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都广场的北面与赛车竞技场相对的是高大庄严的大教堂,它就是由特拉勒斯的安特米乌斯和米耶的伊西多尔在532年到537年主持修建而成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基督教采用罗马长方刑堂结构修建教堂,世俗建筑物用来团结民众,而教会在教堂则用来汇聚信徒。但教会想在教堂增建穹顶,它代表在教徒头顶上的天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认为是最完美、最庄严的有穹顶的长方形大教堂。
大教堂在长方形平面上修建了高达60米的半球状屋顶,用1米的厚度顶住粗柱、墙垛、拱扶垛、拱顶等,保持平衡。当信徒离开奥古斯都广场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穿过柱廊来到中庭时,众多的建筑物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当跨过门廊进入殿堂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朝装饰着耶稣圣像的穹顶望去,只要朝光束照耀下的天顶看上一眼,就会沉浸在被神圣威严的气派压服和灵魂升华的情感中。出于对这种象征的敏感,君士坦丁堡人每个周六和周日都自觉来到教堂,接受神灵的洗礼。
从奥古斯都广场到金门是君士坦丁堡的通道之一,延伸着一条有纪念性意义的街道——梅泽大道。两边都是柱廊,柱廊尽头开设有商店。这条街道分别由圆形和长方形的广场交替组成——君士坦丁广场、提奥兹多广场、公牛广场、阿卡狄乌斯广场等等。其他东西走向的重要街道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出现。
与之相反,次要街道却很狭窄,曲曲弯弯,根据罗马分区的传统,从北到南的街道倾斜,有时甚至是一段阶梯。相对通行方便的交通主要干道,这儿的交通状况也一直是让君士坦丁堡人感到头痛的一大问题。
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筑,在1997年就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但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游客,更愿意称它为“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较为引人注目的部分是那饱满而巨大的洋葱头式大穹顶,这种典型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屋顶形式,宏伟壮观,可以同莫斯科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媲美。教堂的墙体采用清水红砖,大穹顶周围是四个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四个顶下的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整个教堂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
教堂改建成艺术馆后,进行了内部改建,通过展示近千幅图片和城市规划沙盘,反映了名城哈尔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不过改建后,原有的格局被改变,作为教堂的功能也已经消失了。
教堂前的广场有“广场鸽”,还设有大型音乐喷泉,有很多人喜欢在这里拍婚纱照。与白天相比,教堂的夜景更美丽,每当夜幕降临时,在灯光的衬托下,教堂越发显得雄伟神秘,充满异国情调。而在冬季,漫天飘雪时,雪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宛如童话里的城堡,十分梦幻。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长方型建筑,教堂的圆顶高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圆顶之一。它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5000多平方米,教堂前厅600多平方米。大教堂内墙上有天使杰布拉欣的巨幅油面,它向教徒们描绘了天国幸福、安详而和平的景象。尽管大厅四周有许多带彩色玻璃的拱型窗户,但由于大厅极其宏伟,自然采光的亮度与大厅面积不成比例,因此显得大厅阴暗,加之上千年浓郁的宗教氛围,让人有种莫明的压力和恐怖感。当你仰头向大厅顶部望去时,的确使人头晕目眩,叫人不敢多待。你面对这一切,会惊叹1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们何以能设计这么宏大的建筑,其结构之高超、艺术之精美、气氛之神秘,充分反映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天堂的神往,但也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的幸福天堂和苦难现实的巨大反差。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教堂内部空间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装饰地板、墙壁、廊柱是五颜六色的大理石,柱头、拱门、飞檐等处以雕花装饰,圆顶的边缘时40具吊灯,教坛上镶有象牙、银和玉石,大主教的宝座以纯银制成,祭坛上悬挂着丝与金银混织的窗帘,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玛利亚祝福的画像。