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失去了这样一个让城市空间形态独一无二的好机会。”曾参与西塔相关设计工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倪阳认为,中轴线上的东塔和西塔没有建成对称“双子塔”是珠江新城建筑的一大遗憾。倪阳介绍,按照最初的规划,东塔和西塔应该是广州新中轴线两边对称的两座超高层建筑。在城市轴线上形成对称的双塔,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而广州看到了这个机会却没有把它抓住。如今的西塔和东塔,一个弧形一个方形,一个432米一个530米,除了位置,已经找不出其他对称的特征。倪阳说,广州放弃在中轴线两侧建造对称的双子塔,就像是一个非常有音乐才华的音乐家跟人家比赛跑步。如果广州的建筑一味跟别的城市比高比怪,其实占不到任何先机和优势。
华南理工大学倪阳的研究生难选吗研究生 不是特别难选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好华南理工大学倪阳的研究生难选吗研究生 不是特别难选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好华南理工大学倪阳的研究生难选吗研究生 不是特别难选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好华南理工大学倪阳的研究生难选吗研究生 不是特别难选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好
回答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名气非常大,实力强下设建筑设计一院、建筑设计二院、建筑设计三院、建筑设计五院、建筑设计六院、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倪阳工作室、方小丹建筑结构院、陶郅工作室(工作二室)、汤+杨工作室、工作三室、工作九室、建筑产业化设计研究中心(广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区域能源规划与设计研究室、建筑智能化设计研究室、建筑信息模型(BIM)研究室、城市物联技术研究设计室、预算室、设计八室以及正在筹建的工作四室、工作七室、工作十室、工作十二室、环境艺术设计一所、深圳分院等25个生产部门,总工室、办公室、财务部、经营部等4个技术和职能管理部门,咨询公司、勘察公司等2个下属公司。2、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规模很大,机会也很多。3、广州市设计院现在大院找人,门槛低了很多,可以多投简历试一试~
第一届理事会(1989-1992)
成立时间1989年12月9日
成立地点:北京
挂靠单位: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名誉理事长:戴念慈
名誉副理事长:奚小朋
理事长:曾坚
副理事长:张世礼 刘振宏 饶良修
秘 书 长:饶良修(兼)
常务理事:曾坚 张世礼 刘振宏 饶良修 邵华郁
理 事:曾坚 张世礼 刘振宏 饶良修 邵华郁 来增祥 王世慰 安志峰 陈永昌 赵兴斌 吴涤荣
第二届理事会(1992-1996)
成立时间1992年9月19日
成立地点:北京
挂靠单位: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名誉理事长:戴念慈
