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图片

更新时间:02-02 装修 由 棼谷 分享

意义:

1 能严格区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减少或避免了交通事故。

2 避风雨,防日晒,方便市民行走和购物。这些确实给地处炎热、潮湿、多雨区的市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适合广州的气候环境,受到市民的欢迎。

3 立面外观虚实对比强烈,空间层次强,能丰富沿街景致。廊道具有遮阳蔽雨、保护店面以及作为商品展销长廊的作用。

4 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二楼建在人行道上,补回拆建地皮的损失。底层是纳凉、下棋及品尝“工夫茶”的活动场所。不但有效地满足了商业活动的需要,还弥补了室内空间的不足。骑楼形式充分显示出商住建筑的个性。

扩展资料: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以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

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的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州骑楼

求进~】广州 骑楼 特点、结构等~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的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各种风格的骑楼有:

仿哥特式 例子: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

南洋式 

古罗马券廊式 

仿巴洛克式 

中国传统式 例子: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广州起义路等也有少数剩余。

现代式 现代式骑楼大多建于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骑楼有很大差别,显得简洁明快、趋于实用主义。

骑楼的各地骑楼

广州德政南路139号是代表。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并传到两广和闽南,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在全国各地的骑楼里,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比较出名的有上下九,北京路。 汕头汕头骑楼的建造汲取了外廊式建筑许多处理手法,在街道和店铺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的有遮蔽的交通空间,非常适合本地炎热、多雨、多台风的气候特点。汕头骑楼始建于二十年代,建筑形式显然受到欧陆风格的影响,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及外来因素等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建筑类型。其典型代表是小公园的沿街骑楼。小公园及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街道形成放射状分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小公园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基本仿造巴黎街区样式,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片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为解放前汕头第二高楼,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惠州水东街位于惠阳县城(今惠城区桥东街道办),东西走向,东接惠新西街,与水东南路互交,西接东新桥,全长730米,宽14-18米,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据《惠州市城市建设志》记载:“1928年改建的水东街保留较为完整,建有划一的骑楼,使整街两边成两条长廊。骑楼上住人,下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忧雨。”当时,惠州的工商业都集中在水东街,水东街因此被称为“旺地”。抗战初期,日军侵袭惠州,一把火烧掉大半条街及200余间骑楼店铺。1941年水东街又一次遭日军破坏。从那以后,老街就不如往日了。抗战胜利后,惠州交通迅速恢复,电讯畅通,各商号相继复业,侨汇源源而来,洋货大量涌入,江面上往来于惠州与香港、澳门、广州之间的船只秩序井然,载出当地的大米、土产,运进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生产的印花布、洋火、洋钉、钟表、煤油等。从东江上运来的货物在东新桥下的码头交易,由搬运工从船上搬运到骑楼的货栈。东新桥码头边,金铺、布行、当铺林立;小茶室、粥粉店、云吞店繁多,通宵达旦营业;批发粮油店、绸缎布匹店、私人诊所、教堂、影相馆齐备,烟馆、赌馆相继兴起。骑楼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水东街上一派繁忙。谈生意的商人和沿街叫卖的商贩共同谱写了当年水东街的繁华。据《惠城文史资料》记载,当年水东街上有上百家商号,较有名的有:宏泰布店、永泰布店、大众商店、亚东苏杭店、恒升苏杭店、广寿堂药材店、怡和隆烟丝店、益生隆、全和五金店、天成金店、黄惠和金店、瑞成陶瓷店、裕昌杂货店、东益咸鱼店、顺安山货店、大德土纸店等。东莞东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离不开传统的东西附丽。骑楼建筑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曾在20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不仅记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而且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曾经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骑楼主要分布在振华路、大西路、和平路、维新路、中山路、中兴路等。为配合城市发展而进行的旧城改造,平定里、平乐坊等已被拆除,振华路上的几十米范围骑楼很多也被拆或损毁。关于骑楼的保护和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历史文物保护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讨论。湛江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有个历史韵味浓郁的老街区,主要由民主路、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所组成,故称“三民”街区。该街区位于古埠赤坎区旧城东南部,与幸福路、和平路、大众路、大同路、民主路连成一片,呈梯字形,方圆约1平方公里,拥有100多间建筑风格各异的商铺楼宇,为赤坎商旅文化保护区。分布在大众路、和平路、幸福路和民主路的联体骑楼屋,中西合璧,厅堂贯通,拱廊直檐,遮阳避雨,下铺上宅,商住兼容,是涵容欧陆南洋风情的骑楼街。 