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文学指的是受巴洛克影响的文学作品,绮丽浮华的写作风格上,夸张的语言,颓废的思想,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体现,同时巴洛克文学也是一种贵族形式文学体现。意大利诗人马里诺的《阿多尼斯》,西班牙作家贡戈拉,卡尔德隆,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德国作家格利美豪森的《痴儿西木传》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巴洛克文学的发展
西班牙的代表是贡戈拉,“夸饰主义”“贡戈拉主义”。17世纪德国作家格里美豪森《痴儿西木传》,虽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但也具有明显的巴洛克文学特征。17世纪法国贵族沙龙文学也是巴洛克文学。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具有巴洛克风格。玄学代表约翰·多恩。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充满奇喻,格律多变。多恩长期受人争议,直达20世纪才被公认为大师。
17世纪三大文学之一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巴罗克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barruco,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指的是“一颗不圆的珍珠”。随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其特征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和雕琢;它与自然、宁静、古朴的古典派背道而弛。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它在诗歌、戏剧、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法国的巴罗克作家以蒙田的怀疑主义目光审视这个世界,以伊壁鸠鲁主义甚至犬儒主义的态度对待生活,他们认为世界是多彩而不断变化的,反映这个世界的文学相应地也没有秩序、纪律和规则可言,因而文学表现要充分自由。巴罗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对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的官能感受和把这种感受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的欲望(感觉论)。他拒绝严格的理性原则,拒绝接受古典主义规则,风格夸张,语言雕琢。在叙事手法上多依靠意外事件的插入改变叙事的方向和线索,以造成复杂感和丰富感,为此,它把生活的偶然性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巴罗克文学热爱自然美景,重视古怪的、荒唐的、非同寻常的东西,喜欢玩弄文字游戏和俏皮话,精于隐喻和反衬。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等。法国文学在十七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产生了古典主义潮流。这一潮流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历史、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早已为人文主义者所推崇,他们掀起向古代学习的高潮,主要是从中吸取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用以反对天主教的禁欲主义。但在十五世纪,意大利也出现一批学者,着重研究亚理斯多德和贺拉斯的文艺理论,并初步提出悲剧创作中的三一律问题。到了十六世纪后半期,有的作家像法国的龙沙、英国的琼生等,在创作实践上,有意识地学习古代的艺术方法,或多或少地采用古代文学的体裁和题材,同时三一律问题也从意大利传到西班牙、英国和法国,并在法国引起热烈的讨论。这样,诗人、作家向古代寻找文学创作典范和理论根据的倾向逐渐加强了。这倾向在十七世纪的法国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资产阶级对专制王权的妥协让步,为它提供了政治基础,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又为它提供了哲学基础,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很快就形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以戏剧成就最为突出,产生过三个卓越作家:悲剧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家莫里哀。在别的方面,古典主义作家也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像拉封丹的寓言诗、波瓦洛的理论著作等。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它带有虚幻神秘色彩,追求生死灵肉,人生意义等终极问题!追求奇特的效果,夸张的比喻,冷僻的用典以及意象的奇峻! 代表作家: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戈拉,卡尔德隆,英国的约翰·多恩,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等。 巴洛克文学以表现一种病态的人生哲学以及悲观主义的情绪,管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以及顶礼膜拜。 习惯以支离破碎的形式,表达夸张的忧郁,又用雕饰的辞藻,谜语似的比喻来玩弄风雅。巴洛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页,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来形容那些形状不规整,且有瑕疵的珍珠,其词义有新奇,不合常规的意思。最初人们用他来说明16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意大利建筑,形容它的气势雄伟。讲究华丽雕琢装饰的风格。这与古典艺术的和谐,匀称,明朗的风格有很大区别。后来用来形容音乐和文学。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马里诺,卡尔隆均为巴洛克文学代表作家。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意大利诗人。出生在那不勒斯。因不愿遵从父命学习法律,被逐出家门。后来进入宫廷,长期在各城邦君主手下任职。由于私生活问题和伪造文件,曾两次被捕。1615年到巴黎,受到路易十三和贵族的器重。1623年回到那不勒斯。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七弦琴》(1608)、反映宫廷生活情趣的《新婚诗》(1616)、童话诗和描写田园生活的牧歌集《风笛》(1620)等。 长诗《阿多尼斯》(1623)是他的成名之作。全诗共20歌。它取材于罗马神话,描述女神维纳斯爱慕美少年阿多尼斯,遭到战神马尔斯报复。他编织了许多故事,穿插其间,情节曲折,又用比喻、对偶以及夸张等手法,雕琢词藻,追求华丽的形式。他的诗歌反映了17世纪意大利文学衰落时期贵族阶级的趣味。此后,体现这种风格的“马里诺诗派”在意大利盛行一时。 