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指的是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分裂之后,继承罗马帝国正统政权,且据有东半部领土的帝国。而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就是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Byzantine)这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由一位希腊人Byzas依循神喻,在欧洲与亚洲交界处、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拜占庭找到理想之地,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而来。
圣索菲亚大教堂(SantaSophia)建于公元532年至537年。这座教堂的设计没有先例,它是将当时各种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的集合体。它有纵向的轴线,中庭两侧有排柱。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7米,构成一个方形的平面,上面有一个高55米的中心圆顶,因此被称之为一种圆顶的巴西利卡。这个巨大的圆顶稳定地搁在四个拱形门上,圆顶的两侧有两个直径相等的半圆顶,这两个半圆顶又各有3个附属圆顶来做支撑。这座大教堂被认为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当15世纪拜占庭陷落以后,土耳其人只在教堂外的四个角上添了四条尖顶圆柱,就很自然地改造为清真寺了。
很多人看多了欧美电影,对西方的大教堂、落满大理石广场的白鸽、音乐喷泉等充满向往,于是很多人都想着攒钱去一趟欧洲游玩,欣赏一番欧洲的上世纪风格建筑,体验漫步西方街头的感受。
其实呢,假如只是为了观赏欧洲的建筑,大可不必要花那冤枉钱,国内同样有血统纯正的欧洲风格建筑,而且论历史的话,年份也不比欧洲的那些低。
说的正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907年)三月,开始时期是沙俄一个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临时搭建起来的一座随军教堂。后面俄国一个茶叶商人出资,在原先的随军教堂基础上重新修建一座木质结构教堂。又过了几年,1911年时候,在木质墙体外部重新砌了一层砖质墙体,才形成了砖木混合结构式的大教堂。1923年,圣·索菲亚教堂又又重建了,这一次就比较彻底了,历时9年,在1932年才完成修建,并一举成为整个亚洲地区最大的一个东正教堂。
严格意义上来说,现在存世的这个圣·索菲亚教堂是由俄国的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规划设计的,整个教堂充满了富丽堂皇的气息,外观更是宏伟壮观。
而从数据上显示,大教堂的通高为53.25米,整个建筑面积达到了721平米,理论上可以容纳超过两千人。正门阁楼的顶部是钟楼,教堂的俯瞰图可以看到整体呈现希腊的十字方式布置。教堂整体风格既有拜占庭建筑风格,主穹顶和钟楼的设计又是俄罗斯传统“洋葱头”造型,算是融会贯通了多种风格的教堂建筑吧。
而教堂前面的大广场,满是洁白的广场鸽,还有大型的音乐喷泉,也使得这里成为了拍婚纱照的最佳选择,如果对欧洲充满向往的游客,可以先去哈尔滨游玩一圈。
圣索菲亚教堂 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2000年,市政府组织了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扩建、中心休闲广场建设及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建筑艺术广场扩建和中心休闲广场建设工程于2000年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扩建后的建筑艺术广场面积由6000平方米增至10000平方米,中心广场面积36154平方米。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于2001年7月1日竣工对外开放,地下展馆总建筑面积3972平方,是哈市首次建设的现代化展馆,。展馆共分展览、演示、接待、办公、沙盘控制、展品贮备等六个区域。位于展馆中央的是1:600的哈尔滨城市建设规划沙盘,总面积396平方米,表现市区面积142.56平方公里,涵盖了南岗、道里、道外、动力、香坊、太平六个行政区域。《哈尔滨城市建设规划展》正在馆内展出,共分“历史名城”、“建设历程”、“规划明天”三个部分,系统展示了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现代化大都市嬗变历程,以及城市未来发展前景。 我们看到的修复后的教堂与当年教堂保持了一致风格,这巨型的洋葱头式大穹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的屋 顶形式,宏伟壮观的构思可以同莫斯科的瓦西里教堂相媲美。索菲亚教堂的主穹顶,4个小帐篷顶及后屋顶共有6个十字架。同基督教的十字架相比,东正教十字架上方有一处平行略短的横杆,下方有一处倾斜的横杆。索菲亚教堂十字架主干仍是东正教十字架的形式,但在主十字架上又加装几处横竖杆,使十字架在横杆、竖杆的局部又形成数个小十字,使十字架显得整体饱满、线条柔和。十字架通过类似洋葱头状球体与主穹顶相连,与帐篷顶或屋顶相连接,球体下方过渡为圆柱体,还加装莲花座。