名誉副理事长:奚小朋
理事长:曾坚
副理事长:张世礼 劳智权 刘振宏 来增祥
秘 书 长:劳智权
常务理事:曾坚 张世礼 刘振宏 饶良修 邵华郁
理 事:曾坚 张世礼 劳智权 饶良修 刘振宏 李书德 郑曙旸 张文忠 王世慰 来增祥 张皆正 吴涤荣赵兴斌 霍维国 周长积 陈永昌 张文聪 史庆堂
第三届理事会(1996-1999)
成立时间:1995年
成立地点:北京
挂靠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名誉理事长:戴念慈
名誉副理事长:奚小朋
理事长:曾坚
副理事长:张世礼 劳智权 来增祥 张文忠 吴涤荣 史庆堂
秘 书 长:饶良修
副秘书长:李书才 杨文嘉 孟建国 周家斌
理 事:曾坚 张世礼 劳智权 来增祥 张文忠 吴涤荣 史庆堂 饶良修 李书才 杨文嘉 孟建国 周家斌 邵华郁 李书德 郑曙旸 朱忆琳 王世慰 张皆正 李平年 陈永昌 张文聪 周长积 安志峰 霍维国 赵兴斌 史春珊 马建民 钱江帆 朱良文
第四届理事会(1999-2003)
成立时间:1999年11月
成立地点:北京
挂靠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名誉理事长:曾坚
理 事 长:张世礼
副理事长:劳智权 饶良修 张文忠 吴涤荣 来增祥 史庆堂 史春珊 安志峰 李书才
秘 书 长:周家斌
常务理事:张世礼 饶良修 劳智权 李书才 周家斌 孟建国 奚聘白 郑曙旸 邹瑚莹
理 事:张世礼 劳智权 饶良修 李书德 李书才 周家斌 孟建国 郑曙旸 奚聘白 邹瑚莹 陈静勇 张文忠 李炳训 李沙 来增祥 王世慰 张皆正 张伟 吴涤荣 杨文嘉 周浩明 李宁 史春珊 赵兴斌 吕勤志 董赤 陈耀光 王炜民 王国梁 史庆堂 黄维钢 叶军 焦山 薛光弼 陈孝生 周长积 韩勇 赵一凡 陈永昌 张文聪 刘有达 安志峰 霍维国 余平 马克新 任文东 马建民 辛艺峰 罗果志 石克辉
(2002年增选:)
马怡西 王铁 徐金川 谢剑洪 苏丹 沈立东 王传顺 左琰 叶铮 王琼 宋微健 王兆明齐伟民 孙建华 叶斌 温少安 黄文宪 刘伟 安勇 吴昊 刘年新 牟江 张晓莹 沈渝德孙华峰 陈顺安 林学明 赵毓玲 王明道 张强 阚曙彬 赵建国
第五届理事会(2003-2006)
理事长:张世礼
副理事长:劳智权 饶良修 李书才 张文忠 来增祥 吴涤荣 史春珊 安志峰 李宁 郑曙旸 赵兴斌 薛光弼 霍维国 刘有达 吴家骅 沈立东
秘 书 长:周家斌
理 事:张世礼 劳智权 饶良修 李书才 周家斌 郑曙旸 邹瑚莹 孟建国 陈静勇 王铁 谢剑洪 谢江 李劲 吴晞 马怡西 苏丹 奚聘白 李存东 朱希斌 徐金川 张文忠 李炳训 朱小平 阚曙彬 张强 李沙尚金凯 王小荣 来增祥 王世慰 张皆正 沈立东 王传顺 张伟 叶铮 左琰 陈永昌 沈渝德 周勃 史庆堂 霍维国 黄维钢 赵健 林学明 成涛 潘向东 曾秋荣 温少安 区家 梁宇曦 陈新华 王平 吴家骅 刘年新 刘力平 焦山 姜峰 何文祥 张航 杨邦胜 李益中 蓝继晓 刘卫军 刘有达 张文聪牟江 张晓莹 安志峰 余平 吴昊 周长积 丁宁 郭去尘 荆雷 张伟 韩勇 陈耀光 王炜民 王国梁 钱江帆 金捷 陈坚 王明道 陈爱明 林嗣宏 薛光弼 陈孝生 叶斌 康延补 史家声 苗壮刘琦 毛文正 孙建华 张道正 史春珊 赵兴斌 王兆明 吕勤智 魏光 董赤 齐伟民 马建民 孙华锋 曹瑞林 徐永革 刘伟 安勇 王湘苏 吴涤荣 李宁 赵毓玲 仲星明 黎志涛 韩巍 吴祖林 张青萍王琼 宋微健 周浩明 张新荣 朱翔 黄文宪 吴昆 谷守刚 刘昆 崔宝琳 苏谦 马克辛 田宁辉 任文东 张长江 陈顺安 罗果志 辛艺峰 石克辉 赵建国 李孝义
第六届理事会(2006-2011)