巴洛克是一种观看生命的方式,然后将之再现。在每个人被富丽堂皇王室的炫耀、豪华节庆之短暂虚幻的奢华、天主教礼拜仪式的盛大场面所激励煽动的时代里,文学分享了此全面化的戏剧性。在时间与空间之中,这样的美学运用各式各样的形式,从 Góngora 的神秘抒情主义到伊利莎白戏剧血淋淋的暴力,从无赖骗子流浪冒险故事为体材的小说到宗教诗篇令人醉心狂喜的幻觉。 巴洛克的文学寻求它所处的时代中的欲成为醉心狂喜与形而上的人类:文学变得敏感与暴力,同时沉醉在环绕著影像的闪耀与沉思的阴暗,这些都一再重复著人类的焦虑。透过品味的要求,为了壮丽崇高与感动人心、心理学上的敏感和惊恐,经由影像与复杂的格式的过度运用,在情感表现的平台上,巴洛克文学自我呈现。 巴洛克文学的背景与冒险 欧洲在16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时候,被宗教战争所狂掠,新的价值观念的出现形成一种美学,这个美学持续地揭示古代的传统,孕育出新的形式与风格,试图让读者与听众的感觉产生强烈的感受。 於西班牙,在巴洛克运动中受到注意的作家有:Lope de Vega、Calderón、Gongóra;在义大利:Marino ;在英国:Crashaw、Lyly;在法国,作家的手法较为稳重:Agrippa d’Aubigne、Saint-Amant、 Scarron、 Corneille 初期的时候。在德国,巴洛克文学运动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Opitz、Gryphius、Grimmelshausen、Lohenstein、Hofmann von Hofmannswaldau。 作家的创作活动被权力团体所订制 - 宫廷或王室对文艺事业的赞助、宗教的抒情散文、沙龙的活动 - 文学的出现如同获得灵魂的工具。但是写作同时也表达了个人敏锐的感触,这刚好证明了处在摆汤的世界里,对於自我定位的需求;它唤起了真诚、感情、本性:蒙田(Montaigne),关於自我的作家,因此将创作者的《我》置於世界的中心。作品是《开放的》,提供众多不同的路线和意义,并主动积极地留给读者一大部分去诠释。 巴洛克如同世俗的与文学的生活具有双重符码,这些都已在西班牙人Baltasar Graácian 所著的优美心灵的奥妙与艺术 ( Finesse et Art du bel esprit, 1642-1648) 中被理论化了。 巴洛克文学的表现形式 一般而言在演说术、讲道以及特别是戏剧里,在效果的探索里,感官的唤起被系统化,而修辞学加重了激动的情绪。象徵性的表达方式—隐喻、寓意、寓言和象徵标志,相当於巴洛克建筑里文学性的螺旋与涡旋的装饰—倍增的冗长多馀的图像,同时回应了:结构好像消失在表面的装饰上,而文学的进步保持了严谨性如同隐喻的。对比和矛盾转译了在神秘与苦痛之前的令人难解之处,形成了装扮文学的焦虑, 一直到嘲讽的作品,同时唤起了怪诞与诙谐。阴影与光明、知与无知导致矛盾, 修辞学的发展在连系两个字的同时唤起许多对立的意念(<明暗>,<生死>)。 为了在1640年代转向古典的道路,法国文学脱离了最初巴洛克的模式。面对著巴洛克、炫耀卖弄、丰富的美学符号一直位於重要地位的王室宫廷,在上流社会中,透过最初成立的文学机构,通常指的是一些学院的改革,对於社会与美学的情感洋溢进行批判。
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当时有许多人抱持文艺复兴时期持续不坠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过着退隐山林、禁欲苦修的宗教生活,他也是随着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逐渐兴起的。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做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Le baroque est un style qui naît en Italie à Rome, Mantoue, Venise et Florence à la charnière des XVIe et XVIIe siècles et se répand rapidement dans la plupart des pays d’Europe. Le mot baroque est donc, selon cette définition, un terme technique de joaillerie, d’origine portugaise qui désigne l’irrégularité d’une perle. Ce terme est issu de la critique d’art. Il peut s’appliquer à une esthétique et à une vision du monde qui se répandent à partir de l’Italie dans toute l’Europe à la fin du XVIe siècle.Une sélection d’écrits baroques en françaisAgrippa d’Aubigné (1552–1630)Les Aventures du baron de Faeneste (1617, 1619, 1630)Béroalde de Verville (1556–1626)Le Moyen de parvenir (c.1610)François du Souhait (c.1570/80 –1617)Histoires comiques (1612)Molière d’Essertine (c.1600–1624)Semaine amoureuse (1620)Charles Sorel (1602–1674)L’histoire comique de Francion (1622)Nouvelles françoises (1623)Le Berger extravagant (1627)Jean de Lannel (c.1550-c.1630)Le Roman satyrique (1624)Antoine-André MareschalLa Chrysolite (1627)Paul Scarron (1610–1660)Virgile travesti (1648–53)Le Roman comique (1651–57)Cyrano de Bergerac (Hector Savinien) (1619–1655)Histoire comique des Etats et Empires de la Lune (1657)Histoire comique des Etats et Empires du Soleil (1662)
巴洛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页,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来形容那些形状不规整,且有瑕疵的珍珠,其词义有新奇,不合常规的意思。最初人们用他来说明16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意大利建筑,形容它的气势雄伟。讲究华丽雕琢装饰的风格。这与古典艺术的和谐,匀称,明朗的风格有很大区别。后来用来形容音乐和文学。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马里诺,卡尔隆均为巴洛克文学代表作家。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意大利诗人。出生在那不勒斯。因不愿遵从父命学习法律,被逐出家门。后来进入宫廷,长期在各城邦君主手下任职。由于私生活问题和伪造文件,曾两次被捕。1615年到巴黎,受到路易十三和贵族的器重。1623年回到那不勒斯。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七弦琴》(1608)、反映宫廷生活情趣的《新婚诗》(1616)、童话诗和描写田园生活的牧歌集《风笛》(1620)等。 长诗《阿多尼斯》(1623)是他的成名之作。全诗共20歌。它取材于罗马神话,描述女神维纳斯爱慕美少年阿多尼斯,遭到战神马尔斯报复。他编织了许多故事,穿插其间,情节曲折,又用比喻、对偶以及夸张等手法,雕琢词藻,追求华丽的形式。他的诗歌反映了17世纪意大利文学衰落时期贵族阶级的趣味。此后,体现这种风格的“马里诺诗派”在意大利盛行一时。
