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种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回游习性,夜间浮游于大洋上表层,这种生态特性,在大洋—深海生态系流营养物质转递过程中,起有重要的作用。
灯笼鱼科为小型的发光鱼类,种类繁多,约有200多种,占灯笼鱼种类的一半以上。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是典型的浮游动物食性,主要栖息于200—750米水层。
此外,一些夜表性回游的种类,也是大洋性上层经济鱼类(如金枪鱼、蜞鳅、箭旗鱼等)和头足类的摄食对象。因而,它是值得研究和开发的深海鱼类资源之一。
分类:
中国常见种有灯笼鱼属中的芒光灯笼鱼,体被栉鳞,臀鳍上方发光器3个,排列略成一直线,体侧后部发光器位于脂鳍基的下方。金焰灯笼鱼,体被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
以上两种鱼类一般体长不超过 1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底灯鱼属中的七星底灯鱼在中国是东海沿岸常见的小型鱼类,体长20~40毫米。栖息于水深15~40米海区,摄食浮游硅藻和甲壳类。秋冬季为渔汛的旺期。
一般不咬人。头尾灯鱼又名灯笼鱼、提灯鱼、车灯鱼等。分布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和亚马逊河流域。体长4~5厘米。体长而侧扁,头短,腹圆。两眼上部和尾部各有一块金黄色斑,在灯光照射下,反射出金黄色和红色的色彩。鱼在游动的过程中,由于光线的关系,头部和尾部的色斑亮点时隐时现,宛若密林深处的荧火虫,闪闪发光,因而得名。
灯笼鱼身体上的发光器,是由一群皮肤腺细胞特化而成为发光细胞,这种细胞能分泌出一种含有磷的腺液,它在腺细胞内可以被血液中的氧气所氧化,氧化反应中发出的一种荧光,就是灯笼鱼所发出的光。
一、介绍
灯笼鱼又叫安康鱼,学名是鮟鱇。
这是一种奇丑无比的鱼类,鱼体呈侧扁棒槌形,尾鳍叉形,体长约4-5厘米,鱼体侧中有条深蓝色纵向条纹。灯笼鱼最大特点是其眼睛虹膜上半部及尾柄末端上半部可折射光的金黄色,在水中游动时如同两盏小灯,喜群居,以动物性饵料为食。
灯笼鱼有点奇形怪状,它圆圆的身体看起来与篮球似的,从它的大嘴看,似乎也很容易就能吞一个篮球进去。它的大嘴里长着又尖又长的獠牙,在西方有“黑魔鬼”的称呼。这种鱼没有肋骨,所以,胃可以撑得很大,甚至吃下比自己大的鱼,牙齿强壮而且向内倒钩,只要进了嘴的猎物就别想逃出。深海灯笼鱼一般是黑色,而浅海的颜色则比较鲜艳,往往和环境颜色有关,可以认为是一种保护色。
灯笼鱼属脂鲤目、脂鲤科,原产南美巴西、马逊河流域,性情十温和,喜欢生活在弱酸性老水中,适宜饲养温度为22℃-24℃。
二、生存环境
主要生活在深海地区,可以在海平面500米以下的地方生存,所以也适应了深海的水压。深海环境少有光亮,而它就是能发光的鱼类。这种鱼的头上有一个突起,通过特殊的细胞分泌光素,从而能够产生光亮,用来吸引一些鱼儿靠近从而方便捕食。
中国常见种类有灯笼鱼属中的芒光灯笼鱼,体被栉鳞,臀鳍上方发光器3个,排列略成一直线,体侧后部发光器位于脂鳍基的下方。金焰灯笼鱼,体被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以上两种鱼类一般体长不超过 1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底灯鱼属中的七星底灯鱼在中国是东海沿岸常见的小型鱼类,体长20~40毫米。栖息于水深15~40米海区,摄食浮游硅藻和甲壳类。秋冬季为渔汛的旺期。
灯笼鱼没有毒,可以吃。
深海鮟鱇俗称灯笼鱼,这是因为它的头部有一个发光器。这个发光器可以吸引其他小生物靠近,然后深海鮟鱇就会迅速行动,把猎物吃掉。
鮟鱇(ān kāng),俗称蚧巴鱼、蛤蟆鱼、海蛤蟆、琵琶鱼等,一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2~500米的海底深处。属硬骨鱼类,鮟鱇目、鮟鱇科,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也见于北冰洋,中国沿海均有产。
灯笼鱼的繁殖习性
冬季性腺开始发育,春季产卵。密棘鮟鱇的雌鱼远大于雄鱼,雌鱼全长1~1.2米,雄鱼只有8~16厘米,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上而生活。雄鱼遇到雌鱼时就咬住不放,不久就成为雌鱼身体的一部分。
鮟鱇鱼的胃口很大,它的胃中常充满着鲨鱼等。它生长在黑暗的大海深处,行动缓慢,又不合群生活,在辽阔的海洋中雄鱼很难找到雌鱼,一旦遇到雌鱼,那就终身相附至死,雄鱼一生的营养也由雌鱼供给。久而久之,鮟鱇鱼就形成了这种绝无仅有的配偶关系。
灯笼鱼(头尾灯鱼)属脂鲤科,原产南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学名Hemigrammusocellifer。头尾灯鱼鱼体呈侧扁棒槌形,尾鳍叉形,体长4—5厘米,背鳍尖形,位于背部中间,臀鳍浅黄褐色,鱼体侧中有条深蓝色纵向条纹,头尾灯鱼的最大特点是,眼睛虹膜上半部及尾柄末端上半部都是可折射光线的金黄色,在水中游动时头尾两处便会闪闪烁烁如同两盏小灯,故而取头尾灯之名。 头尾灯鱼温和,宜与同科种其它小型鱼混养,喜群居,食动物性饵料,喜弱酸性老水,饲养温度22℃一24℃。
灯笼鱼其实指的就是头尾灯鱼,它一般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圭亚那和亚马逊河流域。体长而侧扁,头比较短,腹部比较圆,两眼上部和尾部各有一块金黄色斑,在游动的过程中,由于光线的关系,头部和尾部的色斑亮点时隐时现,闪闪发光,因而得名。灯笼鱼的体形比较侧扁,上颚骨细长且由三块软骨组合而成。部分种类具有发光器,脊椎骨数29-35节最大可至30cm。它的生活习性个是在漆黑的海洋深处,时常出现游动的点点“灯火“,在发出灯火的许多鱼类中,它的性情温和,身体娇小,喜群聚游动,可与其它品种鱼混养。总而言之,灯笼鱼的头比较大尾巴比较细,其它的身体比较圆,体表被有银灰色的薄鳞。在头部的前边,眼的附近,身体侧线下方和尾柄上,有排列成行或成群的圆形发光器。不同种类的灯笼鱼,它的发光器的数目及排列位置也不同。在发出亮光的许多鱼类中,灯笼鱼就是其中的一种。