名誉理事长:曾坚 张世礼
理事长:邹瑚莹
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家斌
副理事长:郑曙旸 李宁(女)刘有达 沈立东 姜峰 吴昊 王兆明 陈耀光 林学明
执行秘书长:叶红
理 事:邹瑚莹 何镜堂 周家斌 郑曙旸 李宁 刘有达 沈立东 姜峰 吴昊 王兆明 陈耀光 林学明 叶红 陈静勇 周浩明 苏丹 赵虎 李存东 马怡西 李沙 王铁 张伟 高超一 孙天文 沈渝德 李舟 赖旭东 段晓丹 曹海涛 吴宗敏 潘向东 曾秋荣 丁武 赵健 王河 崔华峰 郭胜 杨邦胜 焦山 刘卫军 李中卓 卢涛 肖毅秦 岳明 麦德斌 袁鹏 钱际宏 符军 高祥生 赵毓玲 吴祖林 朱飞 徐敏 裴晓军 张乘风 徐雷 陈卫新 王厚然 赵军 张新荣 吕邵苍 王琼 宋微建 沈启浩 朱翔 胡伟 矫苏平 赵兴武 吕勤智 魏光 曹艳红 董赤 齐伟民 张书鸿 田宁辉 张虎 张津墚 任文东 唐建 刘伟 魏春雨 戴向东 王湘苏 安勇 汪晖 刘灿 赵益平 陈志斌 陈顺安 辛艺峰 张代莹 余平 习晋 张伏虎 王寒冰 高兴玺 霍小强 岳少华 周长积 丁宁 荆雷 韩勇 郑斯绘 李志野 高锐 郭端本 陈新生 苏谦 唐可 李肃 王利民 李孝义 康拥军 孟建国 谢江 谢剑洪 石克辉 冯颖玫 吴晞 朱爱霞 高立平 何山 朱小平 李炳训 张强 阚曙彬 尚金凯 鞠国强 范涛 刘杰 王传顺 叶铮 徐纺 左琰 李益中 陈俊伊 蔡强 张梁 崔亚曼 梁景泉 陈岩 彭晓 史家声 康延补 洪斌 郑杨辉 林民 陈孝生 叶斌 刘琦 温少安 区家锐 梁宇曦 严军 谢智明 卢迅 张友谋 王炜民 金捷 钱江帆 陈坚 王国梁 夏克梁 陈冀峻 王明道 陈爱明 林嗣宏 陆明难 岑行耀 孙建华 黄斌 李学锋 王治君 熊建新 闫京 易峥嵘 游晓昆 田鸿喜 辛冬根 陶向军 马建民 孙华锋 徐永革 曹瑞林 刘世尧 张振刚 王政强 杨兵 黄文宪 翁文刚 陈准 吴昆 温中 王成 王跃 崔宝琳 刘昆 杨文会 赵建国 张晓莹 张灿 田浩 黄彦 林长武 张根良 谭晓东 邓鑫 李晶源
第七届理事会(2011-2017)
名誉理事长:张世礼
副理事长:邹瑚莹
资深顾问:孟建国 何镜堂 霍维国 来增祥 劳智权 李书才 饶良修 史春珊 王琼 吴涤荣 吴家骅 薛光弼 张文忠 赵健 赵兴斌 郑曙旸 蒋涤非 史庆堂 安志峰
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红
副理事长:陈静勇 苏丹 沈立东 姜峰 刘有达 吴昊 陈耀光 林学明 温少安 王兆明 宋微建 孙华锋 刘伟 李宁 黄文宪 任文东 孙建华
常务理事:赵虎 周家斌 阚曙彬 王传顺 李瑞麟 赵建国 余平 王炜民 彭晓康延补 吴宗敏 吕勤智 王湘苏 王明道 徐雷 沈渝德 王跃 苏谦 李孝义 韩勇 闫京 王寒冰 杨茂川 邓鑫 郑少文 陈顺安
理 事:周浩明 李存东 李沙 谢剑洪 石克辉 吴晞 朱爱霞 高立平 何山张晔 梁雯 魏晓东 杨玉尧 李瑞君 傅祎 闫志刚 吴矛矛 尹思谨 崔笑声 李炳训 张强 尚金凯 鞠国强 范涛 刘杰 陈林 陈舸 徐纺 左琰 韩冬 蒋惠霆 叶铮 高超一 孙天文 吕永中 萧爱彬 杨邦胜 刘卫军 卢涛 肖毅 秦岳明 李益中 张梁 崔亚曼 梁景泉 汪欣早 洪忠轩 彭旭文 林文格 康华 杨耿 何潇宁 陈厚夫 琚宾 刘波 张晓莹 张灿 田浩 黄彦 张代莹 习晋 张伏虎 刘晨晨 赵明德 丁宁 陈新华 金捷 陈冀峻 夏克梁 汪梅 余伟忠 沈雷 胡辉 吴晓淇 史家声 洪斌 郑杨辉 林民 叶斌 刘琦 施旭东 曹海涛 崔华峰 潘向东 陈向京 梁永标 李智 谢英凯 梁宇曦 谢智明严军 区家锐 徐庆良 赵兴武 陈松 曹莉梅 张旭东 韩冠恒 王琼文剑钢 石赟 费宁 陆逊 董赤 齐伟民 权文 麦德斌 钱际宏 