巴洛克时期 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其最早的表现,在意大利为16世纪后期,而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德国和南美殖民地,则直到18世纪才在某些方面达到极盛。 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极为复杂,但一般来说,反映了力图寓感情於具有感性吸引力的形式之中的愿望。最常见的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於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巴洛克时期艺术的庄严高贵特点,来自文艺复兴时期所发扬的古典古代艺术精华,同礼教观念的约束作用的结合。 关於baroque一词的起源,公认的看法是源出葡萄牙语barroco(西班牙语barrueco)一词,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法语形容词baroque由伊比利亚语派生而成,后从法语原封不动地移入英语。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用於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的,稀奇古怪的,因而也是离经叛道的事物。到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是指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在19世纪中叶之前,依然用作贬义而非艺术风格名称,直到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发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Renaissance und Barock, 1888)一书,对巴洛克风格这个问题才作了系统的表述。 巴洛克时期出现的艺术形形色色,所以必须按照这个时代的比较广泛的各种文化倾向去探索它们的统一特性。就对艺术的影响来说,当时有三种文化倾向最为重要。第一种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这股势力不论在地区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正日益扩大。巴洛克艺术中的许多不朽之作,特别是意大利绘画和建筑中的许多作品,可能同教会所采取的新的宣传态度直接有关。第二种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巩固,随之产生强大的中产阶级,对艺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从法国王朝建造凡尔赛的宫殿和花园以及中产阶级发展绘画市场,可以窥见当时某些政治和社会发展对艺术的影响。第三种是在科学发展和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影响下,对大自然产生了新的兴趣。这两方面的活动促使人类对自身有了新的看法,一方面觉得自己微不足道(特别是受了哥白尼地球不是宇宙中心这一论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神圣伟大,因为在知识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总之,这些文化倾向连同它们在艺术中的反映,形成了艺术史家斯特乔(Wolfgang Stechow)所谓的宗教势力和非宗教势力共同保持的一种基本上令人乐观的新的均势。 巴洛克时期风格的产生同反对「国际风格主义」的学院派抽象特点有关。罗马的早期巴洛克画家主要有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和卡拉瓦乔(Caravaggio)。意大利的巴洛克雕塑家和建筑师首推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路易十四世风格,即「王室官方风格」,可以说是意大利巴洛克的一种古典化翻版,普桑(Nicolas Poussin)是法国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作品高雅、严肃、合乎逻辑、有条不紊,因而忠实体现了古代艺术风格,形成法国巴洛克的特点。研究法兰德斯的巴洛克风格,最好从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绘画著手,他创作了大型的祭坛画和神话作品,并且设计了一系列构思周密的宫廷画和寓言画组画。 在荷兰,类似鲁本斯这样的一批早期大师曾在意大利学习,亲身了解了意大利巴洛克。此外还有一批现实主义的风景画家、静物画家、海景画家、肖像画家、家庭内景画家和教堂内景画家,以及如弗美尔(Vermeer)和林布兰特(Rembrandt)这样出类拔萃的大师。在西班牙出现了像委拉斯开兹(Velazquez, 1599∼1660)这样杰出的大师。 英国的巴洛克风格最明显地反映在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爵士为查理一世及其王室成员所画的肖像画以及列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 1632∼1723)和凡布鲁(John Vanbrugh, 1664∼1726)的建筑艺术上。同英国的建筑艺术一样,德国的巴洛克视觉艺术全盛时期直到18世纪才出现,即在阿萨姆(Asam)兄弟、诺伊曼(Balthasar Neumann, 1687∼1753)和齐默尔曼(Dominikus Zimmerman, 1685∼1766)设计的一些装饰华丽的大宫殿和教堂建成之后才出现。 在音乐方面,艺术史上最显著的一个转折点发生於17世纪初的意大利。古代风格虽然继续风行,但后来仅用於圣乐,而现代风格则逐渐用於非宗教音乐。由於音乐语汇的扩大、圣乐与非宗教音乐之间、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因此,音乐领域中的巴洛克时期,如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也体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歌剧、清唱剧和大合唱是声乐方面最重要的一些新形式,而奏鸣曲、协奏曲和前奏曲则是为器乐而创作的。 蒙特威尔地(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是「新音乐」的第一个伟大作曲家。在意大利师承他的是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和佩戈莱西(Giovanni Pergolesi, 1710∼1736),都是意大利巴洛克歌剧大师。意大利器乐传统体现在该国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科莱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韦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以及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身上。吕里(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和拉莫(Jean Philippe Rameau, 1683∼1764)是法国巴洛克音乐的两位大师。 