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根雕图片

更新时间:01-25 装修 由 离沫 分享

“雕刻百工,鑪捶万物”。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刻艺术诞生,种类包括木雕、石雕、玉雕等等,根雕在雕刻艺术里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根雕艺术品,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出自战国。1982年,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2300年前的根雕作品“辟邪”,这件作品虎头龙身,4只脚雕上了蛇、雀、蛙、蝉的花纹。

80年代,根雕从一个辟邪之物变成了可以相互馈赠的礼物,一件小型根雕作品最少也有1-6万元,中型根雕价值10-30万。2011年9月,一件名叫《飞龙在天》的崖柏根雕制品被拍出3.8亿人民币的天价。这是由濒临灭绝的常绿树崖柏雕刻的,游龙宛若一条蛇盘旋在树枝上,抬起高昂的头想要乘风飞向天空。

说起根雕,就不能不提到广西桂林,因为这里是根雕其中的一个发源地。桂林属于喀斯特地貌靠近东南亚,比较容易获得名贵的木材,早在80年代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根雕产业链,无数杰出的根雕师就出自这。龙从海出生在板屋村,村民代代学习根雕工艺,龙从海也不例外,他15岁开始学根雕,2017年开了一家自己的根雕店。

大型根雕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火热,有的厂家还要从越南缅甸这些国家去采购正与的黄花梨木,一些富豪把很乐于把它们买下,既可以镇宅,也可以摆在家门口炫耀,大型根雕的价格也非常昂贵,价值上千万,不是几千万的富豪都玩不起。但大型根雕火的快,凉的也快,不知从何时起,大型根雕成了无人问津的东西,龙从海就遇到过这样的事。

龙从海曾和村里十几个根雕师用30几吨的楠木雕了一个《东方醒狮》,这个大家伙规格有15x2.5x5米,成本200万元,要价1000万,曾有人出300万,他觉得这个价格太低没有卖,结果大型根雕过气,这个狮子5年来都没卖出去,都已经长灰尘开裂了,最后是一个福建的商人把它买走。

龙从海虽然卖出了《东方醒狮》,但手上还有很多很多件大型根雕没有出手,他刚开始创厂的时候正是大型根雕最火热的时候,基本上刚把作品完成就能卖出去,因此他做了好多件木雕,如今只能留着长蘑菇。

面对惨淡的市场,龙从海非但没有减少损失,反而又花50万买了一根巨型乌木,用他最擅长的佛像雕刻,创作出一件让人惊叹的作品。他用两三年的时间雕出了500个罗汉,完成了作品的三分之一,曾有富豪感兴趣,开出100万来买,还付了几万定金。可煮熟的鸭子已经喂到嘴边还是飞走了,这个富豪临时反悔,不要这个根雕,连定金都不要了。

龙从海继续雕这个罗汉根雕不是,不雕也不是,他非常为难,但他理解毁约的富豪,毕竟大型根雕市场不景气,不能坑了别人。跟风一时爽,只有创作出真正有文化内涵的根雕作品才是永垂不朽的,如何创新才是根雕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缅甸的雕刻艺术怎么样

根雕,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根据考古发现,古人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中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明代谢肇淛著的《五杂俎》中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盖本于此。”这证明吴地当时根艺制作的水平已有所发展。

苏州博物馆内藏有清代早期的黄杨花几、笔筒,是巧妙利用天然树根形态创造的根雕作品。20世纪50年代初,苏州文管会曾收集到数堂树根家具,其中一堂树根椅是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遗物。苏州昆曲专家顾笃璜先生家藏有一件“郎榆花瓶”,也是明代遗存的根雕精品。

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20世纪70年代末,根艺在中国复苏并发展,从事根艺创作的艺人众多。1980年后,随着苏派盆景的发展,带动了苏州的“根艺热”,出现了一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能手,并相应建立了根艺研究和创作的学术团体——苏州市根雕艺术研究会和苏州市职工根艺研究会,开展各项根艺研究的学术、创作和展览活动。近几年,在根艺创作上发扬吴文化的传统,产生了一批具有精、细、雅、奇为特色的根雕艺术作品,如方建庆的《草枯鹰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绣球》,王留根的《真正像》、《升腾》,张克俭的《头像》、《风采》,王良的《婆娑弧影》、《临寒独放》等,都曾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

2011年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根雕艺术展览——“中华圣根艺术展”在北京故宫端门举办,展览展出了根雕名家洪建宁先生近三十年创作的部分根雕艺术精品30余件,及大型根雕作品展示图片20余幅。盛世出宝物,被中国林科院命名为“古木一号”的《中华圣根》在根雕艺术界引起了反响。

根雕艺术在新宾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后来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在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2300年。其形为虎头、龙身、兔尾的四足怪兽,极富动势态神韵,色彩古朴典雅。到了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已经趋于繁荣。

南齐书中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宋元时期根雕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发展,而且有些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作为创作的素材。《百乐鼓琴图》中画的许多摆放就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承继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根艺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及上海的豫园中,仍收藏着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清代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等更是在上海豫圆陈列至今。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一览无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艺也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而且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四十多个根艺团体。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根雕艺术厂家不断增加,根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艺的创作水平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根艺创作劳动耗时长,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之美中。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后方能定型。