唐封龙 袁鹏鹏 徐永革 曹瑞林 刘世尧 张振刚 王政强 闵顺柱 魏春雨 戴向东 安勇 汪晖 刘灿 陈志斌 赵益平 陈爱明 林嗣宏 陆明岑行耀 翁世军 陈卫新 高祥生 姜湘岳 裴晓军 王厚然 徐敏 张乘风 赵军 朱飞 张新荣 李舟 赖旭东 段晓丹 朱翔 胡伟 矫苏平 翁文刚 陈准 吴昆 温中 王成 陆军 朱建宇 黄春波 唐建 张津梁 陈晓曼 刘士海 张长江 崔宝琳 刘昆 杨文会 唐可 李肃 王利民 康拥军 牟永生 郑斯绘 刘高辉 游晓昆 钱旭辉 易峥嵘 辛冬根 田鸿喜 陶向军 李海林 梁豪 李信伟 童武民 杨树林 王益民 王怀宇 邵源 张震斌 高鑫玺 霍小强 岳少华 符军 黄墨 陈新生 徐巍 高锐 黄斌 李学锋 王治君 田宁辉 张书鸿 任宪玉 林长武 谭晓东 张根良 吕邵苍 孙黎明 李晶源 陈劲松 唐文 陈晓凯 项安新 陈维 丁瑞鸿 何耀金 李哲 马威 张继忠 辛艺峰 杨来申 张羽 张磊 赵野 曹艳红 马本和 孔翔 张克明 左小枫 周立军 余洋 朱永春 李剑 周炯焱 彭彤 徐平凡 旺忘望
名誉理事:马怡西 谢江 冯颖玫 朱小平 焦山 蔡强 刘年新 朱飚 刘力平 周长积 钱江帆 王国梁 陈孝生 马建民 赵毓玲 吴祖林 张青萍 熊建新 郭端本
第八届理事会(2017-2022)
名誉理事长:张世礼 邹瑚莹
理事长:苏丹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 苏丹
资深顾问:陈顺安 陈新生 何镜堂 霍维国 蒋涤非 康延补 来增祥 劳智权 李宁 李书才 刘力平 刘有达 孟建国 饶良修 史春珊 史庆堂 王琼 魏春雨 吴家骅 薛光弼 叶斌 张道正 张世礼 赵健 赵兴斌 赵毓玲 郑曙旸 周长积 邹瑚莹 余静赣
常务副理事长:叶红
副理事长:陈静勇 郭毅 琚宾 赖旭东 刘伟 吕永中 彭晓 宋微建 孙华锋 孙建华 王寒冰 王炜民 温少安 谢英凯 杨邦胜 叶铮 余平 周立军
秘书长:陈亮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秘书长 陈亮
常务理事:陈亮 陈双 陈卫新 陈耀光 邓鑫 傅祎 韩勇 黄文宪 姜峰 阚曙彬 孔翔 李孝义林学明 吕勤智 麦德斌 倪阳 沈立东 苏谦 王传顺 王明道 王湘苏 王跃 王兆明 吴昊 吴晞 徐雷 闫志刚 杨茂川 张梁 赵建国 郑少文 周浩明 朱爱霞
理 事:崔笑声 郭晓明 冀红 赖亚楠 李道德 李瑞君 李沙 梁雯 刘珂 史丽秀 宋立民 王国彬 王湘 魏晓东 吴矛矛 徐卫国 杨琳 尹思谨 虞德庆 张磊 张震斌 仲松 韩文强 张强 陈林 刘杰 陈舸 刘东文 王严 赵轶 徐纺 李晖 王蔚 吴滨 左琰 高超一 萧爱彬 孙天文 彭政 刘卫军 卢涛 崔亚曼 梁景泉 李瑞麟 汪欣早 康华 林文格 彭旭文 肖毅 杨耿 周静 洪忠轩 陈厚夫 李益中 刘波 秦岳明 张晓莹 张灿 黄彦 田浩 周炯焱 李剑 张国强 白中奎 彭彤 刘晨晨 张伏虎 习晋 陈和虎 郭刚 张建 姜昆 周长亮 陈炜 朱晓鸣 陈冀峻 汪梅 陈林 史新华 谢天 沈雷 金捷 余伟忠 郑杨辉 丁铮 施旭东 林洲 叶猛 高雄 郑陈顺 崔华峰 罗思敏 曾国强 何永明 许牧川 吴宗建 潘向东 郑铮 何思玮 谢智明 区家锐 徐庆良 钟锦荣 杨铭斌 李星霖 张滔 余洋 韩冠恒 曹莉梅 张旭东 范宏伟 马辉 石赟 文剑钢 陆 逊 庞喜 费宁 张郁 董赤 齐伟民 李文 王敬 钱际宏 郑汉江 王鸿斌 邓志钦 张振刚 刘世尧 闵顺柱 杨彬 李琛 胡卫民 杜慧 钟凌云 孔仲迅 乔飞 李文飚 戴向东 安勇 刘灿 陈志斌 赵益平 胡骉 黄海华 汪晖 陈爱明 翁世军 万宏伟 高祥生 高轶 韩巍 陶胜 王厚然 徐敏 杨颜江 张隽 张乘风 邹学俊 朱飞 姜湘岳 谢柯 屈慧颖 胡伟 翁文刚 陈准 朱建宇 