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梁表示在同位置(跨)布置两层梁的意思,可以按图纸分层1~2布置,输入相应的标高即可。
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且属设计需要按框架梁要求配筋的梁。
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扩展资料:
梁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附加箍筋或吊筋,将其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用线引注总配筋值,当多数附加箍筋或吊筋相同时,可在梁平面法施工图上统一注明,少数与统一注明值不同时,再原位引注。
原位标注,是工程制图采用整体平面表示方法时的专用术语,区别于“集中标注”。原位标注指在梁跨的局部,截面、标高、配筋信息有不同于集中标注的单独标注,在梁的上部标明支座筋和架立筋,在梁的下部标明下部筋、箍筋、拉筋、腰筋、梁跨截面变化、位置变化、标高变化,还包含其它特殊改变的数值及文字说明。
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
连梁是两个墙中间有洞口或断开,但受力要求又要连在一起而增加的受力构件。在连梁下面一般是有洞口的。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连梁和框架梁两者相同之处
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
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
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
框架梁(KL)是指两端与框架柱(KZ)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连接墙肢与墙肢 ,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 ,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一般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 ,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
楼上的论文首先是偏题的,其次老早被淘汰了,现在的设计都是尽量避免形成短肢剪力墙,因为已经被证明抗震性能不好,也不经济。楼主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跨高比大于5就不按连梁考虑了,而只有跨高比小于5才是一般意义上的连梁。因此,你的命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事实上,连梁是一种受力不利的构件,它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刚度很大的部位(剪力墙),而自身的刚度相对较小,所以常常受到应力集中效应之苦。在结构破坏时首先考虑让它被破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因此连梁计算时会考虑刚度折减从而减少其配筋。有时由应力集中造成剪力实在太大,一些设计师干脆就考虑两端设铰接,其含义即一开始就考虑这梁已经形成了塑性铰而破坏。(这种做法我个人不推荐,不到万不得已不用)所以一般设计时如果可能,应尽量避免出现连梁,即跨高比大于5更好。
跨高比就是梁的计算高度与其计算跨度的比值。可写成L/h. L/h《5的意思就是跨度为5米的梁,其高度应小于1米。不过通常取梁的跨高比为10-12也就可以了。 实际上没有跨高比等于1或接近于1的梁。有的话、那是另类,特别叫做“墙梁”(其受力状况需弹性力学才能求解)。普通梁梁高一般不大于3倍梁宽。
有两方面的原因:1.两者不矛盾。实际上两端与剪力墙平面内相连的都可以称为名义上的连梁。然后根据跨高比的不同,连梁有各自的受力特点。跨高比不小于5受力特点更接近于框架。所以跨高比大于6依旧按可按KL设计。其实6.1。9的想要说明的是墙太长时,刚度过大,造成延性不好,地震作用时裂缝过大,所以用跨高比大(线刚度小)的梁把剪力墙分段开来,以提高延性。这里顺便说明下,连梁的跨高比是决定连梁两侧墙体整体刚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跨高比大,两侧墙体的整体作用就小,这时两墙体称为联肢墙甚至是壁式框架。当跨高比小,两个墙体整体作用大,这时两墙体可以看做一个小开口的大墙体。当然这个还与洞口的位置有一定关系。2.根据我的经验,假如是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可以按墙体开洞也可以按框架梁输入然后再设置为连梁,但是要注意的是按框架梁输入后,记得让连梁变成不调幅梁。连梁不宜调幅,因为地震作用下尽可能让连梁强剪弱弯。连梁原本的抗弯承载力就比较大,加上调幅一定程度增大了底筋,造成梁端的正弯矩区承载力过大。所以业界有这么一个说法,连梁宁可少配筋,也不要多配。对于跨高比大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输入更好点。因为如果按墙体开洞,梁属性就固定是连梁了,会造成配筋率以及刚度并不符合实际。
一,意思:
连梁是指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连接墙肢与墙肢 ,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 ,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一般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 ,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在内力计算中一般对连梁进行刚度折减,但是进行位移计算时一般不做折减。
二,工作原理:
高层建筑中,由于连梁两端墙肢的不均匀压缩,会引起连梁两端的竖向位移差,这也将在连梁内产生内力。在设计时,即使采取降低连梁内力的各种措施,如 :增大剪力墙的洞口宽度 ;在连梁中部开水平缝;在计算内力和位移时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 ;对局部内力过大层的连梁进行调整等,仍难使连梁的设计符合要求。
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墙肢产生弯曲变形,使连梁产生转角,从而使连梁产生内力。同时连梁端部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又反过来减少了墙肢的内力和变形,对墙肢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改善了墙肢的受力状态。高层建筑剪力墙中的连梁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可分两种,即脆性破坏(剪切破坏 )和延性破坏(弯曲破坏 )。连梁在发生脆性破坏时就丧失了承载力,在沿墙全高所有连梁均发生剪切破坏时,各墙肢丧失了连梁对它的约束作用,将成为单片的独立墙。这会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大大降低,变形加大,墙肢弯矩加大,并且进一步增加P-Δ效应 (竖向荷载由于水平位移而产生的附加弯矩 ),并最终可能导致结构的倒塌。连梁在发生延性破坏时,梁端会出现垂直裂缝,受拉区会出现微裂缝,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交叉裂缝,并形成塑性绞,结构刚度降低,变形加大,从而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时通过塑性铰仍能继续传递弯矩和剪力,对墙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剪力墙保持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在这一过程中,连梁起到了一种耗能的作用,对减少墙肢内力,延缓墙肢屈服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地震反复作用下,连梁的裂缝会不断发展、加宽,直到混凝土受压破坏。
跨高比小于5的梁一般定义为连梁,高规上面都有规定的,大于5的按照框梁来设计。小于5的时候按照连梁设计。跨高比就是梁的计算高度与其计算跨度的比值。可写成L/h. L/h。连梁是指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连接墙肢与墙肢,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一般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 ,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在内力计算中一般对连梁进行刚度折减,但是进行位移计算时一般不做折减。
跨高比小于5的梁一般定义为连梁,高规上面都有规定的,大于5的按照框梁来设计。小于5的时候按照连梁设计。跨高比就是梁的计算高度与其计算跨度的比值。可写成L/h. L/h。连梁是指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连接墙肢与墙肢,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一般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 ,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在内力计算中一般对连梁进行刚度折减,但是进行位移计算时一般不做折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