这些骑楼屋建筑大多始建于1920年代,是当时岭南地区的城市商业街市一大特色建筑,是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的有机结合。20年代,赤坎港埠商业发展迅速,来往商船络绎不绝,为适应当时经济发展要求,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填海造地工程,到30年代初,已建成现存的骑楼建筑群。街区内骑楼建筑群主要在福建街、和平路及“三民路”(民族路、民主路、民权路)一带,总长约1300米,多为砖木二层平顶结构,下店上宅,其最大特色在于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适应当时人们以步行为主、岭南气候多变的环境条件。开平江门赤坎骑楼有近600座。特别是堤西路、堤东路、中华路、牛圩路等几个路段几乎都由骑楼组成。堤西路的建筑最为壮观,构造也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项,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项。有的骑楼高达3层,长达40m-50m,其代表作为景辉楼。沿堤西路向里走,中华路等路段的骑楼楼顶装饰逐渐简单,牛圩路的骑楼多为两层楼顶的装饰也比较简单。在沿堤耸立的骑楼群中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氏图书馆两处雕楼夹杂于骑楼群间特别引人注目。高州高州的骑楼历史悠久,形式独特,主要分布于中山路,西关路,南华路等商业繁华的地区,其中高州中山路的骑楼在粤西地区最为经典!高州的骑楼其高度普遍不是很高,一般都是2层到5层,底层是商铺用的,上层就住人。高州骑楼大部分都是建于清末民初,是很典型的岭南的民国骑楼。虽然,历史时代久远,但保留下来的精品不少。信宜太平御览《郡国志》曰:窦州(今广东省信宜市)悉以高栏为居,号曰干栏。“干”“稻梗”的意思,“栏”是“房屋”之意。“高”应解释为高屋了。《郡国志》说:窦州都是以干栏屋作为居住。古越族的杆栏式建筑未知怎样,但也有学者把一种别于西式骑楼的砖板木街铺称谓杆栏式骑楼。现存的实物所知,岭南清代以前的骑楼以砖木混合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一般都由若干木梁、圆木、木板组成,一般杆栏式骑楼,阔窗窄门,上层多是木建筑的廊桥、板墙,楼顶敷瓦于椽间,冬暖夏凉,去潮快,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特点。 梧州梧州素有“百年商埠”之称,是昔日岭南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骑楼是昔日梧州繁荣的标志。梧州骑楼文化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曾被选入《正大综艺》节目。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以铁环、水门为建筑特色。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北海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 璧骑楼式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玉林城区玉林容县城区虽然在不断扩大,新建了许多街道,但至今最热闹的商业街道仍然还是具有清末民初风格、以骑楼式店铺为主要特色的西大街和西上街、新北街。此外,金珠街和杨梅镇的杨梅圩也是骑楼街的典范。据《容县志》记载,长500米共200多间店铺的杨梅圩创建于清朝康熙中期,距今约三百年,光绪年间曾重修,至今仍保留着整条骑楼式街道的格局,成为容县乡镇旧圩市一景,是一个颇具旅游开发价值和历史文化品位的资源,它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光。 玉林杨梅镇此外,在美丽的梅江河畔,也有一条约500米长,坐落在容县杨梅镇的骑楼老街显得有些冷清寂静,街道两旁的骑楼已稍有破烂,墙壁有些脱落,露出一块块青砖,墙上用漆写的字已经模糊,一些现代式的楼房镶嵌在这条老街,“点缀”着这里的古典。这是岁月给这条老街留下的斑驳痕迹。走进这条老街,记者很难与繁荣热闹等字眼联系起来,然而,这条饱经沧桑的骑楼老街,曾经是整个杨梅镇最繁荣喧嚣的圩街。梅街骑楼 的房子宽度一般为3~5米,纵深30~80米,房子高度为二层楼,也有三层的。二楼及二楼以上的正面墙体也多为木板,木窗,也有青砖墙、木窗结构的,为了节约建房资金和用地,房子与房子之间共用一堵墙,杨梅街最古老的骑楼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有800多人如今居住在这条老街。1995年,杨梅镇获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随着绿荫城的开发,水运的没落,昔日繁华的杨梅圩逐渐萧条,那种每逢圩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在人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海口海口骑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初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等。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6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这些骑楼,或中国传统式,或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独特的海口南洋式。文昌文南路海南侨乡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于清末民初,带有浓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骑楼风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镇建筑之一。文南街是文城镇商业经济的发源地,也是文城发展的缩影,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大部分建筑为骑楼,是文城较繁华的商业街,为海南第三大骑楼群。胜利街文昌市铺前镇胜利街南洋风格的骑楼,是海南第二大骑楼老街,仅次于省城海口骑楼老街。这里有100多历史的骑楼老街,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骑楼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 泉州泉州南北大街后改称“中山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 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在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泉州中山路形成历史悠久,至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骑楼建筑,全长约2.5公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于2010年5月14日,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广州有什么独特建筑

