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亲,你好!伸缩缝一般设置于混凝土路面。横缝间距4~5m,缝宽3-8mm,深7cm。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建筑物或者构筑物施工缝方向的适当部位设置的一条构造缝。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如墙体、楼板、屋顶(木屋顶除外)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或构筑物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桥梁伸缩缝GQF-C型、GQF-Z型、GQF-E型、GQF-F型、GQF-MZL型,全都是采用热轧整体成型的异型钢材设计的桥梁伸缩缝产品。其中GQF-C型、GQF-Z型、GQF-L型、GQF-F型桥梁伸缩装置适用于伸缩量80mm以下的的桥梁,GQF-MZL型桥梁伸缩装置型是由边梁、中梁、横梁和连动机构组成的模数式桥梁伸缩缝装置,适用于伸缩量80mm-1200mm的大中跨度桥梁。
严格根据设计要求增设泄水孔, 10~20米设置沉降伸缩缝,缝宽20~30mm,缝中填沥青麻筋,沥青木板或其它有弹性的防水材料,沿内外顶三方填塞深度不小于150mm。
挡土墙伸缩缝即伸缩缝,是指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建筑物或者构筑物施工缝方向的适当部位设置的一条构造缝。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如墙体、楼板、屋顶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或构筑物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
挡土墙分类
按结构型式分为重力式挡土墙和轻型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还有其特殊形式的衡重式挡土墙。
轻型挡土墙种类较多,如珠式挡土墙、扶璧式挡土墙、柱板式挡土墙、锚杆挡土墙和锚锭板挡土墙等。
按设置位置分为路堑挡土墙、山坡挡土墙、路堤和路肩挡土墙。路堑挡土墙设在堑坡底部,基础埋在路基面以下,山坡挡土墙设在堑坡上部,有时兼有拦石作用。路堤挡土墙的坡顶在路堤边坡中部,而路肩挡土墙的墙顶与路肩齐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挡土墙沉降缝
室外散水伸缩缝规范是20mm。散水拐角处均设置断缝,注封闭胶或沥青砂。室外台阶、坡道、散水等部位,应与建筑物主体断开设缝,缝应宽窄一致、顺直,缝中填柔性材料。砼散水应在外墙饰面工程完成后再施工。首先必须确保基土回填土和灰土垫层的夯填质量,杜绝不均匀下沉现象发生。模板的支设要拉通线、抄平,要做到通顺平直,坡向正确(向外坡4%)。严禁用砖砌代替模板,散水与建筑物外墙分离,缝宽20mm,不准用油毡隔缝。纵向6m左右分格,缝宽20mm,施工时应分块筑打,震实压光,随打随抹一次成活。要求散水表面密实光洁,无裂缝、脱皮、麻面和起砂等现象。缝内填塞1:2沥青砂浆(宜掺适量滑石粉)要勾抹烫压平整,或在其表面再用油膏嵌缝,则观感效果更好,不允许用热沥青灌缝。并注意纵向分格缝要避开落水管出口处,以免雨水从缝内浸入基础。扩展资料散水、台阶必须做到内高外低,按规范要求找坡确保不积水,散水与墙面处、沉降缝处、伸缩缝及沿散水纵长度每4m均留出变形缝。断缝宽度一律为20mm宽,缝深为基层和面层混凝土之和,用沥青砂浆勾平缝,为保证散水外观质量,散水下的回填土密实度要达到规范要求,散水外观线条要顺直,楞角整齐,分色清晰,填缝深浅一致。对于高层建筑来讲,雨水在打到建筑侧面时会向下产生径流,所以建筑侧面也会产生很大的雨水量,在进行雨水量计算时也需要考虑侧墙面积的1/2的雨水量。而建筑侧面的雨水是没有办法进行收集的。但是现在的住宅小区往往为了美观会将雨水口及雨水检查井置于道路两边的绿化当中。由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情况,雨水口及雨水检查井布置往往并不均匀,且不可能围着建筑设置一圈的雨水口或雨水井。如果没有及时将这些雨水进行有组织排放,那么很容易形成积水。所以通过设置散水沟将侧墙雨水及地面雨水进行导流并迅速排放到雨水口及雨水检查井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散水
法律分析:女儿墙、浇挑檐这类的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不宜大于12m。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8.1.1注4 现浇挑檐、女儿墙、雨罩等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不宜大于12m。
8.1.3如有充分依据,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8.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采取减小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变化的措施2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或增配构造钢筋的措施;3采用低收缩混凝土材料,采取跳仓浇筑、后浇带、控制缝等施工方法,并加强施工养护。当伸缩缝间距增大较多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8.1.4当设置伸缩缝时,框架、排架结构的双柱基础可不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