了诺贝尔奖, 给你搜了一下屠呦呦的事迹及获得的荣誉 以下资料来自搜狗百科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诺贝尔奖是2015年10月5日。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斯德哥尔摩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该诺贝尔奖项,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简介
几十年里,据不完全统计,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研制的青蒿素在全世界共治疗了两亿多人,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和青蒿素为中医药国际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将中医药推向了全世界。
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