无论是北京的胡同,还是上海的弄堂,都是民居建筑的称谓,在广州也有小巷,一般被称作“巷子”,和北京、上海不同的是,广州的新式建筑更加闻名,像“天线”大楼、“铜钱”大楼、“橡皮擦”大楼等令世人刮目相看。

一、广州的巷子和北京、上海的差异

北京和上海的民居风格独具特色,所以成为地标性的建筑,有些小巷还设立了观光景点,成为外地人了解北京和上海的“窗口”。在广州也有类似北京和上海的小巷,但是建筑风格和人文文化与这两座城市是大相径庭的。

广州的老街小巷在越秀区和荔湾区遗留最多,这些地方的建筑是比较拥挤的,凌乱的,但是却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叫卖的小贩、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扑鼻而来的花香和迎面跑来的小猫咪,让这些老街极具回忆感。所以,有一些寻根的文艺青年会拜访老街,来寻找儿时熟悉的美食和美好的回忆。

二、广州的独特建筑

如果要说独特建筑,广州的老街比不过新式建筑。像天线”大楼、“铜钱”大楼、“橡皮擦”大楼、高高耸立的广州塔和双子塔,引发人想象力的广州大剧院、具有纪念意义的中山纪念堂,都是广州地标性建筑。

不得不说,广州绝对是一个活力满满的都市,在这里你能看到别处看不到的高楼大厦,你能体会到快节奏的生活,更能感受到来自广州人的精明和能干。和北京与上海比起来,广州更像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用充满张力的“肌肉”,像世人展示他的活力与阳光。

北京作为文化古都,古香古色的胡同成为历史的代名词。而上海的弄堂展现出上海人具有的小资情调,成为世人眼中的“瑰宝”。而广州的老街小巷虽然也极具风韵,但是和它的新式建筑比起来,后者更加引人注意。

广东骑楼的建筑风格

广东骑楼的建筑风格

摘要:广州骑楼是岭南的特色建筑,是一种完美将居住环境与商业空间结合的案例。

广州骑楼拥有悠长的历史,它是近代广州人民智慧的结晶。

骑楼建筑以其浓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装饰性纹样,连续的、统一的形成了亮丽的建筑风景线。

骑楼作为一条中外文化的融合的结果,展现着历史的独特风貌,还有地域的特征和文化的特征。

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的建筑形式。

关键词:广东骑楼;文化内涵;建筑形式;特色建筑

第一章绪论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所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建筑类型和城镇形式。

例如,上海的里弄、江南地区的水乡、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窑洞和福建的土楼,当然,还有岭南地区的骑楼。

骑楼是具有广东当地特色的建筑形式,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同时是近代以来中国南部尤其是岭南地区主要存在的街道形式。

广州骑楼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出现,是欧陆风格与东南亚地域风格相结合的一种具有岭南特点的建筑形式。

它是本地敞开式店面建筑与外来殖民地的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很好的表现了广东建筑的特色。