吴昆 黄春波 黄健 王成 陆军 陈晓蔓 张长江 唐建 李丽 刘爽 申彤 刘昆 孙铮 孙德峰 张迎军 王利民 徐岩 宋亚伟 牛正乐 康拥军 刘高辉 张洪春 隋轩 李树勇 林栩 闫京 钱旭辉 李海林 梁豪 陶向军 田鸿喜 童武民 辛冬根 杨树林 陈志山 李枝秀 王益民 岳少华 霍小强 齐伟利 符军 黄墨 邢瑜 徐巍 高锐 康兵 蔡万涯 吴伟宏 姜辉 张书鸿田宁辉 任宪玉 张庆波 邝道华 吕邵苍 孙黎明 范日桥 林燕 陶建芬 李晶源 唐文 李异文 易鹏高 陈晓凯 项安新 朱小杰 朱武 胡逸 陈维 李哲 马威傅欣 黄学军 王祖君 陈彬 杨来申 曾涛 彭香 张羽 曹艳红 马本和 马令勇 张晓初 曹兴元 唐诗云 王璟 左小枫 高前人 张斌 朱永春 朱涛 徐平凡 陈南珠 金蒋林 黄寅薛玲雅 王严钧 王严民 唐海波 白涛 曾洪强 林俊雄 蔡沧洲 邓键 顾宇光 马红玲 杨毅
名誉理事:曹海涛 曹瑞林 丁瑞鸿 高立平 高鑫玺 何耀金 洪斌 蒋惠霆 矫苏平 李存东 李学锋 梁宇曦 林民 刘琦 马建民 尚金凯 石克辉 史家声 唐可 汪棋楷 旺忘望 吴晓淇 吴宗敏 夏克梁 谢剑洪 辛艺峰 曾秋荣 张代莹 张文聪 张晔 赵虎 赵野 周彤
逸夫人文科学馆是一幢三层建筑,设计单位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总负责为何镜堂、倪阳,建筑设计为倪阳、郭昊栩、林毅,于2003年11月竣工。 建筑理念 与大学一脉相承的人文气质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句“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屡被称引,这句话道出大学与大学问以及大学问家的关系,却也对大学的“大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的建筑,最主要的品质应该是内敛而非张扬,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大学不以大楼见长的谦逊品格。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科学馆(以下简称人文馆)是近年兴建的大学建筑中比较出色的一个。这座建筑体现出与大学环境相一致的人文气质,也是一座不以“大”见长的建筑。同时,这座人文馆也是大学建筑中特殊的一个,处在校园空间节奏变化节点上的特殊位置给了这座建筑特殊的机会,使它能够在朴素、实用、理性的大学建筑的理念中,加入更多“花样”,从而显得别具一格。现场观景 水为媒 让建筑延续湖水之流动气韵 环境与建筑的联系,是建筑方案设计中颇费笔墨的一部分。 ——倪阳 我们站在人文馆的游廊中,会感觉自己被水环绕着。东望是东湖湖岸线笔直规整,沿湖有华南理工大学的许多重要建筑,比如2号楼、27号楼、逸夫科学馆、建筑科学院等,整体上表现出齐整和严谨的气质。西望是西湖,则是一个自然风景湖,湖岸曲折,湖心岛、白桥、水亭构成层次丰富的岭南园林景致,表现出大学的另外一面。 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园素以湖光山色著称,尤其是横贯于校园的东湖和西湖,更是为学校增添了开阔的气象。而逸夫人文馆就坐落在东湖与西湖之间,处于整个校园风景最美丽的地方。环境与建筑互相制约,美丽的环境对于一座建筑来说,既可以成为它存在的一部分,也为它的存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文馆的位置处在校园空间节奏变化的节点上,因此人文馆强调建筑对整个环境的沟通与衔接。