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结构

更新时间:02-09 装修 由 迟暮。 分享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SalisburyCathedral)建于1220~1265年。这个教堂据说是因为一支箭或者一个梦而建在这个远离村落的平原上。从外面看,这个教堂是一个长而矮的,中央有座高约123米的塔楼的建筑。而内部中厅低矮而深,两侧各有一侧厅,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内部分割成横条状,南面有一个回廊及八角形的教士会堂。路易斯·格罗德茨基说,“艺术史家对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有着特殊的兴趣:它位于中轴线上的矩形礼拜堂(建于1220~1225年间),带有与中厅同样高度的侧厅,这一侧厅又与矩形的回廊相结合。对透明、精致的追求,导致了空间的融合和各部分间的统一,这种融合与统一由于极度细长的大理石柱而得到加强。”这个教堂对于后来的教堂有着直接的影响。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Abbey)位于伦敦议会广场西南侧,10世纪英王埃德加于此建造正式教堂,由本笃会修士主持。1050年英王爱德华下令扩建,1065年建成耳堂,1163年建成中殿。现有哥特式教堂为1245年亨利三世重建的,后又不断扩建。教堂采用了扇形拱顶,平面为拉丁十字形。总长156米,宽22米,大穹隆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整个建筑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

另外还有德国的哥特式建筑,如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的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建筑。意大利尽管对哥特式建筑是排斥的,但著名的米兰大教堂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什么是哥特式建筑知识

哥特式建筑在结构语言上主要有三大特点: 第一大显著的语言特点就是尖拱,哥特式教堂中使用侧推力较小的尖拱,减轻了结构的重量。由于尖拱不像圆拱,其半径一旦固定就不可改变,而是可以任意改变弧拱的高度,也使正厅与侧厅的高度更加协调。第二大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大的玻璃窗,这是由于使用了独立的飞券结构,把券脚落在侧廊之外的横向墙垛之上。侧廊因不必再承担中厅拱的侧推力而使的中厅的侧高窗得以开大,而外墙上也因此有可能大面积的开窗。在飞券和墙垛之间还可以建造各种功能的小房间,因而使教堂的横厅越来越短。从外面看教堂就是由细长的石头与巨大的玻璃组成,其组成类似于现代建筑的框架式结构。第三大语言特点就是由于骨架券成为拱顶的主要结构,十字拱也成了框架式的,因此拱顶的结构性更强,就使得总体的厚度减小,整个拱顶的重量大大减轻,减小了对各部分施加的力度,也使得拱顶可以使用于各种平面。简单实用的拱顶技术的普及,也大大推动了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哥特式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雕刻、壁画、圆窗,以及宗教题材的玻璃彩画都是不可少的,也成为各个教堂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最后一个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点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声明:关于《哥特式建筑结构》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998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