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2)从传统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3)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4)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5)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6)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网上给的答案:1 企图打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2 对主流美术思潮的质疑和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关注,主张多元和承认多中心 3 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 4 从表达主观感情转向客观世界,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 5 从对机械和工业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 6 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参考资料:中央美术学院外美史系编《《外国美术简史》》310页还有一种,我个人整理的:
“后工业化”时代的艺术创作由以往极端的自我表现转向相对客观地反映现实,由以往主要是艺术家个人的手工劳动转向批量生产,由以往的与科学技术对立转向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并且探讨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各种可能性,这些与以前的不同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在设计领域,则是要摆脱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的束缚,改变现代主义设计相对单调乏味、“功能第一”、过于理性、冷漠的面貌。
后现代艺术的特征尽管不同门类的艺术在其后现代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仍然可以总结出某些一般的特征。1.虚拟性由于“所指”也处于“标记”的领域,社会现实也是由符号解释构成的,不存在符号解释之外的赤裸裸的事实,艺术生产因此就具有现实生产的意义。在后现代社会,艺术不再是现实的反映;相反,现实是由艺术构成的,现实成了一种虚拟的、构造出来的实在。图像或影像制作,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生产方式,同时也是后现代现实的生产方式。我们可以在威尔什(W.Welsch)和鲍德里亚(J.Baudrillard)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2.事件性由于取消了永恒的本质,一切偶发的事件自身就具有意义。后现代行为艺术突出了事件的不可重复性,用令人震惊的现场效果,瓦解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和理性秩序。阿多诺(T.Adonor)和利奥塔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3.观念性现代艺术的自律观念遭到了颠覆,艺术单凭自身不足以构成艺术,艺术总是“关于什么”的艺术,有关艺术的理论解释也参与艺术的构成之中,艺术越来越接近哲学,成为一种思想观念。丹托(A.Danto)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4.拼贴性后现代的艺术也被认为是后历史的(post-historical)艺术。在后现代艺术界中,将以往出现的各种艺术联系起来的时间脉络已经失效,艺术的历史没有了“时间之箭”。艺术不再古今之分、内外之别,一切曾经出现过的艺术都可以成为后现代艺术家挪用和拼贴的对象,后现代艺术也因此不再要求独创性。舒斯特曼(R.Shusterman)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5.流行性后现代艺术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艺术像消费社会的商品一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艺术界中流行的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风格的改头换面,但不管何种改头换面的风格都不可能在艺术界中占有持久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