人文馆东西朝向,在面向东面的一侧有意设计成规整的平面,以对应历史形成的东湖湖岸的建筑风格,而面向西的一侧则借助园林的设计,和整个西湖附近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 水是沟通与衔接的重要元素。建筑入口处的叠级水池使东湖水似乎延伸到建筑之中。建筑的南北两侧都退让出较多的空间做绿化休闲广场,不但使东湖和西湖湖滨路的视线相交,而且广场利用地势产生“跌水”,水在建筑之间流动,使本来被分割的东湖和西湖倒似乎因为建筑的存在而被真实地连接起来。 无论是站在人文馆的二楼眺望东湖,还是在游廊间穿行,让西湖湖面的轻风吹过面颊,水,都环绕着建筑中的人。每当夜幕降临,人文馆的灯光投射到水中,并且随着水波流动,这时你会更真确地感受到整个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气韵流动。 “游历”原则 让人成为空间的主角 (我们是在)不同的区域建立起人与自然及建筑间的视觉对话关系。 ——倪阳 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把建筑空间内的“游历”当做是一个设计的无尚原则。“游历”对建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要求,主要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在与建筑的互动中的角色——建筑成为布景,而人是布景前的主角。 在人文馆中穿行,从天桥、从游廊、从环绕的缓缓升高的楼梯,感觉自己在整个建筑中游历,我们的脚步不会感到滞重,因为建筑本身并不高,只有三层,无论是楼梯还是游廊都不会让人感到建筑逼人的紧迫,反而感觉的是随心所欲的节奏,移步换景般的,东湖和西湖的景色在眼前交替出现:建筑系的红楼、科学馆前的大树、西湖上的石桥和亭子、湖心岛上读书的女生。 整个人文馆是通透的,即使是实体的建筑部分也是透明的。在展厅中看画展,在练功房中跳健身操,在咖啡厅中喝下午茶,你都会发现自己既可以欣赏风景,也正在成为风景中的一部分。 在人文馆中有更多开放的空间,用以实现人的“游历”,比如人们可以通过桥梁、廊道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穿行;比如方形展区也是一个连续和动态的空间,参观者沿台阶式展廊拾级而上,可以完成一次对艺术品的游历。同时,透过玻璃,欣赏窗外变幻的湖景,也是对自然风景的一次游历。 中午时分,阳光照到人文馆的每根廊柱上、每片百叶上,巨大的榕树在水中留下倒影,整个建筑到处充满光影变化的神奇感觉。一位机电系二年级的男同学正带领他的一位在其他大学读书的朋友在人文馆中游历与参观,他们青春的脚步和建筑的节拍浑然一体。 三代建筑师谈人文馆 何镜堂:“交往”是大学建筑最重要的功能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工程师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近年参与了很多大学建筑的设计工作,我们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北京参加相关的项目设计。在接受采访时,何镜堂提出,自己在大学建筑的设计中,越来越强调建筑的“交往”功能,“交往”功能应该是大学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记者:你是怎样理解“交往”这一概念的? 