在英国,继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假面剧盛行之后,有韩德尔(1685∼1759)在声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韩德尔生於德国,在意大利受过音乐训练。而与他的同代人巴哈(1685∼1750)随后在德国把巴洛克圣乐推向了高潮。德国其他的著名巴洛克作曲家有许茨(Heinrich Schutz, 1585∼1672)、柏格兹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 1673∼1707)和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文学方面可以称为具有巴洛克特点的代表作是意大利马里诺(Giambattista Marino)、西班牙贡戈拉(Luis de Gongora)和德国奥皮茨(Martin Opitz)三人的著作。英国的形而上学诗歌,主要是但恩(John Donne)的许多诗歌同巴洛克文学有密切的联系。巴洛克时期在18世纪随著它的独特风格转变为洛可可(Rococo)式风格而告结束。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在意大利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简介 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词就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再生或复兴),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nce,17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 发展 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市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 文艺复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大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还保留古罗马帝国精神的人才逃往意大利,带回许多新鲜思想和艺术,在罗马开办教授希腊语的学校,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形成。 文艺复兴的作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天文学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在其中提出了与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不同的日心说体系。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统一》等书中宣称,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对其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数据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学》和1619年的《世界的谐和》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绕太阳运转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而且这样的运动是不等速的。 数学 代数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重要发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发现。意大利人卡尔达诺在他的著作《大术》中发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这一公式的发现实应归功于另一学者塔尔塔利亚。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尔达诺的学生费拉里发现,在《大术》中也有记载。邦贝利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约的情形,并使用了虚数,还改进了当时流行的代数符号。符号代数学是由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确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门》,对代数学加以系统的整理,第一次自觉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已知数。韦达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论方程的识别与订正中,改进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还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现代称之为韦达定理。 三角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德国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论各种三角形》是欧洲第一部独立於天文学的三角学著作。书中对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还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数表。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在重新定义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制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数表。 物理学 在物理学方面,伽利略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了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使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他的学生托里拆利经过实验证明了空气压力,发明了水银柱气压计。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尔发现液体和气体中压力的传播定律。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气体压力定律。 生理学和医学 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结构》一书,对盖伦的“三位一体”学说提出挑战。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发现血液的小循环系统,证明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通过曲折路线到达左心室。英国解剖学家哈维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实验,发表《心血运动论》等论著,系统阐释了血液运动的规律和心脏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脏是血液运动的中心和动力的来源。