十字架通体是金黄色,与绿色的穹顶、帐篷顶互相映衬,使整个教堂愈发显得雄伟恢宏、高贵典雅。主穹顶的顶部距地面高48.55米,给人以耸入云宵,蓬勃向上的想像空间。大家看它那饱满而巨大的洋葱头式穹顶在建筑中央构成了特殊球面,剖面最大直径为10米,形成巨大而丰满的室内空间,是教堂画龙点晴之处。 索菲亚教堂的篷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帐篷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由若干连续拱券托起的篷顶,特别是帐篷顶上火焰形尖券,以惯用的篷顶冠戴小洋葱头式穹顶而结束的设计手法,既衬托出大穹顶的雄浑气势又突出所映了整个外墙体华丽多彩的细部。外墙体主体为清水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复杂,砌工精细。墙体以大小套叠的拱券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16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第一个段面都开了一个高侧窗,檐口装饰线角为花瓣形和神乳体。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流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风格的边疆拱券的设计风格。这几十个窗两侧砌成的壁柱方圆相连,为整个建筑平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教堂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气氛,教堂穹顶构成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从大厅中央向下望去,便能看到由这4个大帆拱托起的巨大的带有宗教图案的大弯顶,大弯顶内墙面富丽堂皇而又高雅别致。教堂正门篷顶为钟楼,悬挂着1大6小共7座乐钟。那座最大的乐钟由响铜铸成。乐钟重达1.8吨.最大直径为1.425米,临近钟耳和钟的底部装饰的是规则花边。钟的中部雕有4个圣像,以8个规则的连形花边上的古俄文注明的是铸造年代,6座小乐钟可以奏出6个不同音符,每逢重要宗教节日,敲钟人把7座钟槌上绳子系于身体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节奏地拉动钟绳,铿锵的钟声响彻云霄,据说当时连几十公里外的阿城居民也会听到这钟声乐曲,堪称哈尔滨的一大奇观。索菲亚教堂共有“一主两辅”三处唱诗台,处于两侧耳门门厅上的是辅唱诗台,与两处小圣所相对,兀然突出在半空中,成为二层平台,给大厅硕大的空间平添了一个层次。位于正门门厅上的是主唱诗台,由左侧楼梯可以上去,与左侧小唱诗台有走廊相连。主唱诗台的前面敞开,其他方向以墙面、屋顶进行封闭,面积约20平方米,可容纳4人。
圣索菲亚大教堂由于曾经之前是东正教,后来又融入了伊斯兰教,因此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的“混血教堂”。其实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外观,我们都会觉得这里绝对是典型的东正教,但是让我们意外的是,这里竟然曾经被改造为清真寺,因此对于很多游客来说,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真的是傻傻不清楚,不知道这里实际是什么教会。
一、圣索菲亚大教堂最初是东正教所建,外墙也是充分体现了东正教的特色建筑
远远地看到圣索菲亚大教堂时候,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不清楚它是什么教会的,毕竟跟我们所了解的天主教是完全不同;其实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供奉耶稣,但确并不是天主教,而是东正教。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完全按照东正教的模式建造,因此跟国内看到的教堂是完全不同的,到处充满着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只是当我们走进去这个教堂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这个教堂真的有点不一样!因为里面竟然具有伊斯兰教的色彩!
二、由于土耳其入侵而被改为清真寺,因为历史文化的错杂而被称为“混血教堂”
虽然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建筑模式,但是在历史上面它曾经因为土耳其入侵而变成了清真寺,直到它真正被当地建造为博物馆之前,它也是保留了清真寺的特色;由于圣索菲亚大教堂曾经供奉过耶稣(东正教),也供奉过安拉(伊斯兰教),因此被当地居民称为“混血教堂”。甚至还有居民一直觉得这里是清真寺而不是教堂!也难怪圣索菲亚大教堂被称为世界唯一的“混血教堂”。
由于圣索菲亚大教堂曾经安放过不同宗教的文化,因此被称为“混血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侧面回廊向中央集中,使视线自然引向巨大的穹窿形圆顶,圆顶下面有一圈通光窗口,阳光从这里投入教堂内部,把大理石柱和壁面的镶嵌画照耀得金碧辉煌。抬头仰望,透过光线的迷雾,蓝色穹顶上闪烁着图案的光彩,造成一种虚幻缥缈的神秘境界,出色地体现了作为宗教建筑所要求的精神感召力量。
索菲亚大教堂内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