何镜堂:学校现在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材,在我看来,大学要有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比如学习知识,不仅是在课堂上,课堂之外师生间的交流、各学科之间的交流都很重要,大学文化传统的传承,有时候往往是通过这样的交往来实现的。 记者:这样的“交往”功能是如何体现在建筑设计中的? 何镜堂:很多这样的设计,比如我们为浙江大学设计的建筑中走廊很宽,除了是实现大学交通要顺畅的原则之外,更主要的是,我们也希望走廊是一个大家交往的场所。 记者:逸夫人文科学馆也是你设计的项目,你认为科学馆和人文馆在建筑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呢? 何镜堂:科学馆的功能性更强,比如报告厅的面积就比较大。相比之下,人文馆没有追求最大的面积,而是强调文化交流的功能,但两所建筑都重视与环境的融合。 记者:如何看待有些人认为逸夫人文科学馆不够实用的说法? 何镜堂:在设计之初,我就提出“少一些,空一些,透一些,低一些”的观点,希望能够设计一个提升文化品位,营造文化氛围的一个建筑。人文馆是一座更重视交往功能的建筑,比如大量的游廊、平台等,这些被称作建筑上的“灰空间”。我们希望人文馆有大量交往的空间,既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空间。而“交往”应该是大学建筑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也是相当实用的功能。 倪阳:我希望保留有关“穿行”的记忆 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人文馆的设计师倪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用到“穿行”这个概念,在设计中,他似乎格外强调“穿行”的感觉。在他看来,“穿行”不但是建筑学上的一种理念,也是这个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并在这里任教的建筑师,其个人的感觉与建筑相融合的一种体现。 记者:你在对人文馆的描述中,使用了“穿行”这一语汇,您是怎样理解“穿行”的? 倪阳:穿行是我对原来东、西湖之间的建筑保留的美好的记忆。原来教工俱乐部的院落空间的感觉、原来学生食堂的人来人往的感觉、原来湖边的树木带来的庭院深深的感觉,都在我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相信也是不少老华工(华南理工大学的简称)人对华工的记忆。 记者:是不是试图在新的建筑中保留这样的感觉? 倪阳:是的。对原有空间及树木的延续与保留,是对怀旧情绪的一种人文关怀。人文馆是一座全新的建筑,但我不希望这样一座新的建筑会给教师和同学陌生的感觉,因此我们在建筑中保留了不少这样的记忆,比如建筑是新的,但透过建筑看到的绿树、看到的波光粼粼的水面,这种感觉还是熟悉的。 记者:在建筑细节上,是不是有许多与“穿行”相关的设计? 倪阳:比如整个建筑开放的建筑格局、顺畅的交通体系,比如场景伴随穿行而切换,每个片断都似曾相识又充满新意。这些都与“穿行”的有关。 林毅:好的建筑营造出更丰富的空间 林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工程师 在参与人文馆的设计之时,林毅还是华工建筑系的研究生,现在他已经是建筑设计院的一位年轻工程师。从学生到设计师,参与学校建筑的设计,他对建筑的最大感觉是“空间”的开放与衔接。 记者:说到空间,我们感觉人文馆占用的空间不大。 