这一重大发现使他成为近代生理学的鼻祖。 地理 航海技术产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飞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探险家们开始了一系列远程航海活动。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印刷术在欧洲的再发现,以及从东方传过来的造纸、指南针、火药(中国的四大发明),促使科学思想的迅速传播。 文学 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语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民谣和戏剧等。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特色 对建筑的比例有强烈的追求,例如必须是3和2的倍数 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 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 反对哥德式建筑 意大利与其代表人物 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佛罗伦萨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 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全部诞生在意大利。 代表人物: 诗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马基雅维利; 画家:乔托、波提切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提香; 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伯鲁涅列斯基; 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与其代表人物 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万提斯、戏剧家洛卜·德·维加 德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德国: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宗教改革、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丢勒等。 法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法国: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说家:拉伯雷等。 英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亚等。 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 有好一段时间,文艺复兴被认为是简单地恢复了古典文化。其实,文艺复兴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的文化,而是借此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体系造舆论。 文艺复兴是一次逐渐发展的时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 关于文艺复兴的不同意见 “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词在1855年为法国历史学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纪时“对世界与人类的探索”;自此以后历史学家们就对它的解释有很多不同意见。 大部分观点认为文艺复兴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然后向整个欧洲扩展。文艺复兴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纪以前)的古典文化连接,是对阿拉伯人的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的吸收。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专注于现世生活质量(如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同时也是知识由于印刷和在艺术,诗歌,建筑等领域新技术的应用而导致的知识爆炸。这些新技术引起了艺术和文学在格式和内容上根本的变化。这个时期,这种观点认为,随着交流和探索的兴起,文艺复兴代表了欧洲从很长时期的一潭死水转变成了汹涌的江河。因此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常常认为是现代开端。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艺术,文学还有哲学等方面的“类革命”(pseudo-revolution )。这些变化仅仅影响了为数很小的富有的少数人,而欧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对于中世纪基本没有改变。因此他们不承认文艺复兴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今天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变化,而不是物质上的巨大变化。或许,对于文艺复兴最重要的观点是那些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一个与中世纪彻底决裂的时代。 Johan Huizinga (1872–1945)承认文艺复兴,但是质疑它是否带来有益的变化。他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从中世纪衰落的时代,并且毁坏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例如,那时在教会和其他一些人使用的拉丁语,从古典时代以来获得了很大发展,是一个活着的语言。但是,文艺复兴中痴迷于古典纯洁性的人们认为拉丁语与它的古典形式相抵触,于是拉丁语的自然进化停止了。Robert S. Lopez 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经济萧条时期。 然而George Sarton 和 Lynn Thorndike 认为文艺复兴使科学的进步速度放缓。 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 蔡元培《图画》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在各个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这里一般人文主义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 也有的人文主义运动认为人有参加仪式和规则的需要并组织一定的团体来满足人的这种需要。 人文主义作为历史概念 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ät,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 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