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屋顶

更新时间:02-08 装修 由 争议 分享

中国古代屋顶常见形式依等级排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和攒尖。

1、庑殿式

庑殿式屋顶是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且四个面都是曲面,又称四阿顶。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 最高级的屋顶样式。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著名的如北京的太和殿。

2、歇山顶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其特点是把庑殿式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形成一个悬山式的墙面。歇山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

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等次仅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是我国一般建筑(如民居)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或出山。

4、硬山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

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5、攒尖顶

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亭、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

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用的是攒尖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代表类型如下:庑殿式庑殿式屋顶是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且四个面都是曲面,又称四阿顶。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 最高级的屋顶样式。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著名的如北京的太和殿。硬山顶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歇山顶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其特点是把庑殿式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形成一个悬山式的墙面。歇山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顶。悬山顶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等次仅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是我国一般建筑(如民居)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又称挑山或出山。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亭、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类型及等级关系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要求,其中庑(wǔ)殿顶和歇山顶等级较高,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攒尖顶主要用于亭子、宝塔等圆顶或方顶的建筑;而悬山顶和硬山顶等级较低,主要用于普通百姓的民居。

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又称“五脊顶”,是宫殿最常用的结构,其屋顶四面形成四个斜坡,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故也称四阿顶。

歇山顶也常用于高等级建筑中,由一根正脊和四根垂脊、四根戗脊组成,又称“九脊顶”。屋顶由四个倾斜的屋面和两侧的三角形小墙面(称为山花)组成。

相比之下,普通民居使用的屋顶样式就要简单得多。悬山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但是屋顶只有两个面,称为二坡,因房屋两侧的屋脊略悬伸出墙(山墙)外而得名。硬山顶同样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两个坡面组成,但是屋脊不伸出山墙。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历来重视屋顶装饰,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在绍兴坡塘狮子山出土的伎乐铜屋,其屋顶上就装饰着一只铜鸟。到了两汉时期,建筑的门阙和屋顶一般会装饰凤凰或朱雀。

晋代开始,又有了鸱(chī)尾的装饰,唐代,在宫殿的正脊两侧装饰鸱尾成为了定制。宋代屋顶的装饰种类已基本完备,特别是《营造法式》一书的出现,对于建筑的各种样式做了较为系统的规范。明清时期,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对于建筑的装饰要求也更加规范。”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装饰物主要有鸱尾、望兽、垂兽、脊兽、套兽、宝顶、走兽等几种,造型大多取自动物的特定部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建筑屋顶上的“五脊六兽”

中国古代建筑怎样从屋顶看出等级的不同

依清代屋顶之规制,屋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歇山、悬山、硬山。

1、庑殿:四坡屋顶,多用于殿堂式建筑。

2、歇山:由上半部硬山或悬山,下半部庑殿所组成,基本上只准官署使用。

3、悬山(挑山):屋顶两侧突出于山墙。

4、硬山:屋顶两侧不突出于山墙。

5、攒尖:包括圆攒尖,四角攒间,三角攒尖及八角攒尖等

6、卷棚:没有中脊之屋顶。

扩展资料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栋造,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则为单檐庑殿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五大屋顶形式

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顶有六种:硬山顶、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 1、硬山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2、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两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坡相交,形成自正脊两端斜向延伸到四个屋角的四条垂脊。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又名四阿顶。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3、悬山顶: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歇山顶: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别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有四条戗(qiang)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5、卷棚顶 :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如果说上述四种屋面棱角分明,显出一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顶就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6、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最为悬殊,有飞檐之称。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主要有哪些样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主要有:庑殿式、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 盝顶、 卷棚顶。

庑殿式,庑殿式屋顶是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且四个面都是曲面,又称四阿顶。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 最高级的屋顶样式。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著名的如北京故宫太和殿。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其特点是把庑殿式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形成一个悬山式的墙面。歇山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顶。

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等次仅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是我国一般建筑(如民居)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又称挑山或出山。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亭、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用的是攒尖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

盝顶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屋顶上部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又称圈脊。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

卷棚顶又称元宝脊,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显正脊,而是做成弧形曲面。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在宫殿建筑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声明:关于《古代建筑屋顶》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203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