林毅:建筑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人文馆强调的是文化交流的功能,它营造的空间更多是开放的,不是有门的封闭空间才是空间,平台、走廊这些都是空间,比如庭院,许多文化活动可以在庭院中举行,这样的户外空间也是由建筑来提供的。 记者:建筑内部、外部的空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林毅:好的建筑,在建筑外部可以感受到内部的气氛,而户外的环境也可以被引到室内来。通过格架、遮板、错层的平台,使户外的空间向建筑内部延伸。同时,利用建筑的元素,过滤掉环境中不利的因素,比如过强的阳光,把室外空间室内化,使空间更舒适。 细节解密 钟塔 何镜堂介绍说,在国外的很多大学建筑中,都有钟塔。钟塔除了有实际的功能,更有在视觉上增加建筑的变化的作用。钟塔是整个建筑的至高点,也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生态走廊的至高点。钟塔似乎在建筑的空间维度之外又增加了时间的维度。 百叶天花 人文馆是三层建筑,在顶楼天台加装了百叶天花遮阳。这个百叶天花的角度是由建筑物理研究室提供的,专门针对广州的气候特点,冬天不会遮蔽阳光,夏天又可以有效地挡住过强的光线。加装了百叶的天台,成为整个人文馆最浪漫的地方,开放的空间最适合师生饮茶闲坐。 天桥 人文馆的南侧是学生宿舍区,因此,在人文馆的南侧建有人行的天桥,一直向外延伸,这也使人文馆的交通成为一个更开放的体系。 主入口 通过建筑的主入口,需要穿过叠级水池,仿佛踏水前行。同时,又要穿过景观式的围墙,产生一种穿越的感觉。建筑师介绍说,在这里建筑语言的含义是“对传统的突破”,而当我们穿过这样的入口,更感觉到视野与心情的变幻。 内院 内院中种植着白玉兰和其他植物。绿色植物和院落的空间感其实是对旧的建筑布局的一个延续。内院不但通过岭南建筑的风格表现着西立面与整个西湖统一的风格,同时也是对校园记忆的一个保留。 随想录 建筑描绘可能的生活 在华南理工大学门口乘坐校内穿梭巴士,有一站就是人文馆,人文馆可能是校园中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在这所建筑学相当闻名、无数广州的建筑师都出自这里的学校中,优秀的建筑很多,已经不足为奇,但人文馆还是相当引人注目,人文馆表现出一种悠闲的气质,流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使它从一建成就开始融入了校园的生活。 人文馆的底层有一间不大的咖啡厅,咖啡厅没有一个奇巧的名字,就叫“校园咖啡厅”,朴实得让人感到吃惊;人文馆的侧面有一条走廊,伸向学生宿舍,是为了方便学生更容易地从宿舍直接走进人文馆,或者从这里穿行到其他地方,细心得让人感动;人文馆的天台因为加装了百叶天花,成为一个专门供人聊天的场所,奢侈得让人对这样的聊天充满向往。 还有许多类似的细节,我们感觉到,人文馆所描述的大学生活和我们想像中的非常接近,在游廊中漫步与思考,倚着栏杆远眺,在天台上与教师促膝长谈。建筑师说“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而我们也感觉到,有时候建筑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者描绘我们可能的生活。 何镜堂说,他希望人文馆是一个可以提供“交往功能”的空间。这是一个建筑师对大学教育的理解。而当这座建筑成为这个大学有机的一部分,这也是一所大学对建筑的理想的理解。图片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