骑楼的建筑特点使得它很好的适应了岭南地区湿热多雨,季节性潮湿等的气候特征。

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特点,形成了广州大部分街道的建筑样式。

现存的广州骑楼主要集中在上下九路、一德路等广州的老城区,一排排的骑楼伫立在道路两旁,形成广州特有的,极具文化底蕴的旧城区风貌。

第二章骑楼在广东的形成和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末广州骑楼开始出现。

广州近代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上任之后大力推进洋务建设,在建设的同时,他非常关注沙面租借的建设,并对当时广州街道的混乱状态颇为不满。

于是张之洞提出筑建长堤的计划,这是一项综合发展计划,在现在看来长堤计划改善了城市的物质建设, 也是发展经济同时提高广州的传统业务的现状,对广州整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实堤岸的设想就是广州骑楼的原型,这项措施不但对堤岸, 马路还有铺廊等都进行了严格的尺度的控制,广州的整个城市空间由堤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活力.在国外骑楼形式没有进入中国,慢慢向近代的骑楼演化前,东南亚地区的骑楼是外来形式与当地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近代岭南的骑楼类型包括三种,尤为突出的是混合式骑楼

广州骑楼大部分由传统的“竹筒屋”改造而成,骑楼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兴盛起来。

当时的主要的商业街道纷纷采取了骑楼这种宜居宜商,居住与商业结合的建筑方式。

在骑楼流行时期,广州西濠口的骑楼群堪称壮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34年建成的爱群大酒店,其一层所采用的骑楼结构是广州骑楼的典型。

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骑楼作为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一路走来,到现在,已渐渐失去了居住的功能。

伴随经济的发展,骑楼难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需求,许多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经济中心也渐渐从老城区转移到新城区。

位于老城区仍保留完好的骑楼现在更多地用于商业经营,如现在的北京路步行街,就是在原来传统的骑楼建筑群的基础上改造而来。

如今的北京路,传统的骑楼被粉刷一新,传统气息与现代化气息相互交融。

第三章骑楼的风格样式建筑符号

在广州,骑楼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楼顶、楼身、楼底。

骑楼的楼顶形态各异,有塔形的,也有的在正面挑出拱形雨棚,骑楼楼顶的造型非常丰富。

楼身的装饰也是各有不同, 浮雕图案、阳台铸铁栏杆、也有窗洞形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得骑楼楼身的墙面非常漂亮。

有的墙面装饰了西方巴洛克或洛可可的建筑风格,有的是带有岭南特色的水果和吉祥寓意的纹饰,还有一些是中国古典卷草的图案,有的把满洲时期的窗运用在骑楼上。

骑楼的墙体装饰面往往是不拘一格的,中西文化建筑的相融合,形成了岭南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骑楼中最重要的面是沿街的立面,沿街立面可以分为三段:从下到上依次是骑楼列柱、楼层和山花檐口。

沿街的立面经常在每一层的窗台以下的窗楣或檐口等处加上一些丰富的装饰用浅浮雕或纹样,立面上的装饰纹样整体变得丰富,都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了。

骑楼的第一层是自由漫步的长廊,其中的店铺,戏院,旅馆,茶楼相连,楼上是作为居住。

这种公共步廊的设计方法和新加坡的骑楼建筑的最初形式有点相像,而外廊的形式和很有可能由英国殖民者建造的,所以,也就有了“骑楼的最早形式是英印殖民地的外廊形式”这一说。

这样的组合可谓是商业与住宅的完美结合,自由长廊既给人们在酷热的盛夏和多雨的季节有了驻足停留的空间,同时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骑楼的建筑结构,因为店面不在街道旁边,所以为了支撑建筑的整体平衡,建筑走廊伸出两条柱子来,我们称其为廊柱。

一般廊柱之间相距4m,有4m的进深,还有就是净高是有5m或6m。

从结构形式来看,早期的骑楼建筑结构主要由砖木为主,石灰砂浆面做装饰处的处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的骑楼的建筑材料逐步由混合材料取代了,所以现代的骑楼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所代替。