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在合肥乐兆艺术村根雕专区里,省收藏家协会专家指着一批黄杨、檀木等根雕珍品详细介绍起制作过程。“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被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炭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

“造型上的选择标准则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一般生长在平原的树根,因养分充足,生长快,木质纤维也较松,难以形成奇特形态。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制作根雕更不是简单的事,分为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传统的竹雕制品,大凡圆雕几乎全部采用竹根为雕刻材料,木雕制品则选用优质木材或主干基部、树根及树瘿。如此选材,其主要原因是看重材料肌理色调,不易腐裂,细腻适刻等特性。同时在保证造型完整的前提下巧妙地借用根形根态创作。

现代根艺作品因受到“三分雕琢七分天成”之约束,致使一些人把找根挖根,寻奇觅怪视根艺创作。有些作者为追求这“七分天成”则将根艺作品置于露天之下任其日晒雨淋,嫌其慢,则用火烧、酸蚀或白蚁蛀咬等法。

在制做根艺作品时,根材表皮早已被剥去,韧皮上的纹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逝平。这两种特征不足以说明根雕作品的“人为”与“天成”的成份,根材内部的肌理绺花,却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日趋美丽,而这绺花与色调也最能证实其取材的部位,这也恰恰是根材的所有特征最难以仿制的部分。

根材的肌理绺花与盘错瘿疖同属“天成”,都是根雕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当根材上的疖瘢瘿瘤、韧皮纹脉,显露的肌理色调成为作品形式与题材的构成时才是根雕造型艺术的表现。根雕造型要具备足够的空间体量,完美的体面转换,流畅的曲线过渡。保证轴线的完全观赏面,作品要最大限度的体现“人文之精美”。根雕造型要体现材料的美,尊重根材的物质结构,以凿刻的减量加时间将混璞开明物象。作品要独根成器,原材质色、打磨精细,配器得当。

根艺图片、根雕图片照片

恩,这里有很多根雕根艺的照片图片,很清晰的,看看先http://qianjianglanghua.blog.163.com/blog/static/95064079201073164257203/ 2010年上半年第六届浙江省根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的,你看看

他用50万打造根雕五百罗汉,富商出价100万后毁约,后来怎么样

中国古代的手艺人技术有多高超呢?他们制作的一些产品,现代机器完全无法复制,人工也不能复制。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就写过一篇《核舟记》,说自己收到一个叫王叔远的手艺人的礼物,是一件微型桃核木雕,那么小的桃核,居然能雕出苏东坡游赤壁的场景。

中国的雕刻艺术历史悠久,木雕、石雕、骨雕、根雕都包括在内。王叔远此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但他居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要不是魏学洢把他写进文章,后世根本不知道有这号人。

在众多的雕刻艺术类中,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根雕显得格外独特。比如那件曾经引起轰动的广西“东方雄狮”根雕,雄狮长15米,耗费了30吨楠木,广西根雕团队花半年打造,成本竟高达200万。

一般人可能想不通,为什么这些老师傅要花那么长时间打造一件根雕?其实根雕作为一种收藏艺术品,价格浮动是必然的,炒的人多了,价钱自然就会抬,市场好的话从事这一行的人也会相应变多,并且各类根雕艺术品层出不穷。

2017年,我国天然根雕行业销售市场规模58.4亿元,第二年又增长了5.8亿元。只不过根雕艺术散落各地,规模也不大,像福建、浙江都有集中的精品根雕企业,其他省份可能熟悉根雕的人都少得可怜。

要说到大型根雕,广西桂林是盛产之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桂林根雕就已经兴起,但是大多以个体生产为主。龙从海便是众多根雕老师傅之一,他从小就对这门艺术十分热爱,为此不惜辍学回家学根雕,3年前开起了自己的根雕厂。

根雕行情变化快,龙从海满心以为自己可以大展手脚,却遭遇了重大打击。他最为人熟知的工程,就是要在一根价值50万的巨型乌木上雕出“五百罗汉”,这样的工程自然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但只要完成,艺术性还是非常高的。

龙从海的工程也引起了一些注意,有个富商出价100万表示可以预订这件作品,还先付了少量订金。只不过市场浮动后,富商后悔了,表示自己不想买,龙从海可以卖给别人。这样的东西哪里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呢?买家非常不好找。

因此龙从海也相当难过,本着手艺人的精神,他不愿意错过这么好的乌木,所以还是继续雕刻下去,其他时间就打零工为生。虽然龙从海将乌木变成小型“龙门石窟”的艺术设计构思很妙,但卖不出去的艺术,也只能放在那里成为一堆废材。

根雕艺术自古兴盛,连皇帝也有喜爱根雕者。《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李泌做个龙形抓背献给皇帝,皇帝非常喜欢,于是大家纷纷跟着学。现代的根雕艺术要复兴还有一段路要走,龙从海这样的手工艺人,不应该被忽略。

标签: # 根雕 # 图片
声明:关于《大型根雕图片》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204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