但是不同时代的骑楼都还保持着砖木结构。

一方面可以看出广东的骑楼与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有着相同之处,另外一方面还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即建筑形式是人们长期的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骑楼立面的处理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骑楼建筑立面在处理上是较为成熟的。

在骑楼中外交融的风格的楼街巷口,一般设有典型的岭南风格的牌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骑楼顶部女儿墙和中部的楼层以及首层的廊在设计方面,都极具欧陆风格。

与此同时也有受文艺复兴时期的复古气息影响的风格,有的还受当地的影响,形成混合形式风格。

广东骑楼从里面上来看,中式的建筑语言和西式的建筑语言相互穿插,相互渗透。

两种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骑楼将这两种文化表现的非常完美,这也就是广东的建筑的特色所在。

它将代表中国古典建筑宫廷式为代表的花窗和砖雕牌坊与西方有突出的圆形拱窗和罗马柱有机结合。

广州的骑楼有两个流派分别是东山骑楼和西关骑楼,这两者在风格上也有点差别。

西关骑楼应该说是早期的骑楼的代表,在里面的装饰上有明显的照搬巴洛克风格的痕迹,楼身、山花大多数则采用了古罗马的装饰符号,如卷曲花纹和罗马柱等。

但西关骑楼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很多的元素。

东山骑楼形成的时间则较西关骑楼晚,但在审美方面,东山骑楼从具体走向抽象了,一步步抛弃了那些较为复杂的符号装饰,更加趋向现代化同时也更加简洁了。

第四章小结

广州的骑楼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岭南建筑文化的精髓,骑楼的建筑不仅是岭南的瑰宝还是一种优秀的建筑形式。

但是随着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的不断推进 ,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再一次受到挑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建筑骑楼的态度上。

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是我们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年代中我们要加大保护力度去保护我们的传统建筑,与此同时加大创新力度,让骑楼以及骑楼文化得以生存,并发扬光大,让骑楼成为见证广州蓬勃发展的重要见证。

参考文献

,规划师,1998(9):32~34

华中建筑,2001(8):43~45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8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广州独特的“外来”建筑,广州骑楼图片

当我们身临广州时,我们常常感慨广州 骑楼 建筑文化特色,殊不知这些所谓的西式建筑大部分都是中国不知名的工匠所建造而成,这些所谓的“外来”建筑正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所建造而成了。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

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

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

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

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

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大马路等。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

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结束语】“崇洋媚外”多少有贬义的意思,但多少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因素而成就了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西式建筑,我们吸收了具有西方元素的建筑风格而搭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式建筑,这就是广州骑楼。

广州西关骑楼图片,将历史铭记下来

广州 骑楼 出现在二十世纪初,那时的建筑形式多样,而且到至今保存也较为完整。广州骑楼也一直都是粤派的代表,更是每个广州人的骄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最具代表的广州西关骑楼。

20世纪以来最具广州城市面貌的标志就是骑楼街。在广州的西关,有一段最有广州特色的骑楼街——恩宁路。

恩宁路东起宝华路,西北至多宝路与龙津西路相接。1931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沿路多为砖木混合结构的居民住宅,三、四层高的小楼,二楼向外伸到人行道的上方,前面有两根柱支撑着。一楼经营商铺,二楼以上住人,还有青灰色的外墙、满洲窗、凹廊,是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

作为清末到民国上百年广州历史缩影的恩宁路,凝聚着广州人很深的情结,是老广州历史文化风貌所剩不多的遗存之一。

广州的骑楼为什么叫骑楼

广州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后由海外华侨引进。广州人把“廊房”称为“骑楼”。

“骑楼”的第一层没有设墙,由支撑柱组成。好比“马脚”,“骑楼”的楼上类马背。在这样的楼上有骑在马背上的感觉,所以这样的楼称为“骑楼”。         1912年,陈炯明颁布《取缔建筑章程以及施行规划》,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至檐前滴水须以水槽、水简引水透入明渠,不得另设檐篷,致碍行人而伤堤路”。

因为陈炯明的提倡,这种“有脚骑楼”在广州推广了。广州因此有了“骑楼”文化。

声明:关于《广州骑楼图片》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200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